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商周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6.隋唐五代时期: 开始重视食品卫生和食疗(药食同源) 7.宋辽金元时期: 出现了很多专著和美食家。
实用文档
8.明清时期: 在厨房分工上较细致。 在原料细加工和保鲜方法上更加精良。 在烹调技艺上更加讲究色、香、味、形。 在食品卫生、食品保鲜和烹饪专著方面
生产出多种调味酱。 3.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提出了火候和调味
(五味——辛、甘、酸、苦、咸)
实用文档
(三)第三阶段:完善和发展阶段(秦以后)
4.秦、汉时期: 烹饪技艺大交流,植物油被利用,豆制品
和 蔗糖被发现,腊八粥出现。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烹饪技术由“术”到“学”,出现了烹饪
实用文档
九转大肠
实用文档
川菜
总体特色: 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色,讲究
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椒、胡 椒、豆瓣酱、葱、姜、蒜等 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见长。 其三,味型多。
实用文档
宫保鸡丁
实用文档
麻婆豆腐
实用文档
夫妻肺片
实用文档
徽菜
总体特色: 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重厚,
保持原汁原味。 无为熏鸭(先熏后卤)
实用文档
闽菜
总体特点: 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 佛跳墙
实用文档
苏菜
总体特点: 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
味平和,咸中带甜。 清炖狮子头
实用文档
湘菜
总体特征: 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料为原料,
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东安子鸡
都有较以前大有进步。 出现了满汉全席。
实用文档
中国的发展历程

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成熟期 (元明到雅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 (从雅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
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魔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
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界,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浮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
所以,中国历史上虽浮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浮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
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浮现很激进的情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
①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
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为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 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等。
整理ppt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
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整理ppt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整理ppt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理ppt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整理ppt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整理ppt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它们相互衔接,标志着华夏族群的逐渐壮大和国家制度的产生。
夏商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形成的过程。
一、政治因素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据《尚书》记载,夏王朝的始祖夏禹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部落首领,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统治能力统一了中原地区的部落。
夏禹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建立了夏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历史上的中国君主制基础。
随着夏王朝的崛起,中国大陆逐渐进入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商朝是夏王朝的继任者,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的形成。
商朝在政治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夏朝的制度,实行了分封制,将大片土地分封给贵族,确立了贵族统治的格局。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形成与商朝的灭亡密切相关。
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以商朝的暴虐统治为借口,带领周部落推翻了商王朝。
周朝建立后,采用了封建制度,颁布了《周礼》,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了世袭制,在政治上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二、经济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的形成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夏王朝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的一个里程碑,夏禹和他的儿子夏启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开辟了大片土地,并提倡了农业生产,夏王朝的疆域逐渐扩大,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商朝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商朝的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不仅修筑了许多灌溉渠道,也发展了水稻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
商朝发展了手工业,制陶、织布等手工业迅速兴起,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和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周朝的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周朝的统治者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开发农田,提倡农业生产。
周代的农业生产手段更加先进,使用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与此同时,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1:5 0:5601: 50:5601 :504/3/ 2021 1:50:56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4.30 1:50:56 01:50A pr-213-Apr-21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1:50:5 601:50: 5601:5 0Saturday, April 03, 2021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 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 锡5%,其硬度就提高 为 68度;加锡10%, 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 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 提高。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
中华第一刀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 物,发现于甘肃省 东乡族自治县林家 村距今约5000年左 右的马家窑文化遗 址。它的含锡量在6 %~10%之间,已 达到青铜所要求的 合金比例。刀长 12.5厘米、宽 2.4厘米。
21 1:50:56 AM01:50:562021/4/3
❖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 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周人的文化维新
豳
岐
丰—镐
利簋
西周礼乐文明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 内底有铭4行33字,记 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 清晨岁星当头。这与 《尚书》、《淮南子》 等文献合。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 确定BC1046年为武王 克商之年。
❖ 夏商周三代嬗替,是周人的历史观。东周时, “三代”成为古代黄金时代的代号。
❖ 5、五行八卦
❖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历史的演变一、简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展示其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
二、古代中国的起源与演变1. 夏商周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起点上,夏、商、周三个朝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夏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商代则兴起了商业、冶金等产业,周代奠定了分封制度和礼乐体系等重要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诸侯争霸、风云变幻。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兵家的兴起以及各国间的激烈战争。
其中,战国时期的秦国最终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的秦朝开始。
随后是汉朝,汉朝开创了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并且推动了对外交流和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的末年,东汉灭亡,中国出现了分裂局面。
4.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在隋唐时期,中国再次实现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随后,宋代出现了科技、商业和文化上的重要突破。
元代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外族政权统治,但也推动了对外交流和文化交融。
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逐渐衰落,也迎来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改革。
5. 近现代时期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内外战乱和民主革命等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中国在二战后又经历了内战,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三、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1. 历史的连续性中国历史以其悠久的连续性而闻名,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不论是传统价值观念还是文化遗产都有着深厚的根基。
2. 社会变迁的周期性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点,封建制度的兴衰,王朝更替的循环以及政治经济的周期波动等都具有明显的规律和特征。
3.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中国历史上,多个外来文化在中国得到了融合和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条完整的卜 辞,包含有叙 辞、命辞、占 辞、验辞四部 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殷人的知识体系:
