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心性论

合集下载

十六字心传 宋代程朱理学有关心性问题的命题

十六字心传 宋代程朱理学有关心性问题的命题

十六字心传宋代程朱理学有关心性问题的命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它的经典文化及其针对心性问题的命题影响了中国后代几个世纪的思想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程朱理学的十六字心传。

程朱理学是由宋代学者程颐、朱熹提出来的,它是以孟子、荀子等先史思想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反映宋代政治、宗教和文化环境的理论体系。

十六字心传是程朱理学思想的核心,它深刻地思考了心性的本质,把人的思想特征提炼出来,对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十六字心传的内容是:“思毛泽、畏鬼神、信耻义、敏感明、慎独立、勇敢奋、谋机变、坚守和、宽容恕、持之以恒”。

它所把握的是人的内心本质,反映了人应当有仁、义、智、信、忠、礼、忍、勇九种德行。

思毛泽,就是指人应当发挥聪明才智,比拟事物之间的异同,积极探索一切可能的发展性。

畏鬼神,是人们要恭敬虔诚,以自己的信仰观念和行为守护神圣的法则,以期获得灵魂的安定。

信耻义,就是坚守原则,不贪求利益,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都应有良好的廉耻感。

敏感明,是指人们要敏锐观察环境,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洞察力,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慎独立,是指即便是独立行动,人们也要谨慎小心,坚持正义,避免不合理的行为。

勇敢奋,是指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勇于担当责任,不畏惧困难,勇于进取。

谋机变,是指人们要灵活运用谋略,利用机遇变化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顺从命运。

坚守和,指的是要以和气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即便是争斗,也要努力保持和谐。

宽容恕,指的是应当放弃个人的偏见和愤怒,学会宽恕他人的过错,克服复仇的心理,达到敬重他人的境界。

最后是持之以恒,即是要坚持信念,不断努力奋斗,不计一时的劳累,在漫长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相结合。

十六字心传,其中每一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它们构成了宋代程朱理学对心性问题的精辟和深刻的思考,从而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对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智慧做出重要的贡献。

牟宗三批判朱熹心性关系得失之检讨

牟宗三批判朱熹心性关系得失之检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图分 类 号 :B26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8634(2018)02—0069一(08) D0I:10.13852/J.CNKI.JSHNU .2018.02.009
牟 宗 三批 判 朱 熹 心性 关 系得 失 之 检 讨
董 学 美 ,温 海 明
(中 国人 民大 学 哲 学 院 ,北 京 100872)
摘 要 : 在 关 于牟 宗三 如何诠 释 朱熹 之性 的讨 论 中,大部分 研 究者都 是 顺 着牟 宗三 的思 路 对此 问题进 行梳 理 和 归纳 ,很 少进 一 步做 出评 判 或 分 析 ,即便 有分 析 评 判 ,也 多是 集 中在 宗 三“道德 形上 学”的 问题 上 ,或 通过“道德 形 上 学”的 思路 对性 做 更 进 一 步 讨论 ;另一 部 分 学者 , 虽然 注意到 牟 宗三对 朱熹 的批 判 中有很 多理 解 并不 准确 ,但他 们 的 注意 力主要 集 中在 关于“格 物致 知”的讨 论上 ,这 虽然是 理 解 牟 宗三批判 朱 熹 的 一条 重要 线 索,但 还 是 不够 全 面 。应 该 注 意到 ,在 讨论 牟 宗三如 何理 解 朱熹之 性 的 问题 上 ,大部 分 学 者 只是 就 性 论 性 ,没有 充 分 注 意到 牟 宗三对 朱熹 之性 的批 评是 以否定 其理 气论 为 前提 的 。文 章试 图论 证 ,牟 宗三对 朱 熹 之性 的 批判 ,是 以 否定 朱熹 所理 解的理 气关 系为前提 的 ,这在 相 当程 度上 造成 了牟 宗三对 朱熹之 性及 心性 关 系的误 读 。牟 宗三认 为 ,朱熹 之 性“只存 有不 活动 ”,在 朱熹从 理 论上 讨论 性与 气 关 系的 角度 来说 是有 一 定道理 的 。但 是 ,很 多研 究者没 有 充分 注意到 ,如 果认 真考 察 朱熹认 为 的性与 气创 生共 成 、心与 性共 同参 与后 天之 “形 ”气等说 法 ,则 牟 宗 三 对 朱熹 关 于 心 、气 的关 系的说 法 就显得 武 断和 不 够全 面 了。

