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论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朱熹,徽州婺源(在今江西)人,南宋初年的儒学宗师,他把从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到杨时一脉相承传授下来的学问作了一次集大成的总结。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门弟子问“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朱熹道:“却不是的。
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
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
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说基本内涵以及朱熹“格物致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详细阐述,最后论述了“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朱熹;格物致知;穷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程颢和他的胞弟程颐,都曾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在对程颢、程颐思想作纵深推进的基础上,赋予“格物致知”以新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
一、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基本内涵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是在他《大学章句》中做的“窃取程子之意”的《补传》。
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把格理解为“至、穷”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领悟。
“格”的对象是“物”。
格物即是穷至事物之理以至其极。
这与程颐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二人对格物的解释都是以人之心为主体带有一种强烈的意向性而指向物之理的,同时朱熹又明确的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对程颐的发挥。
朱熹对致知的解释为推致吾之知识以至极尽,他把“致”理解为“推极”之义。
还有至于极、尽之义,与二程的解释是一致的。
关于“致知”,朱熹对于致知的解释是:“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的关键在于一个“推”字,它是一个把已获得的“知”推衍到有待探求的事物中去以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推”,“知”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4)博我以文与約我以禮
• 傅問表裏之說。曰:「所說『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便是。『博我以 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見得周匝無遺, 是之謂表。至於『約我以禮』,又要 逼向身己上來 ,無一毫之不盡,是之 謂裏。」子升云:「自古學問亦不過 此二端。」曰:「是。但須見得通 透。」木之。
(5)仁爱之功用与境界
2. 心、物、理 • 工夫(包含认知)的主体——心 • 工夫(包含认知)的客体——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方法——格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目的——穷理
• 论心,朱子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 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 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 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 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 分的估计,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 人心中。
2020/5/22
14
2.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
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 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 头势 也都自向那边去了。 (《朱子语 类》卷十五)
知至、意诚,是凡圣界分关隘。 (《朱子语类》卷十五)
2020/5/22
• 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 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 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 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 为殊。
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

e n d o w s t h e m n e w c o n n o t a t i o n, b u t a l s o c o r r e c t l y e x p l a i n s a n d a r r a n g e s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 At t h e s a me t i me, C h u a p p: a d — d w o r d: c o n n o t a t i o n Hi s u n e o v e l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p p: a d d wo r d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h i n g s a n d i n n a t e k n o wl e d g e , a n d p u t f o r w rd a a p p: a d d w o r d: p u t f o r w a r d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p p: a d d w o r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wa y a b o u t i n v e s t i g a — t i n g a n d e x t e n d i n g . I n t h e a b o v e a s p e c t s . C h u Hi s’ S a n n o t a t i o n a p p: a d d w o r d: a n n o t a t i o n o n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t h i n g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格物致知论任守愈《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这样讲在《大学》这部集中围绕着这些问题论述了儒家以修身齐家为根本的政治伦理哲学中,格物致知是何其的重要。
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我们今天就这个问题讨论之。
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
其文如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按照朱熹的这个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即物穷理以致吾心固有之知。
他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认为人本来有知,天下之舞都有一个理,这样说来人“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是因为他没有穷尽理。
那么“格物”和“致知”是什么哪?我们来分析一下。
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朱子语类》十四)可见“格物”在朱熹《大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大学章句》释经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补传五章)“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而至极也。
”(《大学或问》卷一)“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究之,以各行乎其极。
”(《大学或问》卷二)在朱熹看来,格物包括三个要点,即“即物”、“穷理”、“至极”。
在朱熹的认识当中,理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和根据。
所以穷理,就是要探求、穷索一切本源,于是三者的关系就是格物的核心在穷理,穷理离不了居奇的事物,穷理就要穷至其极。
这里涉及了格物的方法问题,后面我们再说。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这个“格”字训为“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朱门后学车若水加了两个字,“量”和“度”(见《宋元学案》六十六《南湖学案》之《玉峰脚气集》)。
我理解这个“量”和“度”,是使认识达到“适中合宜”,穷极其理,也要“适中合宜”,否则就过犹不及,因为如果真要“极至”,就会使“穷理”意无着落,格至无穷无尽,求索不得,以至居无所定,没有什么标准而言,落到无限求索的空无之中了。
