_易传_心性论抉隐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指的是古代哲学家们基于道家思想,深入研究人类
本性,力图探索应如何调动人类心念,达到理想生活状态的理论。
心性论的主要代表有大衍之教、老子的道思想,以及庄子的淡泊之道等。
大衍之教,强调理性打破约束,寻求变化之道。
衍义道谓“能自修乃神道也”,即认为万物的本性,来源于“定”而“治”,人自己要学会“变”,使心能跟得上外在的变化,而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老子的道思想,指女之无知而无德,心灵达到“無為”,独立于世俗约束,发
挥最大活动自由,这样355越来越了解自身性质,欣赏大自然之美,完善异文化的和谐共处。
庄子的淡泊之道,指将追求清新自然,远离拥挤嘈杂,节制嗜欲,拒绝物欲的
迷惑,解放心灵,以淡泊的心态心存安宁,放弃物质财富,达到心灵安宁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自由。
古代哲学中的心性论,主要是强调要从客观实践出发,弱化物欲束缚,用心能
调动心灵,才能走出思维封锁,达到自由真实的人生。
只有埋头专心把握大道、贤者之道,以“心法天地”的洞察力洞悉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才能真切的体悟到心性论的意义,从而实现心性自由。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道是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
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
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
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道家|心性|自然|自由--------------------------------------------------------------------------------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主要问题之一。
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很多,成绩斐然。
佛教心性问题也有不少论作。
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也很不系统。
其实,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
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二、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三、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
中国心性论即是关于做人的理论,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使命、人的价值,以及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人格修养。
一、道,道家心性论的理论基础道家之为“道”,以至道教、道学之为“道”,原因即在于其崇尚“道”。
道家、道学的一切理论似乎都离不开“道”,甚或可以说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
道,本义是大路、坦途,而老子则以道指称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道为天下万物之母,为天下万物之根,为未有天地之前唯一的存在。
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根,道是一种先于一切存在的在,而这一在,并非一原初物质的存在,而是天地开辟的起始或起点。
论《易传》的价值观

论《易传》的价值观《易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的注解。
它包含了许多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易传所传递的价值观出发,探讨其对我们当代的启示和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传中的宇宙观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
在易传中,“天”是指自然界的宇宙,而“人”则是指人类。
易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意破坏和破坏自然。
这种宇宙观对我们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因此,我们应该像易传所传递的那样,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指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二、以德治国的政治观易传中的政治观是以“以德治国”为核心的。
易传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不是通过强制和暴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德行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只有领袖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政治观对我们当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国家都存在着政治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者的道德水平低下。
因此,我们应该像易传所传递的那样,以“以德治国”的政治观为指导,注重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尊重人性的伦理观易传中的伦理观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易传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只有建立在人性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
这种伦理观对我们当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存在着冷漠、自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人性的忽视和漠视。
因此,我们应该像易传所传递的那样,以“仁爱”的伦理观为指导,尊重人性、关爱他人,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四、追求真理的哲学观易传中的哲学观是以“追求真理”为核心的。
易传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只是相对的。
哲学3:史上最牛东方哲学史笔记(3)

哲学3:史上最牛东方哲学史笔记(3)浪兄笔记14 人赞同了该文章本系列的文章也做了语音版,详细的在喜马拉雅FM,搜索哲学笔记或浪兄笔记收听。
因系统字数限制,笔记分成七次推送。
原笔记来自于网络,作者不详,特此鸣谢。
