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系统总体设计
合集下载
第5章总体设计

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都在软件结构的设计中
决定。 因此,应由经验丰富的软件人员担任,
采用一定的设计方法,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
西北师大物电学院 授课教师:宋 海声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5
第五章 总体设计
2. 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对于大型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除了系统结构设 计外,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也是重要的。 1) 数据结构的设计 逐步细化的方法也适用于数据结构的设计。 在需求分析阶段,可通过数据字典对数据的组成、 操 作约束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描述,确定数据 的结构特性,在概要设计阶段要加以细化,详细设计 则规定具体的实现细节。
第五章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概括地说,
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设
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总体设计阶段
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
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
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西北师大物电学院 授课教师:宋 海声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类型、长度及它们之间的层次或相互关系的表
格等。
西北师大物电学院 授课教师:宋 海声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8
第五章 总体设计
(3) 物理设计。对于不同的DBMS,物理环境不
同,提供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各不相同。物
理设计就是设计数据模式的一些物理细节,如
数据项存储要求、存取方式和索引的建立等。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17
第五章 总体设计
功能、状态与接口反映模块的外部特性,
逻辑反映它的内部特性。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
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
第五章 系统设计

三、HIPO技术 技术
HIPO技术即用图形方法表达一个系统的输入和 技术即用图形方法表达一个系统的输入和 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 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HIPO技术包含两 技术包含两 个方面的内容: 个方面的内容: 分层图, (1)HIPO分层图,用此图层表示自项向下分 ) 分层图 解所得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 解所得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 处理-输出图),此图描述 (2) IPO图(输入 处理 输出图),此图描述 ) 图 输入-处理 输出图), 分层图中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分层图中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四、系统设计工作的特点
系统设计工作的环境是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结 合。
5.2 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一、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
结构化设计( ) 结构化设计(SD)方法是从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结构 的系统的观点出发, 的系统的观点出发,基于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相 对独立的模块的原则, 对独立的模块的原则,主要研究了将系统分解为不同 模块的方法与技术,分析系统分解时产生的各种影响, 模块的方法与技术,分析系统分解时产生的各种影响, 提出了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具体标准, 提出了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具体标准,还给出厂从表 达用户要求的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规则。 达用户要求的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规则。 结构化方法规定了一系列模块的分解协调原则和技术, 结构化方法规定了一系列模块的分解协调原则和技术, 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基础是模块化, 提出了结构化设计的基础是模块化,即将整个系统分 解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 解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通过对模块的设计和模块 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 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整个软件系统的功能。
系统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模块A 模块A 模块A
第5章 总体设计

8
设计原理(续1)
◆设计示例: “用 AND, OR, and NOT 门构
建的计算机。 ”
chip1
chip2
◆第一种设计:设计师 设计三个功能芯片
chip3
2013-7-16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9
设计原理(续2)
◆第二种设计:每芯片一种门
2013-7-16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10
设计原理(续3)
2013-7-16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16
耦合(续1)
1. 内容耦合
● 一个模块直接引用另一个模块的内容 ● 示例
模块a修改模块b的语句 模块 a的分支转移到模块 b的局部标号
● 缺点
模块b的任何变化都要求变化a
2013-7-16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17
耦合(续2)
2. 共用耦合
● 两模块存取相同的数据 ● 示例
