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王嘉"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八条目虽以"格物致知"为首,但长期以来,"格物致知"之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作为理学思想源头之一,唐代韩愈虽在《原道》中重提《大学》之要,然而重点仍在"正心诚意"而非"格物致知"上。

直至二程才把对《大学》的重视落在了"格物致知"四字上。

南宋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对于《大学》的观点,其作《补传》高度概括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并把二程的思想作了纵深的推进。

就朱熹哲学而言,"格物致知"论不仅是对一般典籍的整理,更是根据他的"理气论"的哲学结构而阐发的为学方法。

同时,这还是阐述把外在伦理规则内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论。

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内外本末工夫的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朱子学提纲》)。

用陈来先生的话说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一、格物、致知释义宋明理学在为学或修养之方上都讲格物,但含义各不相同,有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发明本心"的格心者。

总之,"格物"可以被视作理学在认识论关键词。

朱熹的"格物"论是沿习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

大学格物致知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以下是《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存有两个体系:一就是经朱熹选曲整理,分割为经、录的《大学章句》本;一就是按旧有次序排序的古本,即为《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甚广、影响最小,本篇就是使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全文-注释(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慎思(4)而后有定;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恩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够得(5)。

物存有本末,事存有卦辞。

时时处处先后,则将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7);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8);格物在格物(9)。

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就是皆以五育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厚,而其所薄者薄(13),未之存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 ;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理相对的是欲,欲望要在正常的范围内才被允许,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应该被禁止。

这个学说被统治者截出来,用来约束人民。

短期来看,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达到国家稳定的目的;长远来看,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实现,人没有积极性,做事很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朱熹提出的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四本典籍,他认为这四本书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不读这四本书不能称之为读书人。

这四本书后来被作为封建社会必读的教科书,每次的科举考试都是从这四本书里面找考点,读书人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被废除。

朱熹的主要思想(1)

朱熹的主要思想(1)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 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 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 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 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谢 谢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 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 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 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目 录
一、 理学思想 二、 教育思想 三、 科学思想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 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 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 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 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 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 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 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 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 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 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 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 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 已。”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 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四丶
美学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不 过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 修养“。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 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理学家,他对于格物致知
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首先,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中的重要观念,其中的“格物”意
味着要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而“致知”则是通
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真知的境界。

朱熹认为,人们不能仅凭空想
或者主观臆断来获得真知,而应该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深入了解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其次,格物致知也体现了朱熹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

朱熹强调,人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论
的层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
内涵和要求,才能将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

因此,格物
致知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实际行动来增进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

此外,朱熹还将格物致知与理学的“致良知”相联系。

他认为,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良知,即内在的道德感知
和判断能力。

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良知,进
而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善恶,从而实现道德的行为。

总的来说,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将其与理学的“致良知”相联系。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实现真知和道德的统一。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

浅论朱熹“格物致知”说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格物致知”说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说基本内涵以及朱熹“格物致知”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的详细阐述,最后论述了“格物致知”说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朱熹;格物致知;穷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程颢和他的胞弟程颐,都曾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在对程颢、程颐思想作纵深推进的基础上,赋予“格物致知”以新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学观点作了一篇《补传》,对“格物致知”作了详尽的解释。

一、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基本内涵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是在他《大学章句》中做的“窃取程子之意”的《补传》。

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的解释是:“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把格理解为“至、穷”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领悟。

“格”的对象是“物”。

格物即是穷至事物之理以至其极。

这与程颐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二人对格物的解释都是以人之心为主体带有一种强烈的意向性而指向物之理的,同时朱熹又明确的把格物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对程颐的发挥。

朱熹对致知的解释为推致吾之知识以至极尽,他把“致”理解为“推极”之义。

还有至于极、尽之义,与二程的解释是一致的。

关于“致知”,朱熹对于致知的解释是:“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的关键在于一个“推”字,它是一个把已获得的“知”推衍到有待探求的事物中去以获得新知的过程,经过这一“推”,“知”便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最后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精品文档
• 問精粗。曰:「如管仲之仁,亦謂之 仁,此是粗處。至精處,則顏子三月 之後或違之。又如『充無欲害人之心, 則仁不可勝用;充無欲穿窬之心,則 義不可勝用 』。害人與穿窬固為不仁 不義,此是粗底。然其實一念不當, 則為 不仁不義處。」夔孫。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4)博我以文与約我以禮
• 傅問表裏之說。曰:「所說『博我以 文,約我以禮』,便是。『博我以 文』,是要四方八面都見得周匝無遺, 是之謂表。至於『約我以禮』,又要 逼向身己上來 ,無一毫之不盡,是之 謂裏。」子升云:「自古學問亦不過 此二端。」曰:「是。但須見得通 透。」木之。
(5)仁爱之功用与境界
2. 心、物、理 • 工夫(包含认知)的主体——心 • 工夫(包含认知)的客体——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方法——格物 • 工夫(包含认知)的目的——穷理
• 论心,朱子指出心能思维,能应万事。 心的思维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该遍万 理万物,上天下地,无所不在。心能藏 往知来——预测机能。就此而言,他对 人的认识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 分的估计,认为“天理”先验地存在于 人心中。
2020/5/22
14
2. 格物致知是凡圣关
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 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 头势 也都自向那边去了。 (《朱子语 类》卷十五)
知至、意诚,是凡圣界分关隘。 (《朱子语类》卷十五)
2020/5/22
• 他的“知”或“理”是“天理”,其政治 含义指封建伦理道德。即“宇宙之间,一 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纳,其纪之为五 常”。此理先验地存于人心中,也存于天 地万物之间,理一分殊,合则为一,分别 为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朱熹—格物致知
摘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对于格物致知的真正涵义,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
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关键词:未解之谜格物致知朱熹穷理
正文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

