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王嘉"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八条目虽以"格物致知"为首,但长期以来,"格物致知"之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作为理学思想源头之一,唐代韩愈虽在《原道》中重提《大学》之要,然而重点仍在"正心诚意"而非"格物致知"上。

直至二程才把对《大学》的重视落在了"格物致知"四字上。

南宋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对于《大学》的观点,其作《补传》高度概括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并把二程的思想作了纵深的推进。

就朱熹哲学而言,"格物致知"论不仅是对一般典籍的整理,更是根据他的"理气论"的哲学结构而阐发的为学方法。

同时,这还是阐述把外在伦理规则内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论。

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内外本末工夫的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朱子学提纲》)。

用陈来先生的话说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一、格物、致知释义宋明理学在为学或修养之方上都讲格物,但含义各不相同,有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发明本心"的格心者。

总之,"格物"可以被视作理学在认识论关键词。

朱熹的"格物"论是沿习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朱熹—格物致知

朱熹—格物致知

朱熹—格物致知浅谈朱熹—格物致知摘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对于格物致知的真正涵义,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关键词:未解之谜格物致知朱熹穷理正文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

但是,《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其后再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

然而,“格物致知”一直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它之所以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首先是因为“格物致知”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设计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

与先秦道家之学相通。

宋儒理学兴起之后,为了排斥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其次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解释难以适当,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

这样就使以后诸儒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格物致知”,从而造成了至今的儒学思想上的千古难题。

据记载是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现在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多是根据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而出现的。

其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都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王嘉"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八条目虽以"格物致知"为首,但长期以来,"格物致知"之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作为理学思想源头之一,唐代韩愈虽在《原道》中重提《大学》之要,然而重点仍在"正心诚意"而非"格物致知"上。

直至二程才把对《大学》的重视落在了"格物致知"四字上。

南宋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对于《大学》的观点,其作《补传》高度概括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并把二程的思想作了纵深的推进。

就朱熹哲学而言,"格物致知"论不仅是对一般典籍的整理,更是根据他的"理气论"的哲学结构而阐发的为学方法。

同时,这还是阐述把外在伦理规则内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论。

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内外本末工夫的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朱子学提纲》)。

用陈来先生的话说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一、格物、致知释义宋明理学在为学或修养之方上都讲格物,但含义各不相同,有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发明本心"的格心者。

总之,"格物"可以被视作理学在认识论关键词。

朱熹的"格物"论是沿习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格物致知事例

格物致知事例

格物致知事例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观察、思考和理解事物,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倡导并实践了格物致知的理念,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科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格物致知的事例:
1. 顾炎武的《天文伟业》:明代学者顾炎武在这本书中,倡导通过实际观测星空、计算星位和推算天体运动来研究天文学。

他自己也亲自观测星空,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计算,从而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 程颐的“格物”:宋代学者程颐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的万物,可以获得对道德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

他倡导在自然中寻找道德的源头,通过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美妙,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性。

3. 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感性认识,才能达到理性理解和掌握真理的目的。

他主张用实践和经验来验证理论,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智慧层次。

4. 钱穆的“大学之道”:钱穆认为,通过研究古书名著和文化遗产,可以获得对历史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了解。

他强调要把学习贯彻成为生活和实践中的行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

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强调实践和结果导向的学习方法,它从实际出发,追求真理和智慧。

只有通过实际经验和认知的过程,才能理解事物,掌握真理。

朱熹:“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一个“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体系。

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而“理”无所不在,“万物皆有理”。

他从理气论出发,提出了“宇宙生成论”。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胜则人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明人伦”。

并且以“正心修身”为教育方法,以“圣人之德”或“贤人之学”为培养目标,以“修齐治平”作为士人阶层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而贯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条原则。

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人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用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

《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朱子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

从南宋以来七八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的影响最为深远。

正文:《白鹿洞书院揭示》(节选)[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五焉。

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看法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看法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看法一、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提出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含义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种方法要求人们不断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善自己。

二、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评价1. 对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学习和实践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身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并将其付诸实践。

因此,他强调了格物致知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2. 对于具体实践方法的建议朱熹提出了一些具体实践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格物致知思想。

他建议人们要注重细节,关注每一个细节背后所蕴含的道理;要多做比较,将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3. 对于格物致知与经典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必须建立在对经典文献的深入理解之上。

只有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他强调了对经典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在格物致知中的重要性。

4. 对于格物致知与理性思维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

只有通过运用理性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事物,并从中获得真知灼见。

因此,他强调了在格物致知中运用理性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5. 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检验自己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并将其付诸实践。

因此,他强调了在格物致知中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三、结论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评价非常高。

他认为,格物致知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善自己。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实践方法,并强调了格物致知与经典、理性思维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

因此,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评价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格物致知的朱熹解释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理学家,他对于格物致知
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首先,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中的重要观念,其中的“格物”意
味着要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界,而“致知”则是通
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真知的境界。

朱熹认为,人们不能仅凭空想
或者主观臆断来获得真知,而应该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深入了解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其次,格物致知也体现了朱熹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

朱熹强调,人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而不仅仅停留于理论
的层面。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
内涵和要求,才能将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

因此,格物
致知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实际行动来增进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

此外,朱熹还将格物致知与理学的“致良知”相联系。

他认为,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良知,即内在的道德感知
和判断能力。

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良知,进
而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善恶,从而实现道德的行为。

总的来说,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将其与理学的“致良知”相联系。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来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实现真知和道德的统一。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朱熹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有哪些名句

朱熹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有哪些名句

朱熹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有哪些名句朱熹的思想主张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最出名的为宋代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论。

朱熹的思想主张可以简单归纳为道学之太极学,通过研究儒家经典,经过自己的理解发展为义理学说。

朱熹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朱熹的思想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理的总体;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主张理依气而生物,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朱熹名句大全1、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朱熹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诗》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朱熹《四书集注》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朱熹《近思录》7、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朱熹《朱子语类》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朱熹《朱子全书》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1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

——朱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徽州婺源(在今江西)人,南宋初年的儒学宗师,他把从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到杨时一脉相承传授下来的学问作了一次集大成的总结。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门弟子问“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
“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
“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
“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
“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朱熹道:
“却不是的。

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

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

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
“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
“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杨龟山先生说:
…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

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

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
“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

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

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朱熹道:
“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

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

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
“好,就来格这个砚台。

”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
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
“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朱熹道:
“这就是了。

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

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
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

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
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感谢说:
“先生的意思,我理解了,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出典:
《宋元学案》、参考《宋史道学传》,摘自朱邦华著《儒家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