第5章 总体设计
◆设计任务
◆设计过程
◆设计原理
◆启发规则
◆图形工具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
2013-7-16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1
总体设计的任务
◆“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
◆总体设计阶段的任务
●系统划分: 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 ●设计软件的结构
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2013-7-16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26
内聚(续4)
4. 过程性内聚
●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是相关的,而且必须以特定次 序执行. ●示例
Function { read part number from database update repair record on master file }
系统总体设计示例

事物(实体)名称、属性或状态的符号 或者是这些符号的组合。 2、作用
唯一化 +规范化 +系统化 +快速化
h
45
5.5.2 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设计的原则
(1)足够的容量;(2)按属性系统化;(3)分类的
柔性;(4)系统间的协调
2.代码的类型
(1)顺序码
以某种顺序形式编码。
(2)数字码(成组码)
即以纯数字符号形式编码。区间码+层次码。
2.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要求
➢ 能够实现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服务功能
➢ 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
3.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主要问题: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信息关联,造成“波动效应”, 使系统设计、修改和维护困难
➢ 解决方法:采用结构化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方法
h
8
5.2.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概述
有关内容请参考计算机网络的技h 术书籍
23
5.2.5 系统平台设计
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选择原则
5、软、硬件选择
➢ 根据系统需要和资源约束进行选择 ➢ 采用采购招标方式进行 ➢ 硬件的选择原则 ➢ 软件的选择原则
h
24
5.3 数据库设计
5.3.1 文件设计 5.3.2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5.3.3 概念结构设计 5.3.4 逻辑结构设计
h
39
完整的E-R图
姓
电话
名
号
供应商 号
地
账
址
号
供应商
m
供应
供
量n
应
面 积
仓库 号
电话 号
姓
唯一化 +规范化 +系统化 +快速化
h
45
5.5.2 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设计的原则
(1)足够的容量;(2)按属性系统化;(3)分类的
柔性;(4)系统间的协调
2.代码的类型
(1)顺序码
以某种顺序形式编码。
(2)数字码(成组码)
即以纯数字符号形式编码。区间码+层次码。
2.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要求
➢ 能够实现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服务功能
➢ 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
3.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主要问题: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信息关联,造成“波动效应”, 使系统设计、修改和维护困难
➢ 解决方法:采用结构化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方法
h
8
5.2.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概述
有关内容请参考计算机网络的技h 术书籍
23
5.2.5 系统平台设计
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选择原则
5、软、硬件选择
➢ 根据系统需要和资源约束进行选择 ➢ 采用采购招标方式进行 ➢ 硬件的选择原则 ➢ 软件的选择原则
h
24
5.3 数据库设计
5.3.1 文件设计 5.3.2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5.3.3 概念结构设计 5.3.4 逻辑结构设计
h
39
完整的E-R图
姓
电话
名
号
供应商 号
地
账
址
号
供应商
m
供应
供
量n
应
面 积
仓库 号
电话 号
姓
系统总体设计

• 层次图和结构图并不严格表示模块的调用 次序。多数人习惯于按调用次序从左到右 画模块。此外,层次图和结构图并不指明 什么时候调用下层模块。事实上,层次图 和结构图只表明一个模块调用哪些模块, 至于模块内是否还有其他成分则完全没有 表示。
• 通常用层次图作为描绘软件结构的文档。 结构图作为文档并不很合适,因为图上包 含的信息太多有时反而降低了清晰程度。 利用IPO图或数据字典中的信息得到模块 调用时传递的信息,从而由层次图导出结 构图的过程,可以作为检查设计正确性和 评价模块独立性的方法。
层的被调用模块,表示调用模块调用了所调用的模块,完 成之后,控制又返回到调用模块。箭头只能从上向下。 • (3)信息传递 • 在调用模块时,模块之间要传递信息,这些信息用短箭 头表示,在连接模块的箭头旁边另给出,通常在短箭头 附近应注有信息的名称。传递的信息如果为数据信息, 则用尾部带有空心圆的短箭头表示;如果为控制信息, 则用尾部带有实心圆的短箭头表示。
1. 唯一性。 2. 规范化。 3. 可扩充性且易修改性。 4. 简洁性。
代码结构的类型
1. 顺序码 又称为系列码,是以某种连续的顺序形
式编码。 2. 区间码 又称为数字码,即以纯数字符号形式
编码。 3. 混合码 是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
描述。
代码的校验
为了保证输入的正确性,要在代码 结构中的原有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 位,使它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要求 系统功能结构的划分 系统环境的配置 确定系统的计算机处理流程
——信息是能影响和改变人的活动的数据 ——数据和信息很难严格区分能减少人们对事物认识模糊程度的数据或资料均可成为信息 ——管理信息的特定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决策的影响 ——信息影响决策因为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 ——如果不能对信息进行很好的处理的话势必使决策者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下进行决策
系统分析与设计_5_总体设计

8. 书写文档
