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物致知”论的一篇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格物致知”这个词,乍一听,感觉挺高深莫测的。

但当我真正深入去了解它,去思考它所蕴含的意义时,却发现它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记得有一次,我心血来潮想要自己动手做一杯奶茶。

别小看这一杯小小的奶茶,这里面可有着我对“格物致知”的独特体会。

我先是兴致勃勃地准备好材料:牛奶、红茶包、白糖。

心里想着,不就是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嘛,能有多难?可真动起手来,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先把水烧开,准备泡红茶包。

看着那热气腾腾的水,心里还有点小紧张,就怕被烫着。

小心翼翼地把红茶包放进水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心里默默数着秒,想着泡多久才能达到理想的浓度。

在等待红茶泡好的过程中,我又开始琢磨着放多少白糖合适。

多了怕太甜,少了又怕没味道。

于是,我先少放了一点,搅拌均匀后尝了一口,哎呀,不够甜!又加了一点,再尝,嗯,好像差不多了。

接下来就是倒牛奶了。

我慢慢地把牛奶倒进杯子里,一边倒一边搅拌,看着牛奶和红茶渐渐融合在一起,颜色变得越来越好看,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

可是,当我满怀期待地喝了一口自己做的奶茶时,却发现味道有点不对劲。

茶味太浓了,牛奶的香味完全被掩盖住了。

这可咋办?我皱着眉头,开始反思自己的步骤。

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红茶泡的时间太长了?于是,我重新又做了一次,这次缩短了红茶的浸泡时间。

果然,茶味淡了一些,和牛奶的比例更加协调了。

经过一番折腾,我终于做出了一杯让自己满意的奶茶。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它并不是让我们去做一些多么伟大、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这些小事中,通过不断地尝试、观察、思考、调整,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就像我做奶茶,从一开始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在“格物”,每一次的反思和改进都是在“致知”。

在这个小小的做奶茶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步骤,去关注细节,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如果我只是随便应付,不认真去琢磨,可能永远也做不出好喝的奶茶,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收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范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范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格物致知”,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意义之深远,不仅仅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学术观念,更是为生活和人性而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文章在一开始就指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好成绩,却忽略了让我们真正学习到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我们离真正的知识就相距甚远。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学生们必须拥有更强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毕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超过时代。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需要有“格物致知”的素养。

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去探究,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就会变得愚昧和无知。

文章中还强调了不要轻信一切,不要听信别人的传言。

现在互联网的发达,我们能够随时获取其他人的观点、资料,但是,其中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

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轻忽听信别人的话。

我们应该去探究,去思考,是不是传言的确有真实的依据。

如果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为了学术上追求更精确、更详细的知识,那么这个精神的价值肯定是局限的。

而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这个精神要在生活里面体现出来。

例如在钓鱼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鱼喜欢什么样的水温,什么样的饵料,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在经商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知道顾客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发掘出最大的市场。

每个人都需要去领会这个精神,尽可能地去研究我们所涉及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他们的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

文章强调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时,我们需要没有逢迎心、没有优越感、没有傲慢自大,这些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格物致知”这个词,但真正理解并践行它的含义,却并非易事。

最近读了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论述,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格物致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有一天,爸爸从外面带回来一个旧闹钟。

这个闹钟的外形已经有些磨损,指针也不再像新的时候那样灵活地转动,但对于我来说,它却是一个新奇的宝贝。

我好奇地盯着这个闹钟,心里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它会滴答滴答地响?为什么指针会不停地转动?为什么它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时间?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把这个闹钟拆开,一探究竟。

我找来了爸爸的工具箱,拿出螺丝刀,小心翼翼地开始拆卸闹钟。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还比较顺利,螺丝一颗一颗地被我拧了下来。

可是,当我拆到内部的零件时,就遇到了麻烦。

那些细小的齿轮、弹簧和发条,让我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小弹簧,“嗖”的一下,弹簧飞了出去,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

我急得满头大汗,趴在地上到处找。

找了好久,终于在桌子底下的角落里找到了那个调皮的弹簧。

继续我的“探索之旅”,我发现每个零件都紧密地配合着,共同完成了闹钟的工作。

齿轮的转动带动着指针的移动,发条的弹性提供了动力,而那些小小的螺丝则将一切固定在一起。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把闹钟拆成了一堆零件。

然而,问题来了,我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把它们装回去!看着眼前这一堆乱七八糟的零件,我开始后悔自己的鲁莽行为。

爸爸下班回来,看到我和满地的闹钟零件,他没有生气,反而笑着问我:“怎么样,搞明白闹钟的工作原理了吗?”我垂头丧气地摇摇头,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

