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汽车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的制备及最佳用量研究
应用于道路表面的可降解汽车尾气材料研究

应 用 于 道 路 表 面 的 可 降 解 汽 车 尾 气 材 料 研 究
毛晓欧
摘
董
影
4 0 0 0 4 2 )
( 重庆渝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 司, 重庆
要: 选 用偏钛 酸作 为主要原材料 , 设计 出溶胶一凝胶法及浸渍烧结技 术将纳米光催 化材料薄膜 负载于 无机防滑 粒料表 面 , 采
一
O , 0 及 h 可与 T i O : 上吸附的水分子或氢氧根反应 , 生成 O H 它具有 强氧化性 可将表 面吸 附的污 染物彻 底氧化 …。 。
1 汽车尾 气污 染
白天是汽车 出行 的高 峰期 , 而 光催 化剂 在 紫外 光或 自然 光 条件
汽 车尾气污染物 的主要成分 有一 氧化碳 ( C O) 、 氮氧化 合 物 下催化 效率更高 , 因此 白天 能够 产 生更好 的降解 效果 。光催 化 由于纳米 光 ( N O ) 、 碳氢化合物( C H) 、 固体悬 浮颗粒 等 , 其中 C O是一种有 毒 剂降解 污染 物所形 成 的产物 会 吸 附在催 化剂 表 面 , 气体 , 它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成 为大气成分 中比较稳定 的 催化剂 材料表面在 光线作用下会 生成亲水基 (一O H) , 使表 面产
渍于溶胶 中。4 ) 在8 0 0℃ ~1 0 0 0℃的温度 下进 行烧 结 , 烧 结后 使防滑粒料表面形成一层粘附性很强的纳米 光催化 薄膜。
3 . 2 性 能评 价
以平均降解 速率 作 为评 价材 料降解 尾 气 活性 的指标 , 定义
在降解反应时间 内 , 材 料对有 害气体 的最大 降解量 与 降解 反 目前 , 关 于汽车尾气处理 的研究成果 层 出不 穷。如改善 现有 为 : O平均 降解 的汽车动力装置和燃 油质量 , 采 用机外 净化技 术 , 但 是 由于 汽车 应 时间的比值 。不 同光催化粒料用量在试验条件下 N
低雾影环保型聚氨酯车辆涂料制备-2019年精选文档

低雾影环保型聚氨酯车辆涂料制备1 概述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 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
2010 年我国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8000万辆,而预计到2020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 亿辆。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车辆涂料行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我国车用涂料总产量占全国涂料总量的比率也不断提高,由2006年的6.5%上升到2011 年约占10%,2011 年我国车用涂料产量达100 万吨。
近两年,为配合车辆工业节能减排,发展高性能环保车辆涂料成为汽车涂料生产企业的关注重点。
目前车辆涂料用面漆多为丙烯酸聚氨酯体系,丙烯酸聚氨酯具有耐候性好,保光保色性好,机械性能好,耐酸、耐碱、耐油性能优良等众多优点。
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存在以下缺点:①在外观装饰性方面不足,丰满度、鲜艳性等方面不如醇酸聚酯漆;②一般的丙烯酸聚氨酯涂料,在喷涂要求的粘度下,其固体含量在40%-50%施工过程中会有大量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到空气中;③普通车辆涂料常含有大量的铅、铬等重金属元素,在涂料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对施工人员造成身体伤害。
本实验采用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制备低雾影环保型高固体份聚氨酯面漆,保持了丙烯酸树脂耐光、耐候性好,户外暴晒耐久性强的特性, 并利用聚酯树脂鲜艳性好的特点, 提高了汽车面 漆的外观装饰性能。
本实验包括三方面: ①用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作为改性剂,合成高耐候、高固含羟基丙烯酸树脂;②用椰子油酸提高树脂的装饰效果和流平性, 用叔碳酸缩水甘油酯 (E10)作为改性剂,合成制备高装饰性、高固含、拼混性能好的聚酯改性树脂; ③以高耐候丙烯酸树脂为主体, 添加高装饰性 的特性, 同时提高了汽车面漆的外观装饰性能, 同时采用高性能 有机颜料代替含铅、 铬等重金属元素的颜料, 涂料中不含有毒重 金属元素,提高了涂料的环保性能,降低了环境污染。
2.2 树脂合成工艺在装有冷凝器、 搅拌器和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叔碳酸缩 水甘油脂(E-10 )和部分二甲苯及100#溶剂油,通入N2气,升温到150C ,然后将各种单体和部分引发剂混合均匀装入滴液漏再匀速滴加剩余引发剂 (30min 滴完),继续保温 3小时,用二甲苯稀释到 75%,过滤,出料备用。
纳米光催化生态道路降解汽车尾气研究进展

纳米光催化生态道路降解汽车尾气研究进展郭咏梅;洪晓燕;张强;杨达龙【摘要】纳米光催化技术是目前各国生态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其应用于生态道路的建设,对于有效降解汽车尾气、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了纳米光催化生态道路及其降解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机理,总结了纳米光催化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道路附属设施中的应用现状,综述了纳米光催化路面在负载技术、影响因素以及力学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期刊名称】《湖南交通科技》【年(卷),期】2016(042)002【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生态道路;纳米光催化技术;汽车尾气;降解;研究进展【作者】郭咏梅;洪晓燕;张强;杨达龙【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汽车持有量一直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大量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也给道路及周边区域的空气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并被认为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之一。
据统计,我国大城市中50%的氮氧化物(NOx)、60%的CO和30%的碳氢化合物(HC)均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1]。
