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试讲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领悟诗歌中表现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写下《琵琶行(并序)》?”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5 欣赏与拓展:让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性,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歌鉴赏。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和感受。
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互动。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商人重利轻别离”、“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多舛的感慨。
(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的关注社会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你们听说过琵琶这个乐器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音乐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琵琶行(并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
(互文,童子、胡儿能解吟唱长恨曲、琵琶篇)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流传之广;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二、解析
放朗诵,思考:
1.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
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
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明确:惨将别
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
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
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
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
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
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3.就在“惨将别”之际,是什么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呢?
明确:琵琶声
可见琵琶声魅力之大,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呢?是否可以推测?
虽然没有明写是什么声音,但可以从二人当前的心境中可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使主客听到后,更加重了凄惨的心情。
4.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开始了什么行动?
(寻声问)
琵琶女的反应是什么?
(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这样,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情?
从出场可看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矛盾心情。
不出来:千呼万唤,盛情邀请,难以拒绝。
出来:古代女子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是羞耻的事。
5.在盛邀之下琵琶女弹奏起来,通过琴声可以表现其怎样的思想情绪?
调弦定音,声中含情,声声含悲,心事无限,似有满腹辛酸往事。
(声声思)
6.诗人听此音乐的感受是什么?
(已叹息)
7.琵琶女弹奏完毕,接下来又有什么言行?她的身世、遭遇、心境如何?
(起敛容)“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封建社会才女的悲剧: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乐。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8.诗人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的情感如何?
明确:重唧唧
为什么会这样?
(迁谪意)
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及被贬后的心情: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身居京城、才高位显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贬出京城、怀才不遇
9.诗人为什么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
诗人与琵琶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
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10.琵琶女听诗人自叙遭遇后的感受如何?
(良久立)
11.最后两个人又有怎样的情感表现?
(弦转急)(青衫湿)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遇,所以乐声更凄悲,于是“弦转急”。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壮志难酬,所以“青衫湿”。
两人至此情感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全诗的情感到这里达到了高潮,也照应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本诗人物线索有两条:
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明、实,从具体的现象反应主题)
一条以诗人感受为线索(暗、虚,从事物的本质揭示主题)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
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结构严谨,景、情、事结合在一起,深化主题。
1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强烈倾诉了自己被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
悲愤;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