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暴雨过程卫星云图和雷达对比分析英文
2011年7月3日山东局地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

2011年7月3日山东局地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朱义青;魏玉朋;胡顺起;张京英【摘要】Diagnostic analysis on a local extra heavy rain event occurred in central Shandong province on 3 July 2011 was made by using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data,FY-2E satellite TBB data,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s of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event occurs under the synoptic situation and its precipitation process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mesoscale convectivesystem(MCS).The distribution of severe precipitation locates in the convergence center in wind field ahead of the cold front observed from the grou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nd both MαCS and MβCS are synoptic systems which influenced the event directly.The severe precipitation emerges in the period from remarkable development to mature stage of MCS,and distribution of rain is initially in the greatest gradient areas of TBB and then moves down to leeward along the areas mentioned above,and locates all along in rear of strong cold cloud top region.From high latitudes the northeast airflow wedging into the low-level over heavy rain areas has an important triggering effect on precipitation.Corresponding with isoneph dense areas in steep plane of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the severe precipitation zone locates on south of shear line in the low-level and in the isoneph dense zones on the left of high vapor flux tongue zone.%应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 红外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山东中部地区出现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
一次下击暴流显著弓形回波特征

一次下击暴流显著弓形回波特征李胜山;张殿江;胡玲;吴强;于莉莉【摘要】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1日凌晨发生在蓟县的强风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弓形回波与超级单体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下击暴流过程而并非龙卷过程。
2007年7月30日夜间至31日凌晨,一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弓形回波,先后影响天津地区的6个区县产生雷阵雨短时暴雨天气,最大雨强为37.6 mm.h-1,但6个气象站均未出现飑、冰雹和地面大风。
对连续观测的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一条维持了5 h多的弓形回波在移动过程中与一个预先存在低质心的超级单体在蓟县山区合并,产生了下击暴流;反射率因子图上弱回波缺口出现;同时弓形回波形态发生改变,2.4°仰角以上产生断裂;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为53 dBz。
在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早期呈现为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后期有中气旋生成并伴有中低层辐散;高层出现强反气旋特征。
风暴发展高度较高,回波顶高超过15 km,随着下击暴流的发生,反射率因子核有一个3 km的急降。
%Based on the weather charts,satellite cloud images and the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data,a strong wind process on July 31,2007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 is downburst but not tornadoes,and it is produced by the merger process of the bow echo and supercell.A bow echo moves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during the night on July 30 to wee hours on July 31,2007,and it makes six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Tianjin generating thunder shower and short-time rainstorm.The maximum preci pitation intensity reaches 37.6 mm · h-1,while squall,hail and ground gale do not occur in six weather stations.By analyzing the radar data,it shows that the moving bow echo maintainingmore than 5 hours merges with a pre-existing supercell in mountain area of Jixian and produces downburst.The weak echo region gap appears in the reflectivity factor chart.At the same time,the bow echo shape is changed and is disconnected above 2.4 ° elevation angle,whose echo intensity reaches 53 dBz.An obvious rear inflow jet occurs early and a mesoscale cyclone generates late companied with the middle and low divergence on the relative radial velocity chart.The strong anti-cyclone features occur in upper level.The height of the storm development is high,and the height of echo top is over 15 km.The nucleus of reflectivity factor drops 3 km rapidly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ownburst.【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龙卷;弓形回波;超级单体;下击暴流【作者】李胜山;张殿江;胡玲;吴强;于莉莉【作者单位】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静海县气象局,天津301600;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47引言Fujita[1]将下击暴流定义为地面上水平风速大于17.9 m·s-1、中空气流向下和地面气流为辐散或直线型的灾害性风。
2011年“0731”辽源局地暴雨过程分析

