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走向课程 - 欢迎光临东台教育网 首页
幼儿园行走课程的“一二三四”路径探索

幼儿园行走课程的“一二三四”路径探索作者:斯玉玲来源:《教师博览·下旬刊》2024年第04期[摘要] 义乌市小玩国幼儿园遵循学前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提出了“行走课程”理念,倡导教育教学活动走出“围墙”,走入社会,以行走这种亲历性的方式不断感受和发现,从而习得和收获成长经验。
文章通过设立一个中心、坚持两条原则、架构三类行走和完善四步策划,用“一二三四”来积极建构和实施本园的行走课程。
[关键词] 行走课程;幼儿教育;课程探索;教育改革从字面上看,“行”的本义指路口。
而我们,则把这条课程之路的两端进行了延长——一头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另一头从幼儿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笔者认为,我们的行走课程既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试、不断追问、不断完善的前行历程,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样态。
笔者幼儿园试图创新幼儿的生活理念和学习方式,提出“以儿童为出发点”,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实践经历为途径,根据季节、民俗节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幼儿走出校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通过设立一个中心、坚持两条原则、架构三类行走和完善四步策划来促使课程落地生根。
一、设立一个中心行走课程是基于特定办园理念和园所文化而建构的一种园本课程,旨在用适宜的方法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它的建构和实施需要设立一个儿童成长的行走课程指导中心,还需要一支分工明确且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园长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包括确立课程理念和目标,筛选课程资源,制定实施体系等。
(一)盘活资源“巧”利用幼儿园与家庭、周边社区及所处区市构成了幼儿学习的重要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蕴含了諸多的教育资源,为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通过对幼儿园周边资源的调查发现,幼儿园3公里范围和义乌市域范围内有着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将周边的社会场所纳入课程体系(见图1),能够为幼儿体验生活提供机会,巧妙利用园本优势链接课程。
第三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附:第三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82名):二等奖(319名):三等奖(1074名):海门:103篇黄振燕宋洪娟袁跃娟袁海霞马华陆燕燕徐燕萍徐水琴龚海娟姜建芳张春萍倪健胡艳艳陈香陈英王丽张淑萍沈燕燕罗玮娜施敏敏沈海娟薛妖张勤陈飞丁娟王海燕李慧芬沈晓娟俞新蔡蕾袁红方海娟施丹张水英范锦华张海兵顾继伟顾冬梅金莉莉顾香沈霞沈秋景黄琴高峰徐勇陈丽丽张丹刘耀兵袁国锋陆海燕陈丹高丽惠石英陶红梅樊健美盛春花陆巍姜冲马冬梅蒋金燕黄海娟俞冬梅沈亚施华张鋆陆佩娟李烽施瑾沈军英杨爱菊高婷婷郭永发黄胜江美蓉王珏徐立群顾庆庆余育龙王晓翠许卫强杨德华许燕顾锦波王峰春赵翀鹂姜锦泉顾萍曹玉平王大春李英刘李治施振伟潘国强曹新春陆晓娟李华倪雁飞沈丽娟施松鸣包婷婷徐卫华李华梅黄晓燕启东:228篇季郁红沈玲陈丽丽袁红菊蒋海燕张华褚锦绣何慧施勤勤顾雯霁吴春花顾冬菊张未红顾彩虹沈衍珏王建东方决曹建华徐新华倪娴季丹丹朱丽叶王丽丽吴海荣何霞陶丽丽蔡柳柳徐丽华卫海锋范本嫘施冬梅蒋逸丹朱红英赵朝晖王玲玲顾敏慧薛杨柳张美红蔡兴花张健美宋丹丹高陈春沈灵琳陈燕董玲袁春华陆蓓蓓郁建宏蔡金羡徐刘杰施婷婷顾丽丽徐华龚晓燕黄晓霞施春燕李军红顾鑫杨军军丁卫花张嵩杰陈燕华邱锦燕江赛箭陆晓燕季春花张连生袁青青王捷范春美黄玲玲陆金花茅琳琳黄春燕张锦娟朱红莉宋楠楠朱海燕顾晓红周玮沈春霞郭冬梅张锋施向辉丁翠红周圣丹陈娟倪春花顾品英胡桑华沈冬伟顾美琴毛松美徐斌丁丽华张美英俞慧薛桢朱海燕汤丽丽谢莉玲郁如意朱卫卫唐菊钱艳华项陶红胡黄美杨丽美王海弘陆欢天茅艳飞袁卫菊陈春燕杨荣施亚慧张柳范宏艳王凯健樊健龚佩佩陈菊钱忠华樊健周丹丹李莉杨君君龚慧慧黄静施春健沈健黄欢欢袁春辉张健辉黄勤刘美娥王芳陈冬梅高东兴秦亮亮陈晓霞杨桂花黄小梅施红艳陈金飞黄艳张玉华倪宏霞吴新亮陆玮崔培培张菊红郭红丽龚柳柳丁海燕周爱湘陈健郁晓燕吴荣茜施海燕茅红艳陆燕施亮沈冬美陶晔徐凯丽朱彩月喻冬梅李王红秦灵灵吴金云张菊红沈丹丹季士飞杜李华万宋烨朱永兵奚鑫美施雪辉杨柳柳高芬芬卢苹张宇华刘冠军郝传梅蒋俊毛玉彬盛雪锋龚拥军陈健王凤周红英龚卫菊董伟华赵建丰崔向东顾彩菊沈健松杨晓静茅春娟茅健美张柏健徐海燕印卫陈丽萍黄海琳陆丽丽徐玲玲黄馨馨张妍研范长春倪林花李霞黄丹丹蔡燕燕奚泉泉费燕梅蔡丽丹杨凯燕王炎陈玉吴玉娟高冬辉陆慧徐道光吴永梅陆娟娟袁金花龚婵琰通州:16篇张红娟朱晓丽周颖慧王小燕丁秀华毛林芳成卫菊范华杨华赵冬梅陆燕妹张锋徐杰吴军杨焱楠吴建勋如东:129篇高琴缪永宏周云岚俞建英葛红梅杨小燕钱晓燕杨臣曹霞丁振东花海霞曹娟黄冬梅丛茂栋李张华朱美芳叶龙秀曹杨春朱慧周海琴李爱芸薛小丽曹亚冬胡烽张永红桑林美季小梅季丛宏吴雪屏顾亚群徐小红陈珺邵胜男张亮亮张玲玲蒋小春桑美华王小丽朱小红邵张裕吉益银徐雪飞潘建红王小琴钱文晶许明霞桑金梅严明明冯亚云范艳丽冒德明张歆昊任杰郭云张勇军杨忠红吉小敏朱婧