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解析答案

合集下载

稳态与调节《新教材》答案(2)

稳态与调节《新教材》答案(2)

答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概念检测1.×√√√ 2.B 3.(1)【答案】肺、小肠等、肾(2)【答案】营养物质的吸收(3)【答案】肾小管的重吸收二、拓展题【提示】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等酸性物质,不会使血浆的酸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

具体调节机制如下。

当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

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排出。

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一、概念检测 1. ×√×× 2.D二、拓展应用【提示】“人造子宫”看起来像一个大塑胶袋,确切地说是用特殊材质制成的一种生物袋。

它要代替母羊子宫孕育羊羔,这个生物袋内必须装“羊水”,能够为早产羊羔生活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

该“羊水”模拟自然子宫羊水的成分种类和含量,除水和电解质外,包含多种可以促进羊羔生长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也包括抗生素、尿素等。

此外,这种“羊水”还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

“人造子宫”接有专门管道,需要每天注入定量电解质溶液,以确保“羊水”得到更新,保持相对稳定。

另外,“人造子宫”外部配置了机器胎盘,与早产羊羔的脐带连通。

早产羊羔靠机器胎盘来获得养料,排出代谢废物,以保持羊羔内环境的稳定:含有养料和O2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输送到羊羔体内,羊羔的心脏也将较多含有CO2和其他代谢废物的血液挤压到机器胎盘中,后者将血液更新之后再回输到羊羔体内。

第一章复习与提高一、选择题1.C 2.C二、非选择题1.【提示】2.(1)【答案】“酸碱体质理论”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理由如下。

专题17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解析版) - 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地区高考题分类汇编

专题17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解析版) -  2020年和2021年新高考地区高考题分类汇编

专题17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021江苏)4. 如图表示人体胃肠激素的不同运输途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胃肠激素都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B. 内分泌腺细胞不可能是自身激素作用的靶细胞C. 图中组织液含有激素,淋巴因子、尿素等物质D. 不同胃肠激素的作用特异性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运输途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胃肠激素的不同运输途径,据图可知,人体胃肠激素的运输途径有4条:①是激素进入组织液,然后作用于产生激素的细胞;②是激素产生以后,进入消化道;③是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④是激素分泌后进入组织液,然后作用于相邻细胞。

【详解】A、据分析可知,胃肠激素不都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可在消化道发挥作用,A错误;B、据题图信息可知,内分泌腺细胞可能是自身激素作用的靶细胞,B错误;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存在于体液中。

故组织液含有激素,淋巴因子、尿素等物质,C正确;D、不同胃肠激素的作用特异性主要取决于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C。

2.(2021海南)5.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

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答案】A【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202生物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202生物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4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20·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右图甲~丁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甲~丁均属于内环境B.甲中不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C.丙中的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丁可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解析:根据单箭头方向可以判断,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乙为血浆,丁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丁不属于内环境,A项、D 项错误;组织液中会发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项错误;淋巴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项正确。

2.(2020·江西吉安新干二中段考)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B.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C.机体严重失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D.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解析: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导致其渗透压升高,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组织液可进入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中,B 正确;机体严重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葡萄糖只能在细胞中氧化分解,不能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D错误。

3.(2020·山西太原模拟)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解析: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教学建议:由于人体有关的生理知识是初中学习的知识,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是教学中的难点,也需要适当整理复习。
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

体温恒定。

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协调活动
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相对稳定状态
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①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4.稳态调节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5.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基础及相对稳定状态的含义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Y,则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错误。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备考训练: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备考训练: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1.争辩发觉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 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力气。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2.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的变化是()A.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B.B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长C.产生的记忆细胞记住抗原的特征D.呼吸道中的某些细胞分泌组织胺3.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毁灭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

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5.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②中C.②中蛋白质特殊削减可能导致组织水肿D.抗体与抗原结合可能发生在③中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力气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7.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顺当进行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饥饿状态下,人体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加B.初次接触花粉时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C.中暑是神经调整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整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没有直接关系8.下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9.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疼惜性生理功能。

高中生物寒假作业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高中生物寒假作业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正常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日节律.下列有关体温日节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B.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C.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D.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变化【答案】C【解析】正常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不同存在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A正确;内环境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合作使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指标处于动态平衡中,是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B正确;体温的调节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C错误;人体体温昼夜周期性波动,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温度变化,D正确.2.(多选)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答案】ACD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 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1.正常情况下,在人体剧烈运动后,下列物质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A.胰岛素B.乳酸脱氢酶C.尿素D.胆固醇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CO2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内环境pH明显下降D.血液中氧气含量明显下降,大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外液4.(多选)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单选题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答案】C【解析】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C正确;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分析题图货物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解: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故选: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B. 含有尿素、激素等化学成分C. 组织液和淋巴可以相互渗透D. 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答案】C【解析】解:A、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正确;B、尿素等物质由组织细胞经过细胞代谢后释放到组织液中,激素是由分泌细胞直接释放到体液中的,因此内环境中会有这些物质,B正确;C、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终回流到血浆中,不能形成组织液,为单向的,C错误;D、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D正确。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答案】C【解析】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故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内环境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原体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C.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随之改变D.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答案】D【解析】病原体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中,故A正确。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B正确。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的改变,故C 正确。