爸爸耐心地说:“孩子,这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啊。

你有好奇心,想要去探究闹钟的秘密,这很好。

但是,仅仅拆开是不够的,还需要仔细观察、思考每个零件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格物致知读后感(精选10篇)

格物致知读后感(精选10篇)

格物致知读后感《格物致知》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不论是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读后的感想中都让我感受到了很多。

作为一位普通的读者,我觉得自己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收获了很多。

这本书是唐朝大文学家、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旨在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认识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把这些认识融入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最终达到人生的境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王阳明的深邃思考和严密逻辑,他的理论思想非常精致,让我受益匪浅。

他通过亲身实践带来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读书之道和格物致知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观察身边的事情来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认识和体验,这样的具体化的思考方式让我非常有感触。

在具体的阅读体验中,我通过反复品味和琢磨。

这本书的语言即晦涩又深奥,需要我反复的阅读才能深刻理解。

我认为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需要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这一方面对于提升读者的思想素养非常有益。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仿佛有一种新的感悟和理解在我身上深深生根,那种境界和修养让我愈发敬佩王阳明先生的思想。

这本书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引领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体现出一种超越现实和追寻真理的精神。

其次,它的阅读间接地让我深刻感受到王阳明强大的智慧和人格,从而提高了我对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格局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还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展现哲学思想,对于我学习和研究哲学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如果能够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落到实际行动上,就会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另外,我也认为这本书可以用更多的途径去传播和推广,例如通过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这本书、设置相关的讲座和讨论,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本书的内涵。

总之,此次读王阳明老师的书《格物致知》,让我体会到了深刻的思考和高贵的品德所带来的震撼力,也让我明白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践和追寻内心的本心。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读了“格物致知”这个词,最初还真有点犯迷糊,这四个字到底啥意思呢?赶紧去查了查,原来是说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还挺有意思的。

那是去年夏天,我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在阳台上种点蔬菜。

说干就干,我跑到市场上买了些种子,有小青菜的,还有西红柿的。

种子拿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的种植大业。

我找了几个花盆,把土松了松,就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撒了进去。

然后,按照网上说的,轻轻地盖上一层薄土,浇了点水。

看着自己弄好的这几个花盆,心里美滋滋的,就盼着它们能快点发芽。

接下来的几天,我那叫一个上心啊,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看我的宝贝种子有没有动静。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花盆里还是一点变化都没有。

我就有点着急了,这是咋回事呢?难道是我种的方法不对?我又上网查了查,说是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我就琢磨着,是不是阳台上温度不够啊?于是,我找了块塑料薄膜,把花盆给盖了起来,想着这样能保温保湿。

又过了两天,还是没动静。

我这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一样,痒痒的,着急得不行。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去阳台,突然发现有一个花盆里冒出了一点点嫩绿的小芽!哎呀,可把我给高兴坏了,就跟中了大奖似的。

从那以后,其他花盆里的种子也陆续开始发芽了。

看着那些小小的芽儿,一天一个样,我的心也跟着乐开了花。

随着小芽慢慢长大,新的问题又来了。

那些小青菜的叶子上,居然出现了一些小洞洞。

这是咋回事呢?我仔细观察了好久,也没发现有什么虫子。

没办法,我只好又去请教有经验的邻居大妈。

大妈过来看了看,笑着说:“孩子,这是被小青虫吃的。

你得仔细找找,那些小青虫可会藏了。

”我听了大妈的话,蹲在花盆旁边,瞪大眼睛,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找。

找了老半天,终于在一片叶子的背面发现了一条小小的青虫。

哎呀,可把我给气坏了,这小家伙居然在偷吃我的劳动成果!我把青虫弄掉,又按照大妈说的,喷了点稀释的肥皂水,说是可以防虫。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忙碌地追逐着各种新鲜事物,却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静下心来,真正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当我读到“格物致知”这个词时,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瞬间清醒了许多。

“格物致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小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有一天,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玩耍,无意间发现了一只小蚂蚁。

它在地上匆匆忙忙地爬着,好像有什么紧急的任务。

我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着它。

这只小蚂蚁通体黑色,小小的身体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它的六条腿快速地移动着,头上的触角不停地摆动,仿佛在和同伴交流着什么。

我好奇地想,它到底要去哪里呢?于是,我决定跟着它一探究竟。

小蚂蚁沿着墙角一路爬,穿过了一片小小的草地,又绕过了一块石头。

我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吓跑了。

终于,它停在了一个小小的洞口前。

我心想,这应该就是它的家了吧。

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蚂蚁并没有马上进入洞里,而是在洞口周围转了几圈,然后又爬走了。

