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实录5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实录5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实录5一、名著阅读题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县里的父母官王公罢了官,而且新官一到就赶他出衙,正无处安身。

少卿当即表示:“请来我家花园里住。

”臧蓼斋大惑不解问道:“你从前会也不肯会他,今日为什么自己借房子与他住?”杜少卿道:“……我前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

”(1)从上面语段,可见杜少卿是个的人。

(2)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请再选择一个情节说说杜少卿还是个怎样的人?2.(赏析笔法)结合《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条回目,再根据“严监生积劳成疾,临终前一直摇晃两个手指,最后由赵氏掐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这样的情节,请说说严监生“终正寝”讽刺了什么。

3.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读书人的众生相,其中善画无骨荷花的______、点了范进试卷使他中了秀才的______、以及临终时伸着两个手指的_____,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简•爱》中女主人公具有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个性,她在桑菲尔德担任_____时遇到了罗切斯特,并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先生,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想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

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上面的话出自______(人物)之口。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他_________的性格。

5.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朝花夕拾》我们认识了出身低微又充满爱心的保姆①_______;读《儒林外史》我们认识了屡试屡败,因中举而发疯的②________;读《水浒传》,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智多星” ③________,他带领好汉智取生辰纲;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认识了出生在湖南湘潭的④_______,他自小喜欢读书,并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 总结

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 总结

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总结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总结初中数学、数学课件、数学教案、学科数学、数学试卷、初中数学试题、课后练习、数学期末考试、数学指导计划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优化教案第四单元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及国外儒学史的思想内容、主题和艺术成就。

2.学习《儒学外史-匡超人》客观、真实、间接的讽刺写作方法。

3.学习“学者”的多种讽刺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技巧和应用教学时间: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论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楚:他们都是荒谬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显然,《儒学外史》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的小说。

它以真人为榜样,以当代事件为素材进行总结和改进。

本文从儒家思想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腐朽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

与以往的小说相比,《学者史》更具思辨性和批判性。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虽然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但主要表达了理想,反映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为精彩。

《金瓶梅》对社会现实的展示和揭露多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但《史外学者》主要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来揭示其理想。

反映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不可移动的,而被作者攻击的反讽人物则是活跃的、成为光辉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具特色的社会问题批判小说。

2.介绍“学者史”主题初中数学、数学课件、数学教案、课题数学、试卷数学、初中数学试题、课后练习、数学期末考试、数学导学案初中数学、数学课件、数学教案、课题数学、试卷数学、初中数学试题、课后练习、数学期末考试、数学导学案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2024年《儒林外史》助读教案

2024年《儒林外史》助读教案

2024年《儒林外史》助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卷,具体内容包括:范进中举、胡屠户骂官、周进哭墓、马二先生选书等经典章节。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详细解读,使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儒林外史》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小说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封建社会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儒林外史》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儒林外史》的封面和简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章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4. 例题讲解:以范进中举为例,讲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关于其性格特点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助读2. 内容:人物关系图小说主题:讽刺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场风气作者创作意图:揭示社会弊端,倡导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某一人物,阐述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以胡屠户为例,分析其市侩性格,及其在小说中对范进命运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学会思考和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封建社会现象理解;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性格和作用;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现实生活联系。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堂实录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堂实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儒林外史》导读课聚焦关键人物,探究成书缘由——《儒林外史》导读课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展《儒林外史》的导读课。

《儒林外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 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对于这本书的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

有说是“反对八股科举说”,有说是“反对功名富贵说”,也有“指摘时弊说”,还有“反映知识分子生活说”等等。

那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走进一位人物去探究这本书的主旨。

二、通览全书,整体感知有人统计《儒林外史》前前后后一共写了400多的人物,其中有91个人物是作为儒林当中的主要人物。

那么阅读这本书后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呢?简单说说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令你难忘的故事?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严监生,他在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捻灭两根灯草让人啼笑皆非。

师:吝啬鬼严监生,在小学课本中就出现过。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腐儒周进,他在贡院参观时痛哭不止、满地打滚,哭到口吐鲜血,让人觉得可悲。

师:这场号啕大哭竟让他的人生发生逆袭。

生: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他老丈人一个巴掌打清醒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是的,这部小说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比如刚才说到的周进和范进,都是腐儒的典型,还有贪官污吏汤奉与王惠,再比如八股迷的典型马二先生和鲁编修,都充满了讽刺意味,让人印象深刻。

三、跳读聚焦,研读匡迥1.《儒林外史》内容颇丰,人物颇多,但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人物或情节。

全书中唯一花费了近六回篇幅来描写的人物只有匡超人,他也是书中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典型人物。

屏显:请迅速浏览第15回—第20回,完成下面表格,初步认识“匡超人”。

姓名匡迥特长无籍贯温州乐清最高学历太学生职业①人生履历打工失败__③___④_偏门捞财(赌场抽头考场枪手)时来运转,官运亨通婚姻状况②示例:①拆字/小买卖/选书/内廷教习②先娶了郑老爹家的三女儿、又娶了李给谏的外甥女辛小姐③求学受阻④附庸失望2.要真正走进一个人物,我们可以关注人物的初始姿态、发展姿态,就匡超人而言,我们还可以关注他的转折(变质)状态,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形象。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xx 生平经历文木老人”“寓客”(一)世代书香家门鼎盛(二)生平经历20 岁中秀才之后,始终未中第,29 岁参加乡试又落榜。

