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浅析朱熹道德修养论及其蕴涵的德育思想

你禀得气如何。然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 如何得 恶 ?所 谓恶者 , 都是 气 也 。 懈棚 这里 所 说 的天命 , ”l
就是 “ 理 ” 天 。那 么 , 么是 气 呢?朱 熹指 出: 天命 什 “
之性 , 非气质 则无 所寓 。然人 之 气禀 清浊 偏 正之殊 ,
比, 挖掘朱熹 道德修养论 的内涵 和其 中所蕴 涵 的德 育 思想 , 以期对 当今 高校加强思想道德教 育有 所裨益 。
一
、
气质之性 与天命之性—— 朱熹道德修养论 的
基石及 其德 育思想的 目的
气质之性 与天命之 性 的不 和谐是 朱熹 整套 道德 修养论 的基石 , 中涉及 到朱 熹 的天人 观 和人 性论 。 其 同时 , 我们从朱熹气质之性 和天命之 性的论述 中也能 体会和总结 出朱熹德 育思想 的 目的论 。 朱 熹认 为 :天命 之性 , “ 本未尝偏 。……然仁 义礼 智 , 无阙一之理 。但若恻 隐多 , 流于姑息柔懦 ; 亦 便 若 羞恶 多 , 有羞 恶其 不 当羞 恶者 。……谓 如 五色 , 便 若
第l 2卷
第 3期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RS Y Ⅱ,
21 0 0年 5月
Ma 01 v2 0
V0. 2 No 3 11 .
浅析 朱 熹 道德 修 养 论及 其 蕴涵 的德 育思 想
曾秋 菊
( 黄河科技 学院, 河南 郑州 40 0 ) 50 6
论博 大精深 。本 文尝试 从朱 熹道 德修 养论 中几对 核
老庄在 “ 天命观 ” 都认 为 “ ” 上 天 并不 是 至 高无 上 的 ,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理学大家”,他的思想于中国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和德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对于高校德育,朱熹的思想更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朱熹的德育方法入手,探讨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注重以言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德育。
他认为,言传身教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应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在朱熹看来,老师不仅要在言语上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更要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
他曾经说过:“固老人意,而严厉不为己无过。
”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老师们应该深刻理解并践行朱熹的言行示范方法,将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朱熹提倡“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辅相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
他强调,学生不能光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行合一成为了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德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观念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还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刀切。
朱熹在其著作《朱子家训》中提到:“训子必审己之哀乐哀,则诫之也;知不患淫,未之淫也。
”强调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在高校德育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因材施教,精准施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朱熹强调以仁爱之心进行德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提到“爱敬有加则吾不易矣”,表明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浅析《大学章句》中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析《大学章句》中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以《浅析《大学章句》中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汉族有“大学章句”之称,堪称汉学史上一首伟大的颂歌,其作者乃是唐朝大学士朱熹,其中既含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值得称道的是其精美绝伦的道德教育思想。
朱熹的“大学章句”充分反映出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朱熹认为,教育要坚持培育学生“正经历”的原则。
书中有“上书一定须谨慎,不可违背正经历,不可违背自然情理,不可出即言色”的话,他认为,正经历和自然情理是人的理性的最基础,学生的受教育应当基于正经历,除了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避免了学生犯罪,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其次,朱熹主张从早晚的道德教育开始,他提出“早晚留心教子,善恶见仁见智”,他继承汉论说中“仁智”的思想,坚持以“仁智”为教育要价,以教育来塑造学生的眼光,学生应努力培养“仁智”,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权衡利弊,不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此外朱熹还主张以“柔善”凝聚学生的思想心灵,他提出应该“晓读昼卧,夜卧眠,每每学时不辍”,这里所谓“柔善”,指的是教师应适当的放轻松,通过柔和的教育,使学生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去获得多重的文化知识,使他们的道德教育更加深刻。
最后,朱熹认为,“得而复失,孰善孰不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不可以以惯性的行为来支配自己,而应当通过反思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
朱熹的“大学章句”对后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教育观念除了坚持培育学生“正经历”的原则,以“仁智”为教育要价,以“柔善”凝聚学生的思想心灵,还认为要以“得而复失,孰善孰不善”作为反思,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外界,获得真正的道德教育。
由此可见,朱熹的“大学章句”不仅是一部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崇高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其精妙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至今影响甚大,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一篇: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浅析朱熹《小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月摘要:朱熹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理学思想集大成者,从教五十余年,其教育思想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分析研究,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
居于人的年龄,心理及理解能力差异,朱熹将道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小学教育是朱熹非常重视的。
笔者先从简要介绍朱熹个人情况入手,引出其道德教育思想,再从其编制的小学教育教材—《小学》入手,详细介绍其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思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与此同时,挖掘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为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小学》;批判;现代价值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Zhu Xi’s 《Primary School》 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iYue Abstract:As a famous philosopher, educator, thinker and a synthesizer of Neo-Confucianism, Zhu Xi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cher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has been studied by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 , particularly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age, mentality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ch individual, Zhu Xi divides his moral education into three stages, in which the second stag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aken seriously by him.The author begins with a briefly introduction of Zhu Xi, then draws forth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and ends with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h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the period of primary education from textbooks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Primary School》.Moreover, this article gives acriticism on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to some ext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today's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Zhu Xi;moral education ideology;《Primary School》;criticism;modern value 引言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安徽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德育领域的巨匠,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德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的德育方法强调以身作则,注重品德修养和榜样力量,并提倡敬畏、谦卑、忠诚等美德。
对于高校德育的启示在于,高校教育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朱熹的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有着潜在的借鉴价值,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熹对于德育的意义在于,德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理念,高校德育,启示,借鉴价值。
1. 引言1.1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德育的重视可谓是毋庸置疑的。
在朱熹看来,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格的重要途径。
他深信,一个人如果德行不端,无论其学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都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朱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念。
朱熹在对待德育问题上更是毫不含糊,他认为德育是立身之本,是立德、修身的关键所在。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修身养性,做到品行端正、待人诚恳、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受人尊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朱熹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坚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育思想。
