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

朱熹,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明理,而明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格物,即观察事物,探究其本质;致知,即获得真知。
通过格物致知,使人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进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2. 诚意正心朱熹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的基础是诚意正心。
诚意,即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事物;正心,即保持内心的正直。
通过诚意正心,使人具备高尚的品德。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教育应从修身开始,逐步发展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培养个人的品德;齐家,即管理家庭;治国,即治理国家;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重视经典教育朱熹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经典是先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通过学习经典,使人获得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知识。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实践1. 教育内容在朱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如《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成为学生必读的教材,通过学习经典,使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培养高尚的品德。
2. 教学方法朱熹主张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朱熹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教育评价朱熹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为主要标准。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4. 教育实践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朱熹创立了“朱子学派”,该学派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知识。
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人格的完善。
2. 学习方式朱熹主张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朱熹提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师生关系在朱熹看来,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师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要以榜样感化为主。
朱熹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师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 课程设置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
他提倡课程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朱熹还倡导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5.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朱熹主张启蒙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他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统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c63b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6.png)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么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朱熹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生于1130年9月15日,卒于1200年4月23日,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程朱理学的核心代表人物,曾经做过南宋的江西,福建漳州知府等官,为官清正廉明,创办白鹿书院,岳麓书院,武夷书院等,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制度的古人,对后世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启发性。
作为程朱理学的核心代表,朱熹的思想主张可以简单归纳为道学之太极学,通过研究儒家经典,经过自己的理解发展为义理学说。
朱熹的思想主张的基础是程颢的理本论,理,即为道,太极,他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理,都具有太极的两极性,理在逻辑上高于气,但气具有能动性,是制造万物的原料,理离不开气,它们可以通过渐变达到转化。
而且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相比于气,理为第一性,气为客为第二性,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和气就是太极的两极,生万物,万物调和归一。
这种思想主张已经具有后世唯物主义的辩证论的雏形了,通过对这种思想主张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朱熹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中国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哲学思想史却并没有多少的发展,朱熹及以后的追随者们,把中国古代从孔孟时代朴素的哲学思想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朱熹理学内容朱熹理学自成体系,说的有理可寻,让你无理可驳,真可谓讳莫如深。
朱熹理学沿袭五百多年,至今无人超越。
朱熹反佛崇儒,他一直在探索可以用来治国的方法。
他的新主张对整个宋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理学,堪称绝妙。
他的理论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体系之庞大,是宋代理学的大成,他在理学方面所作的阐述,后人受益匪浅且对他的理学称赞有嘉。
他的理学思想到了元朝的时候受到欢迎,并作为治世之道和管理民风的良方。
朱熹理学避各家之所短,扬各家之长,集佛、道、儒为一体,吸取其中之精髓。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豪、教育条,他对幼儿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①注重胎鼓。
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他认为,母亲受胎后一育一行对胎儿都会有影响,所以孕妇在各方面要非常注意。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宗,不仅没有将腑教视为"邪说",而且充分地注意刊胎教的积擞意义,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体形容貌,甚至影响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这一点上,他的认识水平超过同时代的思想家。
②重视乳母之敷。
朱熹十分重视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墨慎挣乳母。
他提出乳母的条件是:必求其竟褡慈惠,量良恭敬,慎耐寡言者,使为子师"。
③要求善从师,慎师发。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来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汉代登上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强烈冲击,学术旨趣越来越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
尽管唐代韩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宋代实现的,这就是理学的产生。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
张载(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基本范畴。
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
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容。
“明人伦”就是要体认天理,穷尽天理。
这样,朱熹就把封建的人伦道德神圣化、永恒化。
可见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天然的理性的本能:“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自然万物(即“气”)都包含着一定的“理”,依靠这种本能的“心灵之知”,就可以接触体认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则(即“理”),这个过程就叫做“即物穷理”或“格物致知”。
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二程、张载的人性说,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即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
他说:“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也。
”“性即理也”。
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
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而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
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 无人欲之私,故圣人与天地同体,不教而自善。
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
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
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
“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
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朱熹建立在理学思想基础上的教育作用论,既吸收和归纳了先儒的观点,又更为系统和精密,将封建纲常推崇得更为深刻和神圣化,因而深受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欣赏。
三、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
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
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朱熹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
小学以“教事为,具体说,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在儿童阶段空讲大道理是收不到效果的,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就可以“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朱熹编写《小学》一书,汇集古代圣贤“嘉言懿行”,并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伦道德主题分立纲目,如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等,内容包括名儒的格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
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
其纲领,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
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贤之学的门户,人人必须学好《四书》,至于进一步学习《五经》,那是专门研究的事了。
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贤之学的门户,人人必须学好《四书》,至于进一步学习《五经》,那是专门研究的事了。
所以,《四书》地位实际上超过了《五经》。
四、论教学和读书方法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学的修养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内省,明志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认真学习,体认客观事物。
朱熹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学习的首要内容自然还是儒家经典,因为它凝聚着天理的精蕴。
朱熹指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读圣贤之书并非一般的增知识、长见识,而是要体认天理,朱熹概括为读书穷理。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欲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这是朱熹对自己“平生为学”的总结。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六条的内容如下:1. 循序渐进。
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治学应该坚持不懈,不断长进。
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2. 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遍数上不能打马虎眼。
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
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 虚心涵泳。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4. 切己体察。
也就是“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也就丧失了本义。
5. 着紧用力。
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
朱熹比做“撑上水船,一篙不能放松”,不进则退。
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能蛮干。
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过热又会死。
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
要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高标准需要,总的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
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朱熹视为读书的“致精致本”,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
“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做,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
而居敬a则还有专静纯一、持之以恒的意思。
“持志”即有坚定志向。
朱熹指出:“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保持努力学习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的局限性在于,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
五、论教师与教学“存天理,灭人欲”归根结蒂是个人修养工夫,朱熹认为学习主要靠学者自己努力上进,自求自得。
他对弟子说:“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己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这是激励的话,不是说根本不需要教师。
但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的功能。
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
”教师的作用在于;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
重点抓学习的开头和结尾。
教师的任务在于:“作得个引路的人,作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在德育方面,朱熹主张教育者应以正面引导为主,尤其是对儿童,更应少说那不该做的事,以免起反面诱导作用。
他指出:“小学书中,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尽量多作积极的指引鼓励,少作消极的禁止申斥。
因此,教师要晓之以理,并以身作则。
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如果学生明白了道理,并且能自觉地身体力行,那么,也就用不着由别人给他们制定种种规矩禁令了。
这些原则都是很有价值的。
来源:《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