1、22岁之前①贵公子生活②封建文人式教育③随父外任2、23 岁父亲去世生活巨变3、23到33岁内部纠纷争夺财产排斥、打压,矛头直指吴敬梓(富贵 -贫困;热衷科举-失望幻灭)4、34 到54岁渐入困顿穷厄识记文人学者,增长见识;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发展了恣情任性的性格;怀疑 -彻底决裂的科举制度(以病辞推荐不再应试放弃秀才学籍)总说:现实主义精神富贵 -贫困批判科举制度xx—失败二、xx的创作及《儒林外史》(一)《儒林外史》时间:说法不一版本:卧闲草堂本——现存最早课本56 回本(二)其他著作《文木山房集》——诗文;《诗说》——经学;《史汉纪疑》——史学三、《儒林外史》思想内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四类人物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一)主要批判对象是科举制度文行出处——做人的基本原则、衡量人物尺度。

1、腐儒形象——xx 进范进(1)周进:60多岁穷困潦倒年轻秀才的挖苦讽刺自我吹嘘新进学王举人的不可一世、耀武扬威。

(2)范进:热心科举,执迷不悟;穷困卑微,软弱无能;心力交瘁,喜极生悲。

总说:两个典型意义——刻画了被扭曲异性的人性(失去自我意识、自我价值)。

表达了批判的态度(批判懦弱、麻木、猥琐),揭示了原因(科举、社会因素。

中举前后的变化,典型社会环境塑造了典型性格)。

2、举业至上的典型——xx 先生xxxx八股取士的氛围更加浓厚。

马二先生:一生信奉科举,24 年生员,终未中举,以选批八股文为职业,到处宣扬科举的重要。

鲁小姐:科考深入闺阁中,连孩子也不能幸免。

3、由纯朴到坠落的典型——xx 超人(二)批判xx1、残酷王玉辉:一边大谈礼仪,鼓励女儿殉夫,一边内心悲痛。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录课稿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录课稿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录课稿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但到了吴敬梓父亲吴霖起的时候,家道开始衰落。

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但为人正直,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在父亲的影响下,20岁便考中秀才,可此后屡试不中,于是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 而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之中。

二、作品介绍“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历代的“儒林传”,记述的都是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

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表现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的一类【反面形象】1.儒生形象(腐儒迂儒骗子)诗曰:又哭又笑周同生,喜极发疯范举人,盗名欺世牛浦郎,忘恩负义匡超人,鲁编修和马纯上,迷信八股误终身。

2.官绅形象(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诗曰:汤奉凶残坑回民,王惠搜刮雪花银,监生临死指灯草,坑蒙拐骗严贡生,吞占邻田诬和尚,善打秋风张乡绅。

3.【名士形象】有些人在功名上不得志,不想苦苦挣扎,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这类人有……诗曰:娄氏兄弟季公子,兰江雪斋杜慎卿,投机取巧充名士,蝇营狗苟为功名,互相勾结与标榜,碌碌无为过一生。

以上形象,大多是熙熙攘攘,为名为利,故弄玄虚,欺世盗名。

倚仗权势,盘剥百姓。

迂腐可笑,有辱斯文。

终老科场,皓首穷经。

真个是:儒林群丑显百态,功名苦煞读书人!所以堪称“一曲读书人的悲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第2课时精品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第2课时精品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借助思维导图对本书人物进行分类。

2.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3.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成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业。

明确:(1)“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2)“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周进(3)中举前后对比鲜明的疯子——范进(4)“添列衣冠”“胆小有钱”的兄弟俩——严贡生、严监生(5)“铮铮有名”的禀生——王德、王仁(6)“穷翰林”——鲁氏父女(7)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8)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匡迥(9)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杜倩(10)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杜仪(11)谦逊恬适的学者——庄尚志(12)“渐渐销磨”的“真儒”——虞育德(13)“为人以忠孝为本”的父子——萧浩父子(14)孝悌君子——余特、余持(15)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王蕴(16)极富“义气”的“壮士”——凤鸣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探究过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18世纪一幅全景的文人风俗画,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讲老师提出的观点是《儒林外史》是一部读书人命运的悲歌。

第一节课老师依旧是从解题开始的。

老师依次对“读书人”、“命运”“悲”进行了解题。

这节课老师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作品之外,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部作品。

分析了时代的难题,讲了文学作品中对科举考试的抨击,也介绍了一些文人对八股的肯定。

第二节课老师带领我们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进入作品本身,分析了讽刺是此作最大的艺术特点,怜悯是理解这部作品容易起争议的地方。

通过这一讲,我的脑海里跃入《范进中举》的画面,之前的理解大多是觉得这书讲的是一些有趣的故事,现在这种理解看来显得有些浅薄了。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描写近两百个人物,通过对封建末世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塑造,对吃人的科举礼教腐败事态的描绘,反映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这个时代知识分子都处在一个可悲的命运之中。

这部书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典范。

通过老师的讲说,我又想起《儒林外史》里许多生动的讽
刺笔墨。

最经典的就是范进中举了,讽刺得是入木三分。

这部书讽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学无术、假冒斯文、为富不仁、装腔作势、迂阔无趣等。

我还了解到作者通过不动声色的白描、自相对比、反差相形、自行呈露、制造闹剧等手法,在作品中表达出他对科举体制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清醒批判与悲悯情怀。

除了这我还增加了封建科举制度及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等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