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品性
公益宣传的艺术性

公益宣传的艺术性在当今社会,公益宣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信息传递工具,又是社会意识的唤醒者。
然而,如何有效地传达公益信息,并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需要一种独特的艺术性。
本文将探讨公益宣传的艺术性,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一、视觉艺术的运用公益宣传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视觉艺术的运用。
视觉艺术可以通过画面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构图的布局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公益事业的内容和价值。
公益宣传海报、公益广告和公益视频等形式,常常利用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图像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通过视觉的冲击和美感的呈现,艺术性的公益宣传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传达效果。
二、文字艺术的借用除了视觉艺术,文字艺术也是公益宣传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巧妙的文字选择和运用,能够让公益信息更容易被公众记住并引起共鸣。
比如,一句简短但饱含深意的口号,能够快速引发公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公益广告中,通过运用双关语、对比法等修辞手法,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共情和思考,从而激发其对公益事业的关注。
三、音乐和表演的结合音乐和表演是宣传公益事业的另一种艺术性手法。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表演的形式,可以将公益信息更加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比如,一首描绘环保的歌曲,通过动听的旋律和具象化的歌词,让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此外,诸如音乐会、话剧、舞蹈等形式的公益表演也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并传递公益事业的信息。
四、互动与参与感的创造公益宣传的艺术性体现在它能够创造互动与参与感。
除了被动接受信息外,公众能够通过自身的参与提升宣传的效果。
例如,一些公益活动鼓励参与者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通过亲身感受,更能使公众深刻地体会到公益事业的意义和价值。
借助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创造,公益宣传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与公众形成互动,从而更好地引发对公益事业的思考和行动。
综上所述,公益宣传的艺术性在于通过视觉艺术、文字艺术、音乐和表演等手法,将公益信息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同时,通过创造互动与参与感,公益宣传能够更好地引发公众对公益事业的思考和行动。
试论户外公益广告的语言风格

益 广告 则是 其 良好 表 现 , 更 关 注全 体 公 民的 素质 它
化氛围, 必然会起到积极 的作用 。“ 十年树木 , 百年
树人 ” 以醒 目的数 字“ , 十年 ” “ 、百年 ” 出了教 育 的 突 艰 巨性 、 长期 性 _ 1 3跎。这 些 户 外 的 广 告 词语 很 好 地 J 完成 了它们 的使命 。
外 公益 广告 的效果 。
一
益性 , 其宣传 功 能 主要 靠语 言 的承 载 。语 言在 整 个 传 播过 程举 足轻重 , 以说 它 是 户外 公 益 广告 的灵 可 魂 。因此 , 日久 的宣 传成 就 了其 语 言风 格 , 同时 , 这
种 语 言风格 的形成 又促 进 了公 益广 告 的发展 。
来 ” 在抗 日战争 时期 用 过 , 仅 再次 起 用此 语 , 重 紧 凝
张 的色 彩 凸 显 , “ 典 ” 情 的 严 重 性 、 御 “ 而 非 疫 抵 非
[参
20 0. 0
考
文
献 ]
[ ]崔晓林 . 1 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 [ . M] 青岛 : 岛出版社 , 青 [ ]马建春. 2 现代广告心理学 [ . M]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人们 更容 易直 观地接 受 。广告语 言直 接作 用于 受众 群体 , 而广 告词 是 整个 户 外 广 告 的核 心 , 因此 , 广 在
企业 形象及 其产 品 品牌 的重 要先 锋 。广 告 的诱导 性 演绎 了浓 重 的商业气 息 。但 是 , 我们不 得不 承认 , 广 告创 意者 孜孜 以求 , 的确 创造 了不 少 优 秀 的广 告 作 品。广告 , 在另 一个层 面 , 以看 作是 一种 文化 的合 可
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分析与解读

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分析与解读作者:胡昌玲韩阳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05期摘要: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指的是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展示出的内在传承信息价值,是一种以公益塑造为基础展示新型社会关系的表现方式。
通过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塑造能够更为有效的展示出现有社会发展形式,可以为民族精神、社会公平、道德人性和人与自然的传承提供帮助。
故而本文针对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分析与解读进行了分析,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可以为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塑造提供帮助。
关键词:公益广告;艺术审美;价值分析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1审美价值是对艺术塑造和表现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公益广告塑造能够为艺术审美价值的表现力展示提供帮助。
也能够在公益广告的拍攝和宣传过程中,将艺术审美的展示塑造工作表现出来。
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出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塑造表现能力,需要就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进行分析,以便于能够在相关分析中,更好的展示出艺术审美价值塑造表现特色,提高艺术审美价值表现水平。
一、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公益广告塑造传承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现有社会发展中比较关键的一项内容,在现有社会发展中人们为了更好地展示出公益广告塑造表现能力,会通过公益广告的拍摄和宣传,将民族精神融入广告宣传中。
例如,公益短片《震惊世界的七日》,就是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将汶川地震的相关救灾宣传工作落实。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抗震救灾的进展,提高民族精神融合力度,为公益广告的艺术宣传提供了帮助[1]。