朱熹劝学诗原文及翻译

朱熹劝学诗原文及翻译

朱熹劝学诗原文及翻译朱熹劝学诗原文及翻译《劝学诗》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下面是朱熹劝学诗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劝学诗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作:少年易学老难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1、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

”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

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2、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赏析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

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

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的思想介绍。

思想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诚意”思想探微——以朱熹“心主性情”观为背景

朱熹“诚意”思想探微——以朱熹“心主性情”观为背景
第3 O卷 第 1 2期 20 0 9年 1 2月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RNAL OF HARB N UNI ERS T OU I V IY
Vo . No. 2 1 30 1 De . 2 9 c 00
[ 章 编 号 】04 55 (0 9 1  ̄0 3 -. 文 10 - 86 20 )2 0 4- 4 0
而诚 意 与致 知 、 心 的 关 系 以及 此在 工 夫修 养 中的 地 位 也 就 一 目 了然 。 正
[ 关键 词 ] 熹 ; ; ; 主 性 情 ; 朱 诚 意 心 已发 未 发 ; 独 慎
[ 图分 类 号 】 2 4 7 中 B 4 .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意 ” 为 《 学》 条 目之 一历 来 备 受 诚 作 大 八
重 其 论 大 学 之 格 物 , 不 知 其 论 大 学 之 诚 而 意 ” … ’ , 仅有 的研 究 也 是 在 “ 物 致 知 ” 格 这

朱 子 最 大 特 色 思 想 的 笼 罩 下 进 行 的 , 对 把 “ 意” 诚 的研究 当成 “ 物致知 ” 究 的 附属 品 , 格 研
第 1 2期
王 晓 珊 : 熹 “ 意 ” 想 探 微 朱 诚 思
3 5
“ 释 为 “ 之所 发 也 ”, “ 何谓 “ 之 意” 心 [ ’ 心
意 。 ¨ 上 述 三则 问 答 中“ ” 百般 计 较做 底 ” 、 “ 张 要 恁 地 ” “ 爱 ” “ 使 ” “ 主 向 ” 主 、去 、去 、有 、 “ 好好 色 , 恶 臭 ” 是 “ ” 同 义 , 突 出 了 恶 都 意 之 都 主体 的 主 动性 , 明 主 体不 是 处 于 被 动 的 接受 说

心性体用说

心性体用说

心性体用说心性体用说探讨的主要是在以性为体,把道德理性视为本体的前提下,如何看待主体之心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如果说,心性一元说和心性二元说讲的是心性的联系与区别的话,那么,心性体用说则讲的是本体与本体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主体思维的能动性,以控制和把握人的道德本性及人的情感的问题。

这涉及到伦理学和修养论,亦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理论构成。

(一)性体心用说性体心用说在宋明时期经历了一个提出、批判、再次提出,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在宋代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即提出和被否定的阶段。

至明代则经历了这个过程的后一个阶段,即重新提出,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阶段。

性体心用说在张地匠思想里有所萌发,而始由程颐提出,经胡宏完善并确立。

胡宏的思想曾影响到张栻和朱熹,朱张早期均持性体心用之说。

后来朱张通过‚中和之辩‛,并对胡宏著作《知言》展开讨论,而放弃了前说,转而对性体心用说持批评态度。

这个过程对于理学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主体思维的能动作用,并完善了理学的道德修养论。

之后,明代气学家罗钦因、吴廷翰在气本论的前提下重新提出了性体心用说,以强调心性有别。

1程颐在与弟子吕大临的辩论中提出了‚凡言心者,皆者已发而言‛的观点,以心为已发之用,以性为未发之体。

性体心用说初见端倪。

不过程颐后来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修正。

胡宏在程颐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未发只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的思想,指出:‚圣人指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

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

‛认为性为本体,性动为心,心是性本体的表现和作用。

朱熹和张栻早期都曾接受过胡宏的这一思想。

朱熹说:‚《中庸》未发已发之义,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遂目心为已发,性为未发。

