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文化史《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教师讲解参考用)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运用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原因、过程及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场景,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如通过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2.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介绍垄断组织出现背景下的企业家事迹。
3.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展示历史事件的进程,如以图解形式展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过程。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完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讲授新知环节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讲故事、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事件。同时,本节课还注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应用能力。
《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3)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顺乎世界之潮流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历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一必修二中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内容顺乎世界之潮流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并有拓宽视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用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目标解析:(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就是要理解掌握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主张,掌握早期维新思想的提出、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掌握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宣传、发展以及初步实现。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要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1)难以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历史大背景以及康有为的阶级立场,本人生活经历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可以(2)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历史地辩证思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表格优秀教学案例(3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体验。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分工合作中,共同探讨历史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为何最终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问题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启发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教师要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表格优秀教学案例(3页)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历史课程中,《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节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本节内容以时间为线索,贯穿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学生展示了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表格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达到提高历史素养的目的。这份教学案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以人性化语言呈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

邻水九龙中学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 《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编辑者:申小芬 审阅者:张德凯、丁彬 使用年级:高20XX 级 班 学生姓名 小组 ___________ 使用时间: _ 年 月 _____________ 日【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 形成乐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将学习西方与 爱国主义、将爱国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
【重点难点】1、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 所处的历史背景。
【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rL I?世纪欧美资本主文国家崛起■加黑对外侵略扩菠 背累准清政府奉行①政策,夜郎自大,社会矛盾尖锐3. —②的尖败.惊醒了一批有识之士战昵看世界 且的:了擀酉方,学习西方■达到 ③ 的目的<1)林则徐士是近代中国“④"(2) 魏源似(⑤〉为基础.缁瞅 ⑥ 人提出“⑦「的主张*迈出了 警一⑧的第-步•洋务运动:提出:⑨"的口号、形成⑩的思想f l.充漁强烈的㉒激情+具有爱国性影响*2提出建立 ㉓…制度•发展 ㉑,具有进步性3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有利于厘_的传播㉖ 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握出 鱼_、㉘㉙ 的主张㉚ 年,同盟会成立仃㉛ 被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奋斗的宏儒目标 革皇时|EJ :1905 gj ®年 走向共和哎曆主要内容:要不要㉓’要不耍㉔ 勰 影响:促进了一蛍—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唸瑰崔了㉖ 基础 探战使许爭知识分子放弃 ㉛ 前思想投身革命事业L 共和国的建@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資产阶级革命麻的_奥_方案得到初步实现【答案】 ①闭关锁国 ②鸦片战争 ③抵御外来侵略 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⑤四洲志 ⑥海国图志 ⑦师夷长技以制夷 ⑧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⑨师夷长技以自强 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⑰民族资本主义G 民族资产阶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目标】课标内容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法指导】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意识。
4、明确近代中国人从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从立宪到共和的思想发展历程。
【知识链接】【课前预习案】完成《同步学案:解析与测评》P40“学点探究”中知识梳理部分。
【课堂合作学习与探究】(阅读教材与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一、“睁眼看世界”阅读教材与下列材料,思考: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序》1、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具备,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2、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思第 1 页第 1 页阅读教材与材料,思考:材料七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
材料八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他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他](https://img.taocdn.com/s3/m/7191283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16.png)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 使学生认识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时代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2. 历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4. 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 面向未来,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历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与影响,面向未来,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国家和地区为例,分析它们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教材:《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报道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在线视频等。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 使学生认识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时代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2. 历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4. 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 面向未来,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2.教师设计历史思维训练题目,如案例分析、策略设计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原因和影响,认识这些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学生能够分析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多样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进行初步评价,提高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运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时间顺序,提高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2.教师设计历史思维训练题目,如案例分析、策略设计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二)问题导向
1.教师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导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导学案第 2 页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重点) 2.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影响。
(重难点) 【自主学习】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撰了《四洲志》。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积极性:“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维新变法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 代地位 主要思想 表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梁启超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1)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3)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1)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批判。
(2)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严复 维新理论宣传贡献巨大 《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实践: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师讲解参考用)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海国图志》
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
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⑶徐继畲:《瀛环志略》系统介绍各国史地、政治和风俗情况,介绍美国民主制度,赞扬华盛顿。
⑷姚莹:《康輶纪行》特别关注西藏地区,提醒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3、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
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1、背景:
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
3、戊戌变法
⑴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⑵性质:既是救亡爱国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运动。
⑶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⑴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⑵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⑶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相同:主要目的相同:
①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探究: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 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主要主张: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