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教育史:朱熹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在《中庸》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教学过程,他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五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对自己职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行为的转变,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教学以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与借鉴作用。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朱熹是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过寻求真理,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并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是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只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但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要求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教”,甚至有时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一点主动学习的意识都没有,老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

[2]很显然这是与当下的教师观是相违背的。

那朱熹的这一教学原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过程中起着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设计,勇于创新,以便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3]在学习过程中,若是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在学习完结之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2、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朱熹认为,在学习开始时,要动用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和态度去学问,这样才能客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并且在学习之后,要常常复习加以巩固,若是不复习不练以就收获不到复习的功效。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代号: 0 9 2 0 2 0 任课教师:王星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号: 1309240543 姓名:李婷成绩: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

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 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 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树的生机含蓄在根,春天就会繁荣 昌盛。人的潜力隐藏在身,理应孕育聪明才智。)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一: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 会,来放自家口里”。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一、生平
2、“仕宦九载,当朝四十六天”
1148年18岁,参加建州乡试(亦叫秋闱)考取了 贡生。1149年19岁,春天入京科举(亦叫春闱), 登榜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 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 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 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196年66岁时,为宁宗侍讲,46天后被逐。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 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 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 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

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

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

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

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范文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被誉为中国儒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

在封建社会中,地位尊崇的文人是主要的受教育者,朱熹重视文人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之为核心、读之为基础、讲之为工具、实践之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胸怀芸芸众生的社会精英。

同时,朱熹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儒学的实用性,强调教育应该以实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地域性。

朱熹是一个具有浓郁南方地区特色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南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家应该以礼治教、以教治学,要求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判断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以礼仪作为教育的核心,以文化传承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在南方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朱熹的教育思想具有永恒性。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教育应该以“知”为目标,即通过实践和思维来认识世界,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正确判断。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体现了其不易失去的永恒价值。

总之,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本文以时代性、地域性和永恒性三个方面,从朱熹的教育思想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同时,本文重点强调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并客观阐述了其特点和影响。

【范文二】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创见和独特思维的古代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领域,并对今天的教育领域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启蒙教育

朱熹的启蒙教育

朱熹的启蒙教育朱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启蒙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这些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朱熹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朱熹看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主张父母要以温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应过分苛刻,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此外,朱熹还强调家庭教育应该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朱熹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朱熹看来,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此外,朱熹还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朱熹还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是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朱熹主张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每个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他强调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给予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此外,朱熹还主张社会应该注重教育公平,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总之,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他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而努力。

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理念:人文教化是根本教材教法很重要2016年04月06日 09:14来源:凤凰国学作者:曾春海朱熹朱子热心教育事业,在其一生中先后建造了三座精舍和修复两座书院。

考“精舍”一词系源出于《管子.内业》:“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故心者,精之所舍。

”陆象山在《致问人杨敬仲函》中也略作诠解:“精舍二字,语出后汉包咸传,儒者讲习之地,甚为无歉。

”就史脉而言,远在汉代的一些经学家就已自称所住之处为“精舍”。

简要言之,“精舍”在汉代是儒者设帐讲解经学精义处。

后来,“精舍”一词广被道、佛所借用,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梵文中的Vihara、arama,甚至Sangha都被译成“精”。

因此,“精舍”与佛教的“寺”、“院”几乎相互混用,而其涵义也转化出僻静以修养精神的地方。

再发展下去,“精舍”一词与高深的学问产生关联。

总而言之,“精舍”一词结合了幽静、学问与师徒间的讲论修持诸涵义,兼具儒家及佛家意涵。

在宋代儒家而言,“精舍”指规模较小的书院,是儒门讲学及修持身心的处所。

朱子所建的三座精舍,分别为:(一)寒泉精舍,于公元1170年春建于福建建阳之寒泉坞,其母墓侧。

朱子友人吕东莱(祖谦,公元1137-1181)曾住该精舍旬日,与朱子商辑《近思录》一书,这本书可说是中国第一本哲学概论式的体裁。

朱子常在此精舍讲学。

(二)武夷精舍,于公元1183 年筑于武夷山五曲溪畔的隐屏峰下,人称“武夷之巨观”。

朱子曾在此校注《论语》、《孟子》,撰成《四书集注》。

(三)竹林精舍,于1191 年筑于距建阳西门外,面向溪流,背对青山,后来更名为沧州精舍。

公元1244 年,宋理宗绍为书院,并写了“考亭书院”的匾额。

清朝康熙44 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以及“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学”的对联,悬挂在集成殿左右。

朱子讲学期间,除了对门弟子随时应答外,亦任高弟子轮讲,朱子则常在晚上讲课。

陈荣捷总评说:“在这三所精舍中,以竹林精舍最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朱熹的教育思想
[日期:09:47:24] 来源:作者:zj [字体:大中小]
一、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小学集解•辑说》)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章句序》)说明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以事”,即培养训练其封建道德行为习惯,而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明其理”,即在已经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而讲明“义理”。

朱子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亲、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故事等,编辑成儿童道德教育用书,题为《小学》,文为流传。

此外,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就儿童日常行为,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内容比《小学》更加琐碎。

他认为儿童从这些书的学习中,可以得到“做人的样子”,学到“事君事父兄等事”。

其中也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要求。

朱子阐述儿童教育的过程,开始是强制性的,要求儿童朝夕刻意地模仿,然后,“积久成熟”,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朱子主张儿童在15岁以后,进入大学,受“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即讲明义理,以修其身,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

在大学教材方面,他根据理学思想,对《论》、《孟》、《大》、《中》作了新注释,编成《四书集注》。

二、朱子读书法及其启示
朱子认为为学先要穷理,要穷理必先读书。

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的书中,故读圣贤之书,是达到穷理的必经之途。

他说:“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这样,读书就成为穷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穷理是读书的目的。

评述:
1.朱子集读书法研究之大成,奠定了古代读书法的基础。

后人依据此订立读书程序,如元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末陆世仪的“论读书”等,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

2.六条“读书法”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读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以“居敬持志”为中心。

有合理因素。

体现了量力性、巩固性、主动性等原则。

3.朱子过分夸大了“读书穷理”的作用,特别提高了读儒经的地位,而且偏重死记硬背,使学习的途径、读书的范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对于造成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圣贤书”,把书本当作僵死的教条的不良学风,有重大影响。

∙0
∙顶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