(二)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一直是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建设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出社会公平建设能力,需要通过新型公益广告宣传表现方式,将社会公平塑造表现展示出来。
例如,公益短片《求职路上》,就是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求职过程录制,揭示了社会黑暗的一面,为人们呼吁社会公平公正提供了帮助,展示出了现有社会公平公正塑造表现能力,为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公益广告语言艺术刍议

公益广告语言艺术刍议作者:吴伟宁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6期摘要公益广告具有观念性、说服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作为公益广告组成部分之一的广告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益广告的语言具有简洁明快、文明礼貌、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新颖贴切等语言艺术风格,并通过体裁多样、短语的广泛使用、软化语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公益广告的商业做法等表现手法来达到这些艺术风格。
关键词公益广告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所谓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以推广加强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理念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近年来,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公益广告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淡化理性诉求,强化情感诉求,越来越追求艺术化的特性。
除了以艺术化的方案、画面和音乐音响提高公益广告宣传作品的实际影响力,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更是给广告增添震撼人心、耐人寻味的力量。
这些语言是极赋艺术性的。
本文分析公益广告语艺术的语言风格,再探求达到这些语言风格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公益广告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广告艺术在运用语言的各种场合中的综合表现,是创作者思想、艺术修养和语言修养在广告语言中的反映。
广告语言艺术的风格既是广告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形成艺术特色的许多其他组成部分借以表现的工具和手段。
公益广告语言艺术风格有显著的时代性、社会性,又有显著的个性,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
一些公益广告简明、干净、直截了当,虽然语句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让人一听便知,能够很快抓住要领。
如“生活需要宽容”,这是一则弘扬社会风气的公益广告,简单六个字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2)形象生动。
公益广告传递着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但它绝不是政治口号,它应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不断改善自我。
浅析户外公益广告语的修辞艺术

浅析户外公益广告语的修辞艺术摘要: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
作为一种公益宣传,要传播其主题,引起受众者注意,精妙的语言表达是其取胜的重要法宝。
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对公益广告语的语音修辞和辞格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手法所带来艺术效果。
关键词:公益广告,语音修辞,修辞格信息时代,千姿百态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
根据目的不同,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
区别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是指向人们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广告。
[1]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已经走过就27年,时至今日,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媒体上的公益广告迅速增加,户外公益广告也十分常见。
户外广告是指通过路牌,海报招贴等形式在交通要道、旅游胜地以及行人较多的公共场所、车站等地发布的广告,主要包括霓虹灯广告、路牌广告、灯箱广告等。
[2]18顾名思义,户外公益广告就是利用户外这种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以宣扬社会新风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社会公德为根本的公益宣传。
户外公益广告在传播城市形象、构筑城市品位和城市文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户外公益广告能美化环境,给人以教益,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对于普及科学、卫生、法律、公共道德等城市精神文明具有特殊的作用,它直接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坐标,其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户外公益广告语具有醒目、凝练,诙谐幽默、新鲜别致和凝重、肃穆这三个语言风格。
[3]首先要求一目了然;其次要能激发受众的好感,能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达到“一笑泯恩仇”的效果;最后说他凝重、庄严,是指对严肃事件的宣传,希望引起人们的警策性思考。
基于户外公益广告的语言风格和社会价值,广告所要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

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作者:曾书凤来源:《财讯》2017年第11期公益广告指的是为了给公众谋福利为设计的广告,是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向广大消费者表达社会责任和功能的一种表现。
公益广告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实现其效应,并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则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应用,其是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如果公益广告语言上能够有多重体裁,而且更加幽默风趣额,那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而实现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
公益广告:语言风格:艺术化公益广告概述公益广告的经营者和发布者,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其只是为了推动我们国家的公众道德行为,通过广告传播的形式使其进一步推广。