但是,《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其后再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
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

然而,“格物致知”一直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它之所
以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首先是因为“格物致知”是《大学》八
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设计了心性修
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

与先秦道家之学相通。

宋儒理学兴起之后,为了排斥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
取代“道”,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
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其次是因为“格
物致知”的字义解释难以适当,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
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

这样就使以后诸儒
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格物致知”,从而造成了至今的儒学思想上
的千古难题。

据记载是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现在关于“格物
致知”的流行诠释多是根据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而出现的。

其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
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
当时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都大力
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元朝中叶,朱熹的《四
书集注》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明太祖时期又独尊
《四书》上的朱熹学说为官方思想权威,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的
科举应试更是以朱熹学说为准。

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朱熹
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
行观点。

朱熹”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强调外部事
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可以说“格物致知”学说是求
真和求善的结合。

他的“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朱熹看来,“格物“之”格“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至”,“格物”便是“至于物”,也就是达到极致。

另一层是“尽”,“格物”就是“知尽”,而“知尽”就是“理穷”。

因而,“格物”与“理穷”并称。

朱熹沿习二程的说法,认为“格物”之“物”意为“事”,不仅指事体,也指事情。

由此便知,朱熹的
“格物”包括“即物”和“至极”,而且“格物”又是“穷理”。

“格物”目的便是主体考穷事物之理,其核心在穷理。

第二,“致知”与“格物”相联系,单独来看,“致”就是推及、扩充的意思。

知的含义则相对较为复杂,“知”包含“能知”
和“所知”,能知为能觉之知,即主体的认识能力;所知为知识之知,即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

所以“致知”就是推及知识,是认识的知
识得到扩充而所得的结果。

朱熹肯定了人本来是有知的,但是因为
理未穷,受到世间事物的蔽塞而不能到达通明,“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足也”,所以必须进行后天的学习方能达到。

第三,朱熹把“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格物”的精义就
在于穷理。

“格物”所穷之理,既是自然之理,又是道德伦理。

因此,“格物”的基本精神就是人通过对外在的对象的考察,从而把
握体现在事物中的义理;或者是通过实践履外在的伦理规范而体认
其真谛。

第四,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善”,他在《大学章句》最后指出“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因而,“格物致知‘论从
这个角度上说就是对于儒家伦理的认识和修养方法,最终当落于达
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上。

朱熹肯定格物致知的工夫是一个由量上的积
累到质变的过程,他侧重认识过程中的"贯通",只有到达"豁然贯通"
的境地,才能“物格”、“知至”、“理穷”。

第五,朱熹的格物致知肯定了耳目之官与思辩对穷理的作用,
肯定了人学习知识和外部事物的重要性,但他"格物穷理"的目的并
不在运用所穷之理,所致之知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不在于把
握世界万物的规律,或应用与技术发明来促进人类的进步。

这与近
代西方认识论兴起的背景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看,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既在求真,也在求善。

所谓求
真就是追求真理,求善则是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
有道德修养的人。

它不仅获得了对于外部事物的知识,也是对于自
身道德体认的践履。

知识愈多,认识就愈广愈深,心中之知就愈明;推而扩之,便能够达到对事物义理的认识和对“天理”的体认,即
所谓“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所以,通过这样的为学工夫,既丰富了知识,又能正心诚意,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从“格物致知”是求真求善的途径上可知,朱熹哲学中“穷理”和“明善”是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朱熹所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最早是讲给皇上听的。

他34岁的时候,孝宗继位之后召见了他。

他就给孝宗讲了“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格物致知”。

第二年,他又去见皇帝
时说,大学之道,即“格物致知”。

皇上没有做到“即物穷理”没
有做到“即事观理”,所以就没有收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由此可见,理学提出“格物致知”这些理论,不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而
首先是针对帝王之学的。

虽然说朱熹的“格物致知”首先是讲给帝王听的,但是现如今
它也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它教育我们要具有探索精神和追求真
理的决心,虽然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无法到达终点,但是我们还是要
向终点靠拢,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应该随
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做
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

格物致知作为千古之谜,现在依然存在,然而朱熹在前人的基
础上对其作出了全面、经典的解释,为中国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格物致知的解释带来了质的飞跃,现如今我们需要沿着朱
熹的步伐不断探索,努力实现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结合。

[1]《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外文出版社
[2]朱熹.《四书章句》.中华书局.1983
[3]乌恩溥.《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宋元部分程颐语录
[4]《大学章句》《4书章句集注》,上海书店198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