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他的《小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著作之一,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中,朱熹强调了人的成长和教育需要从小学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学习,不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需要教育的熏陶。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朱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自身修养,还应该包括对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管理和治理。

这个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和国家荣辱观念,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诚意正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获取知识,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要有真诚的心态去学习,要保持真诚和诚信,要修心养性。

这种教育方法对当代德育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朱熹强调了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断学习。

他提出了“名教三经”、“成育七书”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教育需要系统编排,循序渐进,而且终身学习,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也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的《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朱熹《小学》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朱熹指出:“三代之隆,其法尽备⋯⋯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所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朱熹认为8 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德育的任务是“教之以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朱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是“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相连接的动态发展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对立统一的过程。

朱熹把学校道德教育前的过程分为胎教和母乳之教两个阶段,认为儿童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他在《小学》“立教”篇中,要求孕妇按《列女传》的教导去行动,“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朱熹主张胎教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儿童出生后至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他称之为“乳母之教”。

朱熹指出要谨慎地选择乳母,“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谨而寡言者使为子师”,还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革,女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说明了学前儿童不同年龄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朱熹还很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他在《小学题辞》中指出,社会“经残教驰”“乡无善俗,世乏良材。

利欲纷,异言宣”会导致“纵人蚩蚩,物欲交蔽”而“颓其纲”,遮蔽先天本善之性,而产生现实中的恶,所以,他要求国家、社会要净化儿童道德教育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要效仿“孟母三迁”,选择有利于儿童接受正面教育的好环境。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于尧舜时期,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西周的六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虽然中国古代德育将明人伦、严尊卑作为主要教育目的具有封建色彩,但也有诸多合理因素,可为现代所借鉴。

本文将着重探析在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视域下,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一、朱熹《小学》的“成人”德育思想朱熹认为小子之学,即小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古者初年入小学,自十六七入大学。

”[1]古代根据年龄和阶级等因素,少年儿童在8~15岁之间完成“小学”学习,此后,进入大学。

所以,他根据儿童发展程度,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他把古代贤良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编著了《小学》,作为童蒙教材。

对入学进行了规定和说明:“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2]他认为“小学”重在打基础,将“事”作为教学核心。

“事”即为基础应对,如何坐立、洒扫,如何注重礼节和知晓伦常,当奠定好这些基础后,再让他们学习较为复杂的礼、乐、诗、书等。

《小学》一书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内篇由立教一、明伦二、敬身三、稽古四组成,讲述了如何做人、伦常关系、修养规矩、先贤圣德。

外篇主要收集了先贤嘉言懿行,包括古人言行、做法、书信等,令学生在教授、感知、行为之中明白常理、懂得伦常,知道做事之道。

《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朱熹说,“大学”之道在于“成智”,“小学”之道在于成人[3]。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引言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太和(今福建仙游)人,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理学家之宗”。

朱熹在理学体系中对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他对“小学”教育思想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是他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理解,并且结合对实际教育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的。

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通过学习经典、礼仪和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来培养他们的德行和修养。

朱熹将小学教育视作儒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提出了“小学起大用”的观点,他认为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品德和自我修养,以及发展其智力和创造力。

他注重培养儿童的品行,认为儿童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为未来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他还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应该学习经典文化,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才能有所作为。

朱熹对于小学教育的方法及教材也有一定的规划。

他主张从古文入手,通过学习经典文献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教材的选取上,他注重选择经典文献,如《论语》、《尚书》等,以及一些经典的诗歌和赋文。

这些经典文献可以让儿童领悟儒家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思维能力。

朱熹的“小学”教育实践朱熹对“小学”教育思想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探讨,他还亲自参与了小学的实践工作。

他曾经在家里开设了私塾,亲自教授儿童。

朱熹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他通过讲解经典文献,教授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个人示范和引导,来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修养。

他还鼓励儿童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熹的教育实践还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等重要的教育著作。

这些著作是他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和注释,不仅具有学术研究意义,更提供了儿童教育的教材和方法。

朱熹通过这些著作传播和推广了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浅析朱熹小学教育实践

浅析朱熹小学教育实践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朱熹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小学教育实践的角度,对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进行浅析。

二、朱熹小学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1. 德育为先朱熹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他看来,品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朱熹在《小学》一书中明确提出:“教人必自小学始,使之朝夕习之,渐渍陶冶,使之成德。

”这一理念强调了小学教育在德育方面的重要性。

2. 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他强调,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实践能力。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3. 因材施教朱熹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观察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朱熹认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劳动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朱熹小学教育实践的教育方法1. 讲授法朱熹在小学教育实践中,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师要有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朱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他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朱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 实践法朱熹强调实践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是什么

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是什么

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是什么
朱熹,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小学教育主张影响深远,对后
世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阐述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探讨其核心内容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 小学教育的意义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都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小学期间对学生品德、知识的塑造,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来获得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3. 修养与学问并重
朱熹提倡修养与学问并重,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学问才
能成为一名完整的人才。

小学阶段应该重视品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4. 师生关系
朱熹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他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鼓励,同时学生也要尊敬师长,虚心接受教诲。

5. 启示与反思
朱熹的小学教育主张强调了品德修养与知识学习的结合,提出了注重学生思维
能力培养、师生互动等方面的重要理念。

这些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上是对朱熹小学教育主张的简要阐述,通过深入理解他的教育理念,我们可
以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助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朱熹的德育观浅析

朱熹的德育观浅析

朱熹的德育观浅析作者:王飞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10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

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

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他承袭了孔孟儒家的教育方法,同时综合了宋儒名家主张,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又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确有借鉴之处。

一、提倡积极教育,强调涵养心性朱熹认为,应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学生,要使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