婧周夏琴王群蒋红陈燕燕王维艳印长云季茜刘建亮周小璞李四云耿向阳丁琴琴殷英徐兵陈亚梅赵宏沈春林袁银兵李白露孙同明陈秋红丛晓红张烽蔡迎春陈晓琴徐爱丽曹志蒙赵丹王春梅黄银林王鹤燕顾秀琴刘韦华王金霞施爱辉庄晓峰顾海燕周媛媛王建坤周勇群陆爱平周俊建周海涛缪佩张李萍李小芬张凌明陈建国张海霞周建红施婷婷黄艳吴庆友康翠峰喻玲丽丛志峰徐鑫燕葛海燕朱小平吴美红叶霞姜懿华沈小莉唐秋滟袁明德陈春花刘靓缪黄燕陈秀珍陆镜宇吴秀萍如皋:302篇杨蓉蓉端木秀梅陆家燕宗在霞王志琴薛国梅薛亚兵陈云缪书安陈永华顾晓燕秦晓玲保桂兰徐来芳王忆红范冬梅胡小霞洪昌梅何伟华鲁宇丁徐华王勤周贵红陆玉明申小春沈鹏张昌年周爱芳周慧芬沈春燕蔡永辉殷红星韩尹红肖迎光朱小兰沈国英孙兴红陈大兰顾玫瑰秦兴锋张加萍顾俊李春芳贾泽云刘霞何美炜娄伟元潘金荣关国山仲荣凤张亚云王冬梅张春燕石玲沙秀芹周留建苏小雪葛海梅徐洪兰宗序华周晓维石小群周玉华吴爱华黄小红周晓娥章书华王春莉卢金美冯翠莲平小燕胡晓丽张爱兰薛美霞刘蕾何学芳谢春凤张晓惠苏华陈秀琴朱小娟陈爱云张庆晶卢秀梅石红君吴洪祥张小莲杭燕沈霞鞠久圣鞠久燕孙华丽张飞何燕高小丽王金兰章红霞孙晓芹石志芳田芝华徐相琴陈爱凤朱建芳丁云兰卢小燕季希虎张健田雅琴许冬梅左建梅彭爱梅姜爱华冒丽娟高亚东姜其林吴小琴黄大鹏石红权张小红沙国建佘友梅丁春梅王成陈春银石奎杨伟荣刘刚姜小兵陈永红郭晨燕陆井峰徐金芳卢雨青缪晓颖陈小丽卢来美刘素芳刘云石鑫焱龚艳梅朱亮亮陈棋刘玉琴张华宏洪小琴刘云顾小伟陈金莲张海娟包逢祺邬继军夏勇许峰曹亚军李新建刘建冬陈亚锋陈美荣卢忠琴钱彩泉朱小燕刘铭霞张红霞丁志勇章平如马霞阮晓虹顾国建钱德琴周红霞陈建华陈红秀陈银王建萍张素慧陈兴东沈百美王红艳吴志美沈世银张如玲陆玉华王洁丁玲曹进海王锦聪张毅徐爱红陆宏龙王海梅顾宏云冯军薛树红刘克松钱永华许映琴何晔朱晓梅季红朱华季群丽吴志芳杨浩王相峰沈冬芳葛亚丽陆杰吴金宏吴玉龙周宏英顾艳云杨荣陈红黄军陈琳霞朱小建刘国华冒谨红邹艳梅周亚丽葛小静宗慧敏柳兵吴亚静冒国军仇永钢葛红王小芳宗燕飞范海涛钱萍冒建梅刘建如唐建荣高霞甘克梅周海霞顾建顾娟黄勇军郭丽张飞王芳沈小丽周美红缪晓霞朱一峰徐建琴张晓星康秋云郭亚丽范丛云薛晓明冒维华王德华李世平丁海飞王海云刘炜圣朱小平许萍丁小雄许映华陆亚东张群沙志祥黄宏军石建梅宋勇军陈勇圣朱玫瑰陈德刚袁海燕朱亚俊缪琴吕卫霞刘海龙周华李银海章春艳丁湘湘李茂红张竟雄郭小红王春燕康小琴徐美玲田美云张帷帷叶慧王丽赵红云孙汉云杨梳琴张晨霞时琴徐琴马晓敏顾红妹孙杨张小梅王爱梅海安:39篇周秀岚于小丽王代进卢庆华冒石宏郏红艳丁年凤李亚萍万凤林何颖李莉徐凤萍陈娟程海蕾顾春芹于海红吉燕华丁春红周兆凤秦井芳丁雅静胡巍巍高晶刘海军仲海燕王荣芳许秀梅陈波韩加英季凤茂卢春梅顾松梅范小琴崔艳丽谭拥军龚文亮颜玉秀陈香蔡玉冬市直:28篇蔡小平陈桂铭曹牡丹王洁闾蓟敏沈宝松王晓敏徐金兰顾明凤陈萍陈凌燕金克勤陈丽君凌云祝杭斌姜观丽缪冬慧葛勇兵严娟吴莉莉张妹杨旭瞿红军张菊石黄香陈薇陈丹丹荣月凤崇川区:175篇殷翅侯晓霞张菊芳郁虹邓燕顾文蔚朱晓辉王飞沈蓉徐红芳陈彤沈淑华沈瑾晔顾娟高林陆延平顾林朱蓓蓓孙海燕郭蓓葛红霞张凤周芸朱晓燕孙勇胡颖陈效王亦晴戴年明瞿聪聪张燕朱新慧李铭萱孙建芳钱佼刘建陈鑫颖杨金萍张美芹季芳郭敏张哲李建刘湉周小红张小慧秦丽华严媛媛周亚萍葛娟梅洁陶勇顾祝群吴霞卞小云成琳琳季萍张小燕张杰王梅季丽萍范雪梅张红霞曹莉莉陈烨徐锋美张旭娟马林陈静张晓培葛善勤徐静波徐晓微张洪明张美娟吴蔚冰季鑫方伟黄蕾孙小青吴霞陈莉娟陈晓清葛红建程媛蒋聪慧邵晓云黄红娟夏丽丽张柯柯王建峰张贵萍卫美林任云云陈应芳唐彦静祝毅王晓荣李亚男朱敏沈慧慧戴建强沈雁鸿陆新华陈洁朱钰张华卫林灵夏周顾旭平李金东赵丽丽童玲曹建顾文书张旭娟曹炜赵莉陈清沈建新张琳章颖陆乐王建兰施丹瑾陈玲张为陈晓华陈文杨严卿顾文彬彭海军周悦吴娟董蔚蔚张蓓蓓顾芳芳金尤红季亚都姜露露沈敏慧卞静陈燕梅顾丽华张舒舒薛慧高苏戴晓华严海燕叶琦张燕何玉娟周伟杨莹莹姜彦红秦德华朱咏松吴忆青王晓隽汤双钱辉萍刘惠菊葛秋菊刘青徐建明陈雨华沈海樱顾清华刘小燕张萍任玲玲陈佳燕杨春娟周红梅周圆圆港闸区:34篇戴建峰姚小丽郑圆陆俊胡剑萍蔡莉莉黄跃进高娟杨美华王丽娟朱云秦乐李微微李建梅黄熟平王燕王浠又胡滨王丽汪燕沈炜姚亮王进鞠九虎周爱军石永娟张宝泉凌珏顾燕华卫峰张雷周文军张娓陈小燕开发区:20篇周丽萍李小琴沈小娟顾桂琴陈娟孙健季娟周明新王敏峰张宇慧杨滟滟张冬娟朱莉华陈萍施宇红张赫姚丽冒建陆惠陆春红。
追随兴趣让课程回归儿童——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实践

我园地处江阴市华士镇,是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2014年,我园成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这既是我园课程改革的主要推手,也是我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断反思当下的课程,开展了“回归儿童”的课程改革实践,努力让课程回归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回归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
一、在同一主题活动下形成不同的小主题课程游戏化倡导“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核心理念,我们以此来审视我园的课程。
我园原来以江阴市教研室编制的教师指导用书为课程实施蓝本,年级组内教师通过课程审议共同选择、确定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讨论、修改、形成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然后各班按方案实施。
我们也反思,虽然教师在确定主题活动方案时也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但孩子的主体性并未很好体现,最明显的是没有考虑到各班孩子的实际需求和经验基础。
因此,我们决定打破年级组齐步走的课程样态。