这类广告多是采用艺术类的方式,通过巧妙的语言来加以修饰,从而向广大观众传播积极的价值观,通过更正的价值观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从近几年来看,公益广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并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公益广告在表达方式上也越来越注重融入情感诉求,都希望赋予公益广告更多艺术化的特征,这对语言文字艺术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公益广告的艺术化(1)广告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同其他的广告一样,公益广告的内容和篇幅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其内容和语言都不能太长、太复杂。
换句话说,公益广告能够通过语言来准确表达思想和理念,所以广告的语言形式及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公益广告中如果能够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就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而让广告更加深入人心,能够达到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比如说这句广告词:“一花一学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广告语对仗很整齐,将广告的整齐美观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够起到警醒的作用。
(2)广告意境与语境的结合广告意境在广告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恰当有效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但要营造好的广告意境则要合理的运用语言,也就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有一句广告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

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在公益广告中,文字和图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言简意赅、感人至深、令人发思考等特点,并且广告制作者们也倾向于在公益广告中采用简练而有效的无声技巧来表达和传达内容。
在语言表达上,广告营销人士应该把握广告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语言表达上要具有激发共鸣的能力;二是,应严格遵循逻辑性和说服性,增加对其他群体的吸引力。
首先,在公益广告中,广告主应该抓住共鸣点,运用会心一笑、打动人心的轻松幽默手法,让人们从中得到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此来达到吸引人们注意公益活动的目的。
比如,南大红十字会的“你值得拥有一份爱心”的公益广告,用一个“蓝宝石”的故事来表现“你只有自己才是最珍贵的宝物”的理念,并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公益广告要严格遵守逻辑和说服性原则。
广告营销人士必须能够通过言之有物的陈述,让公众了解到,面对某一公益需求时,他们是可以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的,从而使他们更加信任公益机构,这样公众就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经常以“一份捐赠,三年孩子上学”的口号来吸引社会关注,来说明虽然能力有所限,但只要每个人都能付出自己所能,就会有很大的希望可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再比如,在“贵州银行”的《银行家精神》公益广告中,主题是“共创、共享,一起救赎”,通过社会企业贵州银行家精神的体现,倡导人人有责任,帮助他人;当今社会充满动荡,唯有人人之间共同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够促进公众参与公益,让公益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受到关注和重视。
可以看出,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要求抓住共鸣点,运用会心一笑、打动人心的轻松幽默手法,让人们从中得到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增加对其他群体的吸引力,严格遵循逻辑性和说服性,使公众了解到,面对某一公益需求时,他们是可以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的;以及要建立正能量,倡导人人有责任,帮助他人,让公益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受到关注和重视。
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浅析

公益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浅析作者:高焕来源:《中华手工》2021年第03期摘要:公益广告相对于一般广告来说,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更高的层次,在培养社会公德、建立良好秩序、弘扬公序良俗、传递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美观,具有审美功能,人们在接受公益广告的过程中除了思想上受到洗礼之外,还获得了美的享受。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广告中艺术审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接受美学;公益广告;真;善;美接受美学反传统地提出一定要研究读者接受的过程,对从文艺本体理论入手的传统文艺美学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认为理论研究应当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和文学作品新产生效果的过程为研究重点,将读者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一次确立了读者中心地位,肯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一部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融入作者的观点,才算是最终完成,即使作品已经印制成书,但在读者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
他们认为自然、人、社会构成的世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而作品有没有价值,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的意义分为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读者赋予它的意义两种。
它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转换角度,使作者、作品与观众的视野融合[1]。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广告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广告的身影,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的传播形式有很多,如: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
