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事实与价值: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及其德育启示

先 将二 者 区分开 来 , 史称“ 休谟 问题 ” 。休 谟认 为 , 事
实 知识 由经 验来 证 明 , 有 真假 之分 , 而价 值知 识是 不 可 由经 验来 证 明的 , 且 无 真假 可言 , 是不 可 由经验 来 证明的, 两 者 不 具 有 内在 统 一性 。 _ l 3 j ( ∞ ’ 学 术 界 对 朱熹 格物 致知 论 的讨 论 尽 管 存 在 一 些 分 歧 , 甚 至 相 互抵 牾 的结论 , 但 主要 是 围 绕 事 实与 价 值 问题 展 开的, 下 面就此 略加 梳理 、 考证 。
灵 明没有 不具 备 认识 能力 的 , 而天 下 的事 物 没 有不 具备 理 的 , 只 有 对 理 未 曾穷 尽 的 时 候 , 他 的认 识才不
Hale Waihona Puke 上 就备 受思 想家 们 的关 注 , 近代 英 国哲 学 家 休谟 首
完 全 。所 以必须 使 求 学者 就 天 下 的一 切 事 物 , 全 都
-
V o I . 3 9 , N o1
.
2 0 1 7年 1月
J a n , 2 0 1 7
事 实 与价 值 : 朱 熹 的“ 格 物致 知 " 论 及 其 德 育 启示
王 敬 华
(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山东 聊城 2 5 2 0 5 9 )
摘 要 : 事 实 与价 值 的 关 系 , 即“ 是” 与“ 应 当” 的关 系 问题 , 史称“ 休 谟 问题 ” 。 当今 学 术 界 对 朱 熹 “ 格物致知” 论 的 讨 论, 主 要是 围绕 着这 一 理 论 中所 蕴 含 的事 实 与价 值 的 关 系 问 题 而 展 开 的 。从 朱 熹 对 “ 格 物致知” 所 进 行 的论 述 中 , 我 们 也 可 以看 到 朱 熹 在 解 决 事 实 与价 值 、 知 识 与道 德 、 科 学 与人 文 等 矛 盾 问题 上 所 作 的 探 索 。朱 熹 的“ 格 物致知” 论 体 现 了事 实 与价 值 、 知 识 与 道 德 的有 机 统 一 , 有 助 于 避 免 工 具 主 义 与 价 值 主 义 的对 峙 。 吸 取 朱 熹 “ 格物致 知” 论 中 的合 理 因 素 , 对 于 我 们 当代 的大 学 教 育 , 尤 其是 道 德 教 育 的 良性 发 展 具 有重 要 意义 。
国学经典解读 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

国学经典解读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浅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学说王嘉"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八条目虽以"格物致知"为首,但长期以来,"格物致知"之说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作为理学思想源头之一,唐代韩愈虽在《原道》中重提《大学》之要,然而重点仍在"正心诚意"而非"格物致知"上。
直至二程才把对《大学》的重视落在了"格物致知"四字上。
南宋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对于《大学》的观点,其作《补传》高度概括地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并把二程的思想作了纵深的推进。
就朱熹哲学而言,"格物致知"论不仅是对一般典籍的整理,更是根据他的"理气论"的哲学结构而阐发的为学方法。
同时,这还是阐述把外在伦理规则内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论。
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内外本末工夫的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钱穆《朱子学提纲》)。
用陈来先生的话说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
因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一、格物、致知释义宋明理学在为学或修养之方上都讲格物,但含义各不相同,有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理者,也有"发明本心"的格心者。
总之,"格物"可以被视作理学在认识论关键词。
朱熹的"格物"论是沿习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看法,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朱熹,徽州婺源(在今江西)人,南宋初年的儒学宗师,他把从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到杨时一脉相承传授下来的学问作了一次集大成的总结。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门弟子问“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朱熹道:“却不是的。
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
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
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
朱熹的格物致知研究论文

朱熹的格物致知研究论文“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朱熹被誉为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他对该思想的贡献也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将在理论层面对朱熹的格物致知研究展开探讨,从而更好地理解并使用这一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格物致知”。
这一思想在《论语》中便有所体现,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发现事物的规律,并从中得到知识的过程。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真正了解事物本质,从而达到知识的境界。
在他的《中庸》中,他提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说,真正了解某一事物的人,不如擅长应用它的人。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认识物体的属性,即所谓的“正名”。
他认为,只有准确地了解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功能等属性,才能更好地把握该事物的用途及其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二是要通过实践,来发现物质世界的规律。
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更好地了解某一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
三是要通过观察、思考等方式,来得出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结论。
只有得出了严密可靠的结论,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那么,朱熹的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究竟会有哪些作用呢?首先,“格物致知”使人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发现规律和总结经验。
这样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真正了解世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寻找创新。
其次,通过“正名”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这些认识不仅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还可以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这一理论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世界的研究方法和态度,使我们更加注重实事求是和客观研究方法,并避免偏见和主观意识的影响。
总之,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特的贡献,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
今天,在我们应对愈发复杂和多变的现实环境时,这一思想的意义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发现世界,去寻找规律,并从中汲取知识。
朱熹—格物致知

