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学基础——心与肺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专业知识点心肝脾肺肾

中医养生专业知识点心肝脾肺肾

中医养生专业知识点心肝脾肺肾1.心脏(心)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主官身之神明。

人体的心脏起着泵血和调控循环系统的作用。

中医养生中,保护心脏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饮食调理:多吃些补心的食物,如大枣、山药、糯米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的摄入,以免伤害心脏。

-运动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升心脏的抗病能力。

-控制情绪:情绪波动大、过度紧张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2.肺(肺)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负责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中医养生中,保护肺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饮食调理:多吃些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百合等。

同时要避免吸烟、二手烟和空气污染等有害物质对肺部的损害。

-呼吸训练:通过深呼吸、慢呼吸等呼吸方法,可以增加肺功能和肺泡的弹性。

-避免寒冷:寒冷会刺激肺部,容易导致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要保持身体暖和,避免受凉。

3.肝(肝)肝主疏泄,保护肝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饮食调理:多吃些滋润肝脏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菊花等。

同时要避免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对肝脏的伤害。

-情绪调节:肝主情志,要学会放松心情,减少压力,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失控。

-保持规律作息:肝在夜晚排毒和修复功能最强,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肝脏的健康。

4.脾(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

保护脾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饮食调理: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小米、山药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以免给脾脏带来负担。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过油、过甜等食物的摄入,以及脏器官肉类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保护脾脏功能。

5.肾(肾)肾主藏精、司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

保护肾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饮食调理:多摄取一些对肾脏有益的食物,如龙眼肉、黑豆、黑芝麻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酒、摄取过多盐分等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辽宁沈阳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心与其他脏关系总结

辽宁沈阳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心与其他脏关系总结

中公卫生人才网/辽宁沈阳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心与其他脏关系总结中国卫生人才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就“心与其他脏关系总结”中的相关考点进行了总计归纳,期望能给广大考生一些帮助。

(一)心与肺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1.生理上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使肺能进行呼吸吐纳,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能够辅助心气推动血行。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心肺两脏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2.病理上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行不畅,可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降,肺气壅塞,也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症状。

(二)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在血液生成方面中公卫生人才网/(1)生理上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供养脾脏,脾得滋养则能健运,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为血。

所以脾气健运,则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病理上心和脾的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2.在血液的运行方面(1)生理上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瘀滞,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保证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

(2)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的证候,或见气虚出血的证候。

(三)心与肝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1.在血液运行方面(1)生理上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能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中公卫生人才网/心血虚和肝血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肝血虚之证;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

五脏--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2

五脏--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2五脏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心肺相互协调,则保证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化赤而为血,故脾主运化,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

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循行之枢纽,肝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藏神而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心肝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心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强调维持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

水火既济: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阴)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

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

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君相相安: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

(五)肺与脾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糟粕、排出粪便;而大肠传导正 常则有助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与脾相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土生肺金。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有助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而肺气宣发与肃 降正常则有助于脾气运化功能的发挥。
04
肝系统的基础理论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六腑
奇恒之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 “六腑”,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排泄废 物。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合称“奇恒之腑”,具有贮藏精气和调节 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
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 主筋脉;脾主运化,主升清;肺 主宣发,主肃降;肾主藏精,主
喘息
喘息是指呼吸急促、气息不畅的表现,多因肺气郁闭或肾气虚衰所致。 根据喘息的诱因、程度、持续时间等,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03
胸闷
胸闷是指胸部闷塞、憋闷不适的感觉,多因痰浊阻肺、胸阳不振或心脉
痹阻等因素引起。根据胸闷的诱因、程度、持续时间等,可以判断疾病
的病位及性质。
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与大肠相表里
4. 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与听觉和头发的关系密切, 能够滋养耳窍和头发,维持其正常功能和外观。
肾的病理表现与诊断
• 总结词:肾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肾虚、肾亏、肾 结石、肾炎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望、闻、问、 切等多种手段。
肾的病理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
1. 肾虚、肾亏:肾虚和肾亏是中医对肾脏功能失调的病理概括,主要表现为腰膝酸 软、耳鸣耳聋、脱发、遗精早泄等症状。
气来源于脏腑的生理活动,如宗气来自肺的呼吸、营气来自 脾胃的消化等。血也来源于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营血来自脾 胃的消化吸收、肝血来自肝的藏血等。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 的代谢产物,如胃的输布津液、脾的运化水湿等。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本文参考《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部分精华并结合笔者临床些许心得。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

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心与肺的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故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

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

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运行。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

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

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

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

二、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1.血液生成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胆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中医学基础-肺

中医学基础-肺

五脏 肺
3.在志为忧 忧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 悲忧过度——损伤肺精肺气 肺气不足——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 4.在液为涕 涕:润泽鼻窍,防御外邪,利于呼吸 肺津肺气充足——涕润泽鼻窍不外流 寒邪袭肺——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鼻流黄涕 风燥犯肺——鼻干
五脏 肺
5.与秋气相通应 秋为阳中之少阴 肺气清肃下行 养生: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病理:肺燥之证,如干咳无痰,口鼻干燥 治疗:不宜过度发散,顺应敛降之性
五脏 肺
(2)肺主治节 肺气治理调节呼吸之气,全身之气、 血、津液的机能。 体现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
五脏 肺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含义:肺位置最高 意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的侵袭 病理:外邪最易犯肺 2.肺为娇脏 含义:肺清虚娇嫩 意义 肺不耐寒热 治疗以轻清宣散为主,过寒过热皆不宜
五脏 肺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之间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的功能 防御外邪 调节津液代谢与体温 辅助呼吸 肺对皮毛的作用 皮毛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 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五脏 肺
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的功能:主通气和司嗅觉,依赖于肺津的 滋养和肺气的宣发运动 肺阴充足,肺气宣畅——鼻窍通利,嗅觉灵敏 肺阴亏虚,肺气失宣——鼻窍干燥,鼻塞不通 喉的功能:主司发音,有赖于肺津的滋养和肺 气的推动 肺阴充足,肺气充沛——呼吸通畅,声音洪亮 肺津肺气耗损——声音嘶哑、低微、重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 排泄 机理 肺气宣发——津液向上向外布散 肺气肃降——津液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 肺为水之上源
五脏 肺
生理:完成津液的正常输布 病理: 肺失于宣降——尿少,水肿,痰饮 治疗 宣肺利水(提壶揭盖) 降气利水