好的广告能唤醒人们的兴趣。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在传承人类文明、保护环境、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它的产生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并且在循环播放中与观众产生“视野融合”从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认可,从而实现教化作用。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作品跟读者的交流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读者处于阅读的中心地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是能动的、决定性的。
广告是一门艺术,因此可以说读者在观看广告的同时也是在对广告进行完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品性【摘要】: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公益广告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淡化理性诉求,强化情感诉求,走追求艺术性的道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和影响。
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公益广告自身的艺术创作,语言艺术化表现:语言情感、生动形象、独特新颖,语言美。
【关键词】:公益广告艺术创作艺术化表现语言美广告即广而告之。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公益广告,有专家这样给公益广告定义:公益广告是为社会公众制作的,不以赢利为目的,它推销的是观念。
公益广告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共鸣、同情和响应,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性问题,并用合乎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或去执行、支持某种社会事业和社会风尚。
作为公益广告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表现出将理性诉求艺术地融入于情感诉求之中,淡化理性诉求,强化情感诉求,越来越追求艺术化的特性。
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益广告自身的艺术创作广告艺术是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
它最大限度地吸收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技巧, 这就决定了广告是一种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创作的艺术。
即使是一幅简单的平面广告, 也必须具备语言的文学性、图像的绘画性、色彩的音乐感等等。
新颖的创意是广告艺术的生命,著名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过:“所谓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用有关的、可信的、品调高的方式,在与以前无关的事物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的艺术”。
好的公益广告创意大致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深刻揭示本质,透彻剖析事理。
公益广告的创意关键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揭示。
深刻揭示事物本质,能启迪心智,让人明彻事理,明辨是非,趋利避害,抑恶扬善。
如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的一则关于警告吸烟危害健康的公益广告。
其二、高度艺术浓缩,巧妙含蓄的比喻。
其三、适度的夸张,精辟而警策。
好的广告创意离不开精妙的比喻,更离不开适度的夸张,适度的夸张可以“一针见血”,“入骨三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揭示,极大地增强警示效果。
2.公益广告语言艺术化表现情感诉求方式又叫情绪诉求方式。
公益广告情感诉求方式,就是创作主体通过感情的渲染、情绪的撩动,让世人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或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反应,从而促使世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宣教的作用。
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的手段。
按广告心理学的分析,情绪是同有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②。
情感诉求是以情感为诉求中心的,从情绪上感动世人,并进而打动世人的心灵。
如果说理性诉求是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的话,而情感诉求是以情感人,是用虚化的、软性的词语来激活、撩动世人的情感。
说服人、影响人不靠硬性的、实在的事实,而主要是凭借一股情绪、一股热情的触动和感染。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诉求方式,比理性诉求方式更具有某些长处。
如果说理性诉求广告是经由人们的理性知觉通道将信息传输到大脑中枢,那么,情感诉求广告则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将信息传输到大脑中枢。
这条通道较之理性知觉通道要短得多、直得多,因而传递速度也就快得多。
此外,这条通道传输的信息是人们在无意识、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的,因而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印刻”在人们的心灵中,并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1.语言的情感显现公益广告的使命就是以宣传人在社会中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从而教人如何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面对社会转型期心情躁动不安的人们,公益广告要完成其使命,让人们接受其倡导的观念,就不能把世人当成被教育训斥的对象来看待,其语言不能是强制命令式的,而应以平等的姿态,用富有人情味的语言调动世人的情感,将深刻的主题、抽象的观念融入浓郁的情感之中,引起世人强烈的心理共鸣,使世人自觉、自愿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近年来情感氛围的营造已成为公益广告创作的核心,公益广告语言也呈现出一种情感化的特点。
2.2.语言的生动形象公益广告传播的内容是无形的、抽象的观念和思想,它的宣传对象是社会大众,对象越多,传播的范围越广,社会作用就越大。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负载这些抽象的观念思想,人们不但理解起来轻松,而且会印象深刻,易于接受。
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娇子集团的公益广告。
语言的形象可感还表现在析字上。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体系,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是,形、音、义有一定的关系。
“析字,就是适应交际的某种需要,利用汉字形体结构关系,加以变化、分析、离合、增损,从而产生出新的意义来。
”公益广告使用析字修辞格,可使要表达的东西形象可感。