我很纳闷,它为什么不回家呢?于是,我继续跟着它。

这次,小蚂蚁来到了不远处的一颗米粒前。

这颗米粒对于它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小蚂蚁先是围着米粒转了几圈,然后用它的触角碰了碰米粒,接着就开始用力地推。

可是,米粒纹丝不动。

小蚂蚁并没有放弃,它又换了个方向,继续努力。

看着它那小小的身影,我不禁有些心疼,也有些佩服。

它是那么的渺小,却又那么的执着。

过了一会儿,小蚂蚁似乎想到了办法。

它跑回了洞口,不一会儿,就带着几只小伙伴出来了。

它们一起围在米粒周围,有的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齐心协力地想要把米粒搬回家。

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下,米粒终于开始移动了。

一点点,一点点,慢慢地向着洞口靠近。

我在一旁看得入了神,心里为它们加油鼓劲。

终于,米粒被搬进了洞里。

小蚂蚁们又匆匆忙忙地跑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食物。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读完“格物致知”这一理念,我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以前吧,我总觉得“格物致知”这词儿高高在上,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远得很。

可细细琢磨之后,我发现它其实就藏在咱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就拿我前段时间学做蛋糕的事儿来说吧。

我这人嘴馋,特别爱吃蛋糕,每次路过蛋糕店,那股子香甜味儿都能把我的魂儿给勾走。

于是我就想,干脆自己动手做,既能解馋,还能享受制作的乐趣。

刚开始,我觉得做蛋糕能有多难?不就是把面粉、鸡蛋、糖啥的搅和搅和,放烤箱里一烤就完事儿嘛。

结果真正操作起来,那真是状况百出。

我按照网上找来的食谱,小心翼翼地称好面粉、白糖,磕鸡蛋的时候,那蛋黄啪叽一下就掉在了台面上,我手忙脚乱地想把它弄进碗里,结果弄得到处都是。

好不容易把材料都放进盆里,开始搅拌,我使足了劲儿,搅得那面糊都溅出来,溅得我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是黏糊糊的。

这还不算完,把面糊放进烤箱之后,我满心期待地等着香喷喷的蛋糕出炉。

可没想到,时间一到,打开烤箱一看,我的天!蛋糕中间居然没熟,还是湿乎乎的一坨。

我那个郁闷呀,这跟我想象中的完美蛋糕简直是天差地别。

我不甘心,开始反思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我仔细对照食谱,发现是自己搅拌面糊的时候不够均匀,烤箱的温度和时间也没掌握好。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

这一次,我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格外仔细。

搅拌面糊的时候,我不再是一通乱搅,而是慢慢地、有耐心地让各种材料充分融合。

设置烤箱温度和时间的时候,我也不再是随便估计,而是参考了好多经验分享,还时不时隔着烤箱玻璃观察蛋糕的变化。

当第二次打开烤箱,看到那个金黄蓬松、香气扑鼻的蛋糕时,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呀!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通过做蛋糕这件小事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事物,就得亲身去实践、去摸索。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错,会失败,但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只有不断地尝试、总结、改进,才能最终达到“知”的境界。

就像做蛋糕,不亲自去动手,永远不知道原来简单的材料能变成如此美味的成品;不经历失败,永远不知道看似简单的步骤里藏着那么多的小窍门。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

格物致知读后感"格物致知"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意为通过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去理解事物本质并获得真知。

近日我阅读了相关资料,并深感其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格物致知”的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发达,我们往往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

许多人习惯性地去浏览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却很少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收获和思考。

而“格物致知”则提醒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

首先,通过“格物”,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

在学习中,“格物”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理论学习知识,更要亲身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和理解。

比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观察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而当我们学习艺术时,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和模仿优秀作品,亲自动手去创作,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作能力。

其次,通过“致知”,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中的本质和规律。

当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我们意识到事物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因。

只有通过分析和思考,我们才能摆脱表面现象的束缚,理解和把握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应只局限于对问题的表面现象进行解决,而应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规律,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我个人而言,“格物致知”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被琐碎的事务所困扰,感到时间被浪费。

然而,通过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我尝试去理解每个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发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通过思考和实践,我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在学习中,我也通过实际操作和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总的来说,“格物致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它提醒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和思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

