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小楼井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煤矿技改可行性报告

经济效益预测及敏感性分析
技改投资及回报预测
根据技改方案,预测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回报周期,评估技改项 目的经济效益。
敏感性分析
分析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生产成本变化等因素对技改项目经济效益 的敏感性,为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
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评估技改项目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收 入、成本、利润等方面。
风险因素识别与应对策略制定
技术风险 识别技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和 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政策风险 关注政策变化对技改项目的影响,及 时了解和适应政策要求,确保技改项
目的合规性。
市场风险 分析市场变化对技改项目的影响,制 定相应的市场应对策略,如调整产品 定位、拓展销售渠道等。
资金风险 评估技改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来源,制 定合理的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防范 资金风险。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矿井实际揭 露情况,对煤矿的煤炭资源储量 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可采储量和 远景储量。
煤炭品质
对煤矿所产煤炭的品质进行分析, 包括煤种、灰分、硫分、发热量 等指标,以评估其市场价值和利 用前景。
资源开采条件
分析煤矿的开采条件,包括煤层 厚度、倾角、顶底板岩性、水文 地质条件等,以评估开采难度和 成本。
0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计 划
投资估算及构成分析
技改总投资
01
根据煤矿现有设施、技改方案及预期效果,综合评估技改总投
资需求。
投资构成
02
详细分析投资构成,包括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
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约等预期效益,对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预测。
技改内容
包括采煤、运输、通风、排水等系统的改造升级,以 及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煤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煤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煤矿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能源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大气污染和煤矿安全事故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煤矿改造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选题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煤矿改造的可行性,通过改造煤矿,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矿工安全,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煤矿的产能提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展开,分析煤矿改造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的改造方案。
第二章现状分析2.1 煤矿产能现状目前,我国煤矿多为传统的井下开采方式,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煤矿产能亟待提升。
2.2 环境保护现状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粉尘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质量,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
2.3 安全生产现状煤矿事故频发,给矿工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同时也对矿山的稳定生产带来了挑战。
第三章煤矿改造方案3.1 产能提升方案为了提高煤矿的产能,可以采取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等方式,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生产效率。
3.2 环境保护方案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以采取尾矿综合利用、废水处理、绿色开采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够有效地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3.3 安全生产方案通过提高矿山的安全设施和管理水平,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第四章可行性分析4.1 产能提升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提升煤矿的产能,可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盈利水平,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2 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是现代煤矿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环保投入较大,但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间接带动企业的经济效益。
4.3 安全生产的可行性分析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企业而言可以避免无谓的损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
煤矿项目可行性报告

煤矿项目可行性报告一、引言近年来,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全球各国的关注焦点之一。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报告旨在评估某煤矿项目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项目背景2.1 项目概述该煤矿项目位于某省某市,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煤矿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煤质和可开采性。
2.2 市场需求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该地区的煤炭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需求量。
随着当地工业发展的提速,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此外,国内外市场对于高质量煤炭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2.3 技术和资源条件该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便于煤矿产品的输送和销售。