第八讲: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 两套语言* 道器之间* 三才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 儒家的新方向* 从经到传* “十翼”1. 从经到传(1). 《易经》*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据说《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
二书均已亡失,唯剩《周易》流传下来。
* 郑玄:“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认为《周易》为周代的《易经》。
即周朝的卜筮之书。
* 《易纬》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2).《易传》* 《易传》是最早的一部解释《易经》的书。
一般认为《易传》由战国时代的儒家所作。
* 《汉书艺文志》认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是说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
2. “十翼”* 《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 《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
*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 《系辞传》上、下两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
* 《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
二. 两套语言* 占筮语言* 哲学语言* 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中指出:《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
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
1. 占筮语言* 指占筮时所用的语言。
《易经易传》全文(十翼全文)

《易经易传》全文(十翼全文)《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彖者,言乎象也。
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
齐小大者,存乎卦。
辩吉凶者,存乎辞。
忧悔吝者,存乎介。
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朱熹的心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
在宇宙论上,他确立了以形而上之理为本体的理气二元论。
按照一般的解释,他在心性论上;便是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
但是仅仅这样解释朱熹的心性论,那就未免太简单了。
朱熹确实说过,性是理,不是心,性是形而上者,心是气之“精爽”。
但这并不是朱熹心性论的全部内容。
朱熹心性论的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
朱熹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要为人性确立宇宙论的根源。
使“所当然”的道德本体具有“所以然”的宇宙规律的根据,另方面又要确立道德人性的主体性,使之变成主体的道德自律。
其次,他不仅要确立人的本体存在,即超越的绝对的普遍人性,而且要面对人的个体的感性的具体存在,既要使普遍人性建立在个体存在基础之上,又要为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总之,朱熹的心性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结构。
是特殊的道德形上论。
朱熹在确立性的来源和内容的前提下,对心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由此提出了心性关系的基本观点;钱穆先生说:“理学家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
”他提出朱熹论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体两分”,(《朱子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1971)确有见地;但他认为,朱熹所说之心,只是“气之灵”,则恐怕很难表述朱熹思想之精髓。
牟宗三先生则认为,“朱熹的心性论是实在论的,而不是本体论的,心性关系是静涵静摄系统,而不是既存在又活动的纵贯系统”(《心体与性体》第四部)。
他们的看法虽不同,但都认为朱熹以性为形而上者之理,心为形而下者之气。
朱熹以性为形而上之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他还以性为心之本体,而心之本体是形而上者,并不是形而下者。
这就是说,朱熹所谓心,既是形而下者,即知觉运动之心,又是形而上者,即超越的本体之心,这所谓本体之心,就是理,就是性。
论《易传》的自然观

论《易传》的自然观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墨子提出的《易传》以及它蕴含的自然观一直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墨子的《易传》把宇宙融为一体,认为宇宙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自然的现象,不断变化的“易”,几乎成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代表性著作。
《易传》的核心观点是“更新”,相信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
宇宙的变化不是由人类创造的,而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变化。
通过它,人们得出结论:凡事万物皆有自身特质,皆有变化,它们构成变化的力量,形成“易”,而不是某种恒定的状态。
墨子把“六爻”作为“易”的象形象征。
它指出,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由“阴”和“阳”两个对立的力量共同构成的,由“阴”与“阳”的变化共同构成的“易”的规律。
在《易传》中,墨子把动态阴阳学说推倒了,以阴阳二气的变化和调和来探究自然规律,墨子以“阴阳调和”来解释宇宙及其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和转化,并以此为基础认为“人性”可以被教育改造。
这种自然观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后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和科学家们对自然的认识。
比如,宋代医学家孙思邈以《易传》里的“无极而复始”的思想,将其与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机体的恢复健康联系起来,提出了“倡实阳”、“静阴”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生物活动及其调节机制。
明代二十四孝中,孙膑把“易”勾画出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易”,加深了人们对宇宙及其自然变化和规律性的理解。
《易传》自然观精神在现代也仍在流行,因为它把宇宙变化视为自然、持续、调和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进一步指导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宇宙中的变化。
