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
韩愈《原道》的道统思想试析

•思想文化-分晋”等,《论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则礼伐自诸。
自诸,盖矣;自大,五矣;陪臣命,三矣。
天下有道,政在大夫。
天下有道,人不议。
”历明,“”的度化原则在短期内对宗族内外的有,但将道德以制度化,度人的行为约束,使为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孝”,强调外在约束力而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做法势必是无治久安的。
,家孔孟才会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自我内在修,如“君子务本,本立而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弟子,入则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祭神如神在”。
较之于外在形式的礼,孔子看重内在的“仁”,如“人而不仁,如礼?”“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没有内容的形式只会流于表面,而孔孟也没有否定外在约束力的作用,因为单靠人的自觉性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子。
”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将道德内在化。
“敬宗尊祖”作为西周观念的结合体,一6方面,“”是度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体在伦理观念是“孝”。
子有继承权,,而庶子需严格遵守“”原,也是说“”针的是的"可以看出,“”的度化原则在短期内对宗族内外的有"((大的,强调在约而忽人的情体性,孔孟更为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强调“文质彬彬,子。
”者会更为长久,有效。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127)韩愈!原道"的道统'(试析□于树博韩愈《原道》主要论述了韩愈反道排佛,以及道统论的思想。
本文主要韩愈《原》中道统论的内构建方式,探寻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普遍特点。
一、韩愈《原道》中道统论的内涵韩愈的道统论是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所提出的儒家道统观念,上承孔孟儒学,下明理学,反学在构建本体论方面的。
在《原'中有“博之谓仁,行而宜之之;由是而之焉之,足,于外之谓德。
仁,为;,为虚位:故有君子小人,而有凶有吉。
”(《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里以看出“道”的内涵是“仁”,“凡吾所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韩昌黎文集校注•原道》),而“德”是一种仁“足”的。
文心雕龙·原道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汪曾祺
1.
2.
3.
作者简介 背景知识 80年代后期,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资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年代后期, 年代后期 如卡西尔《人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如卡西尔《人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究》 海德格尔《 语言• 《哲学研究》、海德格尔《诗•语言•思》等)。 文学理论界逐渐意识到语言的重要, 文学理论界逐渐意识到语言的重要,学者们也开始在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重新思考语言问题 在创作界,许多作家还只是沉浸在“叙事模式” 在创作界,许多作家还只是沉浸在“叙事模式”革命 的激动中。 的激动中。他们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写 作技巧。更多地在“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 作技巧。更多地在“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上下 功夫,更多地在玩弄一些叙事圈套, 功夫,更多地在玩弄一些叙事圈套,更多地使用欧化 翻译体”语言--所有这些成就了当时的“ --所有这些成就了当时的 的“翻译体”语言--所有这些成就了当时的“先锋 文学”。 文学”
1. 2. 3. 4.
通过文本解读,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思考以下一些问 题: 为什么日常语言大多成了自动化的语言, 为什么日常语言大多成了自动化的语言, 而文学语言却始终保留着它的奇特化特性? 而文学语言却始终保留着它的奇特化特性? 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奇特化程度很低, 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奇特化程度很低,这 种语言还能不能称为文学语言? 种语言还能不能称为文学语言? 为什么有人说“诗歌如跳舞, 为什么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像走 路?”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 是什么意思?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韩东会喊出这样的口号? 什么韩东会喊出这样的口号?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 梅列日科夫斯基 德米特里 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1865—1941)。 谢尔盖耶维奇 梅列日科夫斯基( )。 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早期作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 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早期作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象征 )。其主要著作是小说体人物传记和传记体思想评 集》(1892)。其主要著作是小说体人物传记和传记体思想评 )。 年致力于宗教哲学题材的小说创作, 论。1896年致力于宗教哲学题材的小说创作,有长篇三部曲 年致力于宗教哲学题材的小说创作 基督与反基督徒》 诸神复活——列奥那多 达芬奇》、 列奥那多•达芬奇 《基督与反基督徒》:《诸神复活 列奥那多 达芬奇》 《诸神之死——叛者罗马大帝尤里安》、《反基督:彼得大帝和 诸神之死 叛者罗马大帝尤里安》 反基督: 叛者罗马大帝尤里安 皇太子》 保罗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 但丁传》 皇太子》;《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但丁传》。传 记体评论有《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莱蒙托夫——超 记体评论有《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莱蒙托夫 超 人类的诗人》 果戈理》 宗教--哲学随笔《未来的小人》 --哲学随笔 人类的诗人》、《果戈理》。宗教--哲学随笔《未来的小人》 重病的俄罗斯》 )。文学批评论文集 (1905)和《重病的俄罗斯》(1910)。文学批评论文集《永 ) )。文学批评论文集《 恒的旅伴》 恒的旅伴》。 梅烈日柯夫斯基是多产作家,写诗、小说、剧本、评论、 梅烈日柯夫斯基是多产作家,写诗、小说、剧本、评论、散 游记、 样样在行, 文(游记、书信 样样在行,还翻译过古希腊悲剧。1911-1913出 游记 书信)样样在行 还翻译过古希腊悲剧。 出 版文集十七卷, 年出版文集二十四卷。 版文集十七卷,1914年出版文集二十四卷。十月革命爆发后, 年出版文集二十四卷 十月革命爆发后, 流亡巴黎。侨居国外期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 流亡巴黎。侨居国外期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历史小说和哲学 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不为人知的耶稣》 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不为人知的耶稣》(1932)。 )
韩愈原道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原道原文及译文赏析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道韩愈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发扬光大B.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外:抛开C.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举:举荐D.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长:流传7. 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C. 其亦庶乎其可也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愈 原道摘抄段落