并且,煤炭资源的储量足够支撑长期开发。
此外,现有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满足项目的需求。
三、市场分析3.1 国内市场前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虽然国家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一些目标和政策导向,但煤炭仍然是国内主要的能源之一,对煤炭产量的需求预计在5年内将保持稳定增长。
3.2 国际市场前景国际市场对高质量煤炭的需求在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市场预测,国际煤炭需求在未来10年内有望保持增长。
四、经济分析4.1 投资规模根据项目的规模和需求预测,初步投资规模约为xxx亿元。
该投资主要用于矿井建设、设备采购、技术研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4.2 成本估算在煤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成本估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需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开采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等方面。
4.3 收益预测收益预测是评估煤矿项目可行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基于需求分析和市场走势预测,可以对项目的产销情况进行预估,从而得出预计的收益。
五、社会和环境可行性5.1 社会影响评估煤矿项目的开发将直接影响当地社会,包括就业、补贴和税收等方面。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并评估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影响。
煤矿技改可行性研究报告

煤矿技改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煤矿是国家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矿的开采和利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着煤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很多煤矿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本研究旨在对煤矿技改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煤矿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煤矿技改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成果,对比分析各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和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取某一煤矿作为案例,实地调研该煤矿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运营管理等情况,深入了解现有问题和改进空间。
三、煤矿技改的必要性1.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存在作业环境复杂、通风条件差、顶底煤体易发生突水、瓦斯等危险性大等问题,技术改造可以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2.提高煤矿的资源利用率。
当前我国大部分煤矿采取的是传统的人工开采方式,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可以实现煤炭的全程自动化开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煤矿环境质量。
煤矿的生产活动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煤尘、废水、废渣等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减少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四、煤矿技改的可行性分析1.技术方案选择。
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和现有问题,选择适合的技术改造方案。
例如,可以引入全自动化采煤机械系统,实现煤矿的智能化生产;还可以引入新型通风设备,提高煤矿的通风条件。
2.投资回报分析。
对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比较各种方案的投资回报率和综合效益。
根据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情况,选择最具可行性的技术改造方案。
煤矿项目可行性报告

煤矿项目可行性报告一、项目背景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日渐严重。
为了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并确保能源安全,我公司拟开展煤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二、市场分析煤炭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尤其在老工业基地和发展中国家。
据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内,我国对煤炭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而且,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高质量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煤炭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国内供应商之外,还有进口煤炭的竞争。
因此,在开展煤矿项目前,必须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经营。
三、资源评价该煤矿项目位于我国著名的煤炭产区,资源潜力巨大。
经过勘探和研究,确定该煤矿资源储量丰富,质量好,开采条件良好。
利用现代化的采掘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开采效率。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煤炭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环境保护。
通过引入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措施,合理规划开采时间和开采规模,确保煤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可行性煤矿项目的成功与否,与其应用的技术密切相关。
现代化的采煤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引入最新的采煤技术和设备,确保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煤矿项目的安全性。
煤矿作为高风险行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措施,培养专业人才,在日常操作中严格遵守规程和操作规范,确保人员和资源的安全。
五、经济可行性煤矿项目在经济可行性方面也具备优势。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煤炭价格有望保持稳定或上涨,从而为项目带来丰厚的利润空间。
同时,通过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我们相信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煤矿项目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项目建设期将为当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促进当地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