“易”的自然观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在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广泛传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综上所述,墨子《易传》提出的自然观及其影响和流传,为我们理解和面对自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思路,使我们能够对宇宙变化加以更深入、更智慧的认知,从而丰富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好地促进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解析

《易传》的几个核心概念——飞身抱月《周易》,演绎天道,昭示天机,引导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尽量规避人的妄为,以期天人和谐,人人和睦,天下太平。
《周易》有经传两部分,其中的《易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从文字上阐明了《易经》卦爻象的内涵,并由天道及人事,昭示了易道的人文意蕴和普世价值。
而《易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为易道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认真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很好地发挥易道的现实作用。
笔者拟就《易传》中以下几个基本哲学范畴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太极《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太极”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内涵,揭示了一种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
《易传》认为,《易经》是一部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的筮书,而《易经》之所以能预测未来、决断吉凶,是因为《易经》是整个宇宙的逼真模拟系统,揭示了整个宇宙变化的奥妙。
它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
从宇宙本体论看,《易传》把太极看成是天地所以产生、存在、变化的根据。
卦爻象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且变化有规律,但其变化的根由在太极,由太极生出乾坤,乾坤二卦相互推移又生出其它的六十二卦,其卦象虽有形,但其变化的规则是无形的,前者为器,后者为道。
后来的易学大师对此大加发挥,形成了宇宙本体论的四个重要派别,即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他认为无极为无,是天地万物之本;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他认为无形无象的太极即为理,是天地阴阳之所以然及其当然的法则;三是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认为心为太极,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四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
而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来看,在宇宙观方面,气本论和理本论是宋代以后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阴阳《庄子·天下篇》曾指出“《易》以道阴阳”,这一语道出了易学哲学的核心在于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总第九十一期) 《易传》心性论抉隐刘鹿鸣(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
《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不主要从人性生成的角度论心性,更主要是以“神”概念表达心体觉性,其思想实质是基于心性之体同于大化之体的本体阖辟论,而不是生成论。
《易传》以“寂感之体—神—几”模式表述心与意识的结构,“圆而神”与“方以智”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心的两种认知方式。
《易传》心性论的重点在圣智觉性,于本体与现象之际抉择人之心性作为天地之中,又以圣智觉性作为心性之中,由此阐发“穷神知化,由通礼乐”的内外一贯之道,这是《易传》心性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又对《中庸》与《易传》作了许多义理比较。
关键词:易传;中庸;神;性;心性;人性;觉性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8)05-0061-11Uncover i n g the Theory of Heart2m i n d Conce i ved i n YizhuanL I U Lu2m ing(Depart m ent of Phil os 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a mboo sli p s and silk manuscri p ts of the Yi,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heart2m ind in the Yizhuan,pointing out that the Yizhuan accords t o Confucian thought in substance with the core idea of fully exp l oring human nature till arriving at the destiny,showing a character of wisdom derived fr om kindheartedness.The theory of heart2m ind is combined with the ont ol ogy i m p licitly and delicately,not t o mainly exp licate heart2m ind thought by the f or m ing of human nature but exp ress the a wareness of the noumenon of heart2m ind by the concep t of Shen(s p irit2like).It actually devel op s a theory of the coinci2 dence bet w een heart2m ind and the noumenon of the great change but not a theory of hyl ogenesis.Yizhuan expounds the system of heart2m ind and consci ousness by the pattern“noumenon———Shen———m inutest s p rings”with t w o cognitive methods of“the versatile and s p irit2like stalks”and“the exact and wise diagra m s”in a sense.The f ocal point of the theory of heart2m