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引发的生态思考

合集下载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中国作家姜戍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内蒙古草原上发生的一系列极富生态意识的故事。

小说描绘了狼与人类的关系、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草原与城市的关系等多个层面的生态问题,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下面将对《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析。

《狼图腾》通过对草原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

在小说中,作者对内蒙古的草原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揭示了草原的壮丽和奇特之美。

在作者笔下,草原上的绿色牧场、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远处的群山、湍急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狼图腾》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态平衡的追求和呼吁。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狼群在草原上的生存状态和生态角色,揭示了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

在作者笔下,狼群是草原上的主要掠食者,它们驱赶了一切捕食者,保护了草原上的鹿群、羊群、马群等其他动物,维护了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当人类对狼进行迫害和破坏时,就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通过对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描绘,作者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野生动物,追求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狼图腾》通过对蒙古族传统草原生态文化的表现,展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崇尚和传承。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草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描绘,展现了蒙古族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蒙古族在草原上放牧、狩猎、种植、娱乐等活动,都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蒙古族的传统信仰、祭祀活动等,也都包含了对大自然的崇尚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一部以蒙古族大草原上生存的狼群为主题的小说,书中主人公查理斯·彼得曼是一名挖掘专家,他来到草原上寻找稀有矿物,却因为意外而与蒙古族人相遇。

在与这些原始部落中生活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了草原上的生态系统,并且体会到了一种与自然共处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人类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而《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更是对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思考方式。

这种生态意识不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更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在小说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小说中提倡的生态意识体现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

小说中的蒙古族人视狼为神,他们非常尊重狼的存在,并认为狼是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查理斯则惊叹于狼群内的井然有序和狼对草原的保护作用,这使得他重新审视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破坏行为。

他在和蒙古族人深入交流后,也逐渐认识到每一种野生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他反对过度捕杀或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其次,《狼图腾》中强调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人类和动物的共享场所,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描述蒙古族人和狼如何在草原上生活,以及查理斯在这个环境中的体验,表达了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蒙古族人对草原的尊重和崇拜,也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珍视。

最后,小说中还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念。

在蒙古族人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中,人类和自然世界是相互依存的,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作者通过叙述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强调了人类和自然需要相互尊重和保护的重要性。

查理斯在草原上与蒙古族人的相处,也让他意识到人类应该向着与自然共生的方向发展,而非走上自我中心和自利导向的道路。

综上所述,《狼图腾》中对生态意识的体现,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共存的观念,表达了人类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呼吁人类应该像蒙古族人一样去尊重和珍视自然。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摘要】《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主题的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

狼作为自然界的顶级掠食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和循环。

狼群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照顾,呼应着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小说中也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作者通过狼图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呼唤生态危机的关注。

《狼图腾》对生态意识的启示在于人类应该学习狼群的生态智慧,重视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提醒我们,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呵护这个地球家园。

【关键词】狼图腾、生态意识、文学作品、自然界、掠食者、合作、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尊重、生态危机、启示、生态智慧、社会、生态平衡、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狼图腾》的背景《狼图腾》是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格拉尼奥莱于2004年出版的小说,该小说以一群狼为主角,通过描述狼群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万物相生相克的法则。

小说以狼为载体,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格拉尼奥莱通过描绘狼群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生态平衡,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整体。

作者通过狼图腾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和谐共生。

《狼图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了生态意识的重要性,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也警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性。

通过介绍《狼图腾》的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生态意识的表达,进而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发对生态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1.2 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生态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角色、情节和场景,展现出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引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能够深刻触动读者的心灵,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引导人们重视保护环境、珍惜生态资源。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中国作家姜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狼为主线,通过描写狼的生态行为和与人类的关系,深入探讨了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狼的形象,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小说通过对狼的描述,展现了狼的生态行为。

狼是自然界中的顶级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小说通过对狼群的描绘,让人们了解狼的狩猎行为、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狼群之间互相合作,通过集体狩猎来追捕猎物,这种团结一致的行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性。

这种团结的集体主义意识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启示,促使人们学习团结协作、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小说中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透过人物间的互动,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中,牧民通过与狼的平衡相处,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小说中的人物尊重自然规律,不滥砍滥伐,不过度捕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与此狼也给牧民提供了警示,当牧民破坏生态平衡时,狼会向他们发出警告,提醒他们修正错误。

通过这种自然警示,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小说中还描绘了狼的灵敏触觉和敏锐嗅觉,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想告诉人们,我们应该更加细心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美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小说中提及了人类对狼的迫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描述人类对狼的屠杀和对草原的过度开发,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干预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小说中,狼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和人类共存,互不侵犯,但人类却对狼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导致了狼群的减少。