一、把握外部世界的星占历算之学 二、整顿人间秩序的祭礼仪轨之学 三、洞察人类自身的医药方技之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殷人东渡美洲 设想
规整的礼仪也代表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固定,减少 了内部竞争与冲突,增加了统治阶层本身的稳定性。
哈辉·新雅乐《礼》MV.flv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乡饮之礼,A.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 贤者为宾介;B.宾至,拜迎于门外;C.入门 ,三揖三逊,自西阶升,司正北面受命安 宾;D.升歌,间歌,合乐;E.主拜宾至,宾 拜主,洗。F.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 九十者六豆。G.献酬既毕,降,脱忏屦升 堂,乃羞。无算爵,无算乐;H.宾出奏《 陔》(《陔夏》,古乐名,为《九夏》之 一。)表
记》 商代的王,是全国最高宗教领袖。 巫氏世相殷室。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 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 加锡5%,其硬度就提 高为 68度;加锡10% ,即提高为88度。而且 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 步提高。
戚,以藩屏周。” ❖ 《荀子 ·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 周天子以天下宗主身份,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
上的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在封 地范围内又有最高的权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周礼乐文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盂鼎及其铭文 “受民受疆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文明发展:甲骨文,青铜器,典策,殷都
《淮南子·本经训》: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半坡记号陶文 成熟的文字优势,使商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主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文化观念:
殷人重鬼与周人重礼 尊神重巫,其观念中 的神是“帝”或“上帝”
;
❖ 文化活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宗法制:(与商代王位继承制度对比,此制 度直至清末)
• 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形。西周时期,宗法 发展成为系统制度。
• 各级“小宗”都必须结合在周王的周围,对周 王无限的崇敬。等而下之,其他各级宗族成 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核心 。
• 商代的“尊神重鬼”与周代的“尊祖敬宗”
❖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着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 。 。
❖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 路漫漫其修上远兮, 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周人的文化维新
豳 岐
丰—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利簋
西周礼乐文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史墙盘
三教改易,至周而尚文。盖文王、周公 皆尚文德,故周之治以文为主,其礼乐 制度具详后篇。兹先述尚文之意。其色 尚赤。
周代史料开始丰富,有《尚书》今存20 篇,逸周书59篇。《诗经》305篇。周 代制礼作乐,文化大备,所以成为三代 最鼎盛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1、封建制 ❖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 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被发现。 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出土的甲骨文,已发 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其中有更多的是占 卜后没有刻上字的甲 骨片。
❖ 《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 ”
❖ 上天对人间秩序的监管、裁判的权力; ❖ 道德标准。 ❖ 高超的文治理想。 ❖ 《诗经》:“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 夏商周三代嬗替,是周人的历史观。东周时
,“三代”成为古代黄金时代的代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5、五行八卦
❖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西伯拘而演周易)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3、礼乐制度 ❖ 周公制礼作乐:周礼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
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 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 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周公制礼作乐
八礼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在 商朝,早期华夏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铜 文化和甲骨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豕尊
( “乳虎卣” )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鼎”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禺方鼎
商代青铜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司母戊鼎,1939年安阳 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 ,重833千克,是中国目 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
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 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 工作。
青铜器多动物纹样,古代以动物纹样为主的艺 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 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 以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等统治工具相比的。 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 。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 政治权利斗争上的必要手段。
❖ 美国学者迈克尔·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 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 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 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 自殷商。
❖ 迈克尔·芤在一篇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 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 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 ,内底有铭4行33字, 记周武王征商,日在甲 子,清晨岁星当头。这 与《尚书》、《淮南子 》等文献合。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 ,确定BC1046年为武 王克商之年。
西周礼乐文明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占了周 朝历史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全国大小诸侯都 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的局面 。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五礼 吉礼 凶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礼记 ·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 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 民有所让。”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礼的形式:
仪式:五礼、八礼
❖ 礼的内容:
《周礼》、《仪礼》、 《礼记》
❖ 礼的作用:
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 礼制的基本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 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 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看 ,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 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 沉而已。
夏商周之关系
周夏 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殷商神本文化: •《诗经 ·商颂 ·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 —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 —帝乙—商纣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 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 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1250年—前 1192年,盘庚的侄子 )在位的五十多年 ,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武丁中兴”。
铸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对铸鼎原料 即铜锡矿的掌握,也便是从基本上对通天工具 的掌握。三代王都屡迁的目的是对铜矿和锡矿 的追求。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
注: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龙纹
凤鸟纹
动物纹
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商代青铜文化
《左传》:“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 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 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 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 便是政治的权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光直
《左传 · 宣公三年》: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 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墨子 · 耕柱》: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 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 人受之。”
5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商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7日星期二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夏之历史多不可考,孔子尝屡言之。《礼记· 礼运》篇:“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 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论语》:“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太史公著《 史记》,于当时所传夏代之书,亦多疑词。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