通过“格物致知”,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深入探索其中的本质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格物致知论”的读书笔记书目:《朱熹思想丛论》(邹永贤 厦门大学出版社)《<朱子语类>选评》(朱义禄 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乐爱国 岳麓书社)《实用人类学》(康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布尔巴基:数学家的秘密社团》(莫里斯·玛夏尔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言:也许是出于作为一名理科生的缘由,在朱熹这位旷世大儒的文化世界里,“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是最吸引我的。

通过一些阅读,我得以了解这个词条背后深远的历史背景,以及朱熹对于认识论方面所提出的伟大思想,并思考这一思想对于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经典《大学》 :“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最初它是道德修养的命题。

而在春秋之后,历代的学者对这一词条做出了新的解读,在南宋时期,朱熹在程颐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格物致知”论并将它逐渐发展成为其认识论的核心。

格物致知论最终也成为了朱熹构筑其理学体系的思想方法。

也可以说,格物致知就是朱熹理学学说的基础,正如钱穆所述“朱子全部学术,即是其格物穷理之学”。

可见格致论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格物致知”包含了对事物认识的两个阶段,即“格物”和“致知”。

朱熹把“格物”定义为“完成一事的极致,穷尽事物的本然之理”,就是把一个事物彻彻底底地搞得通透明白,去努力寻找事物“之所以为然”的最本质性质——朱熹所云“即物而穷其理”的“理”,这是一个所谓的“对外用功”的阶段,对于这一阶段,朱熹强调了对客观事物的接触,数量上追求广泛,过程上追求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尤其是对自然之物,所谓“万物之理须你逐一去看,理会过方可”。

对于“致知”朱熹说到:“致,推知也。

知,犹识也。

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是从已知之理推之于未知,以达到对对事物的透彻认识,就是要提取出一种极具普遍性的“最高认识”(就伦理系统而言,这个最高认识就是朱熹所谓的“天理”所有事物的“理”就是这个“天理”在人世间的体现),这个阶段,是一个“对内用功”的阶段,须要人运用抽象思维、总结归纳的能力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推及’我所知’,使’知’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

在“格物”“致知”的区别方面,朱熹明确地强调了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所谓“格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联系方面,朱熹提到“格物致知,彼我相对言尔,盖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别有致处也”也就是说,“格物”“致知”是辩证统一的。

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过程”(邹永贤)。

他认为这一过程的途径主要为读书,所谓“穷理之道,必要在于读书”,朱熹认为,无论格物还是致知,首先必须诚敬地接受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其次在于“致思”,就是勤于思考,反复思考,不断开挖思维的“源头活水”;然后是类推和归纳,运用此方法可以“由此及彼,由近至远,由浅至深,逐步地深化认识”(邹永贤)。

“格物致知”这一过程大抵有三个步骤:分析、类推与贯通,最后的“豁然贯通”是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作为前提而达到的一种飞跃性的认识的提升(朱义禄)。

“人们的认识注定要受到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结构的纠缠”(邹永贤)。

而乡土中国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导致了中国文化中对所谓“传统”的崇拜(《乡土中国》<礼治秩序>观点),联系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测,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崇敬和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地回响在朱熹的心中,但这也使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了思维的谬误和片面性。

朱熹在“格物”时将人的心理活动和“物理系统”的物同归一处,混淆了思维与存在的界限;作为封建时代的思想家,在伦理系统和物理系统的轻重权衡中无疑地倾向了前者,并且追求能在两个系统中达到统一的“天理”,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明明德”的道德认识,并不为了取得真正的科学规律。

但是,至少在方法层面,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和精神,对后事是确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按照朱熹的观点“格物致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积习到贯通的过程。

首先需要的是积累,尽可能多的做到“即物”,与此同时,进行“类推”的思维工作,“须是逐一理会,少间多了,渐会贯通,两个合作一个,少间又七八个合作一个,便都一齐通透了。

”这事实上就是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就是先积累对各种特殊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量时,就可以试着去总结普遍规律,最后把规律推广开去,抽象出最本质的规律。

朱熹认为这样的积累和类推一直地酝酿下去,总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刻,也就是说,“贯通”是“积习”的必然结果,所谓“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

此处,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在“贯通”之前还应有一个“受到某种新的刺激”的过程,但是朱熹在总体上准确把握了认识与领悟的一般过程。

在朱熹的论述中,体现出博学强思、积极进取、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学术精神和品格。

这是值得每一代人传承的。

从历史上看,“格物致知”正如其意义从春秋到南宋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它的解读也带上了时代的印记。

在近代中西文明交流的激荡下,格物致知的思想得到了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一种推进。