研究[2]表明:包括NOx、CO、HC在内的绝大多数汽车尾气污染物都能通过太阳紫外光照射降解成无害物质,但是历时很长,而将纳米二氧化钛(TiO2)等材料作为光催化剂负载于道路材料的表面建成纳米光催化生态道路则可明显加速这个过程,达到有效治理空气污染的目的。
因此,开展可降解汽车尾气的纳米光催化生态道路研究对于提升道路周边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日本学者Fujishima等[3]发现在近紫外光(波长为380 nm)照射下,单晶金红石型的TiO2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发生持续氧化还原反应,揭开了光催化技术研究的序幕。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汽车尾气在路面中的应用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汽车尾气在路面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质,能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将纳米二氧化钛用在沥青道路中,必将对城市周围空气质量有较大的改善。
目前将纳米二氧化钛应用于路面中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掺拌式,另一种是涂覆式。
本文主要论述上述两种方法在路面光催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沥青路面;汽车尾气;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1概述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
空气污染直接导致了雾霾天气,2013年全国雾霾天数已达52年来之最,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
据统计仅2013年1月,雾霾事件造成的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230亿元。
因此开展降解汽车尾气的沥青路面的研究,对于治理空气污染、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纳米二氧化钛光性质及光催化机理二氧化钛是一种能带间隙较宽的新型半导体(n型)材料,有锐钛矿型、金红石和板钛矿晶型三种常见的晶型,其化学性能稳定。
由于半导体能带不连续,在波长小于一定范围的光照射下,能吸收能量高于其禁带宽度的波长光的辐射,产生电子跃迁,形成空穴(h+)电子(e-)对,从而产生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和超氧离子等活性氧,易将有机物和有害气体催化分解。
TiO2的尺寸的越小,与物质接触的表面积就越大,其光催化活性也越强。
根据这一理论,若将纳米二氧化钛添加到道路材料中,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钛可变为催化剂,将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被分别分解为的碳酸盐和硝酸盐,然后吸附在路面空隙中,遇雨天即可随雨水冲走。
分解原理可表示为如下反应式:3纳米二氧化钛在路面中的应用1972年,日本学者Fujishima和Honda在N型半导体二氧化钛单电极上发现水的光电催化分解作用,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此为契机,各国开始对光催化的研究逐步增加。
陕西省第九届“挑战杯”课赛进入终审决赛作品名单

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第九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名单。
光催化分解汽车尾气沥青路面材料应用技术研究

光催化分解汽车尾气沥青路面材料应用技术研究(120字以内):研究获得利用可见光进行汽车尾气分解的改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研究其掺加方式及掺量对催化剂效能发挥的影响,并创建室外汽车尾气降解效果评价体系模型,将该改性光催化剂负载到路面材料中开发可降解汽车尾气的路面材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
一、项目立项依据(包括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和发展趋势,知识产权情况,项目对福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产业化前景,2000字内)1、项目的背景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固体悬浮颗粒等,其中氮氧化物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发布的《2015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2015年降水的PH值年均值为5.17,较上年上升0.06;酸雨出现频率为40.5%。
目前,福建省改善汽车尾气污染主要途径是推广清洁能源以及对“黄标车”的限制等,这些方法多数都集中在汽车本身和燃油消耗上,但是从道路铺装角度去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机动车的排气管与路面很接近,排出的大量尾气首先与路面接触,如果能开发出降解汽车尾气的路面铺装材料•,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途径。
研究发现:纳米TiCh光催化材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将污染物完全催化氧化为无害物质。
该材料与其他光催化材料相比具有无毒、环境友好、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等特点,成为最具有前途的绿色环保催化剂。
本文将纳米TiO2光催化剂负载到路面材料中,开发出可降解汽车尾气的路面材料•,从而达到在光照条件下将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降解为无害的硝酸盐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2.1国外研究现状光催化是催化化学、光电化学、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研究内容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研究内容标题:汽车尾气治理及再利用研究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尾气排放问题日益凸显,对环境空气质量、人类健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汽车尾气的治理与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二、汽车尾气主要成分及其危害汽车尾气主要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颗粒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造成大气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还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直接损害,并加剧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气候。