五脏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

五脏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

五脏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
心与脾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3.心与肝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

4.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维持着心肾功能的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

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而导致心火偏亢,称为"心肾不交",若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而导致肾的阳虚水泛,称为"水气凌心"。

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协调方面。

"肝火犯肺"
7.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8.肝与脾肝与脾的关系表现在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两方面。

9.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两方面。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肾阴液息息相通,肾阴充盈,滋养肝阴,可制约肝阳使之不亢,称"水能涵木"。

10.脾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脾阳根于肾阳"。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脏病机之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脏病机之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脏病机之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主要包括心与肺、脾、肝、肾,以及小肠等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治节而助心行血。

因此,心与肺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功能失调方面。

①肺气虚弱,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心气亦弱。

心气虚弱,心血不能充养于肺,肺气亦虚。

心、肺之气虚相互影响终致心肺气虚,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喘促、动则尤甚,声低气怯,胸闷,咳痰清稀等症状。

②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血液运行迟滞,而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悸、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的病理表现。

③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由血及气,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使宣肃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胸憋闷、刺痛,以及咳嗽、气促、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

④心火炽盛,灼伤肺阴,火烁肺金,既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火内扰之症,又可出现咳嗽、咯血等阴虚肺损之状。

⑤在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传变,可以从肺卫阶段直接进入心营,即所谓“逆传心包”。

临床上,初见发热、微恶寒、咳嗽,继则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舌绛等由肺卫直人心营的症状。

(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脾之功能失常。

反之,脾虚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病:①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心血不足。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面黄、神疲、食少便溏,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

②心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

临床上,既有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

不论是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致心脾两虚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无气的推 动
血失统帅而 瘀滞不行
气无血的运 载
气无所依附 而涣散不收
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 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
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 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
心肺·病理
肺气虚损、行 血无力或肺失 宣降、肺气壅

宗气的生成不 足或气机阻滞
• 心藏神明,为君主之官,主宰五脏六腑;肺主治节,为 相傅之官,佐心治理脏腑,君相配合,共同治理脏腑、 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心肺·病理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 ·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
不畅
影影响响到到心心主主血血脉 脉的的生生理理功功能能
血血行行瘀瘀滞滞,而,而出出现 胸现闷胸疼闷痛疼、痛心、悸, 甚心则悸口,甚唇则青口紫唇、 脉青或紫涩、或脉结或或涩代
或结或等代等
心气不足或心阳 心振不 迟气,而振缓不血瘀,而足液阻血瘀或运于液阻心行肺运于阳迟脉行肺不缓

会会影影响响到到肺肺主主气气的 的功功能能
呼吸不利,宣降 呼,咳出失吸现喘常不吸胸、,利出困闷呼,难咳宣现吸等喘降胸困、失闷难呼常

四季养生

早春吃香菜,一可以提升心胸的阳气; 二可以帮助心肺抵抗病毒;三可以调理冬天 留下的感冒后遗症。
冬天风寒感冒后,由于心肺系统有积液 和积痰,很多人有痰多咳嗽的症状,时间长 了,会影响心肺功能,这时可适当吃些香菜 来调理。

夏季与五脏的心相应,气候炎热,汗液外 泄,易耗伤心气,所以夏季要重视养心。夏季 气血运行旺盛,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很重 要,切忌大喜大悲。夏季不适宜吃动物内脏。 适宜吃苦瓜、丝瓜、黄瓜、生菜、苦菊、 芹菜等凉性蔬菜。

一 岁
悲 秋
露宜 从养 今肺


进入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 伤到肺,所以秋季养生贵在养 肺防燥。银耳、豆腐、百合、 梨、藕、蜂蜜、糯米、豆芽、 白萝卜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 少吃辛辣食物。
可治疗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 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 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 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PART 04
中药学相关
中药学相关
补心气
益肺虚
甘草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气微,味甜 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 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 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 供药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 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 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久服大剂量甘草,可引起浮肿。有关研究还发现,甘草制 剂有损性功能。
黄芪 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 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
厘米。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
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 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它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 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随时 可能被呼吸道疾病袭击,所以冬天 要注意养肺。
杏仁具有较好的润肺效果,其味 苦辛、性温。苦味入肺,能降肺气;辛 味疏散,可宣肺止痰,止咳定喘。
冬天喝上一杯热的杏仁类饮品 会让你的肺更加水润,还可以在其中 加入银耳、雪梨等润肺养阴的食物, 熬制成杏仁羹,不仅营养成分不流失, 润肺平喘的功效更好。
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制作人:张玉超、李禹辰、李云帆、徐诺、米福新 讲述人:刘人凤
心与肺之气血互助
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 关系。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内经》 心主血与肺主气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推动
气血 运载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肺 主
辅佐
血, 心 气











心主行
主 需要 血,将

肺吸入

的清气

运行至

全身
宗气相联
• 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 积于胸中的宗气,既能贯心脉以行气血,又能走息道以 行呼吸。
• 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 气的推动。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 运载,才能敷布全身。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 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