2. 正文2.1 朱熹的德育方法朱熹强调修身。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正直、诚实、宽容、谦虚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内心品德的提升和修炼。
朱熹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最重要的地方,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子女遵循道德规范,注重家庭内部的和谐和教育。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朱熹《家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朱熹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代表性著作之一就是《家训》。
这个作品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掘到一些宝贵的现代价值,以下将就此展开思考。
朱熹《家训》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孝道”、“忠诚”等思想,这些思想贯彻在他的《家训》之中,使得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手册”,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1. 以博爱为基础,教育孩子做一个仁慈的人朱熹认为,仁爱应当是一个人的品性基础,他在《家训》里强调了父母对于孩子仁爱的教育。
例如,他说:“有仁心者,儿女皆知人之惠心;常行善事,儿女拟之而为之;常有恻隐之心,儿女效之而发之。
”这说明,父母应当给孩子以温暖和关爱,让孩子逐渐学会如何去善待他人。
2. 学会孝道,让生命更加圆满在家庭教育中,孝道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教育。
朱熹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孩子应当去孝顺父母,更是孩子自我修养的一部分。
他在《家训》中说:“孝之为言也,谓事父母、敦宗族以繁衍之家。
”这说明了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还需要孩子去理解其背后的道理。
3. 常怀感恩之心,修身齐家走在苍茫大地上,常常有一种感恩于生命的情感。
朱熹在《家训》中也强调了感恩之道,称,“孝谦者,乃取父母之养而以成,而谦让之心得所从然也。
感物感事者,乃来去之处,焉能不报其恩?”我们应该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去回应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爱与温暖,同时把这份感恩之心传递给下一代,成为身教和榜样。
4. 学会外化内化,修德性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修养的内在性,朱熹在《家训》中也详细阐述了他对于人的德性的看法。
他说,德性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
基于内在的德性,德才具备了自我完善、修道和知行合一的基础;外在的德行,则应该体现在和周边人交往、爱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孩子应该学会外化内化,用道德行为来展示自我的人格魅力。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朱熹,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德育方法在当时备受重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德育方法以修身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体现了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认真研究朱熹的德育思想,借鉴其方法论,对于促进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朱熹的德育方法朱熹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经典为师,倡导学习朱熹认为,德育的核心是通过学习经典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通过深入研读经典来悟道通德,使学生能够内化经典中的道德原则,形成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
他将经典教育置于德育的核心位置,通过学习经典来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
2. 以言传身教为主,重视榜样力量朱熹的德育方法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的品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言传身教。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朱熹还提倡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榜样,通过模仿古人的品质和行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他认为,人是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的,榜样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德。
朱熹主张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3. 以体验和实践为辅,培养德行除了通过学习和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外,朱熹还强调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德行。
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德原则,增强德行。
在朱熹的教育实践中,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增强道德感悟和责任意识。
他还提倡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道德境界。
朱熹强调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德行,使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践行道德原则。
以上就是朱熹的德育方法的主要内容,他以学习经典为主,倡导言传身教和以体验和实践为辅的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方法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
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
一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
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
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龟年等321名,不仅具名姓,且附列简历。
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
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
“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
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
”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
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二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
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
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常以孔子所谓“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来教育学生,且认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切宜审之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他坚决反对“学圣贤之理,为市井之行”的人。
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把做学问看作是中科举,猎取官禄的阶梯和资本,朱熹对此是极为反对的。
他提倡所谓“复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来教育学生,“使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关闽书》卷十六)。
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
在他看来,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方面的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
“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
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因此,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朱熹平生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
特别《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朱熹编写的这些儿童读物,都把宣扬儒家思想放在首位。
如《小学》一书乃博采六经、史传以及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亲、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故事、训诫等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学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朱子语类》卷七),那是做人的样子。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
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
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
能解斗争,能决是非。
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
”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
这虽是朱熹写的《增损吕氏乡约》一文中的条文,但也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三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
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
可是,“非礼之端不能禁外之不来,而能禁内之不往” (《续近思录》卷十二),是故只要我们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只要“先入为主”,就可免“扦格不胜之意矣”。
(《小学集注·原序》)朱熹强调婴儿坠地之后,乳母之教,尤为重要。
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
8—15岁为小学阶段。
“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
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
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
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
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
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
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 ?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为使他们“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动罔或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
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庶几将来“自不失为谨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童蒙须知》)。
朱熹虽然强调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说不重视“知”。
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正如他所指出:“为学之实,固有践履。
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行和知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