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
有关长勺之战的古诗及其朝代作者

有关长勺之战的古诗及其朝代作者《长勺之战》-唐代诗人白居易
昔日秦时长勺战,千里迢迢出葱岭。
百万大军鏖战间,巨勺驱兵决胜负。
铜制巨勺高丈余,兵器不如犁与锄。
但见长勺势汹涌,无人能敌此大器。
秦王虽念兵强劣,仍命壮士扛此器。
百万大军皆挥勇,战云密布遮天日。
当时战地浑如海,鲜血染红熙凤台。
巨勺劈砍如狂猛,敌人死伤无数肢。
长勺之战燃士气,鬼神之力能追随。
一旦决战却中伏,虽败犹荣立丰碑。
千年传颂长勺武,英雄光烈万世留。
凯歌长乐永不衰,白居易留下传说。
长勺之战的上下五千年故事

长勺之战的上下五千年故事 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告终。
那么长勺之战是怎样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长勺之战的上下五千年故事吧! 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这⼀年在当时的鲁国是鲁庄公⼗年,在齐国则是齐桓公⼆年。
这年春天,已经坐稳国君位⼦的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谏,兴师讨伐鲁国。
明⾯上的理由是:当年齐桓公还是公⼦⼩⽩的时候,与公⼦纠争夺王位,鲁国曾出兵⽀持公⼦纠,为此事齐桓公怀恨在⼼,要秋后算账,报复旧怨。
没说出⼝的打算则是想趁机侵占邻国,扩张地盘。
⾯对来犯的齐军,鲁庄公不⽢⽰弱,调兵遣将,准备迎战。
齐鲁即将开战的消息很快传遍朝野,鲁国百姓对此反应不⼀:有的⼈惊慌不安,有的⼈漠不关⼼,有的⼈则⼼忧国事。
曹刿便是⼀位民间的有识之⼠,当此国家危难之际,他挺⾝⽽出,求见庄公,陈说⾃⼰对于该场战事的见解。
然⽽曹刿的义举⼀开始并不被⼈看好。
还没出发,就有同乡劝他说:“国家⼤事⾃有那些吃⾁的官⽼爷去盘算,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何必掺和进去呢?” 曹刿虽然出⾝寒微,却并未因此有丝毫⾃卑,他傲然答道:“那些吃⾁的达官贵⼈脑满肠肥,⽬光短浅,看得不远,想得不深。
要是把国事全都交托给这帮⼈,我们的国家⼀定会遭殃的。
” 于是,曹刿不理众⼈的闲话,按原定计划进宫去见鲁庄公。
⼀见庄公,曹刿劈头便问道:“您凭什么去和齐国打这⼀仗?” 曹刿这⼀问其实是想知道鲁庄公在治国上有何惠民的德政。
因为按照曹刿⼀贯的军事思想,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兵⼒、军备、战略战术固然重要,但⾸要条件是统治者必须修明政治,得到⼈民的⽀持。
能够接见既⽆官职⼜⽆名望的曹刿,鲁庄公已算有些雅量。
这时他并没有怪罪曹刿的莽撞,想了想便回答说:“⾐服、⾷物这些⼈们赖以安⾝活命的东西,我不敢独⾃享有,⼀定把多余的分给别⼈。
” “这只是⼩恩⼩惠,没有遍及⼴⼤群众,”曹刿摇摇头,“⼈民不会因此就顺从您的。
” “祭祀时使⽤了多少⽜⽺⽟帛,我从来都是如实向神灵禀明,不敢虚报数⽬,⼀定做到取信于神。
文言文《曹刿论战》古文赏析

《曹刿论战》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题目是后人所加。
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原文】《曹刿论战》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又名《左氏春秋》。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时期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作战。
点评: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
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轻率用兵,最终导致失败。
这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反鲁国在作战中,鲁庄公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鲁军运用的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敌疲找打、击其惰归的战术,对后世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也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
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后发制人、疲敌作战最卓越的代表。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
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反观楚军,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
在山东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山东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长勺之战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
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
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2、九合诸侯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3、堕三都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事件。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为了加强君权,派子路堕毁三都。
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
起初,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
叔孙氏先堕毁郈邑。
费邑宰公山弗扰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
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弗扰,弗扰逃到齐国。
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
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4、田单复国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首先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借口替燕国平乱,派兵攻占蓟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哙。
长勺之战的故事100字

长勺之战的故事100字
【原创版】
目录
1.长勺之战的背景
2.长勺之战的过程
3.长勺之战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正文
长勺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685 年。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齐国和鲁国在领土和势力范围上的长期争端,尤其是齐国对鲁国的不断侵略和压迫,导致鲁国国内民众对齐国的仇恨情绪高涨。
长勺之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鲁国军队在鲁庄公的率领下,积极备战,严密防守。
而齐军则在齐桓公的统帅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企图迅速攻破鲁国防线。
第二阶段,鲁国军队在得知齐军分进合击的战术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迅速调整部署,并在长勺地区设下伏兵。
长勺之战的结果是鲁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鲁国军队成功击败了齐军,并俘虏了齐国的将领。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得鲁国免受齐国的侵略和压迫,还提高了鲁国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地位。
长勺之战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对后世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简析长勺之战

