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11)

合集下载

10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

10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

10综合419 《富翁》[思考与练习]18差错2015/7/17/17-----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7)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25、富翁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

翁诺之。

至家,适几上有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之。

翁谢去,竟不与赀,或问其故,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足矣。

”访之果然。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理解“商贾多贷其赀”是指:①富人向商人借贷;②商人向富翁借贷;③商人发放贷款;④多数商人通过借贷经营。

文中的“借本者”意为:①借赌本的人;②借本钱经商的人;③假装借钱经商的人;④假装一本正经的人。

富翁“竟不与资”的结论是这样得来的:①凭自身经验得出;②通过类比推理方法得出;③运用三段论推理方法得出。

(二) 选择正确的理解“适几上有钱数十”中的“适”解为: ①发现;②目睹;③恰巧;④意外。

“访之果然”中的“访”解为:①访问;②询问;③暗访;④拜访。

(《高助》419~420页)参考答案225题,(一)②①③(二) ②③(《高助》444页)一“资”系“赀”之误选择题“竟不与资”的“资”系“赀”之误。

二衍“其”“或问其故”的“其”,系衍文,《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6页)有关文字如下:或问故三“(一)”应是三个自然段从参考答案“(一)②①③”看,“(一)”下面第一自然段应该分成两个自然段。

这样,“(一)”共有并列的三个自然段。

四“(一)”漏小题号“(一)选择正确的理解”下面三个自然段,漏小题号“1”、“2”和“3”,理由详见乙文。

五“(一)1、2、3”被选项各只有一项,无法选择“(一)1、2、3”,被选项只有一项,无法选择。

理由见戊文。

六“(一)1、、3”都是陈述句,不构成练习题“(一)1、、3”都是陈述句,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七“(一)1、2、3”是有语病的陈述句“(一)1、2、3”是有语病的陈述句,理由见丁文。

24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24) 2

24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24) 2

“‘启蒙’本指打开愚昧”二误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24)
杨宝福
34 小人
清康熙年间,有艺人携一瓮,瓮藏小人,长约尺许。

投以钱,则启盖令小人出,唱曲而退。

至掖,掖令索瓮入署,细审小人出处。

初不敢言。

令固诘之,方自述其乡与族。

盖读书童子,一日自塾中归,路遇艺人,为其迷,复投以药,四肢遂暴缩。

彼遂携之,以为戏具。

令怒,杖杀艺人。

(据《聊斋志异》改写) 【文言知识】
启。

“启”在文言中多作“开”、“打开”、“发”等解释。

上文“启盖令小人出”,意为打开盖子让小人出来。

“启户”即开门;本书取名“启蒙读本”,其中“启蒙”本指打开愚昧,通俗的说法是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46)
“启蒙”之“启”者,由“打开”引申为“开发”、“教育”的意思;
“蒙”者,稚也。

这是《易经》上的说法。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普及本,1979):
蒙昧昏昧,知识未开。

如:蒙昧时代;蒙昧无知。

《晋书•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4633)小孩幼稚,蒙昧无知,需要教育者心启其智,故曰“启蒙”。

孩子无关乎“愚昧”,只能说“蒙昧”,再说“愚昧”又非瓮“盖”,岂能打开?
《文言文启蒙读本》是杨振中自己所写的书,但是,对书名《文言文启蒙读本》中的“启”和“蒙”,都理解错误,真是大笑话。

14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

14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

《渑池道中》[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3、渑池道中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莫,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选自《唐国史补》) [思考与练习](一)“属天寒”中的“属”,解释为:①遇上;②连续;③属于;④不巧。

(二)“日向暮”巾的“向”,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①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促织》)(三 ) 写出上段文字中一个借代的词语,并说明借代什么?(四)写出上段文字中一个通假字。

(五)写出“须臾”的四个古汉语同义词。

(《高助》436)参考答案242题:(一)①(二)③(二)铃铎借代车辆(四)直同“值”(五)俄顷;旋:有间:俄而(《高助》445)一题名之误题名《渑池道中》,在《唐国史补》里不存在。

二(一)不构成练习(一)不构成练习,理由见丙文。

三(一)是病句(一) 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二)是病句(二) 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与下列各句中哪个‘向’的意义相同”,误,理由见庚文。

