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政治暑假作业:文化生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2.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新人教必修3)

高二政治2.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新人教必修3)

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 数已达到814884人。 2003年,在爱尔兰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4万 多人,占爱尔兰人口总数的1%!
截止到2004年5月1日为止,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 共有11730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77713人,占总 数的66.3%。

年 海 归 政治家:孙中山、蒋介石 、周恩来、邓小平 ‥‥‥ 文学家:鲁迅、郭沫若、胡适、蔡元培‥‥‥ 科学家:邓稼先 、李四光 、詹天佑、侯祥麟 ‥‥‥
明代初年,洪武、永乐年间,发现许多省份,有地 广人稀、地狭人稠的现象,因此太祖、成祖多次下令, 将人稠之地人民,移往人稀之地。但人有安土重迁之习 性,古人尤甚,谁也不愿离开土生土长的家乡,移往陌 生之地,另行开疆创业。那时的山西洪洞、临汾、蒲绛 等地人民,要移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每次 迁移,均以万户计,携家带眷,狼狈不堪,所以在未集 结上路之前,每每有人逃亡。而且人民又未犯法,只是 不想离乡背井。但押解之官吏,为了防范人民逃走,有 如防贼防盗,把他们绳捆索绑,挽结串联,使其鱼贯而 行,一点儿也不把移民当成人看,动辄数月,移民大小 便时,就得请求官吏,把捆绑手臂的绳索解开,便后, 再重新捆绑。时间一久,移民要求大小便时,便简单的 呼叫:“我要解手!”从此这个词就沿用下来,成了 “上厕所”的专有名词了。
你能列举出哪些历史上中外 文化交流的佳话吗?
利玛窦献《坤 舆万国全图》来自张骞通西域班超遣使通大秦(古罗马)
马可波罗撰写《东 方见闻录》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玄奘西游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 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找到当年“和平之 舟”的身影;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至今仍在深情地 纪念着郑和。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教学目标:(一)主要目标:1.掌握(记忆、理解、运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2.能回忆并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能全面理解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能在生活中灵活自如的使用它们。

3.有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华文化。

(二)同时目标:4.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5.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一)本课内容点: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途径;传媒的含义及发展;大众传媒及作用;文化交流的意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二)内容点内涵:1.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三大重要途径......。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途径。

3.传媒的含义及发展: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4.大众传媒及作用: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5.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6.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的欢迎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重难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教学材料:教学工具:多媒体、一系列教学实物教学举例:(一)导入材料:文化传播与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二)揭示材料:丝绸之路、天宫课堂、群众文化生活的变迁三个视频(三)强化材料:关于美丽的西藏蕴含的文化传播、交流(四)检测材料:“郑和下西洋”与本课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一、导入(二分五秒)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呢,我先带领大家明白一对关系。

高中政治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高中政治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单元内容结构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继承
文化的创新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 方式与媒介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继承与 发展的过程
社会实践 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 根本途径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核心提示
1. 一个关系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一个态度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3.两个表现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4.三个意义 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传播 5.三种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6.一个手段 大众传媒
核心考点一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遗产 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类共同的 文化财富。 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 特的作用。 特点: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3、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 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
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原因: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
求。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
命题点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解题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标解读】1。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2。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3。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预习导学】要求:1、课前认真阅读课本第三课第二框内容,并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部分。

2、①能够结合知识填空圈出本课学习内容的关键词、概念、重要语句等。

②自已在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1.什么是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途径:(1)(2),(3)。

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是。

①传媒经历了、、、、等发展阶段。

②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是。

大众传媒形式有、、、等多种形式。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手段。

4.为什么进行文化传播?①古代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为。

②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5、应怎样进行文化传播?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既要,,又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

问题:你知道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重要影响的有哪些人物?(课前通过从网络、报刊、书籍和新闻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自主尝试学习】1。

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2.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1.古代商旅活动 2、网络互动 3、教育 4。

人口迀徙5.红色旅游 6、科考队南极考察3.大众传媒的形式有哪些?生活中你有哪些感受?【合作探究1】在日本,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十分少见。

而这种现象在中国青少年中却时有发生。

请说说有哪些办法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意识?(提示: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施一定的做法)【合作探究2】1、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文化传播的典范,价值何在?2、这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文化有何启示?【交流展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课堂训练】1.公元7---11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居民移居到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

材料体现了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活动2.所谓大众传媒是指A.教育 B.口语、文字 C.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D.商贸往来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A.外出旅游、出国考察 B.现代经贸往来 C.大众传媒 D.人际交往4.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逼真;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他们是现代传媒②他们是古代传媒和现代传媒混合体③他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它们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文化传播方式是A.人际传播 B.电视 C.互联网 D.手机短信6.现代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政治作业设计双向细目标题号题型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试题层级知识点认知层级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了解理解分析评价1 选择题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2 选择题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3 选择题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板书设计(知识点与答题技法匹配图)知识点(知识结构图)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选择题答题技法1.审题:初读材料,审题目选项,明确考点2.根据考点,带着问题,再读材料提取整合信息,画出关键词句3.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调用与材料信息相匹配的知识点,分析选项4.得出正确答案综合题答题技法1.审题:初读材料,审题目,明确任务单与限制条件。

