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1】“理”是宇宙的本体。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朱熹说:“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7】他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为义理之性或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欲或人心)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杂念”,他认为人所感受的气有清浊之分,“天命之性”的气是凛清的,因而是善的,所以他认为“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无有不善的;而“气质之性”的气有清有浊,因而是善恶相混的,所以他认为“气质之性”是受到外界的物欲的诱惑和牵累,是产生欲的根源,是有善有恶的。朱熹所说的人欲,即“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卷十三】就是说要符合“天理之欲”,就如饥食渴饮都是欲,但这种欲是公共的、不得不满足的欲,故这种欲不能称之为欲,而称之为“天理”。而他所讲的“欲”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普遍的、共有的物质生活需求之欲,这种欲是合理的,是和天理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乱于情而有的欲,即追求美味美色之欲、没有节度之欲,以及一己之私欲的贪欲,这种欲与天理不合,应予灭绝。而他所提到的“灭人欲”,即就是要遏制人的私欲、贪欲。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联系、互相消长的,在处理其关系时,应该掌握“度”,他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为此,他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天理人欲两不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在他看来,凡属于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而且他认为要存的的“天理”就是存仁、义、礼、智这些伦理道德,朱熹把“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准则,继承了孔孟的道德伦理思想,强调以“理”来限制“欲”,以“理”来灭“人欲”。他说:“天理人欲之并行,其或断或续,固宜如此。至若论其本然之妙,则惟有天理而无人欲,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尽去人欲,而复全天理也。若心则欲其常不泯,而不恃其不常泯也。”【8】可以看出,尽管人欲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立足于心常不泯而天理常明,而不能只满足于有时符合天理之心理。因此要“灭人欲”,灭人的私欲、贪欲。对于这一点的提出,是适用于朱熹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随着人

们欲望的不断呈现和要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现,以至于再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批判的成分还是居多,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实质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二、“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实质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当时南宋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统治危机,与北宋相比,南宋的统治阶级更加昏庸无道,金兵入侵中原腹地后,南宋迁都杭州,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统治者不但苟且偷生、不思进取、还加紧盘剥劳苦百姓。辛弃疾曾这样描绘:“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剥夺害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吴自牧在《梦梁录》也有记载:“公子王孙···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露频催,金鸡屡喝,兴犹未已”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只知寻欢作乐,不图收复中原失地。朱熹正是针对当时危乱的社会现实和腐败且不思进取的统治阶级而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力图使统治者和南宋士民能存理克欲,当时来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协调好内部的关系和稳定外部的环境,也要求其统治集团的成员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享用俸禄,控制自己的欲望。朱熹的思想正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他的理学思想在当时成为主流了主流思想。

朱熹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克服自身的私欲,而且还告诫封建统治者要“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术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9】在朱熹看来,帝王如以“道心”治国,实行得就是王道政治,这与天理是相符合的;帝王如以“人心”治国,实行得就是霸道政治,这与天理便是相违背的。他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实行的正是王道政治,以道心治天下,故天理流行,社会一片光明美好。而三代以后,帝王实行的是霸道政治,道心不传,故人欲横流,社会一片黑暗而混乱。因此,朱熹将“存天理,灭人欲”作为帝王是实行王道政治还是霸道政治的标准,也是一个政治准则。并且他的思想在倡导之后,的确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