这种借助动物的角度来揭示人类的错误行为,可以使人们更加警醒,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

《狼图腾》通过对狼及人类与其关系的描绘,深入探讨了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原则,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向狼群那样团结协作,学会感知和保护自然,同时警惕人类的破坏行为,从而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小说家姜戎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写中国北方草原上一支蒙古牧民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以狼为象征,通过讲述狼的生态习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意识。

《狼图腾》通过狼的形象塑造展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狼是草原上的顶级掠食者,它们追逐着羚羊、马群等动物群体,只选择其中弱势或疾病的个体进行捕食,保证了草原动植物的种群平衡。

这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生态平衡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某个物种或环节过于繁荣或者过于萧条,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当蒙古牧民屠杀狼群、过度猎杀羚羊和马群时,导致了草原上的生态失衡,造成了水源枯竭、动植物种群减少的现象。

《狼图腾》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小说中的蒙古牧民依靠草原的资源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他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而当外来的文明势力介入后,蒙古牧民被迫放弃了传统的牧畜生活,转而从事煤矿开采等破坏环境的活动,导致了草原生态的恶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无视环境保护的现状,通过小说,姜戎传递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先辈智慧的重要信息。

《狼图腾》中还强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人类是动物的一部分,人与动物之间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生命链中的一环。

小说中,蒙古牧民尊重狼,崇拜狼,甚至崇拜成了与神一样的存在。

这种对狼的尊重也让他们与狼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共同守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

这种尊重和平衡的思维方式引发人们对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以及如何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问题。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其他动物,与它们和谐共生。

《狼图腾》通过狼的形象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描绘,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等生态意识。

这些意识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和体现,引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生态的思考,对于提升人类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中国作家姜戎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真实故事,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狼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

《狼图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小说中,蒙古族牧民阿来家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尊崇着大自然,与自然保持着一种亲密的联系。

他们遵循着草原的季节变化,迁移至更加适宜的地方放牧。

他们没有过度捕猎,没有过度放牧,与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关系。

小说中还描写了人们与其他动物的共生互助关系,比如人们参与拯救被陷地的鸟类,以及捉狼救鹿等情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珍视之情。

《狼图腾》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

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草原上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象,包括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

作者通过描写狼群在草原上狩猎、放牧,以及草原上各种其他动物的生活,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狼群被描绘成草原上的保护神,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其中的动植物。

小说向人们传递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讯息,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狼图腾》探讨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小说中,作者描绘了蒙古族牧民与草原上的狼群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与狼群的竞争中,人们学习到了如何尊重、理解和保护野生动物。

小说中的主人公陈辉与狼群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他尊重、爱护并与之共舞。

通过这种交流和理解,陈辉意识到狼群的重要性,并为守护狼群和草原而奋斗。

这一情节表达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应该建立互相尊重、和谐共存的关系,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狼图腾》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影响,比如过度放牧、过度捕猎等。

这些行为导致了草原退化、动植物数量减少等问题。

小说通过讲述人们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并采取行动拯救生态环境的故事,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说向读者传达了人类应该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信息。

《狼图腾》通过描绘内蒙古草原上的真实故事,蕴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一本以蒙古草原上的狼群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

小说以故事性、寓意性和启示性为主要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姜戎通过对狼与人的相处、狼群的生态行为,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刻画,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

首先,小说中的狼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狼的生态行为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描述。

比如,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狼的繁殖方式、觅食方式、组群形态等,以及狼群与其他食肉动物如熊、猞猁等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一幅草原上群生的生态画卷。

作者还通过“狼图腾”这个意象,强调了大自然生态整体的和谐与平衡,没有狼的草原生态系统必然面临失衡和生态危机。

其次,小说中的人与狼之间的关系,也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作者阐释了人类的生态观念从最初的盲目破坏生态系统到逐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呼吁人类要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

小说中人们的生计、繁荣与狼的生态保护息息相关,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狼群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文化生态方面的意义。

姜戎通过蒙古族人尊重并崇拜狼的传统和习俗,强调了文化和传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能够让人类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更好地融入自然,全面地理解自然规律与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陶然对于大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表现出生态意识的一种呈现形态。

他对于狼群的研究和生态观念逐渐成熟,关注并致力于维护草原生态平衡,表现了人类生态观念逐渐转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姜戎的《狼图腾》是一部关于生态意识的小说,描绘出狼群和人类在大自然中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也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缩影。

小说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为整个地球的生存发展营造一个绿色的、和谐的社会氛围。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