浅谈朱熹—格物致知摘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对于格物致知的真正涵义,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关键词:未解之谜格物致知朱熹穷理正文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
但是,《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其后再未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两个词汇。
然而,“格物致知”一直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它之所以使儒学界争论达千余年,首先是因为“格物致知”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也就设计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
与先秦道家之学相通。
宋儒理学兴起之后,为了排斥佛、道两家,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并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
其次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解释难以适当,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
这样就使以后诸儒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格物致知”,从而造成了至今的儒学思想上的千古难题。
据记载是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现在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多是根据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而出现的。
其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都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元朝中叶,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明太祖时期又独尊《四书》上的朱熹学说为官方思想权威,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的科举应试更是以朱熹学说为准。
朱熹“格物致知”说历史演变及其学理价值

朱熹“格物致知”说历史演变及其学理价值
蔡森成
【期刊名称】《福建理论学习》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以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为显著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还旁生着一种探究事物规律,穷尽自然性质的理论源流,这就是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而在宋明时期发扬光大的“格物致知”论。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蔡森成
【作者单位】漳州市委讲师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7
【相关文献】
1.浅谈朱熹"格物致知"说 [J], 赵美夫
2.朱熹“格物致知”说研究 [J], 李红
3.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 [J], 乐爱国
4.论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价值 [J], 周桂芹
5.朱熹“格物致知”说学理价值评析 [J], 周桂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朱熹的思想体系以格物致知论最为重要,且最有影响。
分析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与科学活动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思想对当时正处于发展高峰的中国古代科技乃至后来的科技发展所起的作用。
朱熹的格物致知以“理一分殊”为基础。
“理一”即是“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但天地万物又各有本于“理一”且互不相同的理,这即是“分殊”。
朱熹较多地强调“分殊”,他说:“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
……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
且不论他如何能将自然之理与社会伦理道德之理总合为“理一”,就强调“分殊”而言,他实际上承认自然之理的特殊性。
就自然之理而言,朱熹不只是抽象地谈论自然界整体的一般的理,更多的是把自然界整体划分为部分和个别事物,讨论自然界各具体事物的理。
他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②又说:“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搞是也。
在这里,朱壹对自然之物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朱熹还论及自然界中个别事物之理,池说:的这片板,只是一个道理,这一路子惩地去,那一路子惩地去。
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理,有厅、有堂。
如草木,只是一个道理,有桃、有李。
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
又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
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②可见,朱嘉的理实际上也包含了具体自然规律的内容。
朱熹的格物致知,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⑥;就其过程而言,必须去“理会那万理”,就是去研究具体事物之理。
至于格物的具体内容。
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阎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
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⑦可见,格物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读书、应事、格自然之物等等均属格物之列。
关于格物致知的方法,朱熹强调广泛深入地研究外部事物,“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士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⑧。
他又十分强调“以类而推”。
他说:“今以十事言之,若理会得七八件,则那两三件触类可通。
若四旁都理会得,则中间所未通者,其道理亦是此。
在归纳、类推的基础上,朱亮把创造性思维过程描述成“豁然贯通”,“不知不觉。
自然醒悟”。
对待前人的知识,朱窘主张要有疑,要见新意。
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
”⑩必须指出的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所包含的格自然之物并非仅仅从整体上探讨自然界一般的理。
还具有格具体的自然之物,对自然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把握具体自然事物之理的含义;同时,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可见,朱熹的格自然之物不仅是自然哲学的研究,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
这样,朱震实际上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
然而,科学研究在朱熹的格物致知中所占的地位是较为次要的。
池说:“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逐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死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朱熹认为,格物有“缓急先后之序”,科学研究属缓而后的事。
池还说:“历象之学自是一家,若欲穷理亦不可以不讲。
然亦须大者先立,然后及之,则不至难晓而无不通矣。
”⑩所谓先立的“大者”,即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他又说:“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圃、医、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
”⑩在他看来,科学所求索的也是道理,但只是小道理,仅有科学研究并不能穷尽事物之理。
朱熹把科学研究放在格物致知中较为次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其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穷尽事物之理,在“明明德”,在“入于圣贤之域”,而仅仅通过科学研究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