六、风险评估在煤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我们也不能忽视风险因素。
煤矿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

煤矿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资源得到了高度关注。
同时,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通过对现有煤矿进行改扩建,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能力和利用效率,将对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煤矿改扩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全面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煤矿改扩建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包括资源勘探、选矿工艺、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技术支持;2. 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包括投资回收期、利润预测、市场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经济情况;3. 评估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影响;4. 提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建议,明确项目的实施方向和重点。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搜集并分析了与煤矿改扩建相关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信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煤矿改扩建项目的技术资料,包括前期的勘探报告、设计方案、设备供应商信息等;2. 对煤矿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资源储量和品位的评估;3. 针对煤矿改扩建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包括投资成本、利润预测、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4. 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四、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通过对煤矿改扩建项目的技术支持进行全面分析,认为该项目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勘探:煤矿改扩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储量和品位的问题,按照现有的资源调查和预测,煤矿具备一定的资源可开采量和品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2. 设备更新:项目需要对现有的采矿设备进行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3. 环境保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和处理废弃物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煤矿技术设备逐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进行技术改造成为必然选择。
本报告对煤矿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二、项目背景面对国家对煤矿安全环保的要求,本矿进行技术改造已成为当务之急。
煤矿技术改造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升煤矿采矿技术、改善矿井通风系统、更新煤矿设备、引进新的安全监测系统等。
本项目旨在提升煤矿的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改善绿色和环保产业发展。
三、市场分析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市场需求量大,但同时国家对煤炭产业进行了严格的环保限制。
通过煤矿技术改造,提升采矿技术和安全生产水平,可以提高煤矿的产能和效益。
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可行性高。
四、项目目标1.提升煤矿的产能和效益:通过改进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采矿效率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2.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改善矿井通风系统,引进新的安全监测系统,提高矿井安全性和安全生产水平;3.实现绿色和环保产业发展:引入环保设备,减少煤矿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项目方案1.提升煤矿的采矿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的采矿设备,提高采矿效率和产量;2.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通风系统设计,提高矿井空气质量,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3.引进新的安全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矿井内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4.减少环境污染:引入环保设备,如煤气回收系统、煤尘处理设备等,减少煤矿对环境的污染。
六、项目可行性分析1.经济可行性: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煤矿产能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率。
项目投资与预期收益相比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具备经济可行性。
2.技术可行性:提升煤矿采矿技术和设备有现成的技术和设备供选择,改善矿井通风系统和引进安全监测系统也有成熟的方案可行。
项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3.环境可行性:引入环保设备减少煤矿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具备环境可行性。
煤矿技改扩能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煤矿技改扩能项目前言2007年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达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泸州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复函》(川办函[2007]12号)附件中“叙永县大窝坑煤矿整合小窝坑煤矿,批准能力由原3万吨/a扩能为6万吨/a”、“XXX煤矿为独立扩能矿井,批准能力由原3万吨/a扩能为6万吨/a”。
2007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关于四川省筠连、古叙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的批复》(国土资函〔2007〕727号)的附件中“叙3号矿”即由原XXX、小窝坑、大窝坑煤矿整合而成,整合生产能力为9万吨/a,由1-9个拐点圈闭,矿区的走向长约2.31km,倾斜宽约1.025km,面积1.472km2;批准开采、C20、C24、C25煤层,开采标高由+980m~+650m标高。
