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是宋朝文学家朱熹先生留给人们的重要遗产。
自出生以来,他就
一贯致力于改革宋朝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他的教育思想依据儒家传统,以诚信合乎“仁、礼、义、忠”这四组夫妇核心价值观制定的。
一、实事求是的态度
朱熹在教育中强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有真诚的态度,
去探讨社会和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知识。
他认为,学习毕竟要经过实践与实践,学习不可避免要进行实践,同时实践也不可避免要通过知识理论来支持和指导。
二、强调早期教育
朱熹认为,幼儿脑子的智力可发挥的极限已经定型,所以教育应该尽早进行,
以便把握知识以及获得真知识的最佳时机。
三、实践在学习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学习知识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还要尽量重视实践教育,以强化学
生思考、比较、选择、综合等能力。
他认为,学习要以“理论促实践”,实践又要首先有理论基础,才能获得优良的结果。
四、尊重人格
朱熹强调尊重个体,要求教师采用“知己”的态度,利用尊重和体贴等方式来
激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我意识。
他认为,尊重个体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自觉社会行为和关系愉悦的人际关系。
另外,朱熹还主张以“教不止于学”的思想,旨在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德行,塑造文明的性格,把智慧和道德的本质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宋朝教育制度及方法上也作出了重大
贡献。
他提出的“实事求是”态度、“早期教育”理念、“实践在学习”的重要
性和“尊重人格”的思想,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有裨益。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ffa2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2.png)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第一篇: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
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
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
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
同时,他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
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
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以及**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
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
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这需要我们深思,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明理,而明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格物,即观察事物,探究其本质;致知,即获得真知。
通过格物致知,使人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2. 诚意正心朱熹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的基础是诚意正心。
诚意,即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正心,即保持内心的正直。
通过诚意正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教育应从修身开始,逐步发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个人的品德;齐家,即管理家庭;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重视经典教育朱熹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经典是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学习经典,使人获得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知识。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1. 教育内容在朱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成为学生必读的教材,通过学习经典,使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
2. 教学方法朱熹主张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朱熹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教育评价朱熹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主要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教育实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朱熹创立了“朱子学派”,该学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以及论读书法。
一教育思想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⒈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至纯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
⒉教学的目的:“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的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㈡论“小学”和“大学”教育⒈“小学”教育⑴教育任务八岁入小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
⑵教育内容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⑶教育方法首先,朱熹主张先入为主,及时施教。
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⒉“大学”教育⑴教育任务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⑵教育内容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⑶教育方法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㈢关于道德教育思想(低频,简答)⒈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⒉道德教育内容要实现道德教育“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范文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被誉为中国儒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
在封建社会中,地位尊崇的文人是主要的受教育者,朱熹重视文人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之为核心、读之为基础、讲之为工具、实践之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胸怀芸芸众生的社会精英。
同时,朱熹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学的实用性,强调教育应该以实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地域性。
朱熹是一个具有浓郁南方地区特色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南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家应该以礼治教、以教治学,要求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判断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以礼仪作为教育的核心,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在南方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永恒性。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教育应该以“知”为目标,即通过实践和思维来认识世界,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判断。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体现了其不易失去的永恒价值。
总之,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本文以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三个方面,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同时,本文重点强调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并客观阐述了其特点和影响。
【范文二】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创见和独特思维的古代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领域,并对今天的教育领域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c63b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6.png)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代号: 0 9 2 0 2 0任课教师:王星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号: 1309240543姓名:李婷成绩: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
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况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着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 “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划分,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
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
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朱熹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和“礼乐射御书数之习”的这些素质教育都是“小学之事”,应该“都从小学中学了”。
指出“直自小学中涵养成就,所以大学之道,只从格物作起”,也就是说,如果小学阶段搞好了这些素质教育,大学阶段就不必再为此而化费大量精力,可以“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注: 即研究学问) ”了。
为此,他专门编写了《蒙童须知》,对儿童然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做了详细的规定。
内容涉及“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扫洒绢洁”、“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等几项。
除此之外,他还编写了《小学》作为小学的教材,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格言、故事,包括学习和道德方面的典型,通俗易懂。
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
其纲领,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
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贤之学的门户,人人必须学好《四书》,至于进一步学习《五经》,那是专门研究的事了。
所以,《四书》地位实际上超过了《五经》。
1、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分析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朱熹认为8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德育的任务是教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因此这时德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儿童是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某种邪说,再教儒家的伦理思想就会有抵触,因此要及早进行教育。
其次,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的思想,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形象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兴趣,使之乐于接受为此,朱熹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着中采集有关忠君孝亲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故事等,编辑成一本儿童道德教育的教材,题为小学,这本书在当时曾广为流传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蒙童须知》。
朱熹针对儿童这一阶段自制能力较差,道德意识较薄弱等特点,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持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训练,使他们积久成熟,然后自成方圆,完成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转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格物的认识过程在教育上的体现对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朱熹开创以蒙童须知的形式,来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2、朱熹大学教育思想分析15岁以后是被朱熹称为大学教育的阶段。
朱熹指出大学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经成功之基础上深化和发展的德育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教理,也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在《小学辑说》里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代大学教育的方针,也就是德育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光明磊落的德行,弘扬善性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重视自学。
他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我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在教师指导方面,朱熹重视自学与研究,把其确定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他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淳熙八年,他邀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着名学者陆九渊到他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切中学者深微隐痼之病,还将其讲稿刻石以记之朱熹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的美谈。
三、朱熹的教育方法朱熹一向重视教育方法,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方法体系。
他说:“言教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殉学者之不能也。
”强调不仅是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朱熹的教育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敬穷理、致知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专精和熟读精思等。
1、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
“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
“居敬”就是专静纯一、持之以恒;“持志”就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2、致知力行朱熹强调在教育时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知行并重。
他认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
在朱熹看来,知与行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均不可偏废。
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既知、力行,用功不可偏。
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
3、因材施教朱熹对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论述是很赞同的,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教人之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的重要方法。
他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言语者,善为辞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而能言其意者也。
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入于道。
”他指出材有大小,教育的任务是,根据材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使之小成小材,大成大材,这就是“各因其材所长而教之者”,这一观点反映了客观的教育规律,在朱熹的教育活动中也取得了显着的教育成果。
4、循序渐进朱熹认为学习的过程应当循序而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朱熹强调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另外,读书要打好基础,不可急于求成。
他把学习比作“登山”,“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5、博学专精朱熹强调在学习知识时要处理好博学与专精的关系。
朱熹教育学生要博专结合, 既要重视“博学”,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又要在“博学”的基础上专精,认为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但如果只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广博而不在某一方面专精,那就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朱熹关于博学和专精的论述充满着辩证法,对当代学子仍具开启心智的作用,值得借鉴。
6、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他告诫学生:“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读便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