传统总是将鲁庄公描述为肉食者鄙 的形象,认为他“牺牲玉帛,弗敢专业, 必以信。”是将战争的胜负寄托于鬼神, 不懂政治。认为他“战于长勺,将鼓 之。”是不懂军事。这样描述鲁庄公有 不妥之处,先说他“不懂政治”,春秋 时期但凡有战事,君王都有祭天的习俗, 这也是军礼的一项。庄公这样做符合于 当时的礼法。
(3)保持谨慎,把握追击时期
“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曰 ,可以”在 鲁军已打败齐军的情况下,曹刿没有因此 而大喜,反而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客观实 际地分析战场环境,辨别虚实真伪。做出 了正确的判断,使得这场战争更加完美, 更加像一门艺术。
(4)将能而君不御
《孙子兵法》讲“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长勺之战中,曹刿有军事才能,提出了一 鼓作气,敌疲我打的战术,同时鲁庄公有 大度的胸怀,没有因曹刿的意见与自己的 不一致而反对正确战术,反而是相信曹刿, 还向曹刿虚心讨教。这一点对于战争至关 重要。
(1)以道为首,取信于民
《孙子兵法》说: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 与之死,可以与子生,而不思危。庄公在战 前所作的 衣食必分人,大小之狱必以情 , 使得百姓与之同意,那么长勺之战不再是齐 恒公和鲁庄公之间的战争,而是齐桓公和鲁 国所有百姓之间的战争。
(2)把握有利出击时期,抓住战争主动权。
“齐人三鼓,曰可以”此时就是彼 竭我盈的有利时期,曹刿很好地抓住 这样的机会,紧接着就是敌疲我打, 鲁军一鼓作气,以逸待劳大败齐军。
再说他“不懂军事”春秋中期军事理论发生了大的 改变,由遵礼仪变化到遵诡变,出现了“兵者诡道也” 的理论。在春秋前期,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战争要遵 照礼仪,虽败尤荣。在《司马法》中有记载“成列而鼓, 是以明其信也。”所以齐人三鼓,然后曰可以在当时是 不符合礼法的。将庄公的所作所为基于当时的环境,都 是符合礼法的。因此与“肉食者鄙”的形象实有不符。
长勺之战故事简要概括200字

长勺之战故事简介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83年。
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苗山镇,一说曲阜北),最后以鲁国大败齐国而告终。
春秋初期,刚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采纳相国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四年 (公元前683)春,发兵攻鲁,想一举打败鲁国。
当时鲁国明显比齐国弱,但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又善于纳谏,所以国虽弱,但发展形势不错。
得知齐国来攻,鲁庄公决心迎战。
根据中学课文 《左传·曹刿论战》所述,颇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求见鲁庄公,对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并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庄公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率领三万大军在长勺迎击齐军。
两军摆开阵势,鲁庄公本想先发制人,但被曹刿劝止了。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以为示弱,便发起数次冲击,均无功而返,还枉自折损了不少士兵。
齐军越来越疲惫, 士气低落。
而鲁军虽受几次冲击,却依然阵势稳固,士气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明显逆转,就建议庄公实施反击。
鲁军集中优势兵力,将士一鼓作气,潮水般冲向齐军,齐军大乱,互相踩踏,死伤无数,鲁庄公还一箭射死齐桓公的儿子雍,齐军溃败。
鲁庄公想要趁胜追击,曹刿担心齐军佯败诱敌深入,当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发现车辙杂乱,又登车远看齐军旌旗,发现对方旌旗歪倒,判断齐军真的是败了,于是建议鲁庄公乘胜追击。
鲁军势不可挡,一举将齐军逐出鲁境。
这一战役因采取后发制人、彼竭我盈,敌疲我打的战略,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而著称于古代战争史,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历来为兵家所称道,也被后世所效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勺之战
1战争概述
中国春秋初期,继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相国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
十四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
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率领三万大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苗山镇)迎击齐军。
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
齐军疲惫,士气沮丧。
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
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鲁庄公一箭射死齐桓公的儿子雍。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鲁国以一比十人数比例打败齐国,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1]
2历史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至于齐国,则是吕尚(姜子牙)的封地,辖有今山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吕尚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
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3战争起因
齐僖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嫡子储君诸儿同等待遇,引起诸儿的不满。
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
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
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更替,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杀害齐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
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
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受伤,公孙无知得知齐襄公受伤后,派人杀死了齐襄公。
连称、管至父拥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
接着齐国大夫王子成父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蔇,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
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
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即位为君,即为齐桓公。
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
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
双方各以兵车500辆投入战斗。
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
鲁庄公把大旗改插
在将领秦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
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
乾时之战后,鲁庄公吸取失败的教训,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
与此同时,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
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但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怀着拯救祖国的决心,进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战胜齐国的策略,对庄公的战
争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4战争经过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即位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大臣庸碌无能,未能远谋。
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
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
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
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郊)。
齐国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
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
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
庄公遂饬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
齐军没有厮杀的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
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2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
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
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3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
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
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
鲁军将士闻令,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挡,把齐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节节败退,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
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
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
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
鲁军获胜后,庄公与曹刿论及战争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古代用兵“鸣鼓则进”,鼓声一响,勇气奋发);“再而衰”,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而竭”,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彼竭我盈”,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问题,曹刿则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