什么叫“致知”?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知识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致知店知识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
此其文义知识如此,才认得定,便请以此用功,但能格物则知自至,不是别一事也。
”(《答黄土子耕五》,《文集》五十一)这样朱熹的致知就定位在“通过考究物理,使认识的知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上了,于是补格物致知传中又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样人心莫不有知即是致知之识,既有能觉之知,更有知识之知。
朱熹认为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由于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达到通明,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
他说:“这个道理,本是天所以与我者,不为圣贤而有余,不为愚不肖而不足。
但其间节目,须当讲学以明之。
”(《语类》卷十四)天所赋予人的理是完整无缺的,无论是贤、愚、不肖,他们固有的理都没有变,但是由于人禀受的“气”各有不同,有“昏明清浊之异”,所以理也有通明蔽塞的不同。
于是朱熹强调,无论资质如何,要明天赋之理,都要下困学、勉行的工夫。
(参见《语类》卷八)从上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
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赵顺孙篆疏的《大学篆疏》中载:“《文集》曰:格物独可以一事言,知至则指吾心所可知处,不容更有未尽矣。
《语录》曰: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澈无不尽。
”这样“格物”和“致知”只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格物”和“致知”不是两回事。
知晓了格物致知的关系,我们怎样来格物而达到致知哪?先要弄清格物的“物”,这个格物的对象问题。
朱熹格物中的“物”,是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无论是客观的物质实体,还是某些思维念虑在内。
朱熹说:“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
且自一念着急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出饮食言语,无不是事。
”(《语类》十五)他还说:“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语类》十八)从而要求人通过对外在对象的考究中把握义理,以达到引起内心的波动热达到致知。
这样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无论是大小、轻重、贵贱等等,万事万物皆有理,所以格物是长理论上讲对这些事物的理也要格,当然在实践中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那桐油另当别论了。
事物的多样性引起格物方法的多样性来,但是归结到一处,就是要求把一切内格物之功合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道德境界上去。
但是把朱熹格物学说仅仅归结到道德境界修养方法上是不完全的,他也是对知识学习的根本求知方法。
我们下来探讨一下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几个有机的常规方法。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模式就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下来我们看看这个模式。
博学。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语类》卷八)博学是无所不学,但又要有先后次序,不可杂而无序。
博学的目的就是要穷理,他还提出必须先博而后约,博而不能反于约,就不能穷理,就会流于杂。
“务反求者,以博观为外弛;务博观者,以内省为狭隘,堕于一偏,此皆学者之大病也。
”(《语类》卷九)“学之杂者似博,其约者似陋。
惟先博而后约,然后能不流于杂,而不厌于陋也。
”(《答汪太初》,《文集》卷四十六)“穷理格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
”(《语类》卷十五)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博学是为了穷理,这种广泛的学习知识就是为其做准备的。
他在此中,还提出了这样一条,就是一方面肯定人心有先知,另一方面强调观物、读书不能有私心,旧见的束缚。
他指出:“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
”(《语类》卷十一)己意、私见在作怪,难免先入主见,是不可能真正知道彼事的。
朱熹有两句诗很有名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之一,《文集》卷二)有朱熹的话来解释就是:“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到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
若执著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同上);“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
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
”(同上)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对“积累”来说也很重要。
积累。
程颐讲了这样一句话:“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遗书》十八)朱熹很注重这句话,他认为,积累可以达到贯通,贯通须由逐渐积累,关于贯通我下一段再说。
朱熹十分强调积累之功,他说:“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
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然所致之知固有深浅,岂遽以为与尧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见之也哉!此殆释氏一闻千悟,一超直入之虚谈,非圣门明善诚身之实务也。
”(《文集》七十二)这样格物须是一个又一到十,到百的过程,如果不能切实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则会一事无成,超越积累而想达到格物是不可能的,虚妄的。
在这里积累首先是要切己之实。
这里他批判了用禅宗的顿悟方式来达到格物。
朱熹的观点是从即物的见闻之知入手,这个“知”要从小的入手,从自己入手。
这样今日格,明日格,久之就贯通了。
贯通。
在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朱熹首先用“理一分殊”的观点批判了程颐的格一物而万物通的观点。
“问:一理则万物通,其说如何?曰:伊川尝云,虽颜子亦未到此。
天下岂有一理而万物通便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
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
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
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
须是遂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语类》卷十八)“这道理不只是就一件事上理会见得便了,学时无所不学,理会时却是逐件上理会去。
”(《语类》卷百十七)照朱熹的说法,每个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理,这个理是十分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理又受到一普遍原理所支配,普遍原理存在于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之中,一切有差别的具体的理,都是普遍之理的个别表现。
这样不可能由只格一物而认识到普遍原理的。
他强调由个别具体之理贯通而达到普遍原理,达到认识的飞跃,但我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这个“理”,并不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规律,也不是宗教认识中的“神”,是朱熹特指的“天理”。
这种贯通诚如《大学章句》中所讲的“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推类。
实际上前面三个已经达到朱熹所谓的“致知”了,认识到这一阶段似乎可以终结了。
但是天地万物千千种种,总不会达到全部都“格”过去了,这样旧有了轻重缓急问题。
对于那些没有“格”过的,朱熹说:“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抬来见便晓得,是为尽也。
”(《语类》六十)这样那些没有经过穷格的事物才会转化为人的现成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推类。
如何推类,朱熹认为用这八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类事物积累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再用这个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
他肯定了人在认识事物上的能动性,有认识到一事物与它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有联系,这是很难得的。
但是朱熹得人为这种推理而得的知识,只是大体上如此而已,对此也不能全信,他还有疑虑。
这里我简单地说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