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论

合集下载

简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简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简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其基本认识论观点是“知识由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

格物致知的核心思想是要想得到真正的知识,必须认真观察自然现象,以自然现象为基础来推理,同时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和生活实践,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将从认识过程中知识来源和认识观点两个方面阐述宋代理学的格物致知认识论。

一、认识过程中的知识来源宋代理学认为,认识过程中的知识来源是通过观察外在的物质世界来获得的。

具体而言,宋代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如视,听,闻,味,触等,获取来自外界的各种感知,然后通过理性思维,对这些感知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

宋代理学认为知识必须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宋代理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需要根据两个方面:一是感知世界的现象,二是通过理性推演和思考来理解现象背后所固有的原理,即通常所说的本质。

宋代理学家认为,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人的五官及其经验,而理性认识的来源则是通过推演、分析、反思,清晰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二、认识观点宋代理学的认识观点强调用理性思维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种理性思维是指人脑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考,来反思、分析和总结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所得到的知识。

宋代理学家认为,理性思维的本质是“推动”和“连接”,是以反思的方式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向内转化”的过程。

宋代理学的认识观点认为,理性思维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逻辑推理来发现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第二步则是用内在的知识系统和逻辑结构体系来支持、验证和解释这些规律。

其中,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的学习进程中,自然现象的扩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

经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反思,宋代理学家可以发现客观的本质,即固有的、不变的自然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宋代理学提供了一种以“本质”为基础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自然现象的本质特征,强调了本质原理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了一种以本质为标准的认识体系,也为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提供了支持。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

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王明阳格物致知的含义
王阳明有一个“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穷理”,理从外求的概念是说:天下大道要从事事物物上观察和发现,才能得道穷理。

王阳明就先从竹子上入手,但对着竹子观察了一个礼拜,最后一口鲜血呕出,昏迷不醒。

经过这个事王阳明开始怀疑朱圣人的说法,经过后来出入佛道,在到“龙场悟道”。

最后王圣人得出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悟道可以不假外求,“理即心,心即理”,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懂,但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源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

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应有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一、引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来认识它们的本质和真相。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格物致知的论证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二、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1. 格物:指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2. 致知:指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认识它们的本质和真相。

3. 格物致知:指运用观察事物本身的方法来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

三、格物致知的哲学基础1. 朱熹儒学思想:朱熹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心性”来认识天地万物,而“心性”需要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启示。

2. 儒家经典思想:《大学》中有“明明德于天下”的论述,强调了人类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来获得真正有效的道德知识。

3.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了“道法自然”的原则,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来获得真正有效的智慧和启示。

四、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1. 观察事物本身:要深入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 分析事物本质:要通过对事物本质的分析来认识它们的真相和规律。

3. 比较事物差异:要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关系。

4. 探究事物根源:要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源来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和演化规律。

五、格物致知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自然科学领域:格物致知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2. 社会科学领域: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文社会科学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 个人成长领域: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个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六、结论格物致知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我们可以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和智慧。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说基本内涵以及朱熹“格物致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详细阐述,最后论述了“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朱熹;格物致知;穷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程颢和他的胞弟程颐,都曾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在对程颢、程颐思想作纵深推进的基础上,赋予“格物致知”以新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

一、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基本内涵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是在他《大学章句》中做的“窃取程子之意”的《补传》。

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把格理解为“至、穷”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领悟。

“格”的对象是“物”。

格物即是穷至事物之理以至其极。

这与程颐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二人对格物的解释都是以人之心为主体带有一种强烈的意向性而指向物之理的,同时朱熹又明确的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对程颐的发挥。

