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导学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导学案【学习目标】①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
②掌握明长城和明朝北京城的基本情况。
③了解明朝小说和戏剧的代表作品及主要内容,明确其思想艺术特点。
【自主学习】一、科技名著1.《本草纲目》(1)作者:_____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2)内容: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3)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天工开物》(1)作者:______。
(2)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3)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_______”。
3.《农政全书》(1)作者:明代科学家_______。
(2)内容: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_______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3)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下图是《明长城示意图》,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有哪些变化?1.明长城(1)修建目的:防御北方____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_______。
(3)历史地位: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_____,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4)作用:成为各民族____的纽带。
2.北京城(1)迁都:明朝的北京城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明成祖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2)布局:明朝北京城有宫城、_____、内城和_____。
宫城即_____,是北京城的核心。
(3)建筑: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
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艺术1.小说小说时间作者内容地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______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是我国______小说的开山之作《水浒传》元末明初______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优秀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明代中期______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富于________色彩的神话小说2.艺术: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______》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案年月年级科目初一历史课题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编号016B 主备人李永春修订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和地位。
◆了解明长城、北京城的修建情况和建筑特色。
◆掌握古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艺术特色。
◆了解明朝戏剧艺术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了解明长城、北京城掌握古典小说内容和思想艺术特色。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课前预习1.(2018湖南衡阳)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荣获诺贝尔胜利学或医学奖。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
它是【D】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2.(2018广东)题6图所示情景应选自【D】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3.(2018山东济宁)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惠及后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的是【C】①《本草纲目》②《天工开物》③《伤寒杂病论》④《九章算术》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①③④二、合作探究、展示【知识点●科技名著(重点)】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出身于医药世家,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因此医术提高很快。
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
(2)创作过程: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人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
他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3)内容:《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导学案【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技巨著的作者、主要特点及其地位;知道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和北京城的布局特点,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归纳明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的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多媒体展示图片)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是何时修筑的,修筑的目的是什么?知识点一:科技名著【新知导学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多元导入】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知识点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初一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导学案一、明确目标1.了解明朝的科技著作和文学、戏剧等作品。
2.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
二、前置自学((一)明朝的科技成就 书名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 ★___________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___________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 ★___________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_________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农政全书 ★___________分为农本、田制、农事、________、农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_______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明朝的建筑成就1.明长城:(1)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地点:东起____________ 、西至___________。
(3)作用:既是_________________ 体系,又是____________ 的纽带。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也是保存最完整、最坚固、最雄伟的长城遗迹。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北京城:(1)修建:_______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构成:北京城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
核心是_____,即紫禁城。
小说和戏剧作者内容 地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吴承恩汤显祖数字助记:一出戏剧(《牡丹亭》)两个城(明长城、北京城)。
三部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四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1.(2017·山东聊城)右图是某著作中描绘我国古代井火煮盐工艺的一幅插图,该著作应是<无图亦做题>A.《齐民要术》B.《水经注》C.《天工开物》D.《海国图志》2.(2017·四川宜宾)李时珍经过27年研究,写成有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的《本草纲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导学案

史海拾贝宋应星买书的故事宋应星十五岁那年,听说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科学著作,于是他就渴望着能读一读。
每见到读书识字的亲友或邻居,他都急切地询问人家是否有这本书。
有一天,他听说镇上的文宝斋书铺刚购进一批新书,就急匆匆赶去买书,可是没有《梦溪笔谈》。
他一边往回走,一边想找本书真难呀!,只听“哎哟”一声,撞到前面一个行人身上,再看地上,已经撒了许多米裸。
他连声道歉,急急忙忙地弯下腰帮那位行人检米裸。
检着检着,眼前一亮,包米裸的废纸上竟有《梦溪笔谈》一行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忙向那人询问米裸是从哪儿买的,之后一口气跑出好几里路,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追上了卖米裸的老汉,要出高价买老汉包米课的废纸。
老人见他爱书心切,就拿出一本旧书给了他,原来是部残本的《梦溪笔谈》,书少了后半部。
老汉告诉他这书是清早路过南村纸浆店时向店老板讨来的。
宋应星又一路跑着赶到纸浆店,可那后半部书已经和别的旧书一起拆散泡入水池,正准备打成纸浆。
宋应星拉住店老板的手,急切地说:“求求您,帮忙把《梦溪笔谈》那本书从水池中捞上来吧。
”说着,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钱,摆在老板面前,又脱下衣服抵作酬金。
老板不解地说:“孩子,这一池废书也不值这些钱啊!”宋应星向老板讲述了自己找这本书的经过。
老板被这种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赶忙让工匠下水池从散乱的湿纸堆中找齐了那半部书。
宋应星捧着湿淋淋的书回到了家,小心翼翼地一页页分开,晾干,装仃好。
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书!宋应星从《梦溪笔谈》这部科学著作中学到了天文、数学、植物、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写《天工开物》一书莫定了坚实的基拙。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导学案课前准备:1、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哪些内容?2、宋元时期的科技成绩有哪些?3、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学习目标1、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教学设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历史。
但学生对明朝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相对较少,特别是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认识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明朝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相关阅读材料、讨论话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
筑与文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
技巨著的作者、主要特点及其地位
2.知道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和北京城的布局特点,体会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归纳明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的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学习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学习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
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__是明代最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出《_______________》,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
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________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
为“”。
3.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
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巨著。
4.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________。
5.北京城是在_________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有宫城、
_______、内城和外城。
6.(1)《______》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
是__________。
(2)《______》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___________。
(3)《______》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
______________色彩的神话小说。
(4)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_》。
7.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
______、绘画名家______等。
二、合作探究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都是明朝时
优秀的科技巨著,你知道这一时期科技巨著涌现的原因有哪
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2.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政全书》——徐光启
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③《三国演义》——罗贯中
④《本草纲目》——张仲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
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4. 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艺
术形象;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一段
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名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