同时,他强调教育者实施德育,尤其要启发学生在平时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

他在《童蒙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涵养心性,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道德教育困惑,究其根源,在于“规矩”不立,难以成“方圆”;在于灌输为主,想一蹴而就。

而要立好“规矩”我们就得提倡积极教育,强调日积月累,涵养心性。

因此,学校德育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从小处入手,从长远出发,提高心性涵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推崇循序渐进,主张积善成德朱熹一贯主张德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

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以后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从小学开始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

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致于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月摘要:朱熹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理学思想集大成者,从教五十余年,其教育思想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分析研究,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

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

笔者先从简要介绍朱熹个人情况入手,引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再从其编制的小学教育教材—《小学》入手,详细介绍其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与此同时,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小学》;批判;现代价值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Zhu Xi’s《Primary School》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YueAbstract:As a famous philosopher, educator, thinker and a synthesizer of Neo-Confucianism, Zhu Xi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cher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has been studied by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 , particularly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age, mentality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ch individual, Zhu Xi divides hi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ree stages, in which the second stag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aken seriously by him. The author begins with a briefly introduction of Zhu Xi, then draws forth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ends with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the period of primary education from textbooks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Primary School》. Moreover, this article gives a criticism on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to some ext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today's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Zhu Xi;moral education ideology;《Primary School》;criticism;modern value引言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安徽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全身心致力于儒学的研究,是程颐、程颢“二程”第四代弟子,也是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其教育思想曾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600余年,是在我国历史儒家人物中仅次于孔子,董仲舒的第三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上承孔子和孟子关于伦常的思想理论,又取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的理学的思想,综合构成了自己的理学体系[1]88-91。

朱熹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其理学思想,而道德教育又成为其理学思想的中心。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严重,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宋室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现实,许许多多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都在寻求匡扶宋室的办法,朱熹也是其中之一,他深刻体会到道德教育是控制人们思想,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

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2]480-490,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虽然他视小学为封建社会的“末流”,但他在小学教育上却花费了颇大的精力。

为此,朱熹还收集古代圣贤之人好的言论和行为,加以统合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小学的教材。

全书共6卷,分别为内篇和外篇,总共有三百八十五章。

其中内篇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这4卷,外篇为《嘉言》、《善行》这2卷,以补充和说明《立教》、《明伦》、《敬身》。

其中采用了众多历代儒学大师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以及孟母择邻、老莱娱亲等故事,首次将格言、故事编入到小学教材,便于儿童记忆,大大的促进了古代教材的发展。

作为古代小学儿童的童蒙教材,朱熹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从小懂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成人成才,更好的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

宋代以后,《小学》一书成为元明清三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不仅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影响。

一、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本体论和人性论,第二部分是认识论[3]10-12。

其中他把认识论作为其道德教育三阶段论中“小学”和“大学”后两个阶段的依据。

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小学是为培养“圣贤”打“坯璞”的阶段,其在为《小学》一书写的序中这样说到:“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悍格不胜之患也”[4]4。

意思是,人在年幼时学到的关爱亲人,尊敬长辈,爱护老师等道理,为今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这些道理深深铭记于儿童心中,直至他们长大成人。

深入了解朱熹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对象的观点对于小学教育的对象,朱熹这样说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工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5]1985。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庶人”不是指贫苦大众,而是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熹这种上至王公下至地主和商人的界定,并不是要普及小学教育,朱熹始终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代表的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最先能享受这样的教育的便是那些处在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而道德教育作为朱熹小学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对象也必然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王公贵族和那些没有爵位和俸禄的地主和商人们。

(二)《小学》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观点朱熹继承儒家学者“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并加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元素,综合提出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

“明人伦”既是朱熹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道德教育目的所在,并且他把它视作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

因为只有“明人伦”了,才有可能进行道德教育。

那么“明人伦”是什么呢?在《小学》朱熹承袭了孔孟的观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6]1804。

这五伦关系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一切伦理,“父子有亲”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要慈爱,子女要孝顺;“君臣有义”指的是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帝王要仁慈,臣子要忠心;“夫妇有别“指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丈夫要爱妻,妻子要坚贞;“长幼有序”指的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长辈要仁慈,晚辈要敬老;“朋友有信”指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要相互真诚守信用。

“明人伦”的道德教育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促进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小学》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观点对于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朱熹把它定为如下:“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1687。

由此可见,小学的道德教育是就眼前的事进行教育,如教以洒扫应对,教以小孩忠孝悌信等道德规范,小学是“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8]118。

目的在于教导小学儿童如何合乎规矩的去做事情。

小学是学事的阶段,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得要等到大学阶段再追究了。

朱熹认为单纯的道德教育内容太过死板,应该适当辅助以以其他的教育内容,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除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之外,还应该学习其他日常知识技能,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如果小孩时间还有结余,则可以安排学习“诵诗读书,咏歌舞蹈”[9]1692。

因此,“学事”和学习其他日常知识技能便是朱熹对于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界定。

(四)《小学》关于道德教育途径的观点朱熹认为,培养一个高尚的人有居敬和穷理两种途径,居敬即重视道德的修养,穷理即进行知识教育,穷尽知识,二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10]97-98。

对于这二者的关系,朱熹这样说道“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诱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增,譬如人之两足,右足行则左足止,左足行则右足止”[11]124。

意思是道德教育(局敬)和知识传授(穷理)相结合起来。

朱熹在编写《小学》一书的时候,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编写《小学》一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小孩掌握阅读,认字和写作等基本语文技能,为后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明确提出了小孩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让小学儿童道德教育影响,学会为人处世,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整本书的内容也体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书中的每一句警句,每一个故事,都既是很好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材料,但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上的哲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较好的把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而这一点,同现代教育学中的“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和“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精神基本吻合[12]97-98。

因此,在对小学儿童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便是朱熹关于小学道德教育途径的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