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东坡居士,福建闽侯人。
他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理学大师,被誉为“二程以来的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他继承了程颢和程颐的理学传统,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本文将从朱熹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影响等方面,简要论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会贯通,集众家之长,继承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精华。
他推崇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并通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原则,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展。
他又吸收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体道通天”等思想,对儒学进行了革新。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理学思想等几个核心观点。
首先是心学。
他认为“性即心”,强调人的本性善良,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致知”,以理性控制感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和自我修养。
其次是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天理,从而明白人生的原则和道理。
他强调用心去感悟,用知识去认识,用行动去实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
最后是理学思想。
朱熹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源和道理,只有遵循天理,才能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主张“以性理天下”,以此观点为基础,建构了关于天命、政治、教育、修身等方面的系统性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学术上,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理学、道学、心学等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了官方的儒学教条,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入人心。
在政治上,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天命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君臣父子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倡导通古今、明白道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浅析朱熹思想

浅析朱熹思想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
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1】“理”是宇宙的本体。
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
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
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
【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
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明理,而明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格物,即观察事物,探究其本质;致知,即获得真知。
通过格物致知,使人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2. 诚意正心朱熹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的基础是诚意正心。
诚意,即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正心,即保持内心的正直。
通过诚意正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教育应从修身开始,逐步发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个人的品德;齐家,即管理家庭;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重视经典教育朱熹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经典是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学习经典,使人获得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知识。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1. 教育内容在朱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成为学生必读的教材,通过学习经典,使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
2. 教学方法朱熹主张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朱熹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教育评价朱熹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主要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教育实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朱熹创立了“朱子学派”,该学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浅谈朱熹的德育思想

浅谈朱熹的德育思想07教育史习美娟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教育史专业的研究生,我想就我对教育史专业一点浅薄的认识来浅谈以下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的德育思想。
一、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
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他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
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
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
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
能解斗争,能决是非。
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
”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
这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了。
浅析朱熹的“三纲五常”思想

