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教学内容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 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 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 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 响人发展的诸因素。
2020/6/22
12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 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生 理、心理、社会实践活动。
2020/6/22
13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2020/6/22
2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 中实现的 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020/6/22
3
三、个体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二)外铄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020/6/22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2020/6/22
2020/6/22
15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的 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13、14——16、17岁初中 年龄特征: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二、青年期:高中生16、17——19、20岁的身心发展
从认知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教育 1. 学生的教育
2020/6/22
16
四、学生教育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调整)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 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 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加速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 具有即时 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 延时的价值 即时 延时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为什么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系统影响。 (2)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都比较科学地遵循了教育对 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 (3)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 人员。 (4)学校教育可以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 ►
把人看成是环境的被动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构成人的发展的环境都是人意识到和并与其发生作用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能静态地理解环境。人还可以改 存在就是被感知” 造环境、超越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定向的,有正反之分。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主要 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导的含义是主要导向作用。是和遗传、环境影响的 无定向相对应。 反对“教育万能论” 反对“教育万能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体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 素是影 响人发 展的 物质前 提
遗传因素
先天的但非遗传的各种因素
成熟机制
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遗传传递着 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在遗传基因中具备的与生俱来的 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 遗传的生物特征就叫遗传素质。
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公共基础》核心讲义(教育学基础 第3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考点1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身心发展的概念(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它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①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代表人物a.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①基本观点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②代表人物a.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
b.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c.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也经常出论述题。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人的发展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概念;各种偏激观点(如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言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学会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
考纲链接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1)内发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铄论代表人物。
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2)顺序性。
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3)阶段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互补性。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述1、概述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包括方面(1)生理的发展(2)心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因:推动因素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孟弗,外出墨荀洛华生(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1、孟子:性善论2、弗洛伊德:性本能推动人的发展(性本能包含两方面:生存和繁衍,如:找对象生孩子)3、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较成熟的时期学习更好5、高尔顿:《遗传的天才》能力由遗传得来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7、董仲舒:人性三品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1、墨子: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荀子:性恶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洛克:白板说4、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辐合论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选、重点)(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差生成(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提出(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科技小猪(1)提供多种可能(外部可能性)(2)积极与消极影响(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3、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主导作用(已考简答)(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归家寄腌菜(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已考简答)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各知识点板块分述:知识点一:人的身心发展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征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与个别差异性。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知识点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作用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的定义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3.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的定义2.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重大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定义: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从意识方面来讲,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从外部表现来看,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
人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知识点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动作用1.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3)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3)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核心考点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它的作用表现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I.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I.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I.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
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色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