朱熹对致知的解释为推致吾之知识以至极尽,他把“致”理解为“推极”之义。

还有至于极、尽之义,与二程的解释是一致的。

关于“致知”,朱熹对于致知的解释是:“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的关键在于一个“推”字,它是一个把已获得的“知”推衍到有待探求的事物中去以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推”,“知”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 問精粗。曰:「如管仲之仁,亦謂之 仁,此是粗處。至精處,則顏子三月 之後或違之。又如『充無欲害人之心, 則仁不可勝用;充無欲穿窬之心,則 義不可勝用 』。害人與穿窬固為不仁 不義,此是粗底。然其實一念不當, 則為 不仁不義處。」夔孫。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4)博我以文与約我以禮
• 傅問表裏之說。曰:「所說『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便是。『博我以 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見得周匝無遺, 是之謂表。至於『約我以禮』,又要 逼向身己上來 ,無一毫之不盡,是之 謂裏。」子升云:「自古學問亦不過 此二端。」曰:「是。但須見得通 透。」木之。
(5)仁爱之功用与境界
2. 心、物、理 • 工夫(包含认知)的主体——心 • 工夫(包含认知)的客体——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方法——格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目的——穷理
• 论心,朱子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 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 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 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 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 分的估计,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 人心中。
2020/5/22
14
2.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
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 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 头势 也都自向那边去了。 (《朱子语 类》卷十五)
知至、意诚,是凡圣界分关隘。 (《朱子语类》卷十五)
2020/5/22
• 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 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 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 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 为殊。

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

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

e n d o w s t h e m n e w c o n n o t a t i o n, b u t a l s o c o r r e c t l y e x p l a i n s a n d a r r a n g e s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 At t h e s a me t i me, C h u a p p: a d — d w o r d: c o n n o t a t i o n Hi s u n e o v e l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p p: a d d wo r d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h i n g s a n d i n n a t e k n o wl e d g e , a n d p u t f o r w rd a a p p: a d d w o r d: p u t f o r w a r d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p p: a d d w o r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wa y a b o u t i n v e s t i g a — t i n g a n d e x t e n d i n g . I n t h e a b o v e a s p e c t s . C h u Hi s’ S a n n o t a t i o n a p p: a d d w o r d: a n n o t a t i o n o n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t h i n g s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观点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主要观点包括: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格物致知强调注重实践。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通过亲身经验来观察和研究事物,而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这种实践的方法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格物致知注重关注细节。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人们应该仔细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从中发现规律和规律。

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才能够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知识和理解。

格物致知追求真理。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理。

人们应该摒弃主观偏见和表面现象,去探究事物的真正本质。

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认识。

格物致知追求智慧。

通过实践和观察,人们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智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格物致知认为,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条件。

格物致知精神主张实践观察,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

它强调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格物致知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关注细节,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智慧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一些例子。

第一,王阳明曾通过观察一只蚂蚁来领悟事物的本质。

他发现,蚂蚁穿行时总是在避免碰到其他蚂蚁,这反映了蚂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他从中领悟到了“事物在运行中的规律性”,即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规律。

第二,王阳明曾经观察过一棵树上的叶子,他发现每一片叶子都不完美,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可以形成一片美丽的树叶。

他认为这反映了“事物在集合中的完美性”,即事物之间可以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更高的完美度。

第三,王阳明曾通过观察一只蝴蝶来领悟事物的变化。

他发现,蝴蝶的翅膀在飞行中不断变幻着颜色和图案,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

他从中领悟到了“事物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即事物在不断变化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思想是如何通过观察事物本身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书法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

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学说观点「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争议,以下就重点例举一千余年来儒学界的主要各家解释原文,并以粗体文字简略描述各家观点大意:东汉【郑玄】: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

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唐朝【孔颖达】: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

格,来也。

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

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

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

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

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

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李翱】: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

:『物者,万物也。

格者,来也,至也。

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9]北宋【司马光】: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

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

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格,犹扞也、御也。

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程颢】: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

:『格、至也。

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

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程颐】: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

』『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

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

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

』『物,犹事也。

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

』南宋【朱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格者,极至之谓。

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

』【陆九渊】:修持心性不为物牵,回复天理之知。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

明得此理,即是主宰。

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心不可泊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