尽管如此,朱嘉基于对当时科学发展状况的把握,毕竟把科学研究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中,为科学争得了一席之地。
朱熹不仅在理论上把科学活动纳入他的格物致知的范畴,而且还身体力行,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
朱熹的科学研究涉及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根据其研究方式的不同,可概括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一,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朱嘉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
”⑥在天文观测方面,据《宋史·天文志》记载,朱嘉家中有过浑天仪。
他曾在讲论历法时说:“历法恐亦只可略论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
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穷也。
他也曾请人用竹尺“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影,细度其长短”。
⑥在地理学研究上,朱嘉通过亲身实地考察,指出地理学经典《山海经》、《禹贡》中的不少错误之处,并对后人盲目相信经典而没有实地考察验证,以讹传讹的做法声示不满。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必须重视实地考察,而不能仅凭书本,并说:《禹贡》地理,不须大段用心。
理会《禹贡》,不如理会如今地理。
”⑩他非常重视地图的作用,并用胶泥自制立体地图模型。
他还考察过高山上有牡颇壳化石的自然现象;亲自观察潮汐现象,观察风、云、雨、雾、露、霜、雪、雷、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亲自观察佛光;观察不同季节开的花凋谢的难易,等等,或以此验证以往的知识,或据以提出新的见解。
第二,运用类推,获取新知。
朱熹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以类而推”的方法,用已知的东西对自然现象进行类推解释。
在宇宙演化方面,朱嘉说:“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
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
……天地之形,如人以两盟相合,贮水于内。
以于常常掸开,则水在内不出,稍住手,则水漏矣。
”⑩从这一现象,朱熹推出:“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
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锣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④在地质形成上,朱嘉说:“天地始初混吨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
水之滓脚便成地。
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
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
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
”⑥朱寅认为,大地形成后,处在不断的变迁中。
他说:“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
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此事恩之至深,有可验者。
”④又说:“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贩壳之类,是低处成高。
又贩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则是柔化为刚。
天地变迁,何常之有。
”⑥这是他用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推得大地变迁的结论。
在生物起源问题上,朱直说:“天地之初,如何讨个人种?自是气蒸结成两个人后,方生许多万物。
……那两个人,便如而今人身上虱,是自然变化出来。
”⑩此外,他还用类推方法解释其他许多自然现象。
例如:他认为月中黑影“是地形倒去遮了他光耳,如镜子中被一物遮住其光,故不甚见也。
”⑥在解释雪花为什么呈六角形时,他说:“盖只是霸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
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额开成穆瓣也。
又,六者阴数,太阴玄精石亦六稽,盖天地自然之数。
”⑩第三,阐发前人的科学成果。
在朱熹格物致知的活动中,读书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朱熹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研读前人的科学著作,对其中的科学思想予以阐发而展开的。
他阅读了包括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在内的大量科学论著,被认为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梦溪笔谈》内容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人。
⑥除此之外,朱嘉对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天说也予以发展和完善。
朱熹认为,在以地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中,天围绕着地运转,而且天的运转才使得地不下坠。
池说:“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挖在中间;使天有一息停,则地须陷下。
”⑩又说:“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柬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死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
”⑩朱熹还设想地在宇宙中央有自转运动。
他说:“天运有差,地随天转而差。
今坐于此,但知地之不动耳。
安知天运于外,而地不随之转耶?”⑩至于天绕地旋转的方向,未壹吸取张载的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的思想,并用以解释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
朱熹的科学研究,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体认超自然的天理,这显然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他的科学研究明显带有古代科学的经验性、直观性和思辨性的特点,他对自然的观察与近代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他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着前人的科学知识而展开,这有明显的局限性。
但又必须看到,朱嘉的科学研究是在中国古代科学背景下进行的,应当予以历史的评价,切不可简单地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
需要指出的是,朱窘在科学研究中重视对自然的亲身观察,并以此验证前人的科学观点,或据以提出自己的科学见解,这无疑是具有科学精神的。
尤为可贵的是,朱嘉的科学研究是富有成就的。
他关于宇宙结构中处于中央的地何以不坠的独特见解,弥补丁张衡以来浑天家所谓地’缴水而浮,,、“天表里有水’’的严重缺陷,把浑天说提高到新水平。
④对于前面所引朱蓑语:“天地始韧混液未分时……”和“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李约瑟认为,这在古生物学史和地质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李约瑟还认为,“朱嘉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②,比西方早出400多年。
对于朱窘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李约瑟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④。
正是由于宋震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且取得了不少科学成就,有学者认为,朱嘉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⑨朱熹通过他的格物致知论,在学术上为科学争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还身体力行研究自然,而在这之前,科学是被排斥在学术之外的。
因此,朱嘉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朱窘的思想后来被当作官方学术思想,在从南宋后期到晚清的700年间占主导地位,他的格物致知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