我们以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突破口,先和他们剖析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活动主体定位的偏差。
为了不让他们无所适从,我们又与他们商量在实施经过集体审议的主题活动方案时关注本班孩子的兴趣,选择大部分孩子感兴趣且能持续深入探究的点,形成本班小的主题活动。
例如,在中班“圆圆的东西”主题活动中,中班年级组长就有意识地去观察、捕捉孩子的兴趣。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了圆圆的东西,其中有很多瓶盖和杯盖。
一天,伶伶带来了一个杯盖和一张画,这张画上画的是“小猫跳到桌子上去玩,把外公的水杯打翻了,水杯先掉到椅子上,然后掉到地上碎了,只剩下水杯的盖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发了其他孩子的共鸣,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带来的瓶盖和杯盖。
第二天,又有不少孩子带来了瓶盖、杯盖及其故事画,教师制作了一块展板,专门用来展示孩子们的故事画。
随着瓶盖及故事画越来越多,孩子们发现瓶盖有很多种,形状、功能、材质都不一样。
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已经从带瓶盖转向研究瓶盖,也意识到瓶盖能带给孩子数学、科学、艺术、社会等多种经验的发展,于是决定形成“瓶盖真好玩”的主题活动。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作者:张雯月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4年第06期【摘要】英語学习活动观和单元整体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方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依靠单元课时目标落实单元整体目标”为理念,以单元主题为引领,深入研读语篇,统筹教学资源,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并通过创设一系列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和体系化,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11-03【作者简介】张雯月,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28)教师,高级教师。
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
三类活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
基于活动观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分析语篇内在联系,整合和重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系列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落实课时目标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下面笔者以译林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4 Exploring poetry单元中Extended reading板块的Li Bai and his romantic poetry为例,具体阐释教师如何结合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落实单元课时目标,最终达成单元整体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中的“文学、艺术与体育”,话题是“诗歌与诗人”,旨在帮助学生诵读诗歌之情、理解诗歌之境和欣赏诗歌之美。
Extended reading 板块是单元倒数第二个板块,旨在在前面板块课时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主题意义、文体特征、关键信息点等方面解构语篇内容,基于单元话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江苏省东台中学课程方案总设想

江苏省东台中学课程方案总设想形势分析1、新课程方案的推行,不可能逆转。
当前阻力较大,将会在技术层面上逐步克服。
2、为推行新课标,高考方式必改有所变化。
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余地,高考及高校招生方案必须与此相适应,否则整个课程设置方案将全部搁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课程的选择后,无论在学习热情上还是在学习效果上都会获得较大的改善。
这也是近几年我校高考能在总数上有所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校在分科上非常重视学生自己的选择。
4、以往我校的分科,一直在高二上学期。
原因有二:第一,过早分科,学生尚未找到感觉,盲目性较大。
第二,过早分科,相当一部分文科倾向的学生会较早进入惰性状态。
但是,高一年级,学生要对付8门功课,压力过大下;高一下学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理科学习跟不上,已经表现出文科倾向,直到高二年级,文科学生仍然没有结束理科必修课程,实际课时安排对他们来说不很适合,影响了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
总体设想语、数、英科目的开设与管理:高二上学期期中前,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学习。
