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题
高中地理_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_附答案

《自然灾难与防治》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2019年5月7日中国教化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
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碳氢化合物D.悬浮颗粒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缘由紧密相关的是()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峻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峻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面临灭亡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经国务院同意,教化部确定,从2019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
这一调整的主要缘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难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剧烈。
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难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 B.台风 C.水灾 D.泥石流5.上述自然灾难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缘由是()A.受锋面雨带的限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C.受副热带高压限制D.受印度低压限制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剧烈海啸,表明地质灾难具有()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快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019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干脆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11~12题。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练习 鲁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回答1—2题。
1.以上表述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A.灾害种类多,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C. 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1.D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严重的是①地震②干旱③洪涝④台风⑤风暴潮⑥火山⑦寒潮⑧泥石流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⑧D.②③④⑦⑧2.B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最为严重。
3.下图表示某时期内我国北方某地上空不同高度SO2浓度的变化。
可能出现冷空气人侵的两个时段是A.①和③B.②和④C.②和③D.③和④3.B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人侵时会产生大风降温天气,有利于空气流动、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图中②、④两时段SO2浓度较低,是由于大风天气所致,可能有冷空气过境。
读下面“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B.草原水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4.C 从上图可以看出,如果草原鼠害、虫害严重,势必破坏破坏草场资源,产草量下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5.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对草原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C奶牛业的过度发展,需草量增大,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对草原的破坏;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试卷

自然灾害与防治试卷下图是台风从东南向西北经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A.14时 B.16时C.19时 D.22时2.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A.台风减弱B.台风中心经过C.台风消失 D.台风停滞不前3.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可能是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4—6题4.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5.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6.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A.植树造林 B.开垦梯田 C.增加城市建设 D.减少降水读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旱涝灾害 B.霜冻灾害C.寒潮 D.台风灾害8.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①纬度影响②洋流影响③海陆位置影响④锋面影响⑤受地形影响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④ D.②④下表是2003年8月某日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据此回答9-10题。
9.该日影响该地区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A.低气压、伏旱 B.低气压、寒潮 C.高气压、伏旱 D.低气压、台风10.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A.狂风暴雨 B.阴雨连绵 C.高温晴好 D.寒冷少雨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1—12题:11.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锋面在附近活动C.山地抬升偏北风 D.受台风登陆影响12.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在西南地区最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 B.地震 C.洪涝灾害 D.水土流失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壤盐碱化 B.土地沙化C.水土流失 D.酸雨污染14.图中所示河流,其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 B.地震C.干旱 D.凌汛2003年7-8月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高中地理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件或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发B.美国西北部的圣海伦斯火山喷发C.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D.“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B.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C.孕灾环境大小D.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人口、海水养殖损失、沉损船只数量、受灾农田、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A.干旱B.洪涝C.地震D.风暴潮4.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B.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D.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读四种自然灾害持续时间示意图(图1),回答5~7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A.地震、干旱、火山、洪涝B.干旱、洪涝、地震、火山C.地震、火山、洪涝、干旱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6.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正确叙述是A.①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B.②目前无法进行有效监测C.③主要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D.④持续时间长,但影响范围小7.蝗灾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
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自2006年6月15日起,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行。
根据新标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带,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
17级。
该热带气旋属于:A.强热带风暴 B.台风C.强台风D.超强台风9、从卫星云图上看,“桑美”是一个:A.逆时针向外辐射的大漩涡B.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C.顺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漩涡D.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漩涡10、“桑美”带来的灾害主要有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2012—2013学年下期高二年级地理练习题地理-选修5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年4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发生雪崩致2人死亡年3月黄浦江死猪造成水污染事件读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回答2~3题。