如台湾一则提醒人们保护森林的公益广告,这个广告由四副画组成,第一副画是一个“森”字,第二副画是个“林”字,第三副画是个“木”字,第四副画是把“木”字的撇、捺去掉成了一个“十”字架。
这则广告用化形析字法,巧妙地把“森”字一路拆下去,简洁形象而又生动的说了一个深刻哲理——人们如果一天天地毁坏森林,就等于毁坏自身的生存环境,最后只会落个自掘坟墓,自插“十”字架的下场。
这则公益广告文字形象可感,生动具体,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2.3.语言的独特新颖独特性。
语言的独特性,实际上是指语言的个性化。
这里所说的个性化,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指作者语言的独具特色,即语言能充分体现广告创作者的个性风格;二是指广告文稿语言与其它媒介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例:中央电视台在新世纪初播出的一则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拍卖空气》,最后一罐没被污染的天然水,底价一千万,竟买者争相出价,最后以两千五百万被一位竟拍者购得;最后一罐无污染的空气……“失去了才知道她的珍贵”许多双手冲向这拍卖台前的空气瓶;画面最后打出字幕:珍惜现在保护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在语言表现手法上充分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风格,用拍卖的语言对话来突显人类的恐慌和忏悔的心理,竞拍者争先恐后的报价更是将人类内心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则广告的形式是将现实中的拍卖与虚拟的环境相结合,利用受众的好奇心理,做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将情与意境有机交融在一起,把主题不断升华。
特别是“最后一罐”这个词组的使用,让人们感受到了空气无比珍贵。
新颖性,指语言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语言的新颖性与语言的“自动化”是相对立的。
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新鲜感的语言,在这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
而要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新奇的感受,公益广告语言就要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
3.语言美3.1 诉求是外界事物促使人们认知到行动的心理活动。
公益广告经历了从理性诉求到情感的转变,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公益广告语言美上还得下功夫,增加其艺术品性。
3.1、公益广告语言的情感美。
人是有情感的,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主要途径,光用说理性的语言是远远不能说服人们的心理。
人的情感流露是发之自身内心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是属于一种意会性的东西。
公益广告语言在说理的同时还得将情感与理融为一体,做到理中有情、情中寓理、合情合理,这样就会使语言更具魅力。
如爱惜水资源的广告词:“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人都会有流泪的时候,伤心时会流泪、被感动时也会让人流泪。
语言勾起了人们内心那份酸涩,包含了对整个社会的深情。
水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
公益广告语言巧妙地将意境运用其中,使看是平凡的语句却意义深远。
3.2、公益广告语言的礼貌美。
中国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到今,我国都十分重视礼貌,特别是在语言上。
人们对于高姿态的言词或攻击倾向十分反感,更注重的以礼待人。
例如:在公共场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关于不要吸烟的标语式公益广告“禁止吸烟”,如改“禁止吸烟”为“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二者对照,改后的广告内容显得幽雅、体贴、客气、尊重人,使人们因受礼遇而倍受感动,能自愿地去改掉自己的行为。
用文明的方式来表现文明,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耐人寻味。
文明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即使同样的祈使句,口气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如蛇口招商进出口贸易公司推出的宣传广告,说“满世界里找东西,心里总有点不舒服,所以,用完各种物品,请物归原主”,而不用简单的一句“请勿乱放物品、文件、文具”,相比之下口气就缓和亲切,不强加于人,给人以平等、受尊重的感觉。
3.3、公益广告语言的含蓄美。
中国人追求话语优美而含蓄,有含蓄的审美心理。
对含蓄的表现手法,茅盾曾说:“所谓含蓄,就是不要把主题思想都摆出来,不要把所有话都讲完,要留一些让读者去想。
”3.4、公益广告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广告词必须具有音乐美,这几乎成了广告界的一个共识。
广告语言的音乐美是造成广告美感和广告引导的重要手段。
诗歌是音乐美的一代表者。
例如:引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一则爱国公益广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两岸情依依,骨肉盼团圆。
”用饱含深情的诗歌,把“两岸本一家,祖国要统一”的抽象观念,化成浓郁的乡情。
音乐美被赋予强烈的乡情之中,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流露出盼望祖国的统一。
广告的美感与意境相生相容,起到了很好的宣教作用。
4.商业广告语言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道路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后者则是为了宣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
在近代百年的广告发展史中,商业广告一改纯粹商业性的理性诉求,在语言中也容入了大量的情感诉求去激发人们的情感,以达到更好的销售的目的。
过去,商业广告语言主要诉说自己的特性,功能,但这不能适应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人类社会。
社会经济的发展刺激着不同品牌的同一商品的大量产生,要想更好的赢得商品的销售市场,还得看谁能赢得人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公益广告逐步淡化理性诉求,走情感诉求道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观念需要相匹配的传播形式加以传播,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1]何新鲜.《广告语言修辞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杨先顺.《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3]徐玉敏,宫日英.《广告语言分析》[M].中国物质出版社,1988[4]李世丁,周运锦.《广告文案写作》[M].中南大学,2004[5]牛烟生.《论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与制作》[J]山东艺术院报,2004年第1期[6]刘晨红.《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表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于凤静.《公益广告语言的感情策略探析》[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