以下是韩愈《原道》的部分摘抄段落:
1.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2.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3.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4.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5.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公之于天,与众共之。
6.今吾子乃指之于一隅,而曰吾道在是矣。
7.子之所谓道者,何也?子之所谓道者,使人不能得而知焉者也。
8.天下之道奚由不生?取之于民而用之于己也。
9.道苟止于下,何若桀纣之无道乎?桀纣虽无道,而犹未去乎人之
道也。
10.天下之道也,非固加之于一人一物也。
原道韩愈原文繁体字

原道韩愈原文繁体字原道韩愈原文繁体字如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
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於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
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
”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雲爾。
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
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
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
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古之時,人之害多矣。
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
為之君,為之師。
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
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
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
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
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剖鬥折衡,而民不爭。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
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淮南子名篇

淮南子名篇
淮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是汉朝时期的文人刘安所著。
《淮南子》共计21篇,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宇宙观、人生
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有几篇被誉为《淮南子》的名篇,包括《原道》、《性恶》、《天文》等。
《原道》是《淮南子》的开篇之作,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原道思想,阐述了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运行规律。
《性恶》是淮南子的第三篇,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问题。
文章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恶性转善。
《天文》是淮南子的第十四篇,主要论述了古代的天文学知识。
文章提出了昼夜交替、四时轮回、星宿运行等天文现象的解释,对宇宙的形成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除了以上几篇,淮南子的其他篇章也涉及了伦理学、政治学、医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淮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原道真的文化主体思想