2.根据任务单,再读材料,提取信息,画出关键句。

3.结合所学知识整合调用与材料信息相匹配的知识点。

4.按照评价标准规范表述:(1)分维度以及逐条作答;(2)语言表述结构完善,体现知识点和材料两个要素;(3)层次分明,答案序号化;(4)用专业准确的政治学科语言表述。

5.核对答案,查漏补缺。

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高二政治教案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目标①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②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③理解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能力目标①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本课重点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本课难点世界文化多样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洋节已逐渐渗进我们的生活圈子,尤其在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大学校园里,圣诞节、情人节等“舶来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相对情人节等洋节场面的热火朝天,民族节日的气氛却仿佛是越来越淡。

自XX年起,国家调整法定假日,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假日,要通过假日的方式使人们重视传统节日。

[思考]究竟如何对待“民族节日”和“洋节日”?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1)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化都会逐渐演化成为多民族甚至多国家共同的文明。

以节日为先锋,带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历来都为世人所重视。

民族节日仿佛更强调普天同庆,强调一种共性的美丽,是集体意识的体现,而洋节则像是过给自己的,任由自己摆弄,有利于凸显个性。

(2)民族节日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透着一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祖祖辈辈的美好憧憬。

(3)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对传统节日进行科学地梳理、整合和改造,使其与时俱进,更加贴近我们今天的生活;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感悟它们弥足珍贵的价值。

同时在接纳、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更要有选择,要揉进本民族的特色,赋予它新的、更加丰富的内容,使之变得更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

高中政治人教版 必修3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高中政治人教版 必修3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 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选择题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文化传播方式是A.报纸杂志B.人口流动C.电子读物?D.口语传媒【答案】D【解析】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

选择题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

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

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这启示我们①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②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③文明是一种习惯和一种力量④行走是展示文明的一种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揭示思维方式的稳定性特点,排除①。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不是手段,②表述错误。

传播文明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言行,说明文明要通过人们自身的言行展示出来,③④符合题意。

选择题“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

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继续阅读。

图书漂流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C.是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手段D.克服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答案】A【解析】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由此可知,BCD均与题意无关。

由题干信息可知,图书漂流使文化得到了交流与传播,A符合题意。

选择题中国丝绸织品、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

此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商业贸易①能够通过商品交换,交流商品中蕴含的文化②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促进交流文化③是一种最直观也是最最常见的文化传播手段④最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商业贸易,既通过商品交换间接地交流文化,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促进交流文化,①②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 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 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了解文化的传播与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及其特点2、过程与方法• 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 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探究交流】课本第29页(上)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探究交流】课本第29页(下)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2、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探究交流】课本第30页1、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2、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二)透视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内容)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文化是民族的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3)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判断改错
1.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弱化民族文化。

()
3.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
4.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
5.文化交流会冲击民族文化。

()
二、选择题
1.(2010年安徽卷)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0年福建卷)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3.(2010年北京卷)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

这说明,技术是: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0年浙江卷)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5.(2010年江苏卷)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6.(2010年湖南联考)最近,重庆一千三百多万手机用户收到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特殊短信“我很喜欢毛主席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
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②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传递、沟通与共享
③彻底消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别与冲突
④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7.(09江苏卷)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8.(09浙江卷)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9.(09广东卷)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通过博客、BBS等表达交流思想。

这表明科技进步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10.(09山东卷)《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

这说明: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
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09广东卷)《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人“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

这不能表明: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D.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12.(09宁夏卷)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抢劫的财物归还中国。

”雨果的话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国民众的声音。

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
①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
②英法两国应与中国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
③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
④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
A. ○1○2
B. ○1○3
C. ○2○4
D. ○3○4
13.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共同财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

这表明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15.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文化生活第三课
一、判断改错
1.解析: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解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弱化民族文化,反而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解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而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

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任何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

4.解析:今天,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旧的传媒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解析: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并壮大的。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文化发展。

二、选择题
1.【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③正确,④错误。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
2.【解析】D 本题涉及考点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要抓住中心和关键词“独树一帜”和“汲取精华”,综合之,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护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AC本身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B项与题意无关。

3.【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①错误,②正确。

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③,答案选C
4.【解析】C 本题以世博会为背景考查文化交流的作用。

世博会就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些重大发明通过“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表明文化交流借鉴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A、B、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5.【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表明中国音乐受到欧洲的好
评,故B符合题意。

A材料未涉及;C表述片面,各国文化既有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文化既有通俗的又有高雅的,D表述不准确。

8.【解析】C语言是交流与沟通的工具,中国话在世界上开始流行,强调了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9.A 10.A 11.A
12.【解析】D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中的“正义”一词。

也就是说,该题要求从良心和道义的角度去分析说明被掠夺文物归迁的问题,符合要求的是D项。

13.B 14.B 15.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