(3) 测试计划包括测试策略,测试方案,预期 的测试结果,测试进度计划等等。 (4) 详细的实现计划 (5) 数据库设计结果
9. 审查和复审
最后应该对总体设计的结果进行严格的技术审 查,在技术审查通过之后再由使用部门的负责人 从管理角度进行复审。
信息域 需求 软件 设计 过程设计 功能与性 能需求 数据结构设计 开发阶段信息流 修 改 程序模块 编码 已测试 软件 软件 测试
E
J
F
K
G
L
H
I
M
软件结构图
5.2.1 模块化
图5.1 模块化和软件成本
5.2.2 抽象
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 们的细节。 处理复杂系统的有效的方法是用层次的方式构 造和分析它。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首先可以用一 些高级的抽象概念构造和理解,这些高级概念又 可以用一些较低级的概念构造和理解,如此进行 下去,直至最低层次的具体元素。
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概念,与抽象是紧密相关 的。 软件结构顶层的模块,控制了系统的主要功能 并且影响全局; 在软件结构底层的模块,完成对数据的一个具 体处理,用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的方式分配控 制,简化了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提高了软件的可 理解性和可测试性,并且使软件更容易维护。
5.2.3 逐步求精
逐步求精是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基本方 法,逐步求精可定义为:“为了能集中精力解决 主要问题而尽量推迟对问题细节的考虑。” 逐步求精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人类的认知 过程遵守Miller法则: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只能 把注意力集中在(7±2)个知识块上。 Miller法则是人类智力的基本局限,我们不可 能战胜自己的自然本性,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承 认自身的局限性,并在这个前提下尽我们的最大 努力工作。
系统总体设计教学课件

事件驱动架构
系统中的各个组件通过事件进行 通信,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这种架构模式有助于提高系统
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模块划分
01
功能模块
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将系统划分为一系列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
定的业务功能。这种划分方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02
组件模块
将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组件,每个组件实现特定的功能或技术需求。这种
系统总体设计教学课件
目录
• 系统概述 • 系统架构设计 • 系统流程设计 • 系统界面设计 • 系统安全设计 • 系统测试与部署 • 系统评估与改进
01
系统概述
系统定义
01
02
03
系统定义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 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 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 一个整体。
系统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系统可 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自 然系统、人工系统、封闭 系统和开放系统等。
在确定界面风格时,需要考虑系统的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选择适合用户需求的界面风格。常见的界面风格包括 扁平化、拟物化、极简主义等,应根据系统特点和用户需求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保持界面的整体一致性,避 免过多的风格混搭。
界面布局与排版
总结词
合理的界面布局与排版能够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界面的美观度。
系统评估与改进
系统性能评估
评估标准
评估系统性能时,应依据可靠性、效率、可用性 和可维护性等标准进行综合评估。
测试方法
采用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等多种方法 ,全面检测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数据分析
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响应时 间、吞吐量、错误率等,以评估系统性能。
系统的总体设计

02
数据流应清晰、准确、高效,以支持系统功能 的实现。
03
数据流应考虑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 。
数据输入设计
确定数据输入的来源和类型,如文件、数据库、网络等。 设计数据输入的格式和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考虑数据输入的效率和安全性,如数据验证、加密传输等。
数据处理设计
01
确定数据处理的需求和 流程,包括数据清洗、 转换、分析和挖掘等。
外部接口设计
定义外部接口
外部接口是系统与外部系统或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用于实现系 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传输和功能交互。
接口协议
选择合适的接口协议,如RESTful API、SOAP等,以确保外部 系统能够与本系统进行有效的数据交互。
接口安全控制
对外部接口进行安全控制,防止外部攻击和数据泄露,保证系统 的安全性。
系统的总体概述
1 2
3
系统目标
明确系统的总体目标,包括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要 求。
系统架构
简述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和软件结构、网络拓扑等。
主要功能模块
概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02
系统架构设计
架构概述
架构定义
系统架构是对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它定义了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 面的要求。
界面设计模块
界面风格统一
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提升用 户体验。
交互体验优化
优化界面交互,提高用户操作的 便捷性和准确性。
响应式设计
确保界面在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 上的适应性。
界面元素规范
制定界面元素的规范标准,确保 界面设计的规范性和易用性。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码本体
P1 P2
P3 ….
