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最新】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

第课 三国鼎立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 双方 战术 结果特点意义 ____年 曹操和 ______曹操采取 声东击西、 各个击破 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 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 .把汉献帝接到许B .招揽人才C .发动官渡之战D .实行屯田 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看图说一说】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想一想】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火的作用有:①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
②御寒。
③熟食。
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
④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
【自我测评】根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比一比】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归纳:⑴使用的时间不同。
打制石器广泛应用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⑵制作方法不同。
打制石器仅仅是将石块打制成形,而磨制石器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而制成的,因而刃部锋利,器形规整。
⑶劳动效用不同。
打制石器比较粗糙难用,而磨制石器精致耐用。
【议一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两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的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
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材料阅读】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自我测评】 D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想一想】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黄帝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做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服。
他让妻子嫘祖教民养蚕。
他命史官仓颉观鸟兽之迹而造字,令大挠作干支甲子,以为纪念的准绳,让令伦制作乐器等。
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核心思想:“仁”。
6、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7、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8、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9、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主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0、法家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提纲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老子⑴学派的创始人,后期楚国人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
⑶学说著作: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⑴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由其弟子整理而成)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立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4.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儒家:仁政,礼治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情况下,那里的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做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贝壳等,也伴随着泥沙慢慢的变成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中的那些柔软的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痕,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遗迹的石头就叫做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她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文字,人们能够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第一个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来刮削木棒,C是尖状器用来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也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相同。
2.课后活动(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该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需要在骨耜上添加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1.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由材料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2.问题思考(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呢?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问题思考:(P3)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
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课后活动:(P5)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答: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问题思考:(P8)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②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④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⑤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课后活动:(P10)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城市的出现。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最新】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习题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

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________。
____________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__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_____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____________。
280年,西晋灭________,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____________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____________诸王,既手握____________,又掌管____________,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________,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________。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3)晋武帝的儿子__________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__________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混战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________年,西晋从此________。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________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________,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______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__________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________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________,总称为“十六国”。
【最新】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习题含答案-人教部编版.doc

第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产生。
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__________代替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__________”。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________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知识点商汤灭夏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__________,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__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建在__________。
商王__________时迁都到殷。
商__________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知识点武王伐纣周武王时,得到__________、周公等人的辅佐,日益强盛。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__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周。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____________。
2.内容:周王根据__________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__________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__________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__________,并服从周王__________。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__________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__________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___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以上观点与下列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相吻合?A.B.C.D.2. 学生无论贵贱、品行高低、国别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
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A.温故知新B.有教无类C.谦虚好学D.创办私学3. 小白同学在刚结束的月考中考砸了。
回家后,他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他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总结经验,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小白爸爸、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A.法家、儒家B.道家、墨家C.法家、道家D.兵家、儒家4. 某校学生要研究老子的思想,下列图书你应推荐的是()B.A.C.D.5. 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帝国时期D.宋元时期6. 下列思想主张属于战国时期儒家的一项是A.“兼爱”“非攻”B.“仁政”“礼治”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7. 习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这一主张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8. 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B.贵贱有序C.因材施教D.加强刑罚9. 西汉时期的著作《淮南子》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反映了()A.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孔子的儒家思想C.韩非子的法家思想D.墨子的墨家思想10. 据史书记载:“(郑玄)门生相与撰元答弟子,依《论语》作《郑志》八篇”“郑弟子追论师说及应答,谓之《郑志》。
”这不能说明A.郑玄为传播经学做出了巨大贡献B.郑玄的弟子为纪念恩师而作《郑志》C.《郑志》是郑玄对《论语》的注释D.郑玄的弟子受到了《论语》的启发11.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课后练习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11.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课本第35页)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2.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课本第37页)“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课本第39页)这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4.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课本第39页)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15.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课本第42页)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6.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课本第45页)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
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7.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课本第48页)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
18.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本第48页)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19.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课本第52页)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
20.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课本第53页)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21.材料研读。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课本第56页)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
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22.材料分析(课本第57页)①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
②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总画工23.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课本第60页)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
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
24.材料研读量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课本第64页)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25.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课本第63页)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26.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课本第页66)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7.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课本第72页)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
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
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28.结合《蒿里行》,思考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步出夏门行》,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作者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课本第77页)《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
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9.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课本第81页)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
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
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
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30.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课本第81页)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31.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课本第85页)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2.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5页)《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3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课本第89页)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34.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课本第89页)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