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夹竹桃的特点和传说故事。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义。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朗读课文。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义。

2.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夹竹桃》的课本、教案和录音机。

2.插图或图片展示夹竹桃的外观。

3.石膏夹竹桃模型(用于示范朗读)。

四、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用简单的课堂游戏或小结来引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兴趣,如让学生说出夹竹桃的特点或唱一首与夹竹桃相关的歌曲。

2. 导入课文(5分钟)•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夹竹桃的外观和传说。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如:“夹竹桃的花有什么颜色?夹竹桃的果实是什么颜色?你们知道关于夹竹桃的哪些故事吗?”3. 听录音与跟读(10分钟)•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教材上的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跟读,重点关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4.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

•每组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

•老师可以示范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学生模仿朗读。

•老师巡视各组,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听问题与回答(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问题可以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地点等,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 讨论与分享(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夹竹桃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对夹竹桃的喜爱或对课文的理解。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练习课文朗读,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听录音与跟读、分组朗读以及问题回答等形式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夹竹桃》的内容。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品词、品句、品读课文,感悟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它引起的有趣的幻想,感受作者对它的喜爱。

2.感受季羡林散文质朴、典雅充满诗意的特点,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感受夹竹桃质朴、坚韧的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词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由它产生的幻想。

教学难点:1.感受散文质朴、典雅如诗般的韵味。

2.感受夹竹桃的坚韧、质朴。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种叶像竹、花似桃的植物,它就是——夹竹桃。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在作者季羡林先生的眼里却是一种——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齐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季先生之所以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具有——韧性,而且能引起许多的——幻想(板书)二、品味“韧性”1.提起“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2.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夹竹桃具有韧性,并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上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3.交流。

现在,同学们的书上留下了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符号。

谁来说说,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夹竹桃的韧性?▲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可以看出夹竹桃坚强不屈,有顽强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

(别的花开了一季便谢了,凋零了,而夹竹桃却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败了——再开,枯了——再长,这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你能读出夹竹桃的韧性吗?)从“悄悄地一声不响”可以看出夹竹桃多么谦逊,毫不张扬。

指导朗读。

(一朵花在她生命最灿烂的时刻,应该骄傲地向世界展示她的美丽,她的辉煌,而夹竹桃却是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多么朴实谦逊呀,多么难能可贵呀!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怎样的夹竹桃啊?(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坚持不懈)是啊,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呀!齐读。

《夹竹桃》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夹竹桃》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夹竹桃》优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四自然段。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以及花影之趣,从而深入感受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3.初步了解文章对比映衬手法对表现夹竹桃精神的作用,能初步领会文章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所感知。

4.体会双重否定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9课——夹竹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夹竹桃的?(板书:花色、花期、花影)这两盆夹竹桃,一盆红,一盆白,融洽地开在一起,季老觉得这花色——十分奇妙。

(板书:奇妙)2.过渡:季老非常喜欢花,他曾为办公楼前被砍伐的西府海棠写过一篇悼文,北大未名湖里的荷花都是他亲手撒下的花籽。

这样一个爱花的人,他家的小院会是什么样的?二、可贵的韧性(一)赏满院花1.翻开书P96,自由读第3自然段,尽情欣赏这满院的万紫千红吧。

2.品读(1)花多:师引读:季老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话,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这么多花,来报报花名吧?(2)花美:为了展现花的美,季老用到许多精彩的四字词语,你看到了哪些?3.美读:春夏秋三季的小院各有各的美,指名读。

4.质疑:这样一个爱花的人,他是怎样评价夹竹桃的?(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读着这句话,回想刚才欣赏的第三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品夹竹桃1.过渡:是呀,有那么多花,为什么季老认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或是句子引起了你的关注,可以划下来,做简要的批注。

2.交流:【句子一】“悄悄地、一声不响”: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的品性,非常质朴,低调,不与百花争艳。

两个“又”:夹竹桃一朵接着一朵连续不断地开放,生命力非常旺盛,生机勃勃。

【句子二】①师:是的,无论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夹竹桃都常开不败。

(课件出示:和煦的春风、夏日的暴雨、深秋的清冷)能读出这气候的变化吗?②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③想象画面:这三幅画面中,哪一幅最能打动你?来说说吧。

《夹竹桃》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学习作者对比衬托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难点理解夹竹桃韧性的内涵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二)精读感悟夹竹桃的韧性(15分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等语句,体会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和花期之长。

对比阅读,出示其他花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与夹竹桃进行对比,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之情。

(三)感受夹竹桃引发的幻想(15分钟)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结合文中描写幻想的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幻想的奇妙。

讨论:这些幻想与夹竹桃有什么关系?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配乐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幻想的美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5分钟)总结夹竹桃的特点,回顾作者对夹竹桃的描写和赞美。

提问:从作者对夹竹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与敬仰之情。

(五)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布置作业: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19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朗读。

2.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较好的想象能力。

3.学习迁移:学会模仿课文进行写作,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难点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复习生字词。