每周四课时。
每个模块结束,组织考试,试卷难度,语文及格率控制在95%以上,数学、英语及格率控制在90%以上(若因命题原因造成及格率偏低,按最高控制比例确定不及格者,下同)。
不及格者,周六安排上补修课(自费)。
下一学段考试结束后组织补考。
补考不及格者,旁听下一年级同期课程(自费),并参加同期考试,直到及格或三年修业期满为止。
一次补考仍不及格的同学,选科分流时,建议其定向为职高类发展方向。
高二上学期期中后,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选修有关的模块。
选考科目的开设与管理:高一上学期,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必修模块,按每周四课时开设,政治必修模块,按每周两课时开设,地理、生物暂不开设。
高一下学期,已经确定文科类倾向的学生抽出组建文科班,政治、历史、地理按每周四课时开设。
历史完成必修模块后,开设选修模块1。
其余学生开设物理选修系列3,化学选修模块3、4,生物必修模块,均按每周四课时开设。
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夏青峰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
【年(卷),期】2003(000)04B
【摘要】一、尊重 [案例1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讲台上放着3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
教师用汤勺向3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你就知道喝。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夏青峰
【作者单位】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搞好数学教学 [J], 郑天赋
2.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J], 祁凤芝
3.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J], 祁凤芝; 张宝梅
4.教学,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与思考 [J], 谭少春
5.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 [J], 金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回音、回应到持续支持促进

从回音、回应到持续支持促进作者:虞永平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05期學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志是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根本保障是教师不断深入了解和理解儿童,不断增强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我们特邀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撰文,旨在帮助实践工作者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回应,真正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为了持续支持和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需要学习和借鉴,也需要反思和总结,更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支持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及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在幼儿园阶段,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儿童、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经常是事先发生和按需发生的,并不是伴随儿童学习全过程的。
决定教师是否要发挥作用的依据是当前的情境中是否需要教师做出回应。
因此,回应是教师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根本举措。
回应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回音是其中一种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在追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回应,在回应中实现儿童有效的学,以回应求发展。
一、儿童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教师中心”还是“学习者中心”,这是有关教学的价值观和立场的问题。
一百多年来的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儿童为中心的本质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
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典型表现是对活动充满兴趣,高度投入,积极与环境相互作用,有思考,有问题,有创新,有持续活动的愿望和动力。