原道真的文化主体思想
《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理论的代表作。
收入《韩昌黎集·杂著》。
“道”是韩愈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内涵就是抽象化的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具体表现为“仁与义”。
仁存乎内,义见于行,按照仁义的法则去做就是“道”,这是《原道》篇的中心思想。
韩愈论“道”是最高的永恒存在,它体现在“天道”“地道”“人道”之中,“日月星辰”“草木山川”到“夷狄禽兽”均由“道”所主宰,而“道”在社会历史中的体现者则是“圣人”出自《原人》。
“先天不违之谓法天,道济天下之谓应道”出自《贺册尊号表》。
把应天道、尚自然的法天思想,与尽人道、行仁义的济世行为结合起来,以“为主之道”的自觉精神去重整封建伦理纲常,他认为这是正统儒者应负的任务。
韩愈将圣人之道应用到政治上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称“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论证君主对人民统治和封建剥削的合理性,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但他将“道”上升为以道德法则为中心的先天客体精神,对儒家思想哲理化做出了贡献。
《原道》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原道》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原道》是韩愈的一篇著名哲学论文,选自《昌黎集》卷一一《杂著》之中。
韩愈所谓道,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而“原”是推求的意思。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反对道家与佛教,提倡儒学。
从古至今大凡论述儒学者好将儒学之道解释得深奥莫测,借以表示学问的高深。
韩愈则深入而浅出,只从衣、食、住说起,去透析仁义道德,令人不甚费劲却已理解。
而其气势却正如吴调侯、吴楚材评语所说:“山走海飞,发先儒所末发,为后学之阶梯”。
韩愈才是真正领会儒学真谛者。
【原文】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3],孑孑为义[4],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5],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6];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7]。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8],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9]。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10],今之为民者六[11]。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12]。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先王之道
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呢?能将爱扩展称之 为仁,将其践行并能够做到合乎礼仪称之为 义。根据“仁义”而生活的方式,称之为道, 安于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不再向外寻求,称 之为德。
(六)解决方案
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 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 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 寺、道观变成民房。弘扬先王之儒道以教育 人民,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废人、 病人都能够生活,这样做大概也就可以了。
过去是士农工商四民,今天变成为士农工商佛道六民;过去 是儒家一家负责教化,今天是儒释道三家进行教化;农、工、 商三家负责生产,而消费却有六家之多,弄得百姓衣食无着, 迫不得已去做强盗。在这里,韩愈进行古今之争,他认为古 典时代是好的,而将现代看成是一个百姓衣食无着,迫不得 已要去做强盗的社会。 从这个角度上,传统王道就是为自然社会建立起人伦秩序, 而维持这一秩序就是通过圣人代天立法完成的。因此,违反 圣人的律法,就是违抗天命。而今天则有一些人则不惜破坏 先王之法。
《原道》解题
原道通过考察两字的意义,能够发现有一下 四种解读,第一是探求道的本原;第二,原 来的道路,这就是指在佛教与道教形成前的 生活方式。其三,根本的道理,也似乎是指 儒家的仁义之道;其四,原来的政治思想, 也同样是指儒家之道,或者先王之道。
(一)道德释义
从仁义道德的本义出发,韩愈重新进行诠释,使其更加通俗 易懂,但又不失原意。然此处韩愈用仁义重释道德,则与佛 老之道德以示区别。韩愈所论道德,其根本源于仁义,故行 之为道,获之为德。以仁义诠释道德,则韩愈之一大发明, 使道德不蹈虚,而有实义。 能将爱扩展称之为仁,将其践行并能够做到合乎礼仪称之为 义。根据“仁义”而生活的方式,称之为道,安于这样的生 活方式,而不再向外寻求,称之为德。 从这个角度上看,仁 义是有具体含义的,而道德则是对于仁义的实践与坚守,因 此道德本身如果缺乏实践的内容的话,那么道德就是空洞的 概念。
结论
韩愈这篇《原道》最为重要的是要还原先王之道, 从而将人们从佛老等外来异端中解脱出来。也就是 说韩愈认为佛道教导致了人们失去了对于仁义道德 的教诲,从而偏离了先王之道。因此在全文的开篇, 就重新定义仁义道德,从而与佛道二教的道德概念 进行区分。通过仁义对道德进行诠释,从而避免了 与佛道二教的概念纠缠。并指责因为佛道二教的传 播,导致了人们失去了认识与理解先王之道,也就 是仁义道德之说的机会。
原道韩愈韩愈的政治来自想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 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 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 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 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 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 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 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 统”。批判老子只是因为道不同,而维护自己观点的一种论 证,先入为主,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的封建社会,(除了 某个朝代以外),批判是为了论证。 《原道》一文是他儒学 思想的纲领 .
(二)佛老误国
这节针对于佛老之说,对于中国社会伦理的 破坏。在这节中,韩愈先将中国政治历史进 行了反思。通过将周代礼崩乐坏与孔子学说 不行,来说明先王之道的衰落。而后来的诸 子纷纭与佛老盛行,则是中国政治不能恢复 先王之道,不能走上正轨的原因。
(四)古今之争
1、如何才是好的社会 2、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