2.修建水库后(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④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率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①植树造林②人工降雨③疏浚河道④退耕还湖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右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
读图完成4-5题。
4.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C. 干旱、洪涝、地震、火山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5.蝗虫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
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A.①② B.②④C.①②③ D.③④6.当地时间2013年3月18日,巴西佩特罗波利斯,连日的暴雨在当地引发泥石流。
这表明,自然灾害具有()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2013年2月28日,沙尘暴袭击北京。
北京全境由雾霾污染转变为沙尘污染,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北京气象台提醒大家做好防护工作。
回答7-9题。
7.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我国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碳氢化合物D.悬浮颗粒8.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9.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练习含答案)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A.①②③④B.C.①③④⑤D.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
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③狂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3~43.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 )A.①B.②C.③D.4.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 )A.地震破坏B.滑坡C.海潮侵袭D.暴雨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5~75.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B.25°C.20°D.15°6.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A.①B.②C.③D.④7.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图3),回答11~14题。
8.下列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有①干旱 ②滑坡 ③台风④风暴潮 ⑤寒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9.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d 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 .洪涝B .台风C .泥石流D .干旱10.图中a 、b 、c 、d 四个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a B.b C.c D.d11.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⑥C .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我国各地连发的高级别旱灾,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主要为冬小麦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据观测:本次海啸引起甲、乙两地海岸的浪高分别达0.3米、2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说明本次海啸引起甲、乙两地海岸浪高不同的原因。
(2)简述应对海啸灾害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大陆架的开阔程度、海域的深浅、是否有岛屿阻隔等方面分析。
第(2) 题,海啸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沿海防护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等是应对海啸灾害的主要措施。
答案(1)甲地与震中之间有岛弧链阻隔;甲地的大陆架开阔,海域较浅,对海啸削弱作用大。
乙地与震中之间岛屿少;乙地的大陆架狭窄,海域深,对海啸削弱作用小。
(2)措施:建立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加强沿海防护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等。
2.读“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数占全球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气象灾害产生的源地和季节。
(2)简析大陆东部受该气象灾害影响次数更多的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说明该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解析第(1)题,该气象灾害为热带气旋,发生在夏、秋季节的热带海域。
第(2)题,在信风和副热带高压气流的引导下向偏西方向移动。
第(3)题,据图可分析出该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答案(1)热带海域,夏、秋季。
(2)该气象灾害生成后,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气流的引导向偏西方向移动。
(3)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避免性。
3.读“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
(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解析第(1)题,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特点从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和洪涝灾害平均持续时间趋势两个角度分析。
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从人口的增多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分析。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题组)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考向一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及防御1.(2013·课标文综Ⅱ,43)阅读资料,完成下题。
(10分)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0分)解析应从错过播种期、缩短生长期及东北地区生长期的独特性等角度分析。
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2.[2012·天津文综,12(2)(3)]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8分)(1)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____。
(2分)(2)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
(6分)解析第(1)题,云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长期的干旱容易诱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第(2)题,在三次产业中,单位GDP农业用水量最大,因此面对旱灾,首先是推广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其次应该从开源的角度采取措施,云贵高原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地表水缺乏,但是地下水丰富,因此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答案(1)森林火灾(病虫害)(2)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旱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考向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3.(2013·山东文综,3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1)~(2)题。
(10分)(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6分)(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4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较大,而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更容易发生泥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说明:本试题分第一、第二两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卷选择题(70分)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
请将答案填入第二卷答题表中。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回答1~4题。