解析《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狼图腾》是一部以草原上狼群为背景的小说,在这个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指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意识。

小说通过描述狼群生活的种种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尊重。

小说描绘了狼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展示了狼群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策略。

狼群中有严格的等级和规矩,每只狼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角色。

狼群的领袖能够平衡各个利益,使整个群体能够生存和繁衍。

这种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存在,使得狼群能够在草原上生活并繁衍后代。

这种以合作和互助为基础的生存方式,启发人们意识到人类也应该建立和谐的社会结构,以保护自然环境并确保人类的生存。

《狼图腾》也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尊重。

在小说中,草原是狼群生存的栖息地,对于狼群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意识到如果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就会威胁到狼群的生存。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与狼群和谐共处的场景,展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尊重。

人们将狼群当作是神圣的动物,他们尊重并遵循狼群的生态规律,保护草原并与狼群建立友好的关系。

通过描述人类与狼群和谐共生的情景,小说提醒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环境并与之和谐相处。

《狼图腾》还深入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和理解,展示了人类在狼群身上学到的生态智慧。

狼被描绘成了敏锐的触角,能够感知自然界的微小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狼群能够正确判断牲畜的数量和草原的养殖量,从而保持生态平衡。

人们通过与狼群的交往,认识到自然界的微妙和复杂,学习到了生态保护和管理的智慧。

人们在与狼群的互动中,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从而更加重视和保护草原环境。

《狼图腾》中蕴含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方面。

通过描绘狼群生活的细节,小说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尊重。

小说还深入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和理解,展示了人类从狼群身上学到的生态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图腾》引发的生态思考
----读《狼图腾》有感最近看了那本畅销很久的《狼图腾》。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这部小说被普遍赞誉为是题旨深邃,意象恢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深度,结构庞大,内容丰富多采又充满神奇变幻的作品。

特别是它对人类、自然诸多关系和深层的生态文化上表现的难得的自省意识备受人关注。

好多人都给了这本书很高地评价,从企业家到歌唱家、文学批评家……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就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读了《狼图腾》,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

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

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

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

商战中这种对手是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苍狼乐队”感谢《狼图腾》。

它让我读出:深沉、豪放、忧郁而绵长的蒙古长调与草原苍狼幽怨、孤独、固执于亲情呼唤的仰天哭嗥,都是悲壮的勇士面对长生天如歌的表达;是献给《天堂》里伟大母亲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肠、最动人的怨曲……
文学批评家孟繁华:《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度,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

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创性。

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因此,这是一部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大书。

文学批评家白烨:姜戎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

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尚难以解读狼性的魅力与深奥,也不敢妄言剖析农耕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优与劣,更不敢考证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与狼之间的历史渊源,我只想就在阅读通篇小说时感受最深的一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谈谈自己想到的三个问题。

第一,当前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生活在地球之上、宇宙之中?就地球生态系统而言,人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去对待人、环境和其他生物?人类是否依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之上,惟我独尊,认为人具有裁决、并重新安排一切的权利,以一种强者的姿态去拯救和保护弱者——自然,谋求缓和人对自然环境破坏、污染的进程,以期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各种享乐消费欲望?人类应当从历史上朴素的生态平衡中受到启迪,从传统——例如草原文化观念——中汲取一种大智慧,将人放在整个地球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去权衡。

一些发达国家在处理环保问
题时,明显就具有狭隘的地区观念,它们将一些污染严重、对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对人的生命带来巨大影响的工业生产、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统统转移到亟待发展工业、提高生活水平的落后的、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在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人口发展及人类欲望与生态资源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人只是自然生态链、食物链上的一环。

从完整链条来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过大,否则,整个链条就会有因失去平衡而导致断裂的危险。

当前,世界总人口已经超过65亿,任何一个人又都有追求更加舒适、安逸的生活的权利。

那么,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物质欲望的急剧膨胀,原本有限的生态资源肯定不能满足人类的所有需求。

那么,在人口、人的欲望与自然资源、生态平衡之间有没有一个确定的相关函数值,一个发出危机信号的临界点?有没有一个函数关系式去调节彼此之间的关系呢?
第三,生态保护、濒临物种保护的文化观念问题。

当前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否应该从单纯生态物种的保护上升到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濒危动植物保护的层面上?单纯濒危物种保护,实质上是把濒危物种放置在一个没有围栏的动物园里,并不是恢复其原来的生存环境,原来的生态食物链。

它是在被喂养,而不是自然地生存;它们的自我生存能力在退化。

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似乎达到了防止一些物种灭绝的目的,那些物种毕竟还存在,但事实上该物种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能力与天性,发生了变异。