Pn
加权因子
加权因子可以为:@自然数 @几何级数 @质数
1,2,3,…… 2,4,8,16…… 3,5,7,13,17
第二步:以模除和得到余数,将余数作为检验位
C1 C2 C3 …. Cn
R
校验位 代码本体
校验的方法
•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
第五节 数据库设计
一、 概念模型设计(E-R图) • 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 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三)助忆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其 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 用W-B-l2代表12英时黑白电视机
用W-C-20代表 20英时彩色电视机。
五、代码的设计原则
• 代码的设计原则
– 唯一性和统一性
• 尽管编码对象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描述,但编码必须保 证一个编码对象仅被赋予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反映一个 编码对象。
二、系统设计内容
•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模块结构设计 – 代码设计 – 数据库设计 – 输入/输出设计 – 处理流程设计 – 系统设计文档
三、系统设计的步骤
总体设计阶段
网络结构设计
硬件结构设计 软件结构设计 数据库分析
详细设计阶段
代码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信息分类 数据库设计 功能模块设计
二、代码的功能 1、鉴别功能
代码的最基本的特性。任何代码都必须具备这种基
本特征。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一个代码只能唯一的
标识一个分类对象,而一个分类对象也只能有一个唯一
的编码。
2、分类
当按照分类对象的属性分类,并分别赋予不同的类 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分类对象类别的标识。
2001 169 009
• 网络系统的设计
– – – – – 中小型主机方案与微机网络方案的选取 网络拓扑结构 互连结构及通信介质的选型 网络计算模式 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协议等的选择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一个好的数 据库管理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 重要影响。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 数据库的性能;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平台;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 • 数据的类型。
市场营销
2001级
3、排序
当按照分类对象产生的时间、所占的空间或其它方 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以 作为排序的标识。
4、专用含义
当分类对象需要采用一些专用的符号时,代码可以提供一定的专门含义。
自行车的型号
含义如下:
PA-12
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自行车的用途,如P为普通车、Q为轻便车、 Z为载重 车、X为小轮车. 汉语拼音的第二个字母代表自行车的车轮直径,A、E、G、M分别指轮 径28、 26 、24、20英寸的女式车.
最后,汉语拼音后面的阿拉伯数字如PA-12型的"12",是工厂设计的顺序号.
四、代码的种类
• 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
以某种顺序形式编码。简单,易 管理,但可识别性差
区间码
以多区间代表多组,位置代表含 意。可靠且易操作
助记码
也叫混合码。比较常用,易记忆 易管理,但不易校对。
(一) 顺序码
顺序码适宜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这种代码 是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分类对象。
实体,则称A与B是1:n联系。 m:n 联系:如果A中至少有一实体对应于B中一个以上实体,反
之,B中也至少有一个实体对应于A中一个以上实体,则称A与B
为m:n联系。
实体型 A 1 联系名 1 实体型 B
实体型 A 1 联系名 n 实体型 B
实体型 A m 联系名 n 实体型 B
(a)1∶1 联系
第二节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 问题提出: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计算机软、 硬件产品竞相投向市场。多种多样的计 算机技术产品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 极大的灵活性,使我们可以根据应用的 需要选用不同生产者的性能各异的软、 硬件产品,但同时也给系统设计工作带 来了新的困难,那就是如何从众多厂家 的产品中作出最明智的选择?
