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他的《小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著作之一,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中,朱熹强调了人的成长和教育需要从小学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学习,不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需要教育的熏陶。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朱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自身修养,还应该包括对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管理和治理。
这个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和国家荣辱观念,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诚意正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获取知识,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要有真诚的心态去学习,要保持真诚和诚信,要修心养性。
这种教育方法对当代德育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朱熹强调了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断学习。
他提出了“名教三经”、“成育七书”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教育需要系统编排,循序渐进,而且终身学习,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也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的《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研究在阐述朱熹德育思想形成背景、德育目的、德育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朱熹大学阶段的德育方法,即从居静持志、言行一致、循序渐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朱熹大学阶段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一定的启示,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约束。
高校也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
朱熹大学阶段的德育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重要的读书原则,也是他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居敬持志出自《性理精义》:“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居敬即读书时精神专一,不要被外事打扰。
“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要义。
在道德培养过程中,个体首先应当端正自己的心态,保持诚恳的态度。
就持志而言,朱熹认为无论是读书还是道德的培养都需要先树立一个明确的志向,明确志向才能潜心修养。
第二,言行一致。
在论述知与行的关系中,朱熹将知与行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相顾。
第一个层次,知先行后。
这是因为“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人们必须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养成合乎社会准则的道德行为。
第二个层次,知轻行重。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合乎标准的道德行为,从而建立正常的封建纲常伦理秩序。
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的落脚点。
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地位论述中,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高于道德认知。
第三个层次,知行相顾。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在“行”的问题上,朱熹指出,“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
以事言,则须事事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即几,一下即成”,强调人们要立志,时刻注意自省,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保持澄明,最终达到成为圣贤的理想目标。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理学大家”,他的思想于中国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和德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对于高校德育,朱熹的思想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朱熹的德育方法入手,探讨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注重以言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德育。
他认为,言传身教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应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在朱熹看来,老师不仅要在言语上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更要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
他曾经说过:“固老人意,而严厉不为己无过。
”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老师们应该深刻理解并践行朱熹的言行示范方法,将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朱熹提倡“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辅相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
他强调,学生不能光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行合一成为了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德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观念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还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刀切。
朱熹在其著作《朱子家训》中提到:“训子必审己之哀乐哀,则诫之也;知不患淫,未之淫也。
”强调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在高校德育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因材施教,精准施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朱熹强调以仁爱之心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提到“爱敬有加则吾不易矣”,表明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朱熹知行统一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 一方 面强调 “ 知” 对于 “ 行” 的指 导作 用 ; 另 一方 “ 苦其 心 志 ,劳其 筋骨 , 饿 其体 肤 , 空 乏其身 , 行 拂
面又认 为 “ 行” 是“ 知” 的最 终 目的 和 落脚 点 。孔子 乱其所为”( 《 孟子 ・ 告子下》 ) 的道德意志磨练方
在道 德 教 育 过 程 中 , 苟 子 更 加 重 视 道 德 实 践 的 作 上 ,朱熹 继承 程 颐 的 知 先行 后 说 , 并 且 进 行 了更 为 用 。他说 : “ 不 闻 不 若 闻之 , 闻之不若见之 , 见 之 不 细致的论述 。从知对于行 的指导作用来说, 先知才
S u m No . 1 5 2
朱 熹 知行 统 一 德 育 方 法 及 其对 高校 德 育 的启 示
庄 梅 兰
( 1 . 福建农林 大学金 山学院 ; 2 . 福建 师范 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摘要 : 朱熹德 育知行观是 对先秦儒 家及二程 的德 育知行观 的继承和发展 。朱熹德 育知行观 的具体应 用体 现在 其贵知 、 重行和 知行相 须的德 育方法上 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 当前 高校的道德教 育具有 重要 启示 : 高校德育
2 0 1 3年第 2期
No. 2. 2 O1 3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F u y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总第 1 5 2期
知行 观 的继 承发 展 。 ( 一) 先秦儒 家及 二程 的 德 育知行 观 在 先秦 儒家 中 , 最 早 明确 提 出道 德 教 育应 做 到 知行统 一 的人是 儒 学 奠基 人 孔 子 。对 于 知 行关 系 ,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于尧舜时期,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西周的六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虽然中国古代德育将明人伦、严尊卑作为主要教育目的具有封建色彩,但也有诸多合理因素,可为现代所借鉴。
本文将着重探析在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视域下,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一、朱熹《小学》的“成人”德育思想朱熹认为小子之学,即小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古者初年入小学,自十六七入大学。
”[1]古代根据年龄和阶级等因素,少年儿童在8~15岁之间完成“小学”学习,此后,进入大学。
所以,他根据儿童发展程度,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他把古代贤良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编著了《小学》,作为童蒙教材。