教师听写生词,抽两名学生上白板作答。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学习上课时的内容。

二、细读感悟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所见过的花中,夹竹桃是最美的花吗?它不是最名贵的花,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出示幻灯片12.学生通读全文,出示幻灯片2,指名回答。

3.学习夹竹桃的韧性。

出示幻灯片3,提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小组内讨论交流。

(2)汇报找的结果。

(3)品味重点语句。

学生找,教师出示幻灯片4、5.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学生自读感悟)B.指名读,理解语句意思。

C.出示“春风、暴雨、清冷”这几个词,让学生说说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D.请你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出示幻灯片6、7、8.E.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F.练习用“无......不......”造句。

(指名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夹竹桃不管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都能始终如一地开放,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之美。

2.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3.初步认识对比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对比的独特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学会表现美。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感情,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课题2.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老先生说来,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出示第六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指名读,齐读。

二、品词析句,感受韧性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坚强不屈……)(出示:韧)韧,“韦”字旁,表示熟的动物的皮,右边刃,整个字连起来就是用一把刀割熟的皮,感觉是柔软的,可又是难以割断的。

(出示:韧性)由此,韧性,往往形容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柔软而结实。

夹竹桃具有韧性,那其实是它所特有的一种性格特点。

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呢?文章哪个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2.学生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反复阅读,写下体会。

3.交流: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

(1)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a.你从哪儿你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重点体会“又”。

(最细微处最见精神。

这里的两个“又”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百折不挠、不服输)b.“悄悄地”“一声不响”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c.指导朗读。

夹竹桃(第二课时)

夹竹桃(第二课时)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能找出直接描绘夹竹桃的句子,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资料,懂得作者为何爱上夹竹桃,培育学生审美情味。

3、在耳濡目染中,让学生写好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要点、难点:1、依靠语言资料,懂得作者为何爱上夹竹桃,培育学生审美情味。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开启童心1、请看,这就是上堂课我们已经认识的一种巧妙风趣的植物。

(指黑板)2、引读,为何?(由于作者喜爱夹竹桃的韧性和带来的想象)(板书:韧性、想象)3、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夹竹桃,来细细地感觉它的韧性,同时领会它带来的想象,好吗?二、检查预习,激发童趣三、研究合作,伸展童情教课三四自然段:1、请同学们翻开书籍,看看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夹竹桃的韧性的?(4)2、大家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谈谈你读懂了什么?能够圈圈、画画、写写。

3、把你知道的说给你同桌听听,不懂的商议商议。

4、沟通:我知道了这段主要讲夹竹桃的韧性难能难得。

(你知道了它的段意)(板书:难能难得/ 十分难得)你是从哪些地方领会到它的韧性呢?注意:你是从哪些地方领会到的?字词(1)、我是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出夹竹桃开花时间很长,向来开向来长,很有韧性。

(那你能把它的韧性读出来吗?)(请女同学来朗诵。

)(2)、我是从“在温暖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暮秋的冷清里,无日不迎风吐艳”看出来夹竹桃从春季到秋季没有一天不开放的,开花时间很长,不会由于季节、天气的变化而改变,十分有韧性。

(练、点、齐)(3)、我是从“从春季向来到秋季,无论什么花开,夹竹桃都无不奉陪。

”相同也能够看出夹竹桃花期很长有韧性,并且不会由于季节、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你能把理解的经过朗诵表现出来吗?)(男同学读)5、学到这我们对夹竹桃的认识更深刻了,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夹竹桃(从春到秋你都自始至终、有始有终;从你的花期,我看出了你坚韧的质量,那种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夹竹桃教案

夹竹桃教案

19.《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段落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作者奇妙的幻想,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3、透过文字,感受季羡林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一定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感受季羡林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喜爱的花就是——指读课题。

回忆一下,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随机板书2、上堂课,我们品味花影时,初步感受了季羡林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这堂课我们要再次走近夹竹桃,品味它可贵的韧性,奇妙的幻想,进一步感受这位大师语言的魅力。

二、感受“韧性”1、咱们先来学习写夹竹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划一划,圈一圈,简要地写下自己的体会。

2、分享阅读收获。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悄悄地,一声不响,呼应“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理解:两个近义词一起连用,可为什么我们读着却不觉得啰嗦呢默默绽放,不张扬。

小结:多么谦虚、低调的夹竹桃啊②又,又,一般写花都说“花开花败”,季老呢(花败花开)为什么这么写理解:接连不断、生生不息、常年不败、生命力顽强。

小结:这简直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啊!点评:看似简单的语言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韵味,这就是一种智慧。

③知道“嘟噜”是什么意思吗(“串”“簇”)这是山东方言,因为季先生祖籍是山东。

季老不用一丛丛、一簇簇,而用一嘟噜,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嘟噜又一嘟噜,在质朴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夹竹桃接连不断地开放,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呀!指导朗读:读出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的可贵韧性。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