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 的恒流源电路调试总结

合集下载

恒流源电路小结

恒流源电路小结

恒流源电路小结来源:EETOP 博客作者:许欢链接:/xhsir520恒流源是在硬件设计中应用相当多的电路结构之一,小结一下。

电流的产生离不开电压和电阻,最简单的恒流结构就可以利用固定电压和固定电阻来产生,比如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基本固定,配合电阻就可以产生最简单的恒流源结构。

但是BE结的电压随温度变化太大,基本无法实用。

倒是可以作为温度检测电路。

那我们用一个电压更稳定的源,LM117是一个LDO,内部基准电压为1.25V,即R3两端电压为1.25V,这个基准电压内部经过温度补偿设计和校准输出,所以精度和稳定性较好。

如LM431基准源也是常用在恒流结构中的芯片之一。

上图可以看出温度系数约为0.1uA/℃,远好于简单的PN结结构。

但是因为LDO本身的静态电流,恒流输出的精度受到影响,所以更小的静态电流能够得到更高的电流精度,目前低功耗的LDO静态电流可以达到1uA以下。

在简单的PN结方案中针对温漂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负反馈来进行稳定调节,这是最常用的的恒流源结构,简单而精度高。

在这个结构中,双电源的运放可以保证在输出微小电流时有更好的特性。

该电路还可以改进为低端输出结构,输出的精度避免了上图高端输出时受到三极管基极电流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利用MOS管的低栅极电流特性替换三极管。

利用运放的输出电流能力也可以设计小电流恒流源,同样是利用负反馈结构。

而针对恒流源重要的温度系数,则可以利用补偿实现“零温漂”,如:这里227uV/℃为芯片LM334的输出电流温漂,-2.5mv/℃为二极管的温漂系数,通过设置合适的电阻比例可以实现理论的零温漂。

镜像电流源是另一种恒流源。

在IC内部无处不在,所谓的镜像就是利用晶体管的电流与面积成比例来由主路电源根据需求分配多个支路电流源为各部分提供偏置或者作为有源负载。

恒流驱动在LED市场中应用较多,其设计和原理也比较简单,以国产的无锡晶源微电子的CSC8515恒流驱动芯片为例,这是一个输出隔离型原边反馈LED驱动芯片,通过采样输出电流,然后经过误差放大器调节输出。

恒流检测电路总结

恒流检测电路总结

恒流点温漂的分析及结论1.首先,先看一下以前的恒流检测电路特点: 基准较低,电流检测后直接跟IC 的基准比较.问题: 实际测试,从常温开机,到60环境温度,恒流点下降了△I=50mA..原因分析:设芯片3PIN 的电压V3,6PIN 的电压V6,5PIN 的电压V5 Vref=1.24V 得出: V5=Vref*r84/(r84+r85)=0.12312V=V3 V3≈R11*I 得出: I=0.6156A1). Sense 电阻R11的温度系数影响: 实际测量R11温度升到90度,阻值会升高2-3mohm. 求出电阻波动3mohm, I 此时的值, Imin=0.6065A,电流只减小了9mA. 所以主要原因不是其引起. 2). V3的变化:若V3有10MV 的漂动,则△I=△V3/r11=50mA,因此V3对恒流点的影响最大. 引起V3变化的原因有:A. V6的变化: 假设V6有50MV ,频率为50KHZ 的漂动,则: (V6-V3)/(R78+1/ωC26)=V3/R88 V6=3.51V3 △V6=50mV △V3=14.245mV △I=△V3/r11=71mAB. 基准V5的温漂:因1.24V 的基准温漂系数为100PPM/°C,若△T=50°C,则△V5=0.62MV ,因此 △I=△V/r11=3.1mA结论: 恒流点温漂主要是由V6的干扰.U4UM 601L1ref 3-245 +6OUT 78VCC R110.2ohmR84127KR78RC261000PC80.1UR8810KR8414K2.下面看一下另一种恒流检测电路特点:加一级放大电路,把基准抬高.优点分析:V6的变化: 假设V6有50MV ,频率为50KHZ 的漂动,则: (V6-V3)/(R78+1/ωC26)=V3/R88 V6=3.51V3 △V6=50mV △V3=14.245mV△I=△V3/A/r11=8.22mA(A 为增加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8.66) 因此恒流点影响缩小了8.66倍.实际测试,重常温开机,到60环境温度,恒流点下降了9mA结论: 加一级放大基准抬高后恒流点温漂可改善.3. 结论针对低输出电流而又需高温漂精度恒流点的机种来说: (1) . 恒流采样电阻用阻值较大的MOF 电阻(0.2ohm)(2) . 电流采样要加一级放大,同时基准电压要高一些(Vref>1.0V).R7610KC80.1UR78RR3210KR7786.6KR2310k/1%C90.1U U3ALM35832481+--+OUTR85100kC240.1UR7586.6KU4UM 601L1ref 3-245 +6OUT78VCC C26CAP NPR8427.4KR110.2ohmC170.1U。