对入学进行了规定和说明:“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2]他认为“小学”重在打基础,将“事”作为教学核心。
“事”即为基础应对,如何坐立、洒扫,如何注重礼节和知晓伦常,当奠定好这些基础后,再让他们学习较为复杂的礼、乐、诗、书等。
《小学》一书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内篇由立教一、明伦二、敬身三、稽古四组成,讲述了如何做人、伦常关系、修养规矩、先贤圣德。
外篇主要收集了先贤嘉言懿行,包括古人言行、做法、书信等,令学生在教授、感知、行为之中明白常理、懂得伦常,知道做事之道。
《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朱熹说,“大学”之道在于“成智”,“小学”之道在于成人[3]。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侯飞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中共信阳市委党校侯飞摘要:作为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朱熹,从培养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所需人才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封建道德思想的消极内容已被历史所扬弃。
然而,他把读书(应当可以看作是语文教育)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关键词:朱熹;教育;通识教育;启示一、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为时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作者:施凌岚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阶段、道德教育原则、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共同组成了朱熹的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原则可以为解决中学德育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原则;中学德育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则
朱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围绕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知行结合原则、引导与防禁结合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等道德教育原则进行。
(一)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
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类教育中最为重要,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种教育内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了彻底改变学生为功名利禄学习的状况,朱熹提出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学教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他们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才能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人。
所谓圣人,必须个性全面发展,人格完备,也就是“全人”。
与此相对应,学校只有具备整全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圣人。
(二)知行结合原则
知是指道德认识,行是指道德行为。
朱熹特别强调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道德认识,同时又要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缺一不可。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提出“知性相须”的观点。
朱熹认为知与行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知行先后问题上,朱熹主张先知之,后行之;在知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行比知重要。
(三)循序渐进原则
朱熹认为想要实现儿童“明五伦”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有两层具体含义:
一是道德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道德教育应当根据人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成熟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事及理循序渐进地展开。
二是读书要循序渐进。
读书时要在理解前面书的基础上,继续往下读,不能前面还未搞懂就去看后一本书。
关于读书,朱熹专门归纳出读书六法。
二、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做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当前中学德育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一)重智育轻德育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有合理之处,但现在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部分学校和老师唯成绩论,把成绩作为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应试教育体制中,学生的唯一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唯一目标是考高分,学校的教育重点仍然是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升学率。
为此,中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道德的培养,把追求学生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標,将重心放在教学上,狠抓学生成绩,重智育轻德育。
(二)德育知识化和课程化
大部分中学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现的,通过向学生讲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完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的德育课程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不顾学生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实际,很容易出现中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理论严重与社会实际脱节,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状况。
德育教育最终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德育教育本应实现的作用。
(三)缺少实践渠道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但部分学校因各种原因,很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也就很难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视
正如朱熹所说,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道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能以牺牲学生道德发展为前提,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明确中学德育的目标。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要通过中学阶段的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三,教师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以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二)追求知性合一
朱熹特别强调践行。
朱熹主张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观念付诸行为,要求将道德知识的教育与行为训练有机结合。
老师也应该同样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具体的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些道德准则。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践行道德准则创造机会,使学生在亲身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循序渐进展开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道德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成熟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事及理循序渐进地展开。
为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选择的内容应当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同时要注意与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进行恰当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钰晖,胡昊宇.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河南教育(高教),2020(02):16-18.
[2]唐安全.中学德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
[3]吴良.中学德育工作缺失与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2018(22):14-14
作者简介:
施凌岚(1997年—),女,江苏南通人,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