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含义

合集下载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该词语出自《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解释
格:推究;致:求得。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出处
词语的出处是《礼记·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把万事万物认识、研究透彻之后知识自然就得到了。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以至于今。

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

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格物致知名词解释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记· 大学》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文中并未对【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做出任何解释。

古代主流的观点来源于南宋的朱熹,他曾经在《四书集注》指出【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意寓着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所以穷究事物的道理是学习的开始,而最后应该止于至善。

所谓止,就是到达某个地方不动的意思。

至善,就是事理当然的极点。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比如北宋的司马光,他认为以物为学,是为了抵御外物的诱惑,进而认识终极之德。

我个人的观点是,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联系《礼记· 大学》中章句来分析看待,并且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总结出真正的含义。

文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就是一切。

每个大人都有能力,也应该修身。

那么修身必经的途径必然也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不应该是特别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的理解是,格子对象就是用你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你身边的人和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树立完美的三观。

知道就是知道对与错的区别。

同时,在与其他人和事的接触中,你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那你可以真诚,就是你真的没有欺骗自己。

其次,要正,即心中没有幻想和幻想。

最后可以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德之人。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XX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成语接龙】:格物致知——知雄守雌——雌雄未决——决胜千里——里通外国——国步艰难——难能可贵——贵不期骄——骄奢淫逸——逸以待劳——劳燕分飞——飞蛾赴火
【反义词】:不学无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意为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事物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一概念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格物”指的是通过实践和观察,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不能仅凭空想和理论来认识世界,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提倡人们要亲自去实践,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认识世界。

“致知”则是指通过实践和观察获得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和人生的价值。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和外在的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提倡人们要“内圣外王”,即在内心中追求真正的道德和智慧,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格物致知”不仅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认识世界。

它也强调了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在内心深处寻找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同时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格物致知”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认识世界。

它也强调了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在内心深处寻找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同时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意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从中领悟道理,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心学”的代表之一。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本质来认识世界的方法。

王阳明认为,人们通过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本质和真相。

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领悟其中的道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万物,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领悟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领悟到“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这种通过观察事物本质来认识世界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自我反省来提高个人素质的方法。

王阳明认为,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我满足的状态,失去了对自己和世界的真正认识和理解。

只有通过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现其中的错误和不足,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从而找到改进和提高的方向。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思想,发现其中的偏见和狭隘,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种通过自我反省来提高个人素质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格物致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运用这种思想,通过观察事物本质和反省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本质和反省自己来认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的哲学思想。

格物致知造句简单

格物致知造句简单

格物致知造句简单格物致知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具体含义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曾被广泛应用,具有很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例子,用来说明格物致知的含义。

例一: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当我们日复一日地观察日出和日落,我们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然后在西方落下。

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神奇,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因,就会发现科学解释,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通过多次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并落下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太阳是如何在地球上升起和落下的,进而了解到有关地球和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种方法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然规律,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微小地位。

例二:如何学好一门语言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一门新语言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握新语言。

例如,想要学习法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语国家的电影和媒体内容,进而掌握法语的发音和语音规则。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演讲和日常对话来巩固自己的语言能力。

这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及其使用规则,并最终掌握一门新的语言。

例三:如何创新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核心。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发现有别于常规职业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例如,在IT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先进的技术并创新性地运用它们来研发新型应用程序。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来开发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而实现新领域和新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格物致知是一种深入思考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据此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智慧,并以此来创造新价值。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格物致知,又称“见微知著”,是一种审视世界的方法,也是一
种学习思考的方式,它发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格物致知的理论认为,人类应当经过反复观察,不断学习,思考并综合总结,从而让自己能够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洞悉世间的变化。

格物致知的思想源于古代倡导慎思的思想,它以知行合一为基础,倡导以观察、总结、综合来洞见客观世界,其目标是让人们不断思考,从而把客观世界准确地把握、掌握。

格物致知思想认为,人们只有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从而慢慢能够洞悉客观世界的真谛,才能把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理解万物的本质及其存在的意义,洞悉生活的本质,指导自己的未来。