采用集成块LM3342的恒流源

采用集成块LM3342的恒流源

采用集成块LM3342的恒流源
对于高耐压的晶体管,比如MPSA42和MJE340,就可能需要VCE>2V。

在作为812H-1C-C 24V分相器的差分对电路中,将有一半的输入信号电压落在尾巴恒流源管子上。

如果这个恒流源是级联式的,则处于下方的晶体管,很可能没有信号电压落在上面。

因此,它可以工作于只有2~3 VDC的情况下。

剩下的DC电压可分配给上方的晶体管,因为这只晶体管需要承担大部分的AC信号。

图2.52 2N3 904的关系特性,表明工作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最小VCE
采用集成块LM3342的恒流源
恒流源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

就是采用可调恒流源集成电路,比如LM3342。

这种器件能够在仅有1.2V的压降下正常工作,无需再设辅助电源。

但最大的工作电流较小,为/(MAX.)=1 0mA。

典型应用的场合是用在差分对的尾巴电路中,但稳定性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差分对有时会在瞬间进入过载状态,器件内部运放的供电电压可能因此而降得过低,以致不能保证线性工作;设讣处置不当,器件本身也会振荡。

故在这里给读者提个醒。

电子工艺实习报告恒流源

电子工艺实习报告恒流源

一、实习背景恒流源是电子电路中一种重要的电源元件,它能够为电路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为了加深对电子工艺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我们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恒流源的设计与制作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恒流源的工作原理,掌握其设计方法。

2. 学会使用常用电子元器件,提高焊接技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恒流源原理及设计恒流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使其保持恒定。

本实习中,我们采用以下电路实现恒流源:(1)采用三极管作为电流控制元件,利用其放大作用来稳定电流输出。

(2)利用稳压二极管为三极管提供稳定的基极电压,以保证电流的稳定性。

(3)通过电阻分压电路,设置合适的电压,实现电流的设定。

2. 元器件选择与焊接根据设计要求,我们选择了以下元器件:(1)三极管:2N3904(2)稳压二极管:1N4733A(3)电阻:1kΩ、10kΩ、1Ω(4)电容:0.1μF(5)电源:9V电池(6)印刷电路板(PCB)在焊接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按照电路图摆放元器件,注意元器件的极性。

(2)使用电烙铁焊接元器件,注意焊接质量,避免虚焊、短路等现象。

(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确保电路连通。

3. 电路调试与测试焊接完成后,我们对电路进行调试与测试,具体步骤如下:(1)使用万用表测量三极管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

(2)调整电阻分压电路,设置合适的电压,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3)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输出端的电流,调整电阻值,使电流达到设定值。

(4)观察电路工作情况,确保输出电流稳定。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小组对恒流源的设计与制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以下技能:1. 理解恒流源的工作原理,能够根据需求设计恒流源电路。

2.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择,提高焊接技能。

3. 学会使用万用表等仪器进行电路测试,提高电路调试能力。

lm317恒流源电路图

lm317恒流源电路图

lm317恒流源电路图lm317恒流源电路图图1、图2分别是用78××和LM317构成的恒流充电电路,两种电路构成形式一致。

对于图1的电路,输出电流Io=Vxx/R+IQ,式中Vxx是标称输出电压,IQ是从GND端流出的电流,通常IQ≤5mA。

当VI、Vxx及环境温度变化时,IQ的变化较大,被充电电池电压变化也会引起IQ的变化。

IQ是Io的一部分,要流过电池,IQ的值与Io相比不可忽略,因而这种电路的恒流效果比较差。

对于图2的电路,输出电流Io=VREF/R+IADJ,式中VREF是基准电压,为1.25V,IADJ是从调整端ADJ流出的电流,通常IADJ≤50μA。

虽然IADJ也随VI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且也是Io的一部分,但由于IADJ仅为78××的IQ的1%,与Io相比,IQ可以忽略。

可见LM317的恒流效果较好。

对可充电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用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构成恒流充电电路具有元件易购、电路简单的特点。