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液体增多导致水肿?()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图中①-④依次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水肿是组织液增多,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5.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液被分解成氨基酸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答案】C【解析】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发生在小肠中,故A错误;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故C正确;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1.(2013·南京四校联考)下列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描述的一项是(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解析:选C 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

2.(2012·上海高考)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解析:选D 与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关系的Y是血浆,Z是淋巴。

若饮食过咸,盐分进入血浆,会导致Y(血浆)渗透压升高;X(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经过Z(淋巴)进入Y(血浆)中;肌细胞若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进入X(组织液)会导致X的pH下降;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

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C.冬天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冬天人体散热量小于夏天D.汗腺活动的加强全与体温调节有关解析:选B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时,人体仍处于炎热环境,此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冬天人体散热量大于夏天;当遭遇到危险情况时,汗腺分泌也有可能增加,这与体温调节无关。

4.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 )A.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B.皮肤的汗毛;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C.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解析:选C 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因此效应器为骨骼肌,而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5.下面为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的刺激是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肾小管、集合管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水不足以后往往会产生渴感,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产生渴感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5)如果一个人的尿中被检测出有葡萄糖,但血糖正常,请据图分析他的致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能够感受细胞外液透压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一方面可将兴奋传给大脑皮层,从而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可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行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

当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后,通过神经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到血液中,进行体液调节,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一般都是蛋白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进入血液,降低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从而减少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

人体产生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

如果一个人的血糖正常,说明其血糖调节和激素分泌正常,在此状态下再出现尿糖,只能说明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是正常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的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2)下丘脑蛋白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减少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4)大脑皮层(5)肾小管和集合管病变,重吸收作用出了问题[课下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解析:选D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是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

2.(2013·苏北四市三模)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选B 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液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因此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处于血液pH的变化范围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3.(2013·厦门质检)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这一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解析:选D 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中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4.将大白鼠从0℃移到25℃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耗氧量减少,体内酶活性不变B.耗氧量减少,体内酶活性升高C.耗氧量增加,体内酶活性不变D.耗氧量增加,体内酶活性升高解析:选A 大白鼠由0℃移到25℃的环境中,机体代谢产热减少,故耗氧量减少;体内温度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

5.(2013·石家庄检测)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D 毛细血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淋巴管阻塞、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组织液增多,均可引起组织水肿。

6.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甲、乙、丙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解析:选C 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渗透压升高也可引起渴觉中枢兴奋。

7.研究人员在室温条件下对实验小鼠进行以下处理:切除甲鼠的大脑皮层,破坏乙鼠的下丘脑,两只小鼠的其他结构保持完整。

再把甲、乙两只小鼠放到-5℃环境中,则( )A.甲不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乙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甲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乙不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C.甲、乙都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D.甲、乙都不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解析:选B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破坏下丘脑将导致不能维持体温平衡。

8.(2013·西城区期末)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C.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解析:选A ①是血浆,其内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②是组织液,其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③是细胞内液,其内产生乳酸后,由于人体的调节作用,①、②、④中的pH变化不大;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

9.下面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解析:选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酸碱度、体温与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与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完成的。

10.(2013·临沂模拟)如图所示,将20℃恒温下的四只小动物同时分别置于恒温15℃、25℃条件下一小段时间,在改变温度的这段时间里,预测它们的耗氧量、产(散)热量变化情况(假设20℃条件下四只小动物代谢水平相同)。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产热量>丙的产热量B.乙的耗氧量<丁的耗氧量C.甲的产热量=甲的散热量D.丙的产热量=丙的散热量解析:选D 小鼠为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后,小鼠通过调节产热量和散热量使体温维持稳定,因此C正确。

青蛙为变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后,青蛙代谢水平将发生变化,其产热量和散热量不会相等,故D错误。

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小鼠散热量增加,为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产热量也增加。

环境温度降低的情况下,青蛙体温下降,因此代谢水平下降,产热量降低,故A正确。

同理,环境温度上升后,小鼠散热量减少,导致产热量减少,因此耗氧量也减少,而温度升高后青蛙体温上升,代谢水平上升,耗氧量增加,故B 正确。

11.右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解析:选C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