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百校大联考(全国I卷)语文试卷(扫描版)

资料概述与简介 语文参考答案 1. D 解析:D.文中并无“一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之意,事实上,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2. A 解析:A.“不是靠节能减排”错,原文为“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并没有否定节能减排的作用。
3. A 解析:A.错误理解原文句间关系,在原文中“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是果,“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是因。
4. C 解析:断句题关键是对意思的理解,根据内容断句。
要把这些句子放到文章中去,理解了意思,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厚遇”的对象是李绅,“遣使者就第劳赐”的主语是皇帝,“为逢吉中伤”表被动,“入谢”的主语是李绅。
加上标点为: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
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5. B 解析: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
6. A 解析:A.“很小就赢得‘短李’的诗名”分析有误,文中只交待他幼小丧父。
7.(1)遇上皇帝派使者召唤李,他称病不去,接着胁迫使者为众人奏报皇帝,希望能够留下。
(译出大意给2分;“会”“胁”“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有人想将这事报告皇上,他谢绝说:“我本受仁义激发,不是为了获取名声。
” (译出大意给2分;“闻”“谢”“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李绅,字公垂,是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
因世代在南方做官,因此客居润州。
李绅六岁失去了父亲,他像成人一样哀痛。
母亲卢氏,亲自教他读书。
他生来矮小精明能干,在写诗方面最有名,当时号称“短李”。
元和初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他不乐意,就离职了。
他客居金陵,李 喜欢他的才干,任命他为掌书记官。
李 渐渐不守国法,幕僚没人敢说,李绅多次劝告,他不听;李绅想离职,他又不允许。
遇上皇帝派使者召唤李 ,他称病不去,接着胁迫使者为众人奏报皇帝,希望能够留下。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一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安徽省2016高三百校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2016届年高三百校大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
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
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
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
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
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
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
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
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
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
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
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
安徽省蚌埠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8(5分)一悲岳王墓的荒凉,二悲朝廷的苟安投降,三悲百姓盼王师无望,四悲英雄受冤屈 死,五悲国家偏安不得而灭亡。(每点 1分)
9(6分)① 写诗人来到西子湖畔岳飞墓前凭吊时,只见岳王坟上长满荒草,墓前石马石狮在 萧瑟秋风中依然高踞屹立。(2分)② 描绘了一幅凄凉冷峻的秋日岳墓景象。(2分)③ 以 萧瑟肃穆的荒凉之景,暗寓作者的伤痛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蚌埠市 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2D(3分) 3C(3分) 4A(3分) 5D(3分) 6C(3分) 7(10分)
(1)李月生担心父亲一旦去世,就不知道藏金的下落了,瞅没人的时候,到床头偷偷询问父 亲。(“不虞”“觑”“讯”各 1分,句意 2分,共 5分)
力量;③在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李娜的精神和影响。 (从传主、作者、读者、文本、结构角度分析合理即可,每条 2分) (4)(8分)第一问:① 坚韧顽强;② 善于反思;③ 热爱网球;④ 懂得感恩;⑤ 幽默风趣;⑥ 刚直火爆;⑦ 有竞技精神。(6分,每一点 1分) 第二问:①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处事态度和方法,也会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 形成,有时性格是可以决定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② 但是人的命运是由多方面因素决 定的,性格只是其中的重要一条,因此不能“神话”它的作用。(2分,每一点 1分) 13D(3分) 14B(3分) 15A(3分) 16(5分)① “颜龄”是怎么测(猜)出来的 ② 网站将照片和模型对比 ③ 猜年龄最重要的 依据是脸部皮肤(法令纹) 17(6分)略(比喻、反复手法各 1分;扣住“乡愁”主题,2分;表达,2分) 18(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安徽省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试题(扫描版)语文参考答案1. D 解析:D.“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易”错,原文为“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
2. C 解析:C.以偏概全,“‘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错,这首诗并不是体现“忠孝”的主旨,诗人用“忠孝”于此,是诗中“有汨罗的环境”。
3. C 解析:C.“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错,原文为“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A项虽然原文中有“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的表述,但冒春荣所讲的“俗”理解为与“雅”意思相反的“粗俗”是正确的。
4. B 解析:B.“散骑常侍”“兼侍中”是张彝的职位,主语为“张彝”;“受使省方”意为“受使命巡视四方”,“实愧”意为“实在对……感到惭愧”,不能分开。
加上标点为: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 D 解析:D.“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错,有的皇帝也有十几个年号。
6. C 解析:C.“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错,老人“年逾九十”,且美玉“藏之海岛”。
7. (1)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
(译出大意给2分;“值”“分析”“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因为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
(译出大意给2分;“配边”“重制”“逋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
崔挺幼时丧父,服丧期间遵守一切礼节,年少勤于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爱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
一家之中祖孙三代同居,家中礼让有度。
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