有些读者在设计电路时采用78××稳压块,如《电子报》2001年第2期第十一版刊登的《简单可靠的恒流充电器》及今年第6期第十版的《恒流充电器的改进》一文,均采用7805。

78××虽然可接成恒流电路,但恒流效果不如LM317,前者是固定输出稳压IC,后者是可调输出稳压IC,两种芯片的售价又相近,采用LM317才是更为合理的改进。

LM317采用T0-3金属气密封装的耗散功率为20W,采用TO-220塑封结构的耗散功率为15W,负载电流均可达1.5A,使用时需配适当面积的散热器。

由于LM317的VREF=1.25V,其最小压差为3V,因此输入电压VI达4.25V就能正常工作。

但应注意输出电流Io调得较大时,输入电压VI的范围将减小,超出范围会进入安全保护区工作状态,使用时可从图3的安全工作区保护曲线上查明输入—输出压差(VI-Vo)的范围。

恒流电源的调节技巧与故障排查

恒流电源的调节技巧与故障排查

恒流电源的调节技巧与故障排查恒流电源是一种常见的电源装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工业控制系统中。

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以满足设备对电流的需求。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恒流电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故障,因此掌握一些调节技巧和故障排查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恒流电源的调节技巧。

在调节恒流电源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电流范围的选择:首先根据所需的电流范围选择恒流电源。

不同的电子设备和工业控制系统对电流的需求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流范围。

2. 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恒流电源除了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外,还需要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因此,在调节恒流电源时,我们需要关注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确保其能够满足设备对电压的要求。

3. 过载保护:恒流电源通常都具有过载保护功能,能够在输出电流超过额定值时自动切断电源输出。

在调节恒流电源时,我们需要确保过载保护功能正常工作,以保护设备的安全运行。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一下恒流电源的故障排查方法。

当恒流电源出现故障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排查:1. 检查电源输入:首先,我们需要检查恒流电源的输入电源是否正常。

检查电源插座、电源线和电源开关是否正常连接,确保电源输入没有问题。

2. 检查输出连接:接下来,我们需要检查恒流电源的输出连接情况。

检查输出端口和设备的连接是否松动或断开,确保输出端口和设备之间的连接良好。

3. 检查保护装置:恒流电源通常都配备有过载保护、过压保护和短路保护等装置。

当恒流电源出现故障时,我们需要检查这些保护装置是否触发。

如果保护装置触发,需要先解除保护状态,然后重新启动电源。

4. 测试替换元件:如果以上步骤都没有找到问题,可以考虑使用测试替换元件的方法进行故障排查。

将可疑的元件替换为一个正常工作的元件,然后再次测试电源是否正常工作。

通过逐步替换可疑元件,我们可以逐渐缩小故障的范围,找出引起故障的具体元件。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经过上述步骤排查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

基于LM334的恒流源电路调试总结

基于LM334的恒流源电路调试总结

基于LM334芯片做的1mA恒流源电路最近因为工作需要,设计了一款基于LM334MX/NOPB的1mA恒流源电路,根据实际效果来看,也基本能够满足设计需求,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关于这个设计的帖子、芯片手册上也有相关说明,但我还是想把自己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个整理,然后共享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最大限度避免有人跟我走同样的弯路,提高我们这些苦逼硬件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如果文中内容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出来,我们一起进步。

最近手头接到一个项目,需要做一个位移传感器,经项目小组开会讨论,最后决定电路设计以恒流源为基础,采集负载端接入电路不同电阻情况时横流输入端的不同电压,以确定此时传感器的不同行程。

为了设计恒流源电路,在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大家发的总结,也比较了很多种恒流源电路的优劣,最后从产品精度要求、产品成本、实际设计中电路板尺寸综合考虑,决定使用LM134系列芯片做恒流源电路,该系列芯片datasheet在网上随处可见,很好下载,在这里就不多做描述,直接上图:下图1为我画的恒流源电路,图2为芯片datasheet上给的恒流源电路。

对比图1和图2,有三处区别,区别1:开关二极管替换,没有别的考虑,只是手头只有1N4148,查看资料后确定能够直接替换;区别2:电阻数量,主要是为了能够调整输出电流,所以设计两两电阻并联形式,可以根据自己手头现有器件,搭建满足要求的电阻。