2011年“0731”辽源局地暴雨过程分析【关键词】局地暴雨;高空槽;华北气旋;风场辐合;过程分析0 引言暴雨是吉林省夏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暴雨预报一直也是我省预报业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吉林省气象专家对暴雨也做了很多研究,如1984年吉林省气象局编制的预报员手册对吉林省的大到暴雨天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很多经验性的预报指标,包括环流型、急流特征等[1]。
产生暴雨的系统不同,形成机制也不同,同时地形作用不容忽视。
暴雨有区域性和局地性之分,其中局地暴雨由于形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预报难度更大。
局地暴雨一般具有降水时间短、雨强大、局地性强的特点,易导致城市内涝、农田渍涝和山区地质灾害,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因此,局地暴雨的预报服务现已成为各级气象部门对政府及公众服务的一个重点。
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层面针对局地暴雨进行了研究,如毛冬艳[2]、郭虎[3]、孙继松[4]分别从中尺度系统、波动、城市边界层过程等不同方面对2004年7月发生在北京的一次局地暴雨进行了分析;黄兵[5]等进行了卫星资料变分同化在中尺度强暴雨模拟中的应用研究;等等。
但相对于区域性暴雨而言,对局地暴雨特征、形成机制等的认识还很有限,因此对局地暴雨个例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笔者针对辽源2011年7月31日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从形成暴雨的三个条件及地形作用入手,结合卫星云图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了一些影响暴雨的物理因子及非常规资料对强降水的反映,旨为今后此类强降水天气的预报及短时预警提供一些参考。
1 降水概况2011年7月30日20时—31日02时,吉林省辽源地区出现强雷电和局地暴雨天气。
30日17时,辽源地区及周边开始出现小量级稳定性降水,维持到21时30分结束。
22时后开始出现雷电并伴有强降水发生,至31日01时起降水明显减小,02时后降水基本结束。
此次强降水历时短,雨强大,突发性明显。
辽源全区有3个自动雨量站降水超过50mm,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22~00时,特别是辽源市站出现了1小时32.8mm的强降水。
哈密地区7·17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哈密地区717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王荣梅;道然;屠月青【摘要】对2007年7月16-19日哈密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这次暴雨是伊朗副高北伸,里咸海长脊,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反气旋型接通,推动中亚低涡东移进入新疆,在哈密滞留造成的.深厚的低值系统从低层到中层都表现为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很强的动力条件,有利于暴雨所需不稳定能量的储存,低层风场辐合及中高层强西南气流不断将水汽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冷暖、干湿空气的水平、垂直交换等在暴雨中激发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加强了对流,这都是暴雨产生的直接有利条件,欧洲数值预报产品、T213物理量场和FY-2红外云图进行暴雨天气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0(004)001【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暴雨;环流形势;低涡;物理量【作者】王荣梅;道然;屠月青【作者单位】哈密地区气象局,新疆,哈密839001;哈密地区气象局,新疆,哈密839001;哈密地区气象局,新疆,哈密839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哈密地区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区,哈密市年水量39.1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哈密地区暴雨较少见,但是一旦出现即可引发洪水,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农田、破坏公路、铁路,使通讯中断等,对当地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干旱地区的暴雨引起气象学者们关注,并进行了不少研究[1-8]。
但暴雨是哈密地区的小概率事件,在预报上一直是难题,因此对暴雨个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十分必要。
对当地典型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寻找暴雨短期预报指标,对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和改进服务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也极为迫切。
2007年7月16—19日,中亚低涡东移进入新疆后滞留,致使哈密地区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
针对这次暴雨天气过1 天气实况与灾情概述1.1 天气实况2007年7月16—19日哈密地区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遭遇了150 a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
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研究