格物致知思想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帮助人们获得见解,窥探事物的真谛,达到自我启迪的目的。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借助格物致知的思想,通过不断的观察和研究,来充分领悟和理解客观世界,反思自我,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更好地朝着自己所理想的方向发展。

格物致知思想在现在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框架,又是学习思考的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观察的习惯,运用有效的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从而理解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地从中获取价值。

此外,格物致知思想还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机制,综合分析形势变化,从而指导未来的行动,朝着更加理想的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格物致知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模式,它旨在帮助人们洞悉客观世界,学习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把握未来。

它的实践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在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人们获取见解,从而窥探事物的真谛,有助于人们从客观环境中获取价值,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朝着自己所理想的方向发展。

格物致知的典型事例

格物致知的典型事例

格物致知的典型事例摘要:一、引言二、格物致知的概念与含义三、格物致知的典型事例1.王阳明的“良知”说2.伽利略的实验验证3.牛顿的苹果落地四、格物致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五、格物致知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六、结论正文:【引言】格物致知,源于《大学》中的一句古训,意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达到对道理的理解和掌握。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例,来探讨格物致知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的概念与含义】格物致知,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和研究,以探求其中的道理和规律。

它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格物致知的典型事例】1.王阳明的“良知”说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良知”说,主张通过自我观察和体验,发现并实现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

这一观念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2.伽利略的实验验证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验证,提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推翻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伽利略的实验验证是格物致知的典型事例,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力量。

3.牛顿的苹果落地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牛顿的苹果落地事例,也是格物致知的生动体现。

【格物致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格物致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无处不在,科学家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推动科学的进步。

【格物致知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都秉承格物致知的精神,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现代,我国也积极倡导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总的来说,格物致知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它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

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

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

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

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

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

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

古代“格”字用法很广,其中有训为“量度”的。

《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

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

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孔氏传曰:“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

这些用法均可转义为“考究”、“考察”或“检验”。

由此,《辞海》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

这一解释不为离谱。

汉儒郑玄注解说:“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这一注解有两点不可取:其一,它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而在《大学》中,没有这样的限制;其二,它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关系,认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

无独有偶,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后人响应,例如宋代杨时即曾强调说:“致知必先于格物”。

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

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

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

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

何哉?
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格物致知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

’格,犹扞也,御也。

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他批评郑玄说:“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强调要抵御物质生活的引诱,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高风亮节,不为物欲遮蔽自己的聪明才智。

此说当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处,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

他与郑玄一样,在此问题上都“师心自用”了。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

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

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

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

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朱熹所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会事物,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

比如考察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诚于君主等等。

陆九渊和王守仁认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认识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

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这良知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

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章句·补传》)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深思客观事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式的思考过程。

朱熹说:“《大学》设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此为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补传》)显然,朱熹所追求的是通过“即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贯通,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内涵、特征的掌握。

王阳明实践过朱熹这套方法,他坐在自己窗前“格”院子里的竹子,冥思苦想七昼夜,仍然不得要领,人也累病了。

他不去反思自己格物方法的不当,反而走得更远,连物也不格了。

他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传习录下》)“若鄙心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也”。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显然,他所说的“致知格物”,不是要通过研究客观事物获得知识,而是要把“心”的“良知”和“天理”强加到事物上去,使事物与“心”、“良知”、“天理”相符合。

这样的“格物致知”,不会促进科学发展。

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发挥,在后世也有人表示反对。

例如颜元就公开批评朱熹说:“朱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日间做得,却只是读、讲、论……其实莫道不曾穷理,并物亦不能即,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

(《习斋记余·阅张氏王学质疑评》)颜元主张格物要亲自动手,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空洞地“穷理”。

这样的格物致知,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实际上,因为格物致知学说具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研究自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

例如王夫之即曾这样说过:“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

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

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

(《搔首问》)王夫之所提到的“质测之学”,是方以智的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王夫之认为只有质测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赋予格物致知学说以崭新含义,标志着这一术语已经进入自然科学范围。

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这时人们谈论格物致知,很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研究自然以获取知识。

古老的格物致知学说获得了新生,成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根据。

清末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有些径以“格致”名之。

格致一词成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他所说的格致,就是指的这些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技术合流过程中,格物致知学说以独特方法参与并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在科学技术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