六“借代的词语”、“借代什么”之辨析“借代的词语”?辨析见《“借代的词语”、“借代什么”之辨析----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5)》.七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

1文字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3)“塞士俱欢颜”?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3页)[阐发与应用]2、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语)(《高助》第1版2003年第15次印刷)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确实是千古名句。

笔者对其中的“寒士”一词的记忆尤为清晰。

事情是这样的:“寒士”指谁、那些人?曾折磨了我。

查1962年版《唐诗一百首》第47页:[解释]⑩俱---都。

全句说:普遍庇护天下的穷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

把“寒士”理解为“穷人”。

怪。

我知道封建社会的“士”不指目不识丁的百姓。

查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未作句、注释。

查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第179页:[一七]按此诗“寒士”,虽指贫寒的书生,但可以而且勇当理解为“寒人”。

有“寒士”这个词,没有“塞士”这个词,“塞士”是杨振中生造的。

“寒士”就是指贫寒的书生,扯到“天下的穷人”,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的翻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寒士”。

《高助》冒出“塞士”是生造的,它无法冲破我记忆之网。

但是,害了孩子。

上海中高考作文里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

阅读题写错别字,也扣分。

初高中生参加中高考,照《高助》文字写成“寒士”,是肯定要扣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高考阅卷是暗箱操作,只能查试卷的题头分加得对不对,不能查中高考试卷失分的情况。

11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4)

114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4)

《自有史官书之》[思考与练习]2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4)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28.自有史官书之[宋]太祖尝弹雀于后院,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说,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答案“乃常事耳”中的“乃”,与下面各句中的哪个“乃”意同:①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沦魏晋。

(《桃花源记》)③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臣以尚急于弹雀”中的“于”,与下面各句中的哪个“于”用法相同: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④大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徐俯拾齿置怀中”与“汝怀齿欲讼我邪”中前后两个“怀”,它们的词性分别是:①名—名;②名—动;③名—使动;④动—意动。

(三)那臣子“拾齿置怀巾”的目的是:①记住这次受辱的经过;②怕撞落的齿被皇帝左石的人拾去后再惹是非;③作为史官记载此事的凭证;④作重新镶牙的依凭。

(《高助》422)参考答案228题:(一)②③(二) ③(三) ③(《高助》444)一题名,误题名《自有史官书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不存在。

参见甲文。

二“院”系“园”之误“太祖尝弹雀于后院”的“院”,《历成•涑水纪闻•卷一》和《四库全书》卷一,1036册321下半页,均作“园”。

三(一),漏小题号(一)漏小题号“1”和“2”。

参见乙文。

四(一)1、2,不够成练习(一)1,仅一个陈述句,不够成练习。

110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0)

110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0)

9表述431《蹇材望其人》[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题号是空中楼阁----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0)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7、蹇材望其人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

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

”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

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

’”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

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

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

遂得本州同知。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思考与练习](一)选择“仍见祀”的“见”与下列哪句中的“见”用法相同: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于是见公输盘。

(《公输》) ④……故今具道所以,冀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中的“所以”与下列哪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③……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原君》)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人皆怜之”中的“怜”意为:①敬爱;②同情;③可怜;④可惜。

(三)“蹇已莫知所之”中的“之”:①指代蹇;②指代地方;③作动词“到”、“往”解;④语气助词,无义。

(四)蹇材望是这样—个人:①两面派的卖国贼;②大宋忠臣;③既有忠臣的—面,又有叛变的一面;④求虚荣的人。

(《高助》第431页)参考答案237题:(一)④①(二)①(三)③(四)①(《高助》第445页)《蹇材望其人》[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题号是空中楼阁。

有人可能会说:“参考答案题号‘237’之前,不是有‘236’吗?怎么是空中楼阁呢?”请不要被像蒙住了眼睛。

11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6)

11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6)

“‘烛’与‘出’,均属词性活用现象”----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7)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黠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②,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选自苏轼《黠鼠赋》)[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译文“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译为:①这老鼠便闭上眼装作无法脱身的样子;②这老鼠眼见将被关住而不得逃跑了;③这老鼠见到皮袋被盖住而无法脱身呀;④这老鼠眼被关闭而不能脱身呀。