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研究孙兴池【摘要】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山东不同天气类型的暴雨过程,发现在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锋面过程中,地面倒槽顶部是首要的暴雨落区.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为:1)地面倒槽与850 hPa水汽辐合中心相吻合.2)地面倒槽的形成是低层暖平流作用的结果,地面倒槽的东南风一侧,为低层暖平流中心,暖平流导致暖锋前负变压明显,形成地面倒槽.3)地面倒槽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区,在其经向剖面上,可见整个对流层具有冷锋完整的热力、动力空间结构特征.后倾槽时,锋面抬升作用导致强上升运动出现在锋后,暴雨趋向于出现在倒槽后部东北气流中.前倾槽时,强上升运动区与向上凸起的θe舌状高值区吻合,潜在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暴雨区位于倒槽附近.【期刊名称】《山东气象》【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8页(P39-46)【关键词】地面倒槽;形成机制;暴雨落区【作者】孙兴池【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台,山东济南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引言降水预报是天气预报的核心,目前,数值模式对5天之内的天气形势(500 hPa高度场)预报准确率较高,拟合率在95%以上,但对天气现象的预报准确性较差,尤其是对不连续天气现象的预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降水预报一直是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而由于暴雨的定点预报难度大,因而是天气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般认为低空急流的前方、低涡的东南象限、副热带高压边缘的588~584 dagpm之间等,可能是暴雨落区,但要从天气形势上预报是暴雨、大暴雨还是特大暴雨过程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还必须对构成降水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1]。
在降水预报中,天气形势、低空急流和动力、温湿条件一直是关注重点。
但由于地面资料具有更精细的时空分辨率,加强对地面资料的应用,深入研究雨量中心或暴雨落区相对于地面气压场的位置,能够提高降水短期预报的精细化程度。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摘要: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产生的,是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有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天气变化剧烈。
本文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地面、高空各高度场的天气图,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切变线中尺度对流云系不少学者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章名立[1]从西太平洋云量的变化着手研究副高与我国东部降雨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的旱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云量偏多的时期,也即副高偏南、偏弱的时期,涝期则相反。
还有,旱涝气候演变[2~4]、暴雨洪涝[5~6]以及热带气旋对降水的影响[7]等方面的研究。
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这场罕见的连续两天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48小时累计雨量值高达546.3mm。
本文将通过卫星云图资料、天气图观测资料对该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其产生的累积降水量、小时降水量均较大,所以是气象业务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强对流暴雨天气与中小尺度系统相联系,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其活动存在一定困难,而GMS气象卫星可对同一地区进行短时间隔的连续观测,通过分析云图资料,可以监视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进而分析和预报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活动。
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进行研究。
(1)对影响、产生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主导系统进行分析;(2)分析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以及相应的卫星云图的主要表现;(3)分析其外形,结构,尺度,强度,环境场,云型等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4)为利用卫星云图预报该类型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2007年气象记录

10 15 14 13 14 13 13 11 10 13 9 11 15 17 17 9 13 10
18 22 22 26 29 30 29 22 14 23 26 27 29 0 0 0 14 26 22 21 22 22 22 21 17 22 21 22 17 25 24 18 20 20
0 2 3 5 7 5 10 13 9 7 5 5 11 0 0 0 10 7 5 4 4 5 5 6 9 4 7 7 11 12 14 9 8 5
12 13 15 18 12 17 17 11 20 14 19 17 20 20 15 17 20 14 15 15 11 15 20 20 18 17 23 22 20 17 18 18 21
16 21 17 20 19 17 22 17 20 16 19 25 25 20 20 18 30 22 20 20 20 23 22 26 22 21 23 24 20 22 20 22 21
4 4 6 9 5 3 7 9 10 8 6 7 7 6 4 7 12 15 10 11 11 11 12 14 13 10 9 6 5 9 7 7 10 5
17晴晴晴 17晴晴晴 17晴晴晴 12晴晴晴 20晴晴晴 21晴晴晴 15晴晴晴 小雨 6 小雨 小雨 小雨 3 小雨 小雨 小雨 6 小雨 小雨 16晴晴晴 13晴晴晴 小雨阴阴 10 17晴晴晴 17晴晴晴 15晴晴晴 13晴晴晴 小雨 3 小雨 小雨 16晴晴晴 11晴晴晴 17晴晴晴 20晴晴晴 24晴晴晴 15晴晴晴 19晴晴晴 10 9阴阴 多云 17晴晴 多云 20晴晴晴 15阴阴阴 21晴晴晴 18晴晴晴 多云晴晴 15 19晴晴晴
6 3 3 6 7 8 11 13 9 9 6 8 13
“威马逊”台前飑线天气背景成因和雷达预警方法

“威马逊”台前飑线天气背景成因和雷达预警方法梁维亮;黄荣【摘要】The synoptic causes and radar featur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Doppler radar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tification was unstable in south China.Mid-level dry air and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re-TC squall line,were also the reasons that more thun-derstorm gale happened in southeast Guangxi.“Rammasun”pre-TC squall line included three short bow echoes. The eastern bow echo showed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thunderstorm gale in Doppler radar.Taking spatial applicability and time advance as the measurement,descending of reflectivity core was the most practical and optimal feature for thunderstorm gale warning,followed by mid-altitude radial convergence and surface divergence.%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威马逊”台前飑线的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做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