(b)1∶n 联系
(c)m∶n 联系
图 6.2 两个实体集之间的3类联系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三类联系
作E-R图的步骤
⑴确定所有的实体集合 ; ⑵选择实体集应包含的属性 ; ⑶确定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 ⑷确定联系的类型,在用线将表示联系的菱形框联 系到实体集时,在线旁注明是1或n(多)来表示联系 的类型 。
–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 地域范围
• 广域、局域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选择 系统物理 配置方案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
应用软件的选择
二、硬件及网络选择
• 系统软硬件的配置
– 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及其附属设备)的配置,总 的原则应该是:
• • • • • 技术上具有先进性 实现上具有可能性 使用上具有灵活性 发展上具有可扩充性 投资上具有受益性
例如:按照GB2261-80规定:
1为男性 2为女性
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 缺点:代码本身没有给出对象的任何其它信息(没有逻辑基础)
(二)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 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 都代表一定意义。 示例:邮政编码
4 3
0 0
8 1
区域 城市 省区
• E-R图基本元素 – 实体:
实体集
– 属性:
属性
– 联系: • 一对一联系1:1 • 一对多联系1:N • 多对多联系N:M
联系集
无向线段
实体集 (Entity): • 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 •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 在E-R图中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 比如学生张三丰、学生李寻欢都是实体。
学生
m
教学
n
老师
◆
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1:1 联系:如果对于A中的一个实体,B中至多有一个实体与其
发生联系,反之,B中的每一实体至多对应A中一个实体,则称A
与B是1:1联系。 1:n 联系:如果对于A中的每一实体,实体B中有一个以上实体
与之发生联系,反之,B中的每一实体至多只能对应于A中的一个
[例] 在简单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有如下语义约束:
一个学生可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生选修。
因此学生和课程之间是多对多的联系;
一个教师可讲授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讲授。 因此教师和课程之间也是多对多的联系; 一个系可有多个教师,一个教师只能属于一个系。因此系 和教师是之间一对多的联系,同样系和学生之间也是一对多的
• 校验位可以发现以下各种错误:
• • • • 抄写错误,例如1写成7; 易位错误,例如1234写成1324; 双易错误,例如26913写成21963; 随机错误,包括以上两种或三种综合性错误或其他 错误。
XXXXXX
X
校验位 代码本体
校验码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数学方法及代 码本体计算出来的。
第一步:对代码的本体的每一位加权求和 C1 C2 C3 …. Cn
• 代码不宜频繁变动,编码时应考虑其变化的可能性,尽可 能保持代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六、代码的校验
• 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 代码作为计算机的重要输入内容之一,其正确性直接 影响到整个处理工作的质量。
• 特别是人们重复抄写代码和将它通过人手输入计算机时,发生 错误的可能性更大。 • 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 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 部分。 • 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 • 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接输入的代码 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 输入是否有错。
第四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概念
– 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一般用数字、 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代码设计是科学管理的体 现。 – 编码的目的
唯一化
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 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即编码要有规律,符合某一类事物的 聚集,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规范化
系统化
也即标准化,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提高数据全局一致性。
2 3
二、 模块间关系
• 1. 模块间耦合
– 所谓耦合就是指两个实体互相依赖源自对方的一个度量。 – 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 – 模块间耦合的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 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 耦合是不能避免的,但是容易产生BUG,所以要控制
• 2.模块内聚合
– 内聚是指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 设计人员应尽可能的提高模块的内聚度,从而获得较 高的模块独立性
A x y B (a) z 查学生成绩 学号 成绩数据
无此学生
读成绩单 (b)
图 模块调用
• 4) 控制信息
– 为了指导程序下一步的执行,模块间有时还必须传送 某些控制信息,例如,数据输入完成后给出的结束标 志,文件读到末尾所产生的文件结束标志等。
• 5) 转接符号
– 当模块结构图在一张图面上画不下,需要转接到另外 一张纸上,或为了避免图上线条交叉时,都可使用转 接符号,圆圈内加上标号.