三纲 五 常之 说 , 起 于董仲 舒 , 完 成于 朱熹 但是 董仲 舒没有 “ 饿死 事小 , 失节事 大” 正 是对这 种行 为规范 的体现 , 。他 极力 赞 将“ 三纲” 和“ 五常” 并提连称 , 首 次并提连称 的 是东汉后 期的经 学 赏 当地 的孝 子 、 孝孙 、 义夫 , 并贬斥 夫丧 改嫁 的做法 。
三纲 、 五 常两词 , 出 自于 西汉 董仲舒 的 《 春秋 繁露》 一 书。但 与悌是 人子 与兄 弟的 行为规 范 。 孝悌 是子 、 弟 的责任和 使命 。 朱 作为 一种 道德 原则 、 规 范 的内容 , 它渊源 于先 秦时 期的孔 子 。孔 熹把孝 悌 作为维 系“ 父 为子 纲” 的核心 和纽带 。
会规 范 的当然 的产物 , 是永恒 不 变的协 调社 会关 系 的妙药” , 至 中的基本角色, 尽到孝悌, 然后才是对上尽忠, 对他人尽责等。 这 此, 朱熹 的“ 理一分舒 ” 论便 成 为社会 生活秩 序 的规范 了 。
二、 “ 三纲 ” 与“ 五常 ” 的涵 义 关于 三纲 的涵义 , 朱 熹指 出 , “ 三纲者 , 君 为 臣纲 , 父为 子纲 ,
里贯彻 的 是儒家 “ 亲亲 ” 与“ 尊尊” 的原 则” 。 那 么仁 、 义、 理、 智、 信表 现于行 为又是什 么 ?朱 熹指 出, “ 仁” 是“ 爱人” “ 人道 ” 的意思 ; “ 义” 是承 担合理 的责 任的 意思 ; “ 礼 是
夫 为妻纲 ” 。 三 纲之 中 , “ 父 为 子纲” 是基础 , 而 它所要 求 的社会规 道德约 束 , 起 到为达 到“ 义” 而 预防 的作用 ; “ 智 是指 知识 , 尤其 是 范就 是孝敬 , 这里 的孝是指 子女对 父母 的绝对 服从 , 父母 有过错 , 现代知 识经 济 的时代 我们 更需要 ; “ 信” 是信任 、 诚信 的意 思。 “ 仁 做子 女的也 只能柔 声 以谏 , 不能触 怒父母 , “ 按照“ 父子相 隐, 直在 表现于恻隐之心; 礼表现为恭敬; 义表现为羞恶; 智是明辨之理, 其 中” 原则, 子 女隐 瞒父母 的罪 责和 过失 , 是符合 天理 人情 的 。 在 其心理表现为是非; 信表现为忠信。在朱熹看来, 如果人们能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
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1】“理”是宇宙的本体。
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
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
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
【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
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朱熹说:“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
”【7】他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为义理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欲或人心)两种。
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杂念”,他认为人所感受的气有清浊之分,“天命之性”的气是凛清的,因而是善的,所以他认为“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无有不善的;而“气质之性”的气有清有浊,因而是善恶相混的,所以他认为“气质之性”是受到外界的物欲的诱惑和牵累,是产生欲的根源,是有善有恶的。
朱熹所说的人欲,即“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卷十三】就是说要符合“天理之欲”,就如饥食渴饮都是欲,但这种欲是公共的、不得不满足的欲,故这种欲不能称之为欲,而称之为“天理”。
而他所讲的“欲”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普遍的、共有的物质生活需求之欲,这种欲是合理的,是和天理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乱于情而有的欲,即追求美味美色之欲、没有节度之欲,以及一己之私欲的贪欲,这种欲与天理不合,应予灭绝。
而他所提到的“灭人欲”,即就是要遏制人的私欲、贪欲。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联系、互相消长的,在处理其关系时,应该掌握“度”,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为此,他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天理人欲两不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
在他看来,凡属于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
而且他认为要存的的“天理”就是存仁、义、礼、智这些伦理道德,朱熹把“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继承了孔孟的道德伦理思想,强调以“理”来限制“欲”,以“理”来灭“人欲”。
他说:“天理人欲之并行,其或断或续,固宜如此。
至若论其本然之妙,则惟有天理而无人欲,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也。
若心则欲其常不泯,而不恃其不常泯也。
”【8】可以看出,尽管人欲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立足于心常不泯而天理常明,而不能只满足于有时符合天理之心理。
因此要“灭人欲”,灭人的私欲、贪欲。
对于这一点的提出,是适用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断呈现和要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现,以至于再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批判的成分还是居多,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实质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二、“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实质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
当时南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统治危机,与北宋相比,南宋的统治阶级更加昏庸无道,金兵入侵中原腹地后,南宋迁都杭州,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统治者不但苟且偷生、不思进取、还加紧盘剥劳苦百姓。
辛弃疾曾这样描绘:“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剥夺害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吴自牧在《梦梁录》也有记载:“公子王孙···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露频催,金鸡屡喝,兴犹未已”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只知寻欢作乐,不图收复中原失地。
朱熹正是针对当时危乱的社会现实和腐败且不思进取的统治阶级而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力图使统治者和南宋士民能存理克欲,当时来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协调好内部的关系和稳定外部的环境,也要求其统治集团的成员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享用俸禄,控制自己的欲望。
朱熹的思想正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他的理学思想在当时成为主流了主流思想。
朱熹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克服自身的私欲,而且还告诫封建统治者要“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
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术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
”【9】在朱熹看来,帝王如以“道心”治国,实行得就是王道政治,这与天理是相符合的;帝王如以“人心”治国,实行得就是霸道政治,这与天理便是相违背的。
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实行的正是王道政治,以道心治天下,故天理流行,社会一片光明美好。
而三代以后,帝王实行的是霸道政治,道心不传,故人欲横流,社会一片黑暗而混乱。
因此,朱熹将“存天理,灭人欲”作为帝王是实行王道政治还是霸道政治的标准,也是一个政治准则。
并且他的思想在倡导之后,的确起到了矫正时弊的作用,如当时在福建闽南一带民风淳朴、遵法守法而成为“守礼敦义,溢于阖闾”之乡。
可见,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道德、礼仪文明方面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局限性朱熹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其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也是以维护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为主要目的,而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者利用其思想,与其政治相结合,成为了强化思想控制的工具。
因此,这就使得其理欲观具有了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服务的。
这就使其封建等级更加分明,使得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为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不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因为他这一点的提出,似乎是完全灭尽世间的人欲,而忽视了人欲也是有符合天理的成分。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天之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
”这种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宣扬所谓的“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因而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划分天理与人欲的标准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可以在“公于天下”的旗号下,把极端的纵欲行为说成是“存天理”,又可以把同样的行为说成是“灭人欲”。
可见,其思想的不确定性,既可以为封建统治者的及时行乐作辩解,又可以起到要压制人民群众合理的物质欲望。
而使得在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宣扬之下,其思想变得更加具备了反人道的性质。
四、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这也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是有关的。
而且其思想在巩固社会统治,对扭转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道德文明礼仪也起了积极的教化作用。
着眼现在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期,其思想仍对我国当代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第一,朱熹所宣扬的“欲要合理,不能徇情欲”,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培养人们自律、互助、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良好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也存在了一种“理”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也是更好地区分人与一般动物的标志,人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适当地追求“理”的精神生活,那也就要求我们要与社会、集体、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须遵守社会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伦理道德法则,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第二,朱熹所宣扬的“凡符合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公私之矛盾,有其指导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个人面前是永远之上的,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去考虑如何处理好公私关系。
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朱熹所宣扬的“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对于反腐倡廉、遏制党内的腐败现象,有积极地警示作用。
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很多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报道,就目前我国有好多党员干部打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而根本不干一点实事,他们贪污受贿、进行权钱交易,大大损害了人民利益。
这种现象是亟待解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深刻教育,使得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