以儿童为中心,不是儿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一切由儿童决定,不是放弃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核心概念视域下小学科学学习进阶教学范式的思考与实践

核心概念视域下小学科学学习进阶教学范式的思考与实践作者:朱丽蓉来源:《教育界》2024年第03期【摘要】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习进阶教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效抓手。
小学科学教师要依据学生成长需要、课程建设和教学规律,厘清教学范式的逻辑起点,基于核心概念设计学习进阶路线图、建构学习进阶课堂范式、推进学习进阶单元课程系统化,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新课标作者简介:朱丽蓉(1985—),女,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索,把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成长所需的關键能力。
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聚焦核心概念,根据学情和学科教学实际采用学习进阶教学范式,从而使科学课堂呈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进而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船的历史”一课的教学为例,基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经验,阐释指向学习进阶的科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助力小学科学课堂的革新。
一、学习进阶教学范式的逻辑起点学习进阶是基于核心概念进行思维拓展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具体指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的思维方式[1]。
教师开展小学科学学习进阶教学时,必须紧扣“一个核心”,即紧扣核心概念,对标新课标,厘清新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建立核心概念教学网络,为学习进阶教学指导引路、设点布局。
要面向“两大主体”:一是教师通过强化学科素养,增强精准筛选教学核心概念的能力,结合单元、教材整体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打造知识全面、思维进阶的科学教学体系,构建趣味化、创新化、实践化教学场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涵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小组探究与合作中,使学科学习可视、可感、可辩,提升对核心概念的认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与计划制订东台市第一小学陈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改的新亮点,也是大难点。
它没有课程标准,只有2001年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没有现成教材,现在我们学生手中发的综合实践活动书,只是供参考的资源包。
不少学校和老师都对它感到很陌生,有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在此,我罗列出了六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就课程纲要和课程计划的制订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得到老师们的共同关注与研究。
一、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1:《爱惜粮食》老师在课上先是带领学生学习古诗《锄禾》,再讲述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最后列举身边浪费的事例……可谓费尽了心事。
但课后学生的浪费现象依然如旧。
案例2:综合实践活动《土豆》老师将土豆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它的特征。
生有的抚摸、有的掂掂重量、有的甚至咬一咬,再让生交流对土豆的认识,生谈到土豆做食品、种植、从美洲传到欧洲等。
师不管,大约15分钟以后,生初步总结。
师问:现在还有什么问题?生问:营养成分有哪些?怎么生长的?可以制作哪些菜肴?马铃薯怎样从美洲传到欧洲,……把这些问题分成五个专题,要求学生分别选择一个专题去搜集资料,去体验实践。
学生亲历了一个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同时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及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爱惜粮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就自然形成了。
1.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就是要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
案例《爱惜粮食》中,学习被“抽象”得只剩下“掌握知识”一项,孩子们在学校当中享有完整生活的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