ind lies in the sages’en2 lightenment by super wisdom,with human heart2m ind as the core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sages’enlightenment as the core of hu2 man heart2m ind as well,and then comes out with the unity of internal m ind and external conducts.This is 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theory of heart2m ind in the Yizhuan.I n additi on,this paper tries t o compare the phil os ophical meanings in the D octrine of the M ean with that in the Yizhuan.Key words:Yizhuan;the D octrine of the M ean;s p irit2like;nature;heart2m ind;human nature;enlightenment《易传》是原始儒学经典中最富有哲学性的,宋儒周敦颐赞《易》为“性命”之源,可谓得其意。
以往关于《易传》哲学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对于《易传》的心性论思想关注不多。
然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对于认识《易传》“穷神知化”的思想特质以及与《四书》思想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论之。
首先要提出的是《易传》的象理思维方式。
《易传》继承了《易》古义象理解释传统,是一种象理论收稿日期:2008-04-08作者简介:刘鹿鸣(1968-),男,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哲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思想史专业博士后。
述。
在这种象理逻辑系统下,如“太极阴阳”模式适应于任何一物,不论大与小,既可以说是论述一切宇宙万物,也可以说是论述一个具体事物,此是与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
故《易传》思想难论之处在于,如“易”、“神”、“乾坤”等概念的涵义,并不能限定其范围在何处,是十分圆活的,经常在心性论义与宇宙本体论义之间变换,殊不易识,几乎所有被认为是关于宇宙本体论的论述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心性论的论述。
故《易传》的论义,属于纯理的程式的意味甚浓,始终无法确定地说是属于宇宙论内容,或是本体论内容,还是心性论内容,而也可能都是。
但这也许恰恰说明《易传》思想的特别之处,是一种一体同化的论述风格,其存在论思想与心性论思想是浑然一体的。
好处在于使高明之士于心性寂感与道体阖辟浑然一体,弊端在于使初学者无法辨析而流于颟顸儱侗。
一、《易传》与孔子之道1.仁德与智德简、帛《易》的出世,孔子与《易传》的关系逐步清晰起来,使得《易传》传承孔子思想的传统说法重新获信,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易传》与《四书》的关系,把握《易传》思想的根本特征。
孔子学问的核心是仁学,《四书》所传是儒学的成德之道,然《易传》内容则更多为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
学者们对帛书《易》文献研究认为,研《易》乃是孔子后期学问,故其风格不类《论》、《学》、《庸》之成德尽性之道,而更倾向于智用的变化之道。
如果说《中庸》以“天命之性”立基,乃是以性德为根本,学归仁德;而《易传》以“乾坤天地”立基,乃是以变化之道为根本,学归智德。
大概孔子晚年成德已尽,对宇宙社会人物的变化之道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试图予以理性把握,故亦不避术数之嫌而精研《易》道。
根据孔子作《春秋》来推测,可能研究的时间也不短。
先儒云:“《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显至隐。
明乎天人隐显不二,乃可以通《易》、《春秋》,然后于此言无疑也。
”(第24页)[1]孔子所作《春秋》一直被认为包含儒学天人合一深意在其中,故孔子作《春秋》,应该是在精研《易》之后才有可能。
问题是,《易传》与孔子成德之道的关系是什么呢?《易传》思想是否也包含了孔子成德之道的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象辞》中包含许多道德修养劝诫的内容,而《文言》、《彖辞》包含的儒门传授心法内容也不一定比《中庸》少。
学者皆知《中庸》乃儒门传授心法,而其实《易传》传授儒门心法可能更多,在论心性寂感阖辟以及心性契入方便之法上,《易传》并不比《中庸》逊色。
《中庸》、《大学》显明了心性契入方便之法,而实际上《易传》对孔子为学方便之法的揭示更细微。
《中庸》揭出的方便之法是“未发之中”,而《易传》则直在心念动复之际的“知几”层面做工夫,又论闲邪存诚、直内大中,皆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的大宗之法。
《易传》所论心法模式“寂感之体———神几———大化”,合于《中庸》所述隐显不二思想。
故如同《中庸》是儒门传授心法,《易传》亦是;如同《学》《庸》乃述儒门内圣外王之道,《易传》亦极论“穷神知化,由通礼乐”内外一致之道,只是对此的阐发还远远不足,《易传》与孔子之道的关系还需要深入探讨。
《易》本为卜筮之言,经孔子阐释而真正形成了儒学义理,使得《易传》成为儒家哲学的根源,由此超越上古卜筮术数而开出《易》的新解释。
刘大钧先生称为《易》之古义与今义。
(第142-150页)[2]《易》之古义,出于阴阳卜蓍等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自然哲学理性气息浓厚,鬼神迷信和宗教气息甚弱,然其弊如庄子评论惠施曰“弱于德,强于物,散於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反”(《庄子・天下》),不免溺于象数自专而不见易道之本来面目。
经孔子阐释的《易传》思想,完全超越卜筮术数和自然哲学思想,而特别发挥生命性德之极深研几精神,由此贯通宇宙大化,高扬自我生命精神而与宇宙生命精神息息贯通,使得易道成为阐释儒家生命哲学的精微之论,故《易》今义之核心思想是对孔子之道的阐发。
①《系辞下》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传》内容与孔子之道密切相连,乃是仁德已尽①帛书《要》篇子赣(贡)问孔子:“夫子亦信亓筮乎?”孔子讲他和卜筮者不同:“我观亓德义耳”,“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
之后的智德,是成德之道已尽之后而达于宇宙大化的变化之道。
故《易》今义的思想,不能仅从变化之道来阐释,也应当从孔子成德之道的德智一体来解释,程颐论《易传》思想特质曰“穷神知化、由通礼乐”,正反映了儒家思想之德智一体特质。
所以,在《易传》的解释中,如何融会“变化之道”与“成德之道”内容,全面反映孔子之道的德智一体思想特质,关系到能否准备把握《易传》的思想实质。
2.《易传》的论说层面及与《学》《庸》思想的一致性孔子仁学思想始终是围绕着生命性德的确立、扩充和实现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境界由不忧不惧的基本安身立命层面,逐渐识取性德本原,扩展到齐家治国的社会伦理道德层面,进而通于宇宙万物大化的道体层面;是由人生性德问题逐渐扩展至天道形上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