三、汽车尾气治理技术研究1. 内燃机优化技术:通过改进发动机燃烧过程,如高压缩比、稀薄燃烧、分层燃烧等技术,降低有害物质生成,提高燃料利用率。
2. 尾气后处理技术:包括催化转化器(减少CO、HC、NOx排放)、颗粒捕集器(减少PM排放)等装置,实现对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有效净化。
3. 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等零排放或超低排放车辆的研发与推广,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
四、汽车尾气资源化再利用研究汽车尾气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能,尤其是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
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将尾气中的这些成分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或者再次利用为能源的技术路径,例如开发高效的尾气重整装置,将尾气中的CO和H2转化为合成气,进一步用于生产甲醇或其他化学品,实现从废弃物到资源的绿色转型。
五、结论与展望汽车尾气治理与再利用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而且对于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具有深远影响。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同时,实现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绿色地球贡献智慧与力量。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研究报告

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研究报告1. 引言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环境,汽车尾气的治理和再利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汽车尾气的治理技术和再利用途径,以提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参考。
2. 汽车尾气的成分和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尾气主要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成分。
这些有害气体对大气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臭氧层破坏、酸雨形成和空气污染等。
2.1 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大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
减少汽车尾气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2.2 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害气体,吸入过多会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3 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空气污染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
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3. 汽车尾气治理技术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采用了各种治理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汽车尾气治理技术:3.1 排气催化转化技术排气催化转化技术通过催化转化装置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气体转化为较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等。
这种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尾气的有害成分。
3.2 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这些汽车采用了清洁能源作为动力,减少了尾气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
3.3 燃烧控制技术燃烧控制技术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和排放。
例如采用高效燃烧室设计和燃烧参数调整等手段,可以降低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4. 汽车尾气的再利用途径除了治理尾气的排放,还有一些途径可以再利用汽车尾气中的有用成分。
以下是一些汽车尾气的再利用途径:4.1 尾气能量回收利用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能量,可以通过尾气能量回收技术进行回收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汽车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的制备及最佳用量研究
摘要: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有效降低尾气污染对人与环境的危害,研制了一种新型汽车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
优化了光催化剂纳米稀土颗粒的制备工艺,提出了路面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室内表面摩擦系数试验和磨耗试验确定了涂层材料的最佳用量。
结果表明:制备出的纳米材料粒度在50nm左右且分散性良好;涂层材料最佳用量范围为300g/m2~600g/m2。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面涂层材料;光催化材料;最佳用量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288-02
0 引言
