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地址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其儿童教育思想深刻影
响了当代教育。

朱熹继承了古代儿童教育的家庭传统思想,以及注重
仁政治手段实施的儿童教育的传统实践。

他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恰当
的教育,以开发自身潜能,发挥优势,完善自身素质,以备未来的坚
守和抗争。

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他重视宗教的落实。

他特别注
重家庭的教育,认为学童主要靠父母进行教育,家庭环境是童年教育
的最主要场所。

朱熹认为,要良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孩子们要接受关于仁义、礼仪、和平以及其他正义感的教育,这是为了培养他们谨慎自律、热忱细致的做派。

此外,朱熹还强调孩
子必须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行为上承担责任,并建立
起干净的价值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在培养
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品质的发展。

教育如果只是纯粹提供知识给
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美德教育,特别是如仁义礼仪等传统美德,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要正确培养孩
子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实现个人发
展和社会贡献等。

总之,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增强
孩子从内到外的健康成长。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主张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实现德育教育的方法主要是立志、克己、内省、涵养、主敬、格物致知等。

总结朱熹的德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朱熹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致力于学校的道德伦理建设。

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围绕儒家伦理道德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对当时学校风气不满,对学生记诵文词、追求功名利禄的“俗学”和佛老“异端”的不满,朱熹主张从德育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通过标榜先哲时贤、理学名儒,表扬节义志士等来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给学生的道德修养以熏陶。

朱熹还试图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科举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以挽救世道人心。

朱熹的德育思想对当时及后来的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当代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大学德育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朱熹认为办学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整顿伦理道德,向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

他说:“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1]就是说,政治的力量、法律的力量都比不上伦理道德的力量,政刑是末,而德礼是本。

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道德传统思想基础上,总结历代的教育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教育实际体验,从适应宋代以来强化和调整伦理纲常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

朱熹说:“立学校以教其民,……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

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

”[2] “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耻于慈,子止于孝之类。

如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万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1130-1200)是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教育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张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认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的关键所在。

首先,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德是人的根本,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其次,他注重智育,认为人的智力开拓决定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再次,朱熹关注体育,他认为强健的体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朱熹强调群育,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朱熹提倡美育,他认为美是精神的陶冶,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非常关键。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他提出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对教育的定义和目的的阐述启发了后世教育家对教育的思考。

朱熹将教育定义为“教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其次,朱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对于后世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理念指导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一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引发了对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和美育的平衡发展的关注和实践。

另外,朱熹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也影响了后世教育的发展。

他将教师视为人类学问和知识的传承者,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提倡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观书有感的道理

朱熹观书有感的道理

朱熹观书有感的道理【引言】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

有一天,他在翻阅一本书时,突然感悟到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朱熹观书感悟的核心思想】朱熹观书感悟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书籍是智慧的源泉。

朱熹认为,书籍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书籍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我们探索世界、认识人生的得力助手。

2.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朱熹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书籍的价值。

3.读书与修身养性的关系。

朱熹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

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我们的心灵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

【朱熹观书感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朱熹观书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个人素质。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

阅读成为了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阅读,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内心世界。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感到内心空虚、孤独。

阅读能让我们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精神寄托。

阅读既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又能让我们在心灵上得到滋养。

3.为人处世的原则。

朱熹观书感悟告诉我们,学以致用是关键。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修身养性,以高尚的品德、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结论】朱熹观书感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珍惜书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注重个人修养,丰富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
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
(一)循序渐进法
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展;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

可见,每个阶段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各不相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阶段的道德教育是割裂的或孤立的。

恰恰相反,朱熹认为不同阶段之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各阶段要互相衔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不可中断。

童蒙阶段和小学阶段是基础,大学阶段是小学阶段的扩充和深入。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每个阶段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坚持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连续性。

朱熹的这一德育方法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程,切不可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过急过高地要求受教育者,幻想一蹴而就。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既存在着“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不切实际的做法,也存在着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的弊端。

因此,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高度重视朱熹倡导的循序渐进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实施不同的德育内容,即要做到“因材施教”。

只有循序渐进,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固然离不开外界的引导,但更依赖于自身的严格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过程,通过他们自身的思想矛盾斗争和思想转化,以提高其道德水准,从而能够自己约束自己,自愿地选择和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即做到“迁善改过”。

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教育者要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改正自己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过失,积极促进自己的道德品质由恶向善、由低到高的转化和发展。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自我教育,放松了自我要求,有些未成年人抱着“只要不犯法,犯点小错没关系”的生活态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免疫力”低下,由逃课、旷课、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进而发展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因此,当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广
大未成年人加强自我教育,防微杜渐。

(二)“致知”、“践行”相结合
朱熹认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中既要“致知”又要“力行”,他说:“知与行功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二者皆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

”在知行观上,朱熹认为知与行二者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还提出了“知行相须”的重要见解,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可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朱熹既重知也重行。

在他看来,知与行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把知行统一起来。

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只一味的灌输,实践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多数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在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链条上,具体一环常常残缺不全,或失之片面,或失之肤浅,从而导致整个思维的缺陷。

他们可以利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来充实思维的链条,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进而在理性上得到改善和升华。

其次,因为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

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尝试,亲身感受和证明某一认识的正确性,才能产生情感和信念。

再次,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

意志是人的行为心理机制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行为者使自己的动机、目的付诸实践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的意志由脆弱到坚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成功和失败的磨炼中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行为的外在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活动与效果。

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

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

朱熹还认为,教导学生应该既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说服教育为主,又要制定必要的合理的规章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他认为,“小学书要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在德育方法上,坚持正面引导,就是通过说服教育,让学生明白事理,自觉行动。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致知”与“践行”相统一的过程。

道德教育的过程,强调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教师在指导思想上、教育方法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

学校不能生硬地用规章制度去压制学生,这样就不能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再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

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

”只有将积极的正面引导与规章制度的约束相结合,才能取得“义理有以博其心,规矩有以约其外”的效果。

当前在大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是非标准差。

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我国的大学生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这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找到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

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

同时要激发其学习道德规范、努力践行道德行为准则的主动性,在社会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精神风貌。

上述朱熹的这些德教方法,曾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起过积极推动作用。

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具有可借鉴的理论价值。

只要我们坚持“古为今用”和批判继承的原则,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
[1]刘九庵.林则徐书札手迹选[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49.
[2]陈锡祺、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31.
[3]朱熹.朱子语类[M].黎敬德编,王星贤校点.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陈立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5]刘佩芝,冯会明.朱熹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