阶段
回答的中心问题
成果
系统分析 “做什么”
明确系统功能
如何实现系统说明 书规定的系统功能
逻辑模型
系统设计 “怎么做”
P1 P2
P3 ….
Pn
加权因子
加权因子可以为:@自然数 @几何级数 @质数
1,2,3,…… 2,4,8,16…… 3,5,7,13,17
第二步:以模除和得到余数,将余数作为检验位
C1 C2 C3 …. Cn
R
校验位 代码本体
校验的方法
•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
第五节 数据库设计
一、 概念模型设计(E-R图) • 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和联系的 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三)助忆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其 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 用W-B-l2代表12英时黑白电视机
用W-C-20代表 20英时彩色电视机。
五、代码的设计原则
• 代码的设计原则
– 唯一性和统一性
• 尽管编码对象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描述,但编码必须保 证一个编码对象仅被赋予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反映一个 编码对象。
二、系统设计内容
•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模块结构设计 – 代码设计 – 数据库设计 – 输入/输出设计 – 处理流程设计 – 系统设计文档
三、系统设计的步骤
总体设计阶段
网络结构设计
硬件结构设计 软件结构设计 数据库分析
详细设计阶段
代码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
信息分类 数据库设计 功能模块设计
二、代码的功能 1、鉴别功能
代码的最基本的特性。任何代码都必须具备这种基
本特征。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一个代码只能唯一的
标识一个分类对象,而一个分类对象也只能有一个唯一
的编码。
2、分类
当按照分类对象的属性分类,并分别赋予不同的类 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分类对象类别的标识。
2001 169 009
• 网络系统的设计
– – – – – 中小型主机方案与微机网络方案的选取 网络拓扑结构 互连结构及通信介质的选型 网络计算模式 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协议等的选择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一个好的数 据库管理系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着举足轻重的 重要影响。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 数据库的性能;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平台;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 • 数据的类型。
市场营销
2001级
3、排序
当按照分类对象产生的时间、所占的空间或其它方 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以 作为排序的标识。
4、专用含义
当分类对象需要采用一些专用的符号时,代码可以提供一定的专门含义。
自行车的型号
含义如下:
PA-12
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自行车的用途,如P为普通车、Q为轻便车、 Z为载重 车、X为小轮车. 汉语拼音的第二个字母代表自行车的车轮直径,A、E、G、M分别指轮 径28、 26 、24、20英寸的女式车.
最后,汉语拼音后面的阿拉伯数字如PA-12型的"12",是工厂设计的顺序号.
四、代码的种类
• 代码的种类
顺序码
以某种顺序形式编码。简单,易 管理,但可识别性差
区间码
以多区间代表多组,位置代表含 意。可靠且易操作
助记码
也叫混合码。比较常用,易记忆 易管理,但不易校对。
(一) 顺序码
顺序码适宜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这种代码 是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分类对象。
实体,则称A与B是1:n联系。 m:n 联系:如果A中至少有一实体对应于B中一个以上实体,反
之,B中也至少有一个实体对应于A中一个以上实体,则称A与B
为m:n联系。
实体型 A 1 联系名 1 实体型 B
实体型 A 1 联系名 n 实体型 B
实体型 A m 联系名 n 实体型 B
(a)1∶1 联系
第二节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 问题提出: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计算机软、 硬件产品竞相投向市场。多种多样的计 算机技术产品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 极大的灵活性,使我们可以根据应用的 需要选用不同生产者的性能各异的软、 硬件产品,但同时也给系统设计工作带 来了新的困难,那就是如何从众多厂家 的产品中作出最明智的选择?