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却感情融洽,书本不离手。
当时米谷昂贵,乡里百姓有人给他送东西来,也是推辞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发给贫困人家,自己没留下什么,于是乡间里人更钦佩他的品质了。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 (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注:此卷学科网扫描版名字被改为安徽省太和中学第二次月考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t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一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一不知勤学旱,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未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高中语文】高考+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8古典诗歌鉴赏(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

专题8:古典诗歌阅读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安徽省2016届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2016届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试题(扫描版)2016安徽省高三第二次百校联考别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口增长;小农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6分)措施:强制推行女子早婚早育,对不婚嫁或晚婚嫁者实行重罚;解放奴婢以促进从事小农经济的家庭数量。
(4分)(2)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机械化生产,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使用,另一方面增加社会财富,降低了生活成本,促进了人口增长。
(4分)影响:推动了国家工厂法的制定;(2分)改变了英国对失业人员济贫的方式;(2分)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兴起。
(2分)(3)特点:将人口问题与政治革命结合。
(2分)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1分)人口的现实状况;(1分)国家现实的需要。
(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分)41.答案示例:信息一:1860年后汉口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2分)原因:材料中显示商业人员和运输人员的人口数量最为庞大,说明商业经济发展迅速;(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2分)汉口位于南北交通要地,交通便利;(2分)近代工业最早在汉口兴起;(2分)内外贸易的扩大,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2分)信息二:汉口的近代工业发展较为较快。
(3分)原因:汉口制造和建筑业人员相加居于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较快;(3分)汉口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洋务运动期间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分)对当地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和建筑业人员的增多。
(3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1)减轻刑罚;(2分)废除禁书令;(2分)缓和与匈奴的关系;(2分)鼓励发展生产。
(2分)(2)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了社会稳定;(3分)促进了思想文化发展;(2分)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分)46.(1)天赋人权原则;(2分)自由平等原则;(2分)人民主权原则。
(2分)(2)为北美的政治独立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为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提供了基本原则;(3分)成为后来美国人民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有力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
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
”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
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存真,切合语境。
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
”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
”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
求异,打破常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
”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个”。
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
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
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
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
”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
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
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其次,布局上要巧作安排。
使用方言俗语也要考虑到不同题材。
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若能用之近体,乃见笔力。
唐人于濆《送戍客南归》诗云:“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
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
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
”“忠孝”一词是俗见之字,很少用于近体诗。
可是于濆能用在这里,是因为有汨罗的环境,谁也不会怀疑屈原的忠心。
用俗语就有诙谐的味道,很容易落入油滑。
施蜇存《“管城三寸尚能雄”》说:“谐趣不是戏谑,戏谑就成为打油诗……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
”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
如聂绀弩《挽雪峰》第二联:“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何殊睡不醒。
”“睡不醒”是大白话。
第三联“风雨频仍家国事,人琴一働辈行情。
”就很严肃了。
就如取名字一样,个别字也是可以用俗字的,但姓与名构成一个整体,要有点积极意义。
如“吴穷”好,“吴良”就不好。
方言俗语入诗,如此才能拓宽其审美空间。
(选自邵则遂《诗用方言俗语》,有别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古人一般认为作诗不宜用方言俗语,但古代许多大家并不囿于这种束缚。
B.方言俗语被运用在反映民俗的诗歌中,有“存真,切合语境”的作用,能够体现风俗民情,让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C.杨万里诗中的俗语显得比较“古雅”,是因为他在选用俗语时,总是挑选那些有出典的,即前人已经提炼和加工过的。
D.方言俗语并不适合所有体裁的诗歌,一般地讲,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易,而用在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比较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用方言俗语,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也就是要以“谨严不马虎”的态度挑选方言俗语,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做到“以俗为雅”。