从文化观念上看,这只是出于强大的人类对处于灭绝边缘的动植物的一种怜悯和恩赐,
而不是人类与他们的和谐共生,人类的文化观念并没有丝毫改变。

那些被保护幸存下来的物种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与人类及其他强势物种和谐共生,随时面临灭绝的威胁。

如果人类将自身纳入到地球生态乃至宇宙生态的链条之中,维护生态的平衡,就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所以,保护一种动物,不仅要保障它有健康繁衍的必须数量;而且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保护它的生存空间,保护它充分完整的食物链。

著名作家张抗抗就东北虎保护充满忧伤地写道:……如今是“虎啸人愁”了,愁的是这600多只东北虎(东北虎林园现有老虎数——摘录者按),未来的归宿何在?——“放虎归山”是养虎的初衷和最终梦想,更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然而,昔日浩瀚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如今到处都是低矮疏浅的人工林,十山也容不下一虎了。

虎林园的老虎们,只能一年一年滞留于此,遥望远方回不去的故乡,仰天怒吼……无论历史将如何评价虎园,无论何年何月才能实现放虎归山之梦,甚至,也许这一代养虎人根本没有希望看到这一天……放虎归山……这也许是世纪人类与老虎唯一具有共同之处的虚幻梦想。

放虎归山——山林安有?家园何处?食物何在?那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白日梦了……虽然人类用了很多办法来对它们进行野化训练,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长的老虎,几百万年形成的自然习性,仍在无可挽回的消退与改变之中。

2005年8月21日的一则报道说,河南济源市,“自2001年起,在当地王屋乡和克井镇等地,以金钱豹为首的野生动物开始频繁扰民,袭击畜禽,糟蹋庄稼,尤其金钱豹疯狂‘残杀’羊群的事件频频上
演”;2006年7月8日《生活新报》报道,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熊伤人事件;《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17日报道:“根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统计,每年野象给村民造成的损失达2000万元,有数十人命丧大象脚下。

”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

这里除了健全法律制度对自然保护立法规范之外,实际上还提出了保护区空间的科学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保护区里的动物就是因为生存空间的狭小与食物链的不完整,而不断发生损害人民财产乃至生命安全的事件。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动物自身的品性会自然而然地丧失,这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自认为思想倾向上与《狼图腾》针锋相对的《藏獒》,通过对藏獒在当下生存处境变化的描述,也在客观上显现出藏獒生存空间的丧失,以及在人的欲望的驱使下,藏獒正在沦为宠物狗的一员。

小说的《序言》写道:“当城市中先富裕且闲暇起来的人们对藏獒的热情日渐高涨之时,当藏獒的身价日渐昂贵之时”,藏獒也便沦为一种宠物。

即便“在青藏高原上保护自然环境,建立藏獒基地”,但由于“狼已经少了,虎豹熊罴也都少了,少了敌人的藏獒和藏獒的天性又岂能不少”?在现代境遇下,作者所崇拜的甚至作为理想人性的狗性——藏獒精神,在世俗的人性面前也逐渐失去其亮色,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存在。

《藏獒》无意识流露的东西正是《狼图腾》所着力揭示的;而这恰恰是《狼图腾》的深刻之处。

《狼图腾》通过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蒙古族人,为我们展现出草原文化的精髓所在:“天人兽草”的天人合一观念。

而正是草
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原文化的截然不同,使得作者在作品中对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进行多次对比,并强调草原文明的优越性,将草原文化推崇到了极致。

《狼图腾》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就在于,对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甚至现代文明进行了重新认识,或予以某种程度的颠覆,促使人们对时代的主流文化进行反思。

这一点,也与当下正在勃兴的草原文化研究之间形成了某种意义的暗合。

在《狼图腾》出版前后,国内学术界出现了草原文化研究的热潮。

新疆著名学者孟弛北于1999年出版了120万字的《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据出版者的《本书简介》说:“这是当今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草原文化和人类发展的著作。

”《光明日报》则从2004年11月16日起开辟“草原文化论坛”,截至2007年8月底已陆续发表了16篇关于草原文化研究的文章。

草原文化研究的勃兴,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优越于草原文化这一传统论断的质疑。

至于对草原文化学理性研究的评述,并非本文关注之重点,兹不赘述。

但必须指出的是,《狼图腾》中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额仑牧民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草原文化的精髓,绝不比现代的草原生态平衡观念落后。

在思维走向和结论上,它也与当前的草原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狼图腾》所揭示出来的生态智慧,为当下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