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朱熹教育思想是宋朝文学家朱熹先生留给人们的重要遗产。
自出生以来,他就
一贯致力于改革宋朝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他的教育思想依据儒家传统,以诚信合乎“仁、礼、义、忠”这四组夫妇核心价值观制定的。
一、实事求是的态度
朱熹在教育中强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有真诚的态度,
去探讨社会和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知识。
他认为,学习毕竟要经过实践与实践,学习不可避免要进行实践,同时实践也不可避免要通过知识理论来支持和指导。
二、强调早期教育
朱熹认为,幼儿脑子的智力可发挥的极限已经定型,所以教育应该尽早进行,
以便把握知识以及获得真知识的最佳时机。
三、实践在学习的重要性
朱熹认为,学习知识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还要尽量重视实践教育,以强化学
生思考、比较、选择、综合等能力。
他认为,学习要以“理论促实践”,实践又要首先有理论基础,才能获得优良的结果。
四、尊重人格
朱熹强调尊重个体,要求教师采用“知己”的态度,利用尊重和体贴等方式来
激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我意识。
他认为,尊重个体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自觉社会行为和关系愉悦的人际关系。
另外,朱熹还主张以“教不止于学”的思想,旨在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德行,塑造文明的性格,把智慧和道德的本质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宋朝教育制度及方法上也作出了重大
贡献。
他提出的“实事求是”态度、“早期教育”理念、“实践在学习”的重要
性和“尊重人格”的思想,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有裨益。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明理,而明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格物,即观察事物,探究其本质;致知,即获得真知。
通过格物致知,使人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2. 诚意正心朱熹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的基础是诚意正心。
诚意,即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正心,即保持内心的正直。
通过诚意正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教育应从修身开始,逐步发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个人的品德;齐家,即管理家庭;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重视经典教育朱熹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经典是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学习经典,使人获得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知识。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1. 教育内容在朱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成为学生必读的教材,通过学习经典,使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
2. 教学方法朱熹主张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朱熹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教育评价朱熹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主要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教育实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朱熹创立了“朱子学派”,该学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以及论读书法。
一教育思想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⒈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至纯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
⒉教学的目的:“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的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㈡论“小学”和“大学”教育⒈“小学”教育⑴教育任务八岁入小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
⑵教育内容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⑶教育方法首先,朱熹主张先入为主,及时施教。
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⒉“大学”教育⑴教育任务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⑵教育内容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⑶教育方法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㈢关于道德教育思想(低频,简答)⒈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⒉道德教育内容要实现道德教育“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1130-1200)是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教育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张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认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的关键所在。
首先,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德是人的根本,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其次,他注重智育,认为人的智力开拓决定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再次,朱熹关注体育,他认为强健的体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朱熹强调群育,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朱熹提倡美育,他认为美是精神的陶冶,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非常关键。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他提出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对教育的定义和目的的阐述启发了后世教育家对教育的思考。
朱熹将教育定义为“教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其次,朱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对于后世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理念指导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一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引发了对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和美育的平衡发展的关注和实践。