胡适先生从实用主意,肯定了朱熹的格物穷理是合乎科学的方法论,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指出:“今天应当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朱熹作为当时的一代大儒,对自然世界也有着相当的探究和掌握,他毕竟将今日所谓的“科学”也作为穷究事物之理的一个方面,尽管这方面是一个狭窄的甬道,但也是需要我们后继者将之拓宽的一个甬道。

从个人专业角度来看,我认为“格物致知”的思想精神可以从数学的发展史上得到验证。

现代的分析数学完全地依赖于对实数连续统(就是全体实数之集)和极限概念的运用。

从毕达哥拉斯的弟子西帕索斯因提出“正方形对角线长与边长之比非有理数”导致第一次数学危机,到戴德金切割公理的建立并成功引出实数连续性完备性的若干定理,人类对简简单单一个实数轴的“格物”就延续了大约2000年,终于为现代数学的大厦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从人们对极限的朴素认识与运用,到德国数学家威尔斯特拉斯建立起数学分析的严谨分析语言表述极限概念,再到后继的一大批数学家用严谨分析语言完善和拓展微积分各个分支中的定理,微积分体系的发展史展现了“致知”的“推及’我所知’,使’知’达到’无所不知’”的美妙过程。

现代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则可以看作另外一个引证,法国著名数学家亨利▪嘉当在一次演讲中阐述道:“一个数学家,要着手证明一个定理,就早已在他的脑海中有了他其时正在研究的有着明确定义的数学对象。

当他认为他发现了一个证明时,他就开始认真地检验他所有的结论,继而他认识到这些对象的只有极少数的性质在证明中起着某种作用。

因而他发现对于其他数学对象,只要具有他需要使用的一些性质,就同样可以证明。

这也表明公理方法简单的基本思想:我们无需指明哪些对象必须考虑,而只需提供用来研究的一系列的性质的清单(格物)……然后将这些性质表述为公理,此后,我们研究的是哪些对象就不再重要了。

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能给出证明使得对于任何满足公理的对象都是正确的(致知)。

令人十分惊异的是,正是系统地贯彻这样一个简单的思想,竟如此彻底地撼动了整个数学。

”在他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公理化方法的的构建中,“格物”与“致知”在思想过程中的存在,这种跨越时空的相互映证充分体现着朱熹这一思想的伟大光辉与在人类思想进步中强大的实用价值。

我们看到,数学用她长达千年的历程诠释了唯有秉承“格物致知”的至理名言来耕耘数学世界,才能创立一个牢固的数学大厦。

而作为学生,如果没有在学习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不去细细读书以求品味大师的思想,不去致思以求掌握思路,不去类推以求知识的灵活应用,确实会在数学世界中难以前行。

而在其它领域的研究中,和数学研究相似地,存在着对各种(现实的)事物的精细的实验探究和不断的归纳总结,“格物致知”的思想正在各种科学的发展中加以体现。

所以,“格物致知”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高尚的科学精神在这个时代重新解读,让古老的思想能在新的时代再一次指导世人。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晚年的著作《实用人类学》中指出:判断力是区分某种东西是不是规则的一个事例的能力,是发现特殊东西的能力,理性则是从普遍的东西推导出特殊的东西,并因此而按照原则来表象特殊的东西的能力……而为特殊的东西想出一般的东西的能力就是机智。

判断力着眼于杂多而又部分地同一的东西中察觉区别,而机智着眼于杂多而又部分地不同的东西中同一性,二者(判断力和机智)最杰出的才能就是察觉哪怕是最小的类似和不类似性,这方面的能力就是敏锐,而这类察觉就叫精细。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实际上也表现了对判断力和所谓“机智”提升的追求。

如康德所说,这种能力不能被教导,只能被练习,朱熹也说:“今日既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工夫更不住地做。

如左脚进得一步,右脚又进一步;右脚进得一步,左脚又进,接续不已,自然贯通。

”可以说,朱熹与康德的观点相互映照,共同指出人类判断力,思想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格物致知”这一过程的多次进行。

所以,可以说,康德的论述是对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一次重发现,“格物致知”事实上是康德所述的人类进行的高层次认识活动的路线。

因此可以看见“格物致知”的思想也是一种对人类高级认识能力的理论认识和方法指导,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会是极有价值的。

结语: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在抛开其终极目的而后,还是给了世人一个比较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思想的。

我想或许不仅仅在自然科学,在对其它事物的探究中,它也会有着一种伴随着时代变迁的解读,或许也会成为人们行事的一种指导思想。

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和生活中注意其中的“格物”与“致知”,去试着借助这一伟大思想去使我更有效率地梳理我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以去体味“格物致知”的深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