(b)1∶n 联系
(c)m∶n 联系
图 6.2 两个实体集之间的3类联系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三类联系
作E-R图的步骤
⑴确定所有的实体集合 ; ⑵选择实体集应包含的属性 ; ⑶确定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 ⑷确定联系的类型,在用线将表示联系的菱形框联 系到实体集时,在线旁注明是1或n(多)来表示联系 的类型 。
–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 地域范围
• 广域、局域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选择 系统物理 配置方案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
应用软件的选择
二、硬件及网络选择
• 系统软硬件的配置
– 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及其附属设备)的配置,总 的原则应该是:
• • • • • 技术上具有先进性 实现上具有可能性 使用上具有灵活性 发展上具有可扩充性 投资上具有受益性
例如:按照GB2261-80规定:
1为男性 2为女性
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 缺点:代码本身没有给出对象的任何其它信息(没有逻辑基础)
(二)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 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 都代表一定意义。 示例:邮政编码
4 3
0 0
8 1
区域 城市 省区
• E-R图基本元素 – 实体:
实体集
– 属性:
属性
– 联系: • 一对一联系1:1 • 一对多联系1:N • 多对多联系N:M
联系集
无向线段
实体集 (Entity): • 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 •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 在E-R图中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 比如学生张三丰、学生李寻欢都是实体。
学生
m
教学
n
老师
◆
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1:1 联系:如果对于A中的一个实体,B中至多有一个实体与其
发生联系,反之,B中的每一实体至多对应A中一个实体,则称A
与B是1:1联系。 1:n 联系:如果对于A中的每一实体,实体B中有一个以上实体
与之发生联系,反之,B中的每一实体至多只能对应于A中的一个
[例] 在简单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有如下语义约束:
一个学生可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生选修。
因此学生和课程之间是多对多的联系;
一个教师可讲授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讲授。 因此教师和课程之间也是多对多的联系; 一个系可有多个教师,一个教师只能属于一个系。因此系 和教师是之间一对多的联系,同样系和学生之间也是一对多的
• 校验位可以发现以下各种错误:
• • • • 抄写错误,例如1写成7; 易位错误,例如1234写成1324; 双易错误,例如26913写成21963; 随机错误,包括以上两种或三种综合性错误或其他 错误。
XXXXXX
X
校验位 代码本体
校验码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数学方法及代 码本体计算出来的。
第一步:对代码的本体的每一位加权求和 C1 C2 C3 …. Cn
• 代码不宜频繁变动,编码时应考虑其变化的可能性,尽可 能保持代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六、代码的校验
• 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 代码作为计算机的重要输入内容之一,其正确性直接 影响到整个处理工作的质量。
• 特别是人们重复抄写代码和将它通过人手输入计算机时,发生 错误的可能性更大。 • 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 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使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 部分。 • 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 • 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接输入的代码 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 输入是否有错。
第四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概念
– 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一般用数字、 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代码设计是科学管理的体 现。 – 编码的目的
唯一化
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 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即编码要有规律,符合某一类事物的 聚集,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规范化
系统化
也即标准化,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提高数据全局一致性。
2 3
二、 模块间关系
• 1. 模块间耦合
– 所谓耦合就是指两个实体互相依赖源自对方的一个度量。 – 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 – 模块间耦合的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 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 耦合是不能避免的,但是容易产生BUG,所以要控制
• 2.模块内聚合
– 内聚是指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 设计人员应尽可能的提高模块的内聚度,从而获得较 高的模块独立性
A x y B (a) z 查学生成绩 学号 成绩数据
无此学生
读成绩单 (b)
图 模块调用
• 4) 控制信息
– 为了指导程序下一步的执行,模块间有时还必须传送 某些控制信息,例如,数据输入完成后给出的结束标 志,文件读到末尾所产生的文件结束标志等。
• 5) 转接符号
– 当模块结构图在一张图面上画不下,需要转接到另外 一张纸上,或为了避免图上线条交叉时,都可使用转 接符号,圆圈内加上标号.
阶段
回答的中心问题
成果
系统分析 “做什么”
明确系统功能
如何实现系统说明 书规定的系统功能
逻辑模型
系统设计 “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