整合后企业名称为:X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根据此批复,特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以下简称“一一三队”)承担整合后矿区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储量核实工作。
2009年9月,一一三队提交了《四川省叙永县海坝井田XXX 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09年10月10日储量核实报告通过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川评审[2009]562号),送交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备案,国土资源厅以川国土资源储备字[2009]542号文同意备案,矿区平面内、采深内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368.6万吨;平面内,采深外煤炭保有资源/储量(333)11.4万吨。
目前矿方已办理两年期采矿许可证(证号:C5100002010021120056415),允许开采C25、C24、煤层,开采标高+1000~+550m,生产规模9万吨/年。
本次设计利用资源储量为380万吨,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X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XXX煤矿)整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川经信煤炭函[2010]962号)“同意该整合工程设计生产能力150kt/a”,本次设计仍按可研批复的150kt/a进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楼井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前言 (1)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4)第一节矿山概况 (4)第二节地质特征 (7)第二章井田开采及矿井生产能力分析 (18)第一节井田境界与资源/储量 (18)第二节井田开拓布局 (20)第三节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21)第三章矿井主要系统能力分析及改造方案 (27)第一节提升系统 (27)第二节运输系统 (37)第三节通风系统 (39)第四节排水系统 (54)第五节供电系统 (56)第六节监测、监控、通信及计算机管理 (59)第七节地面生产系统 (61)第八节矿井其他系统 (64)第四章矿井灾害预防 (67)第一节地温热害预防措施 (67)第二节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69)第三节瓦斯灾害预防措施 (74)第四节其它灾害预防 (76)第五章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83)第一节环境现状 (83)第二节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执行标准 (84)第三节矿井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 (85)第四节环境保护措施 (86)第六章节能减排 (91)第一节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 (91)第二节矿井节能措施 (92)第三节矿井节水措施 (94)第四节矿井减排措施 (95)第七章经济分析 (96)附录:1、《XX小楼井扩大生产能力可行性分析论证会纪要》(徐矿司技经咨[2008]05号);2、《庞庄煤矿集镇及其村庄搬迁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纪要》(徐矿司技经咨[2008]15号)。
附图:1、井田开拓平面图。
前言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为XX有限公司所属的XX小楼井技术改造工程,由XX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XX小楼井隶属于XX有限公司,矿井位于市西北铜山县柳新镇和集镇境,距市区13km。
东邻天能集团柳新煤矿,西邻XX夹河煤矿,南邻庞庄井。
根据中华人民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3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1000000720035,有效期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共有25个坐标点圈定矿区围:东西平均走向长4.80km,南北平均倾斜宽3.53km,面积16.94km2,开采深度为-90m~-1300m。
XX小楼井于1973年建成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
1989年由矿务局设计处对其进行改扩建初步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105万t/a。
2005年3月改扩建完成,并于2005年4月经过了“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2006年通过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的竣工验收,当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20万t/a。
小楼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主要开采煤层为下石盒子组2煤及组7煤和9煤。
新主井和新副井落底水平为-1025m水平,回风水平为-400m水平,现生产水平为-1025m 水平,采用上、下山开采。
截止2007年底,矿井采矿证尚余可采储量6631.2万t,另外目前正在勘探的小楼深部勘探区资源量为5588.8万t,预计可采储量为3621.0万t。
为保证XX有限公司本部煤炭生产的稳定,满足庞庄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提高矿井的产能和效益,提出了对XX小楼井进行技术改造项目。
受庞庄煤矿委托,我院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XX小楼井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编制依据及指导思想1、编制依据(1) XX小楼井2004年编写的《XX小楼井矿井地质报告》。
(2) 煤炭地质勘探研究所2008年3月编写的《省煤田XX小楼井资源/储量检测报告》。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1456号)。
(4)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文件:中煤建协字[2004]74号《关于颁发煤炭工业矿井等六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容(试行)的通知》。
(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GB50215-2005)。
(6) 《煤矿安全规程》(2006年版)。
(7)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
(8)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版)。
(9) 《XX小楼井扩大生产能力可行性分析论证会纪要(徐矿司技经咨[2008]05号)。
(10) 《庞庄煤矿集镇及其村庄搬迁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纪要》(徐矿司技经咨[2008]15号)。
(11) 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有关法规、技术政策、规程、规;(12) XX小楼井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矿井的现有开采情况。