“是方啮也,而遽死耶”译为:①这老鼠刚才还在啃咬,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②当时还在咬东西,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③这老鼠刚才还在啃东西,难道闷死了;④是咬东西得老鼠,哪能一下子就死去。

(二)“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属于词性活用现象:①名作动—名作动;②名作动—名作使动;③名作使动—名作动;④名作动—动作使动。

(三)“既而复作”的“作”,与下面各句中哪个“作”意同: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

(《狱中杂记》)②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促织》)③此疫作也。

(《狱中杂记》)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高助》423)参考答案229题:(一)④①(二)④(三)②(《高助》444)“‘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属词性活用现象”的主语是“‘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谓语是“均属词性活用现象”。

“烛”与“出”都是词,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可以说“‘烛’与‘出’都是词,属汉字”,不是“现象”。

词“烛”与“出”,怎么会“属词性活用现象”呢?应该这样表述:“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活用。

13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3)

133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3)

10综合432 《学问之道》8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3)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8、学问之道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

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

岂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选自《魏源集》)[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找出上文中一个通假字。

(三)“决”解释为:①决定;②坚决;③急速;④迟缓。

(四)找出其中所有的反义词。

(五)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高助》432)参考答案238题:(一)略 (二)信同“伸”(三)③(四)寒一暑;屈——信;快一忤;消一长;祸—福;得一一失;难—易(五)学问之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高助》445)一题名,误题名《学问之道》在《魏源集》中不存在。

二(三)不构成练习(一)1,失孤零零的陈述句,不构成练习。

理由见丙文。

(一)2,同样不构成练习。

三(三)是有语病的陈述句(一)1、2,都是有语病的陈述句,理由不赘述。

理由见丁文。

四“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奇。

详见《“从原文中摘出上述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34)》五参考答案、空中楼阁、“238题”不存在有参考答案、空中楼阁、“238题”不存在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错误百出害子害孙(11)
“逮”,“隔壁光透不过来;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辨析
226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汉人也,少年时勤学而无烛。

邻有烛而不逮.(指隔壁光透不过来;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

衡乃穿壁而引其光,以书映光读之。

邑.(当地)有大户,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
..(做雇工)而不求偿。

主人怪之。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尽)读之。

”主人感叹,资.(借)给以书。

衡手不释卷,终成大学者。

(据《西京杂记》改写)
(第284页)
杨振中把“邻有烛而不逮”的“逮”夹注为“指隔壁光透不过来;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误。

先辨析“指隔壁光透不过来”。

“邻有烛而不逮”的“逮”,《字典》注释如下:
及,到达。

《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也。


(第69页)《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修订本,第四册,中华书局出版,1964年9月第1版,1981年6月第2版,北京第6印刷):
1050 逮
(一)及,到,到达。

《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也。

”李密《陈情表》:“~奉圣朝,沐浴清华。


(第1620页)
杨振中把意思写反了。

这个差错,自1079年《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出版以来,延续了十多年。

请看《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0)》(百度网上可查阅):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7)
一个“不”字惹了祸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
(选自《西京杂记》)[注释]
①::及。

此指照射不到。

(《高助》32页《高增》31页《高新》26)
笔者于2014年提交给长宁区人民给法院的起诉状【附件二】第七条如下:《高助》第32页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注释]
①:及。

此指照射不到。

◎一个“不”字惹了祸,把意思写反了。

《高助》第32页、《高增》第32页和《高新》2013年6月第3版第26页,都把“邻舍有烛而不逮”的“逮”注释为“及。

此指照射不到。


杨振中这一差错害了多少人?
请看下面两组数据。

一、
2008年9月第2版《高增》末页的前一页反面写道:
版次:1997年3月第1版,2008年9月第2版。

2008年9月第27次印刷
印数:464.402—484.400册
二、
2013年6月第3版《高新》末页的前一页反面写道:
版次:2013年6月第3版第1次印刷
印数:1—20.000册
再分析杨振中“一说不肯把烛借给匡衡”之误。

“逮”,意为“肯把烛借给匡衡”,不是“不肯把烛借给匡衡”。

杨振中同样把意思写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