(图1中右侧标注为1mA时的电阻理想值)区别3:恒流源输出端串0Ω电阻,只是为了调试中能够方便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是否横流而设计图1 恒流源电路图2 官方恒流源电路注意三点:1、图1中芯片供电为12V,这个电压值可根据自己实际需求调整,芯片本身可兼容0~40V供电电压,而根据后端恒流源电流输入的负载阻抗可计算出芯片输出端最高电压,保证工作电压与输出端电压最少1V以上压差,才能保证芯片输出横流;2、计算公式公式1 温飘计算公式公式2 恒流计算公式设计过程中,可根据电路实际所需的电流值,将两个电阻设为未知数,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注意不要使用资料中给出的0.134V数值,该值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电路并不太适用),接下来就是最基础的初中知识啦。

基于LM2734的LED恒流驱动电路图

基于LM2734的LED恒流驱动电路图
本页面信息由电子LED信息网用户提供,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致电本站,本站核实后将迅速删除!>>>>>
基于lm2734的恒流驱动电路如下图所示利用lm321运算放大器获取采样电阻rset上的电压结合其它电阻和电容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高效率的大功率led恒流驱动电路
基于LM2734的LED恒流驱动电路图
LM2734是1A降压型稳压器。基于LM2734的恒流驱动电路(如下图所示)利用LM321运算放大器获取采样电阻Rset上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压,结合其它电阻和电容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高效率的大功率LED恒流驱动电路。在实际使用中,有些LED恒流驱动电路可以直接从采样电阻获取反馈电压,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LM334芯片做的1mA恒流源电路最近因为工作需要,设计了一款基于LM334MX/NOPB的1mA恒流源电路,根据实际效果来看,也基本能够满足设计需求,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关于这个设计的帖子、芯片手册上也有相关说明,但我还是想把自己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个整理,然后共享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最大限度避免有人跟我走同样的弯路,提高我们这些苦逼硬件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如果文中内容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出来,我们一起进步。

最近手头接到一个项目,需要做一个位移传感器,经项目小组开会讨论,最后决定电路设计以恒流源为基础,采集负载端接入电路不同电阻情况时横流输入端的不同电压,以确定此时传感器的不同行程。

为了设计恒流源电路,在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大家发的总结,也比较了很多种恒流源电路的优劣,最后从产品精度要求、产品成本、实际设计中电路板尺寸综合考虑,决定使用LM134系列芯片做恒流源电路,该系列芯片datasheet在网上随处可见,很好下载,在这里就不多做描述,直接上图:
下图1为我画的恒流源电路,图2为芯片datasheet上给的恒流源电路。

对比图1和图2,有三处区别,
区别1:开关二极管替换,没有别的考虑,只是手头只有1N4148,查看资料后确定能够直接替换;
区别2:电阻数量,主要是为了能够调整输出电流,所以设计两两电阻并联形式,可以根据自己手头现有器件,搭建满足要求
的电阻。

(图1中右侧标注为1mA时的电阻理想值)区别3:恒流源输出端串0Ω电阻,只是为了调试中能够方便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是否横流而设计
图1 恒流源电路
图2 官方恒流源电路
注意三点:
1、图1中芯片供电为12V,这个电压值可根据自己实际需求调
整,芯片本身可兼容0~40V供电电压,而根据后端恒流源
电流输入的负载阻抗可计算出芯片输出端最高电压,保证工
作电压与输出端电压最少1V以上压差,才能保证芯片输出
横流;
2、计算公式
公式1 温飘计算公式
公式2 恒流计算公式
设计过程中,可根据电路实际所需的电流值,将两个电阻设为未知数,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注意不要使用资料中给出的0.134V数值,该值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电路并不太适用),接下来就是最基础的初中知识啦。

根据公式1可知,如果设计过程中电路温飘不符合要求,可适当调整R1或是R2阻值大小。

3、PCB设计
PCB设计中,芯片封装尽量选用LM334MX/NOPB对应的封
装,注意该系列芯片有四种不同的封装,两种直插封装很好
区分,两种贴片封装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型号,其中的区别如
下图3
图3 两种贴片封装区别
建议大家选择第一种封装芯片,且在PCB绘制时将2、3、
6、7引脚通过走线连接起来,(这是IC中多次用到了V-作
参考,所以前部连接起来有助于芯片内部更精确的电压降,
同时也有利于更大的散热和有效增加通过电流),括号中内
容引自电子论坛发烧友某工程师回帖内容。

这是我第一次写经验总结,可能看着逻辑也比较混乱,漏洞也较多,望大家海涵,多多关注,多多讨论,多多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