现如今,随着汽车产量的迅速增长,汽车保有量相应剧增,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能致癌和引起中毒,还会污染大气和土壤环境,产生温室效应、酸雨和城市光化学烟雾,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
目前国内外对汽车尾气的降解已有一定研究,即使用汽车尾气净化器降解尾气,但其降解效率仅为55%~65%。
现有的汽车路面尾气降解材料能够降解汽车尾气,但其降解作用极易受光照影响,必须在近紫外光下才能激发,太阳光利用率仅4~6%,尾气降解效率有限。
稀土材料以其优异的存储释放氧及光催化能力在降解汽车尾气
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
本文将从稀土材料中筛选高效经济的催化成分与二氧化钛(tio2)复合,并应用于道路表面,实现
全天候降解汽车尾气的目的。
结合现有设备和项目研究的特点,本文确定了涂层材料的最佳用量。
1 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的制备
1.1 原材料及设备
1.1.1 试验原材料试验用主要原料有:铈的晶体盐、氧化剂、弱碱性沉淀剂、醇类分散剂、粘结剂环氧树脂、固化剂乙二胺、溶剂二甲苯、二氧化钛。
1.1.2 试验仪器与设备试验所需的仪器主要有酸碱滴定管、抽滤瓶、滤膜等。
试验设备主要有电热鼓风干燥箱、恒温磁力搅拌器、马弗炉、瓷坩埚、电子天平、干燥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1.2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过程中采用两步沉淀法,即先使用氧化剂氧化铈的盐溶液,再使用沉淀剂完成对铈离子的沉淀。
首先,配置2.0mol/l铈的盐溶液溶液,在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同时使用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
再以3ml/min的速率向溶液中滴定1.0mol/l的沉淀剂产生沉淀,同时记录滴定后的现象,继续滴定直至溶液ph达到9,体系内产生大量褐色沉淀。
接着用蒸馏水和醇类分散剂各洗涤一次沉淀。
将溶液倒入真空泵中抽滤,得到沉淀。
将沉淀放在70℃的恒温干燥箱中隔夜干燥。
将干燥后的固体放入研钵中研磨,最后放入400℃的马弗炉中煅烧2h,得到二氧化铈粉末。
1.3 sem电镜扫描分析利用hitachi 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镜
对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铈进行扫描,研究样品的形貌、粒度大小等微观结构,部分扫描结果见图1。
从图1分析可得,试验室制备的纳米ceo2颗粒均匀,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在50nm左右。
1.4 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的制备称取一定质量的环氧树脂,再向其中掺入石英砂,适量的稀释剂如二甲苯和适量的增塑剂,以改善涂层材料的施工性能及韧性。
然后将混合物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复合光催化材料。
最后加入固化剂乙二胺并搅拌均匀,涂覆于道路表面。
2 路面涂层材料最佳用量的确定
试验中所用沥青混合料试件制备方法均参考《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试验均采用300mm×300mm
×50mm的ac-16级配标准轮碾方形沥青试件。
2.1 涂料量上限值的确定摆式摩擦系数仪(简称摆式仪)是一种用于测量路面摩擦系数的仪器。
本文通过改变沥青路面表面涂层材料的涂覆量,采用可携式摆式仪测定摆值fb表征沥青混合料表面的抗滑性能,确定涂料量上限值。
随着路面表面摩阻力增大,其抗滑性能越好,回摆高度越小,摆值fb越大。
试验测得摆值见表1。
试验所得摆值随涂覆量的变化趋势见图2。
结果表明:随着涂层材料用量的增加,混合料表面的摩擦因数随之稍有降低,但基本不会影响沥青混合料表面的抗滑性能。
由于现有技术规范对沥青路面的摩擦系数没有明确规定,但当涂
层材料用量过多时路面抗滑性能会受到影响,故试验为保证环保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确定的涂料用量上限值为600g/m2,低于这一用量则认为涂覆环保涂料后沥青路面可以满足正常的抗滑性能要求。
2.2 涂料量下限值的确定试验采用沥青混合料常规车辙试验仪,进行常规沥青车辙试验。
试验方法:试件涂覆汽车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后,将试验轮(轮压0.7mpa)分别作用于涂膜后的标准轮碾方形试件上反复行走,试验温度为20℃、40℃、60℃三档,试验时间为4h,大约相当于试验轮作用10000次。
评价指标:以试验后试件试验轮作用面上涂膜的剥落程度作为其抗磨耗性的评价指标。
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试验温度都涂膜的耐磨性基本没有影响,涂覆量的变化对其抗剥落性的影响较大,随着涂覆量的增加,涂层的抗剥落性会有所增加。
当涂覆量过小时,形成的涂膜厚度较薄,在受到车轮的摩擦作用后,极易发生起皮现象,起皮部分周围的粘结性很快降低,造成更多剥落。
因此,过低的涂覆量将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求,本文确定的涂覆量下限值为300g/m2。
根据沥青试件的表面摩擦系数试验和磨耗试验,本文认为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的最佳用量范围是300g/m2~600g/m2。
3 结论
本文对全天候汽车尾气降解路面涂层材料的制备及最佳用量进
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
①实验室通过沉淀法制备出了粒度在50nm左右的纳米二氧化铈,当铈的盐溶液浓度为2.0mol/l,沉淀剂浓度为1.0mol/l时,选用醇类分散剂制得的粉末粒径最均匀且操作较为容易。
②选用环氧树脂作为基本粘结剂,加入固化剂乙二胺,稀释剂二甲苯及适量的增塑剂合成高分子树脂粘结剂,可均匀涂覆于道路表面。
本路面涂层材料施工工艺简单,作业效率高,缩短了施工时间。
③根据沥青混合料的室内表面摩擦系数试验和磨耗试验,确定路面涂层材料的最佳用量范围是300g/m2~600g/m2。
参考文献:
[1]王艳荣.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m].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04.
[2]董翔.胶粉负载型路面尾气降解复合材料的路用性能[j].建
筑材料学报,2011,14(6):781-786.
[3]魏鹏.可降解汽车尾气的沥青混合料路面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4]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148.
[5]谭镜明,吴勘.纳米tio2光触媒乳胶涂料的研究.中国涂料,2006,21(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