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

格物者,格此者也。

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

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

』『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黎立武】:通彻研究《大学》所述的事物内容:『物有本末,指心、身、家、国、天下而言。

事有终始,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言。

由心身而推之天下,自本而末也。

由平治而溯至格物,终必有始也。

』『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彻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知用力之先後耳。

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哉!』明朝【王阳明】: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

夫是之谓格。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如意用於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

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

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

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

』、『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即是穷理。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王艮】:规范反省自身行为,了知德行根本。

:『格如格式之格,即后絜矩之谓。

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

是以只去正矩,却不在方上求,矩正则方正矣,方正则成格矣。

故曰物格。

吾身对上下前后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

』『物格知至,知本也;诚意正心修身,立本也;本末一贯,是故爱人治人礼人也,格物也。

不亲、不治、不答,是谓行有不得于心,然后反己也。

格物然后知反己,反己是格物的功夫。

反之如何?正己而已矣。

反其仁治敬,正己也。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

』【瞿汝稷】:止于应止之行,而可达致至善之知。

:『射有三耦,耦凡二人,上耦则止于上耦之物,中耦则止于中耦之物,下耦则止于下耦之物。

画地而定三耦应止之所,名之物也。

故《大学》言物是应止之所也。

格,至也。

格物也者,至于所应止之所也。

』【蕅益智旭】:修持唯心识观,转意识[20]为妙观察智『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

』[21] 【憨山德清】:感通外境万物,致以化为自心真知。

『物即外物,一向与我作对者,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

知即真知,乃自体本明之智光。

』『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

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

』『以妄知用妄想。

故物与我相扞格。

向之与我扞格者,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为知,与我为一。

其为感格之格,复何疑问。

』[22]清朝【孙奇逢】:『吾性之理,本之於天,具之於心,涵而为纯一之体,发而为灵明之用,其灵明之发而为最於一之念者,则良知是也。

即良知之发,而识吾性之真,因推极其良知之用,以复还吾性之体;是王子良知之说,正有合於吾性,而不可以非者也。

吾性之理,本之於天,具之於心,统而为彝伦之大,散而为万事万物之理,是万事万物之理,即吾性之所存也。

本吾性之理,以格万事万物之理。

穷万事万物之理,而益明吾性之理,是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亦有合於吾性,而不可以为非也。

盖王子得吾性之要,朱子得吾性之全。

不得其要,则泛滥而无本;不得其全,则缺略而不该。

然所谓要者,即所以主宰其全,非於全理之外,而别有所谓要。

所谓全者,即所以统具乎其要,非於要理之外,而别有所谓全,是吾所谓归於一者也。

』【颜元】:亲自实践验证,致使知性通达事理。

『格物之格,王门训正,朱门训至,汉儒以来,似皆未稳。

元谓当如史书「手格猛兽」之格,「於格杀之」之格,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

』『周公以六艺教人,正就人伦日用为教,故曰「修道谓教」。

盖三物之六德,其发见为六行,而实事为六艺,孔门「学而时习之」即此也;所谓「格物」也。

』以上种种观点原文,只是择其重要学者加以摘录略述,实际历史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观点。

[编辑本段]当今的格物致知当今的格物致知指探索事物得到知识的意思,而不是历史上重理论轻实验的规律。

[编辑本段]观点争议的问题根源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随著时代思潮而迁变演化。

孔子虽是儒家的开创者,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继承了春秋以前中国文明的民本思想传统。

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关心现世的政治与道德,并未在心性修为问题上多所关注,正如《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子贡对于孔子学问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然而孔子当时的时代,早已有学者论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就在《老子》一书讲述「道」之玄理,还有《关尹子》一书也是当时的道家著作。

即使是《管子》一书,也有〈心术〉〈内业〉等篇论述心性修为。

可知此种後来形成道家传统的心性修为传统,决非是起于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并非起于孔子;否则,需要心性修为才能成就的中医传统,就不可能发生于老子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