B.古人以方言俗语入诗,不只是为了切合语境,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还是为了用语不落窠臼,追求艺术的“奇”,拓宽诗歌的审美空间。
C.唐人于濆把俗见之字“忠孝”用在近体诗《送戍客南归》中之所以合宜,是因为“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
D.俗语往往有诙谐的表达效果,因此以俗语入诗,能给诗歌带来谐趣,但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还必须做到情调沉郁。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人冒春荣强凋写诗“用字宜雅不宜俗”,说明古人作诗时,为了让诗歌语言不粗俗,会尽量避开方言俗语。
B.一些古人用方言俗语入诗,是“求异,打破常规”之举,如果运用地好,就会妙不可言,使诗歌“老健有英气”。
C.以俗语入诗,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直接选用“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即可,但要注意不宜全篇都用俗语。
D.诗用方言俗语,要特别注意“谐”与“庄”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追求谐趣,否则,诗歌就很可能会沦为打油诗。
【答案解析】1.D解析:D.“在古体诗中用方言俗语较容易”错,原文为“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
2.C解析:C.以偏概全,“‘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错,这首诗并不是体现“忠孝”的主旨,诗人用“忠孝”于此,是诗中“有汨罗的环境”。
3.C解析:C.“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错,原文为“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A项虽然原文中有“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的表述,但冒春荣所讲的“俗”理解为与“雅”意思相反的“粗俗”是正确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
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闾亲附焉。
三世同居,门有礼让。
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
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赡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
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
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
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及见,引谕优厚。
又问挺治边之略,因及文章。
高祖甚悦,谓挺曰:“别卿已来,倏焉二载。
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
”又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
”复还州。
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
辞甚雅切,高祖纳之。
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
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忻逢明治,今愿奉之。
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
”遣船随取,光润果然。
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还。
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
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
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
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
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
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B.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C.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D.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
“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
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
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挺受人钦佩,振贫济乏。
他勤于学业,推人爱士,乡人都愿意与他亲近;在不得已接受别人的馈赠后,总是分给贫困人家。
B·崔挺深受器重,政绩突出。
被推举为秀才后,先后任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担任光州刺史时,威恩并举,使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C.崔挺为人清廉,临财不苟。
他坚决拒绝了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离任时,全不接百姓献上的绫罗绸缎之类的东西。
D.崔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
虽与皇帝宠臣赵修同乡,但从未登门造访;王详负责考选官员,众人自夸求升,他始终不说一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于后频值饥年,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
(2)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门充役。
【答案解析】4.B解析:B.“散骑常侍”“兼侍中”是张彝的职位,主语为“张彝”;“受使省方”意为“受使命巡视四方”,“实愧”意为“实在对……感到惭愧”,不能分开。
加上标点为: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5.D解析:D.“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错,有的皇帝也有十几个年号。
6.C解析:C.“九旬老者亲手送给他的美玉”错,老人“年逾九十”,且美玉“藏之海岛”。
7.(1)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
(译出大意给2分;“值”“分析”“惟”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当时因为犯罪被发配到边疆的人有很多逃跑的,于是朝廷设立重法:一人犯罪逃亡,全家充当劳役。
(译出大意给2分;“配边”“重制”“逋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
崔挺幼时丧父,服丧期间遵守一切礼节,年少勤于学业,读书广泛,推赞别人爱惜人士,州县乡间的人都与他亲近。
一家之中祖孙三代同居,家中礼让有度。
后来频遭饥荒,家中才开始渐渐分出,崔挺与弟弟崔振推让土地房屋等财产,只守着祖坟的祭田而已。
家中徒有四壁,兄弟却感情融洽,书本不离手。
当时米谷昂贵,乡里百姓有人给他送东西来,也是推辞再三方才接受,接受之后,仍是分发给贫困人家,自己没留下什么,于是乡间里人更钦佩他的品质了。
被州县推举为秀才,崔挺射策中了好名次,朝廷拜他为中书博士,转任中书侍郎。
后来,又被朝廷提拔为昭武将军、光州刺史,他到光州之后,威恩并举,州内民风大为好转。
十九年,皇上亲临兖州,召崔挺赶赴行宫。
等到见了皇帝,礼遇优厚。
皇帝又问崔挺处理边疆事务的方,谈到文章之事。
高祖很高兴,对崔挺说:“自与你分别以来,转眼过了两年。
我所写的东西,已结成一集,今天送给你一个副本,你可以不时看看。
”又对侍奉的廷臣说:“统领军队的人如果都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又还归任光州刺史。
等到散骑常侍、兼侍中张彝巡视地方风情,看见崔挺政治教化的美德,对崔挺说:“我接受使命巡视地方州县,查看徭赋,听取意见,考核地方官政绩,(看到您的美政)实在是对我的使命感到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