结果,“学校’’不再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学习”也不再是孩子们喜欢的事情,而变成一项令人乏味的任务。
学习是儿童成长的过程、生活的过程、个性展开和变得越来越丰满的过程。
如案例《土豆》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拆掉学校的“围墙”,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因之一。
2.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学校里所有教学内容构成了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就不同,因此,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生素质发展就会走向片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四大特点,它对于学生素质结构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如果中小学没有语文课,年轻一代在读写和表达方面将会出现严重的缺陷;如果不开设数学课,年轻一代的运算和逻辑能力将无法发展;同样,如果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轻一代将无法很好地去感受人生,体验生活,并在生活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去创造生活。
3.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了学生自主地活动、积极地探索的空间。
教师可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活动真正的主人却是学生自己。
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形成并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基本内容领域: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性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
◆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以系统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书本为中心——以书面作业为主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学科课程有何不同?(一)与活动课的关系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处理不好就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神秘感或者庸俗感。
所谓神秘感就是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很神秘,空穴来风,毫无基础,不知道如何进行;所谓庸俗感就是觉得综合实践活动与过去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一样,只是组织一两次活动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两种倾向都是需要防止的。
综合实践是对原有的活动课的继承,规范与发展。
1992年以来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
过去的活动、活动课是如何组织的?以班队主题活动为例:教师或少数人确定活动并准备好活动材料,然后确定一个活动方案,活动的过程就是这个方案实施的过程。
这个方案几乎就等同于学科教学当中教师制定的教案,必须一步一步得到严格的实施。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只能“配合”整个方案的进行。
活动、活动课在实施形态上,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大,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则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学生个人的兴趣、所关注的问题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有权决定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全班统一行动,课程的实施可以以班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或者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授者和接受者、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而是支持者与活动主体的关系;活动不再完全被限定在“一节课”当中,下课铃响就意味着活动必须结束,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比如几周、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活动主体,不像过去的课外活动,只有少数“积极分子,,才有活动机会,其他人只是观众,等等。
