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5)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5)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5)
思考:这首诗中哪些意象可以表现出 离别时的不舍?
明确:柳、酒 泪
雨霖铃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思考:
“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为 何能成为流传千古的 名句?
集中了足以触动离 愁的意象淋漓尽致 地表现无法排遣的 愁怀
小试牛刀
送别 范云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空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长亭
• 古时,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 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因此 ,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十里长亭”不 断出现,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 。久而久之,“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 送别的地方。
水水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赠汪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苏幕遮》

上马不捉鞭, 反折杨柳枝
------汉乐府《折杨柳歌》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 苏轼《水调歌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残 月 。
\

何 处 ?
\
, 冷 落
清 秋 节
古 伤 离 别 ,

暮念竟执留都 骤对寒 雨
\\
\\
\
\\

沉 沉
楚 天 阔 。
\
去 去 , 千 里
烟 波 ,
无 语
凝 噎 。
\\

相 看
泪 眼 ,
\
恋 处 , 兰 舟
催 发 。
\
\

帐 饮
无 绪 ,
\

初 歇 。
长 亭
晚 ,
\

凄 切 ,
柳 永
霖 铃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北宋著名词 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 广。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 才情卓著,放荡不羁,一生仕途失意,坎坷 不济,穷困潦倒,此时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 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 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 料,犹如生离死别……
雨 霖 铃
柳 永



, 拓 展 诗 境
范 读 , 以 声
品 读 ,
传 情
潜 心 涵

齐 读 , 吟 诵
霖 柳铃


读 ,

成 韵
入 情 入 境
读 , 准 确


更便应此杨今更多
\
\
\
\ \\
\
\
\\\
与纵是去柳宵那情 何有良经岸酒堪自
\
人 说 ?
\\
千 种
风 情 ,

好 景
虚 设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教学目标
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雨霖铃
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 凤》)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 夕》)
月—是“离合”的象征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明月 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望月怀 远》)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 《琵琶行》)
种无奈。
❖ 我喜欢的是下阕中

(图景对应
的文字,有感情地读出来)喜欢它,因为
(鉴赏的角度如:表达技巧、情感、语言特点等
):
(加以分析)
千古俊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 依依惜别时:“ຫໍສະໝຸດ 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 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 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 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 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 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 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 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意象叠加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向叠加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初读,把握词中流露的情感。

1、教师范读2、指名读《雨霖铃》。

3、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4、指名再读三、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离帐饮无绪泪眼相看难分难舍别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难(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离别甚于常情愁意浓浓思夹岸杨柳晓风残月酒醒伤情念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苦(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四、讨论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动人?讨论明确:1、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种已愁苦不堪,更何况是四种,真可谓是愁上加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大街小巷。

(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1.解题(幻灯片)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3.诵读,了解完作者之后,让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问题: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伤心,凄凉。

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与众不同的离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三、重点探究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千古名句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
关于柳永 BACK
❖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 第七.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 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 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 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 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宋词的 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 乐章集>>.

凝绪
虚 设

总体思路
❖ 上阕 实写长亭送别(别时情景)

意象:蝉 长亭 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 下阕 虚写羁旅长愁(别后思念)

典型意象:柳 风 月
诗词赏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寒蝉”,”晚”,”长亭”酿造离情别绪的气氛,打下 感情基调.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 ❖
更 与 何 人 说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此月 杨
பைடு நூலகம்
去柳
经岸
年晓
应 是
风 残



今更
宵 酒 醒 何 处
那 堪 冷 落 清 秋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暮 霭 沉 沉 楚 天 阔
念眼 执
去手
去相
千 里
看 泪

波竟


留骤
恋雨
处初
兰 舟 催 发

都 门 帐 饮

寒 蝉
凄 切
对 长 亭 晚
诗词赏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刘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提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离别,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刘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二、文学常识(一)、解题。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

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这一词调有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代表作《雨霖铃》。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三)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朗诵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十年浩渺阴阳隔,恸悲哀,催得肝肠裂。 凄戚跪伏黄沙,纸钱灰,归尽三界。 父姊魂邻,想来瑶池不避千结。 世态斗转沧桑,聚散恩情牵。
试试填词: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
常 记 溪 亭 日 暮, 一丨一一 一丨 沉 醉 不 知 归 路。 一 丨丨一一丨 兴 尽 晚 回 舟, 丨丨丨 一一 误 入 藕 花 深 处。 丨丨丨 一一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丨 丨 - - 丨 丨 丨 -丨 - 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丨 丨 丨 -丨 - - 丨丨 - - 丨- 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丨 丨 - -丨 丨- - 丨丨 - - 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丨 丨 -丨 丨 - 丨 丨 - -丨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丨丨 - - -丨 - - 丨丨 -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 蝉\凄 切,对\长 亭 晚,骤 雨\ 初 歇。 -- -丨丨 - -丨丨 丨 -丨
都 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 丨 丨 - 丨 -丨 丨 - - - 丨
美 意 图 意
象 景 境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白居易《长恨歌》
雨霖铃
柳永
作者简介
•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 • 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 作品多是反映同歌伎在一起的悲欢离
再读诗歌 寻找意象
寻找意象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酒是北国的特产;因 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郁达夫《故都的秋》)
• 长亭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 《送别》)
• 直接抒情 • 别后的孤寂
四读诗歌 综合领悟
• 主旨:伤离别
• 意境:凄清、冷落
• 艺术: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列锦
布置作业
• 1.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 目。如果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 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
• 2.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改写成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 残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
三读诗歌 品评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合,感情真挚
一读诗歌 初步感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 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都[dū]门 兰舟催发[fā] 更那(nǎ)堪
意象
• 骤雨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
•酒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 照《声声慢》)
意象
• 杨柳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 菲。(《小雅·采薇》)
•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说吗?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无语——悲痛至极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想象之景 • 茫茫愁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
• 点明主旨 直接抒情 • 寓情于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列锦——杨柳岸、晓风、残月 • 景中融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典型环境:时间、地点、季节、天气 情况
• 感情基调: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心情:词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船家——催发
矛盾冲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问题1:把“执手”换成“牵手”“握 手““拥抱”好吗?为什么?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执手——不舍 • 问题2: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