1.下列自然灾害,属于气象灾害的是①洪水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3.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洪水4.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所东输”管道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5﹒近几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的另一种灾害是A﹒寒潮 B﹒干旱 C﹒雷雨 D﹒洪涝6.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A.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B.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C.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D.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8.修建大型水库,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水灾 B.旱灾 C.地震 D.寒潮9﹒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滑坡 D ﹒泥石流 10.影响我国的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 A.春季和夏季 B ﹒夏季和秋季 C.春季和秋季 D.秋季和冬季11.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中,出现旱灾最少的是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地区12﹒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13. 在灾害强度相同情况下,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经济发达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D.经济落后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14.非洲旱灾多发的国家多属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地中海气候 15.自然灾害类型较少,但低温灾害和雪灾比较严重的大洲是A.南美洲B.非洲C.大洋洲D.欧洲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
据此回答16-17题。
16.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A.②③④⑥⑦B.①③⑤⑦⑧C.①③④⑤⑥D.②③④⑦⑧ 17.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A B C D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18.下列人类活动中,最有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A.围湖造田B.垦殖草原C.陡坡修筑梯田D.过度抽取地下水19.“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分别是A.防御寒潮和台风B.防治风沙和水土流失C.防御干旱和泥石流D.防治洪涝和滑坡20.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有逐年下降的趋势B.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唯一源地C.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D.台风能减缓我国华北地区伏旱的旱情(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30分。
请将答案填入第二卷答题表中。
)21.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A.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B.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C.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22.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其主要的人为原因是A.副高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B.上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C.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占用河道D.下游入海口挖沙、采沙现象严重23.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与其主要发生季节对应正确的是A.沙尘暴――冬春B.洪涝――春秋C.寒潮――秋末冬季初春D.干旱――冬夏24.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正确的是A.珠江三角洲――寒潮B.华北平原――干旱C.西南地区――泥石流D.河西走廊――洪涝25.下列措施中,可以减少泥石流或滑坡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是A.大规模修梯田B.植树造林C.提高建筑物高度D.实施护坡工程26.遥感技术可以A.监测台风移动路径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C.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D.监测农作物病虫害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回答27-28题。
27.这次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A.人口老龄化B.沿海人口密度大C.多河流入海口D.缺乏海啸预警系统28.海啸过后,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严防瘟疫的发生。
大灾之后易引发瘟疫,这与当地的哪两个因素关系最密切A.地形B.气候C.人口D.交通29.当发生地震时,在居民楼中正确的处置方法是A.迅速逃离房间B.迅速跑进阳台C.迅速钻入床或桌子底下D.迅速躲进卫生间等小间隔房间或墙角30.(2006广东高考题)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班级序号姓名计分第二卷非选择题(80分)二、综合题:31﹒读我国轮廓图,填写下列表格的各项要求。
(18分)32.读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分析回答:(18分)(1)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是什么季节?哪两个地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2)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我国哪些地区,为什么?(3)广东省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成因?BC A0°100°E33.读海河水系示意图,分析回答:(17分)(1)永定河发源于 (地形区)。
(2)请从地形、气候、水系等三方面简要分析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3)海河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措施能否全部用于黄河的治理,为什么?34. 2004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
根据下列图文资料,分析回答:(8分) 材料一:新浪网2005年1月7日消息:印度洋海啸遇难总人数已上升至16万5千人。
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灾后疫病流行可能导致死亡人数会急剧增加。
(1)B 岛的地势特点是 ,判断的依据是: 。
(4)地震引发海啸后,该地区灾后疫情严重,其疫情严重的自然原因是:;社会原因是 。
(5)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 性,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又导致疾病流行,说明了自然灾害的 性。
35.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
读图填空并回答:(19分)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A.洪水B.风暴潮C.干旱D.水土流失E.泥石流F.台风(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在图(四)中,地区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多项选择);在地区II内、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
(至少3例)(1)(2)(3)清华园教育网选修5自然灾害答案1.A2.C3.C4.D5.B6.C7.D8.C9.A10.C11.A12.A13.C14.A15.D16.B 17.D 18.C 19.B 20.C21.AD 22.BC 23.AC 24.BC 25.BD 26.AD 27.BD 28.BC 29.CD 30.BC32.(1)秋、春青藏高原和滇南谷地4′(2)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平原原因:①受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
②河流中下游常汇集多条支流,水量大。
③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流速慢,多曲流,易淤塞,泄洪不畅。
8′(3)台风,夏秋季节的热带气旋。
暴雨洪涝,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风暴潮,台风引起。
干旱,多春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且正遇春耕,农业需水量大,若夏季风尚未来临或势力较弱,降水少则会形成春旱。
6′33.(1)黄土高原2′(2)多数支流发源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3′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2′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2′(3)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水库;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4′上游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适于黄河的治理,但下游开挖入海新河不适于黄河,因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
4′34.(1)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多从西南流向东北。
4′(2)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细菌繁殖和疾病传播)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2′(3)突发性群发性2′防灾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严密监视相关地区海底地震的发生;及时接收和发布海啸信息警报。
35.(1)A C ABCF C D E7′(2)DE CF AB6′(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沿海一带修建防护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