2、设计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增强为业主服务的意识,按照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及管理模式,针对矿井现有各系统的薄弱环节,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适合本矿井特点的矿井生产、采煤工艺、设备配备、灾害预防等先进可靠的技术和经验。
(1) 矿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高产、高效、低成本的原则进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竟争能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系统,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井整体机械化水平,减少作业人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矿井生产成本。
(4) 根据矿井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情况,结合矿井现有开采布局和开采工艺,合理地确定矿井生产能力。
三、矿井技术改造基本条件分析1、XX小楼井2006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t/a,2007年实际生产原煤109.6万t,2006年生产原煤109.6万t,2005年生产原煤80.5万t。
2、矿井储量较为丰富,截止2007年底,小楼井基础储量9451.5万t(-1300m水平以上),可采储量6631.2万t。
3、XX小楼井的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煤层赋存条件较稳定,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若选择适宜,则工程量不大,短期就能达到技术改造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对XX小楼井进行技术改造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矿井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庞庄煤矿为XX的大型主力矿井,由于庞庄井至2008年已没有可布置综采工作面的储量,单井产量迅速下降。
为维持庞庄煤矿的现有产量,保证矿井可持续发展,根据庞庄煤矿整体布局安排,小楼井将取代庞庄井作为庞庄煤矿的主力生产井。
小楼井2006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20万t/a,2007年实际生产原煤109.6万t。
通过对小楼井各主要生产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和生产能力进行分析,部分生产系统能力尚有富余,于是提出了小楼井技术改造的课题,找出限制生产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从而提高小楼井的矿井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主力生产井的作用。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山概况一、井田交通位置XX小楼井位于市西北铜山县柳新镇和集镇境,距市区13km。
东邻天能集团柳新煤矿,西邻XX夹河煤矿,南邻庞庄井。
矿区铁路专用线在夹河站与陇海线和夹符线相连,矿井东邻京福高速公路,东距京杭大运河8km,徐沛公路从井田穿过,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1矿井交通位置图)。
XX小楼井现隶属于XX有限公司,企业性质为省属国有煤矿。
二、地形地势本井田属古黄河冲积平原,冲积层东南薄、西北厚,平均厚度105.81m,地形较平坦,且向东及北东微倾,地面坡降为1/5000,地面标高为+35.8~+44.0m,平均为+36.0m。
第17勘探线以西地势突然增高,为废黄河故堤南坝,平均标高为+42.0m。
地面植被大部分为农作物,村落为井田的主要建筑群。
地表岩性以粉砂土、亚粘土和砂质粘土为主。
由于常年开采,造成地表部分塌陷并积水成塘,其最大深度可达3m。
三、河流、湖泊、地表水系本区地表水体主要有鱼塘、河流、水渠。
香山河虽贯穿整个矿区,但多处地段常年处于干涸状态,且河宽变得越来越窄,最窄处仅有2~3m,有的地段已经改造成了鱼塘,工业广场的水经此河排出。
在井田的西南部沿废黄岸的北侧有一条顺堤河。
在井田的中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无名河),向北入桃园河。
现矿区地表水体主要为塌陷区积水(已挖成鱼塘),积水面积约为2km2,总汇水面积30km2,总积水量常年在200万m3,丰水期可达300万m3。
本区历年最高洪水位为+36.2m。
四、气象与地震1、气象根据气象资料,本区属南温带鲁南气候区,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过渡的性质,日照充足,年降水量充沛,冬寒干燥,夏热多雨,春、秋季短,并有寒潮、霜冻、冰雹、旱风等自然灾害。
(1)降水量由于本区地处中纬度副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因此,降水有集中性高、年变化大的特点,平均年降水量841.9mm,最大1297.0mm (1958年);最小500.6mm (1988年)。
夏季平均雨量(6~8月)466.03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其中以7、8月份雨量最多,形成了冬干、春秋旱频繁、盛夏常发生旱涝急转,易涝、易旱的气候特点。
(2)蒸发量 1440mm/年。
(3)风向、风速全年多偏东风,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3m/s (1959年6月)。
(4)气温年平均气温14.13℃。
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0.6℃;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4℃。
(5)冻土冻土深度平均为29cm。
(6)霜期历年平均初霜期为10月下旬,终霜期4月上旬。
2、地震本区属地震烈度区Ⅶ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0.15g。
(Ⅵ度区为0.05g)。
根据1956年科学资料,地区地震记录始于公元522年,讫于1937年,1415年间发生地震21次。
其中破坏性地震占了3~7次。
影响较大的有1502年10月17日地震;1668年7月25日莒县郯城8.5级地震;1937年8月1日荷泽7级地震等。
本区属华北地震区,距郯庐断裂约100km,该断裂带为一长期活动的强地震带。
五、矿井生产建设情况XX小楼井于1973年建成投产,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
1989年由矿务局设计处对其进行改扩建初步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105万t/a。
2005年3月改扩建完成,并于2005年4月通过了“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竣工验收。
2006年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120万t /a。
2007年矿井实际生产原煤109.6万t/a。
小楼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主要开采煤层为下石盒子组2煤及组7、9煤。
现生产水平为-1025m水平,均采用上、下山开采,共布置4个采区,即西一上、下山采区,西二上、下山采区。
-1025m水平东翼建有轨道大巷和胶带机大巷,-1025m水平西翼建有机轨运输大巷。
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为机械抽出式。
新主井落底-1025m水平,直径为5.7m,装备JKM3.65×4型提升机和一对12t箕斗,提升机电机功率为1900kW;新副井落底-1025m水平,直径为7.0m,装备JKMD4×4型提升机和一对双层双车罐笼提升机电机功率为1500kW;风井为原来的老主井,落底-400m,井筒直径为5.0m,安装一对GAF25-12.5-1型通风机,配用电机型号TD1400-6/1180型,额定功率1400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