另外,朱熹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也影响了后世教育的发展。
他将教师视为人类学问和知识的传承者,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提倡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c63b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6.png)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 师 解 惑 入 儒 门
咏 朱 陈 国 子 代
•对小学读书年龄的划判
小学、大学及女子教育
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
“格物穷理”,让接受教育的人的思想超凡入圣,从而造就道德高尚的 人
•大学教育的作用
朱熹继承和发扬二程、张载的人性说,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 育的作用
《朱子语类》卷7记载,有门人问朱熹“女子亦当有教„„ 如《论语》只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如何?”答曰:“亦可。 如曹大家《女诫》,温公《家范》亦可。”
教育思想
一、制定学规与审视科举制度
二、小学、大学及女子教育 三、六艺教育思想 四、读书法
制定学规与审视科举制度
一、制定著名的《白鹿 洞书院教规》 二、开书院会讲制度之 先河
三、确定《四书》为书 院基本教材,并制定了 学习程序
四、倡导、推行“学导 式”教学法
制定学规与审视科举制度
“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 其技愈精,其害愈甚。” ——朱熹《答滕德章 》
书法教育
《书易系辞》,纸本,全册共十四开,一百零二字,内容为《易经· 系辞》 的节句。作品有朱熹名款及“定静堂”印记,为林宗毅先生所藏,后捐赠与 台北博物馆。
绘画教育
直观绘图以释义
朱熹讲学、著述,亦有按实际需要画图以帮助从学 者理解之举。
对镜描摹自画像
六十一岁时朱熹对镜写真,身着儒服,头戴纶巾, 拱手正襟,端恭而立。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集大成教育家
朱熹
班级:14语文教育2班 主讲人:李蕊
一、生平
二、教育思想
三、 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 响
人物档案
(1130.9.15—1200.4.23),字元晦, 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 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 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 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 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 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 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 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 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 皇帝讲学。
作赞配画诵贤达
《朱子全书》卷85中有数篇画像赞,如《六先生画 像赞》、《张敬夫画像赞》、《吕伯恭画像赞》等。
军事教育
关于军队问题
解决军队新陈代谢 关注军队合并与整编
关于战争问题
义者循理,厌恶别人制造的战乱
读书法
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Page 22
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
一、长期的教育实践 二、众多的校舍建设
三、完善的教育体系
四、缜密的教育制度
五、实用的教学教材
六、不断地薪火相传Pa来自e 23等 身 著 作 展 精 神
办 学 教 书 经 半 纪
见 广 识 多 启 后 人
囊 新 赋 富 归 乡 里
任 艰 道 远 宋 家 臣
吏 小 言 严 君 主 怒
瀚 海 博 闻 大 理 真
“治经者,不复读其经之本文与 夫先儒之传注,但取近时科举中 选之文讽诵模仿。” ——朱熹《朱子全书 》
小学、大学及女子教育
蒙学教育
自 但 思 人 九 “古之学者八岁而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而入大学,学先圣之礼 然 得 则 之 思 乐焉。” ——朱熹《谕诸 生》 后 用 能 进 •编写蒙学教材 处 心 知 学 朱熹自隆兴二年开始至淳熙十四年,先后编写三本教材,即《训蒙绝句》五卷、 有 才 是 在 《童蒙须知》一卷和《小学》六卷。 思 熟 与 于 随 后 非 思 。 , 。 ,
朱熹教育活动的分期
同安县学讲学期(即1153~1157年) 崇安五夫讲学期(即1158~1169年) 寒泉精舍讲学期(即1170~1175年) 五夫家居讲学期(即1176~1178年) 南康知军讲学期(即1179~1181年) 浙东提举讲学期(即1181~1182年) 武夷精舍讲学期(即1183~1190年) 漳州守郡讲学期(即1190~1191年) 潭州守郡讲学期(即1194年5月至7月) 崇政殿中侍讲期(即1194年,仅46天) 竹林精舍讲学期(即1192~1200年)
就朱熹提到的“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 而已”来说,以她们能作诗文而推重,更在乎她们的节操。
六艺教育思想
一、兼备德才排首位 二、宇宙生成分万物 立人教育算成功 人同天地共生存
三、音乐有声能表意
最高境界为和谐
四、运笔自如多魅力
象形汉字化神奇
五、移花接木称高技
六、儒士谈兵多浅显
善恶神牵观画人
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封建统治日趋严密,是一个需要儒学而又 要改造儒学的时代。 •北宋五子的思想
生平纪事
•朱熹19岁登进士第,22岁授泉州同安县 主簿,24岁时师从李侗,开始真正走上 理学研究的道路。 •1162年,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 讲学。 •1179年被任命为南康军。 •1181年,改任直秘阁修撰。 •1197年,被编入“伪学逆党籍”。 •1120年,病逝。
河山还我献忠言
德育教育
一、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 任务,也是根本任务 二、道德教育的分段进行与基本 方法
一曰立志 一曰省察
一曰博学
一曰居敬 一曰存养
一曰力行
一曰忠恕
自然教育
宇宙生成:
本体论是宇宙的逻辑构成论,主要用逻辑分析法看 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大地变化:
朱熹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 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 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
女子教育
一、女子接受教育问题
需回答三个问题,其一是要不要教的问题;其二是如何教 的问题;其三是依据什么去教的问题。
朱熹推重《弟子 职》、《女诫》 二、妇女地位与权益保护问题 和《家范》之属 《朱子全书》中大量的墓铭、墓碣、埋文、吊唁之属的 文章。
1.识字 2.知礼 3.尚节
三、妇女尚节与社会道德问题
音乐教育
重乐教
在《朱子语类》卷92是专门讨论古今之乐的内容之记 载。朱熹晚年还发动众多门人、亲友致力于《礼》、 《乐》的资料收集、整理、编写。
倡乐学
朱熹曾对门人说“要之,当立一乐学,使士大夫习 之,久后必有精通者出。”
书法教育
《城南唱和诗卷》朱熹书。 纸本。共462字。首题“奉 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 款“熹再拜”。钤白文 “朱熹之印”。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