这些课程实施形态上的不同,每个教师都应该了然于心,不然,我们就有可能把过去组织活动的方式照搬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来,造成课程的简单化,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们应该谨防新瓶装旧酒,谨防穿新鞋走老路,谨防用过去的活动课的理念和做法来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与学科课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得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区别和联系)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生成的主题课堂教学时空——开放的时空间接学习——实践学习预设性教材——非预设性的资源“教”师——“导”师同步为主——个性需要在实践中,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比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一个两者交汇的共同区。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从哪里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包容性很强,因此选题的范围也十分宽广。
总体来看,有三个大的主题,即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
这三个大的主题下,包含的具体内容获选题其实是异常丰富的。
当然,因为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在实际选择获设计活动时,很难把这三个大的主题严格区分开来。
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活动主题。
1.整合改造传统活动美德行、艺术节、运动会、少先队活动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来源。
我们将这些活动上升到综合课程的高度,明确活动的课程目标,对活动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
如:美德行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三八节的祝福”“中秋月圆”“关注社区我能行”等活动主题,学生从中不仅仅获得美好品德的熏陶,更在参与、体验、实践中培养了综合素养和能力。
我们由此编写的“美德行”系列教程荣获盐城市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
2.向各学科拓展延伸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活动主题,我们尽可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切入点。
如五年级的“重阳”主题活动可以这样向学科渗透:品德课,收集“孝敬老人”的故事;语文课,观察爷爷奶奶的起居,完成习作;劳动课,制作贺卡、请柬;班队课,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
3.走出学校──生活处处皆课堂东台自古钟灵毓秀,人文深厚。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组织师生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名人、实地考察、查阅史料等方式,先后开发出一大批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设计并实施了一大批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如“天下一绝──东台发绣”、“海盐的研究”、“黄海之滨的美丽传说”、“探秘鱼汤面”等等。
现在,我们东关校区走廊上的一块块有关家乡文化的展板,都是学生们开展实践活动后的优秀成果。
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可以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垃圾如何处理,是我们每天都遇到的问题。
东台各小区的垃圾处理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课题组,带领学生聚焦到“垃圾箱的污染问题”,并展开了调查研究。
我校“城市垃圾箱的污染问题”项目组参加了盐城市第二届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
精彩准确的学生答辩,内容详实有序的展板,得到了听证官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注重因人制宜,立足学生的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的活动会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如在开展“小小商品交易会”的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求学生把家中的玩具或喜爱的图书标上价格,想好介绍词,向同学们进行推销。
哪个孩子不喜欢玩具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4.集思广益──“人”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特长。
教师、学生、家长、校外名人等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宝贵课程资源。
如,我校教师汤红霞,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