‛这说明朱熹曾赞同性为未发之体,心为已发之用的观点。

张栻早期也持胡宏性体心用之师说,并使朱熹接受了湖湘学派的这一观点。

后来朱熹悟前说之非,对性体心用说提出批评。

朱熹的理学体系

朱熹的理学体系
朱熹的理学体系
序号
类别
内容
1
宇宙观
“理”是世界本原,先于社会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理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支配着万物运行。世间万物各有不同,属于“分殊”,但他们所反映的规律是一致的,也就是“理一”。
2
人生观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
认识论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法论
通过心性论入手,逐步完成“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理在气先”的宇宙本体论。
5
社会观
把三纲五常作为各种社会现象需要遵守的根本准则。社会成员们按照这唯一的“天理”行事,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
6
主要著作
《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西铭解》、《通书解》等
7
影响
创立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各朝治国的理论基础,注释的“四书”是后世科举的教科书。集北宋以来理学乃至孔子以下思想文化之大成,构建博大精深的朱子理学体系(新儒学),确立了“四书”在儒家经典中的核心地位,使中华文化从“五经时代”迈入了“四书时代”。

心性论

心性论

心性論欲探討佛道儒心性論,就必須首先明確心性論的具體內容,否則,就只能是無的放矢。

因此,本文撰寫的目的,就是對心性論進行界定,從而為今後的相關研究鋪平道路。

本文的探討分三步進行:首先,本文從中國學術界目前對心性論的研究現狀入手,提出了問題的所在;接著,作者回顧了歷史上關於心性的種種異說,為下文的界定創造條件;最後,作者對古代漢語中的“性” 字進行了認真的考察,並由此展開對心性論的規定性的界定。

通過本文的探討,作者認為:心性論實際上應當是以心性的轉化為中心而展開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方法論體系,而不是簡單的探討心與性的存在狀態的理論體系。

心性論是《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如果不首先確定其具體的內涵,就無法真正弄清與之相關的所有問題。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域,人們一直是忽視的。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界定。

一心性論的研究現狀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佛道儒研究成了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個焦點,也發表了相當數量的研究論文,在學術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

其中,僅僅1978-1997 年間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和編目的相關論文或文章數就有:佛學、佛教1885 篇,道家、道教997 篇,儒家、儒學2511 篇。

當然,這還不包括相關的專著、沒有收錄的以及那些此後發表的論文與文章。

在上述5393 篇同佛道儒有關的論文或文章中,直接涉及心性或心性論的就有91 篇。

為了便於對心性論進行論述,茲將有關論文的名稱羅列如下: 《簡析孫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左宗棠的心性觀與“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孫中山關於“心性文明”建設的思想》、《廿載風塵兩鬢絲,英雄心性由來熱: 論丘逢甲內渡後的生活、思想和詩作》、《孫中山先生論物質文明與心性文明》、《太平天國運動與儒家的“心性之學”》、《朱元璋的歷史性成就與心性之學》、《二程的心性修養論》、《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臨濟宗心性論述評》、《中國古代哲學的“心性”論》、《儒家心性論的基本特徵和研究方法》、《論早期全真道心性論的理論指歸:從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從明儒“齋”“庵”“軒”之號看心性之學》、《儒佛交融與朱熹心性論的形成》、《試論胡宏心性哲學的歷史地位》、《從倫理觀到心性論:契嵩的儒釋融合學說》、《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心性論:三教合一的義理趨向:兼談心性論與當代倫理實踐》、《道德的省察與心性的剖白:〈沉思錄〉倫理哲學思想評析》、《心性和諧之美與天道和諧之美:考察程朱學派美學思想的核心維度》、《王陽明與心性之辨》、《孔孟心性學說探討》、《王玄覽論“道體”與“心性”》、《略論佛教對道教心性論的思想影響》、《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洪州宗心性論思想述評》、《天臺宗心性論述評》、《禪宗心性論試析》、《中國佛學的心性論:兼論中印佛學興衰的原因》、《心性本淨與心性本覺:呂澄先生在佛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貢獻》、《天臺宗“性具善惡”的心性論》、《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略論中印佛學心性論》、《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 旨趣》、《簡論文藝和宗教對人的主體心性的反向作用》、《先秦儒家心性論的倫理特徵》、《羅、王、吳心性思想合說》、《兩宋孟學與慧能心性論之相成相通》、《儒家心性論的課題及其解決方式》、《心性本覺的修養論:禪宗倫理研究之三》、《心性修養:現代化過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課題》、《論李退溪的道德心性思想》、《李退溪的心性論》、《內在自我超越的心性論和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余英時的新儒學思想》、《梁漱溟哲學的心性論》、《熊十力的心性論及其與梁漱溟心性論比較》、《黃宗羲富有開創意義的心性說》、《陳確心性學說的實質和意義》、《唐伯元的心性論與修身崇禮說》、《“此心惟覺性天通”:薛瑄的心性論和複性說(下)》、《“此心惟覺性天通”:薛瑄的心性論和複性說(上)》、《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朱熹心性哲學的範疇定位》、《從心性論看朱熹哲學的歷史地位》、《胡宏心性哲學的邏輯結構》、《胡宏心性哲學的理論特色》、《論胡宏心性之學的理論特色》、《陸、王心性論概說》、《二程心性論之異同與儒學精神》、《二程的心性修養論》、《宋代理學心性論及其特徵》、《論宋明新儒學中的哲理化與神學化的雙重趨向與孟子的心性學說》、《性淨自悟:慧能〈壇經〉的心性論》、《從心性儒學走向政治儒學:論當代新儒學的另一發展路向》、《墨、荀心性論的特質及其比較》、《田駢、慎到心性思想略論:兼與莊子心性思想比較》、《孟子“心性”論剖析》、《思孟學派儒家的心性說及其特點》、《孔子的心性學說結構》、《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其影響》、《儒家心性論的批判繼承》、《儒家心性論的課題及其解決方式》、《儒家心性論的基本特徵和研究方法》、《從傳統儒學的心性論到現代新儒學的道德形上學》、《重新認識“心性之學”》、《應該研究“心性之學”》、《心性之學的界定與其主題》、《儒家“心性之學”的界定、歷史發展與前景》、《從精神超越到形體享樂:玄學心性論的一條發展軌跡》、《“天人之學”與“心性之學”》、《淺論中國心性論的特點》和《論心性與天道:中國哲學中“性與天道”學說評析》。

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答林择之》:“未发只是思虑事物之未接时,于 此便可见物已交之际,皆得其理,故可谓之和,而 不可谓之心。心则通观乎已发未发之间,乃大易生 生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朱文公文集》 卷43)
《已发未发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 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动之 处,而天明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 不倚,故谓之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故直谓 之性则不可。”(《朱文公文集》卷67)
三.理气动静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阴阳二气的动 静,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朱熹要解决的是被 认为取代周敦颐的太极的理,是否能动静?他认为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二气的动静, 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太极只作为本体存在于 阴阳动静之中的理,它自身并不动静。所谓动静只 是指太极所乘气机的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 静的根据是理,能够运动的二气与存在于二气之中 而自身并不动的太极,二者好像人骑马行走一样。 并不是指理在气中运动或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 立的理的世界在运动。
他的思想体系中,基本的对峙是理性本体(生物之 本)和物质材料(生物之具)、道德理性和感性情 欲、理性方法和内向直观。理气论、心性论、格致 论成了体系的三个主体部分。他以理一分殊的宝塔 式结构,建立了哲学体系,体现了当时民族哲学思 维的最高水平。
理气先后——朱子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
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由理性所共同确认的道德法 则、交往法则、行为规则、推理原理;又常指事物 具有的性质、规律和法则。在理学家看来,这两者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宇宙普遍法 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
五.心性诸说、已发未发及心统 性情
心:知觉思维。是认知主体,区别于感性认 识的理性认识。强调理性有高于感性的一面; 心具有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的功能;心具有 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地应事接物,并预知 未来,使事物的变化按人们主观预定的方向 发展。张载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主张通过 尽心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陆九渊把心作 为区别于感官的思维器官和认识论范畴。朱 熹最重视心的认识论功能,强调“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四书 集注·大学章句》主张通过格物穷理来达到认 识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心性论
朱熹曾认真地研究了《中庸》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以及二程以来诸儒对此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在四十岁前后有所不同,前期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这个思想是受到胡宏的影响;后期则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已发”、“未发”提心理活动的不同阶段或状态,并以“未女”为性,“已发”为情。

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提出了重要的“心统性情”的理论,这是他对张载思想的发展,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对“性”的概念,朱熹又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人禀理而生、专以理而言、纯粹至善的性;后者指人禀气而有形的、有清浊偏正善恶的性,这是他对程颐思想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