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赏析

合集下载

关于桃花源记的古诗

关于桃花源记的古诗

关于桃花源记的古诗一、原文《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二、衍生注释:1. “嬴氏乱天纪”:嬴氏这里指秦朝。

乱天纪即打乱了天下正常的秩序。

2. “黄绮之商山”:黄绮指夏黄公、绮里季,他们在秦末为避乱世隐居商山。

3. “日入从所憩”:太阳落山后就随地休息。

憩,休息。

4. “菽稷随时艺”:菽是豆类,稷是谷类,艺是种植的意思。

5. “秋熟靡王税”:秋天庄稼成熟了却没有朝廷的赋税。

靡,没有。

6. “俎豆犹古法”: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这里说祭祀仍按照古老的方法。

7. “童孺纵行歌”:儿童们尽情地唱歌。

童孺,儿童。

8. “奇踪隐五百”:桃花源这一奇异的踪迹隐没了五百年。

三、赏析:主题和情感方面,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

表达了对宁静、自由、平等、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在那个社会里,人们过着男耕女织,悠闲自在的生活,没有外界的战乱骚扰,也没有沉重的赋税。

表现手法上,诗人通过对比来突出桃花源的美好。

与外面被秦朝搞得混乱的世界相比,桃花源里秩序井然、祥和安乐。

诗中还按照时间顺序和生活场景的转换来叙事描写,如从日常的农耕、休息到四季的变迁,详细地构建出这个美好的世界图示。

并且在描写这个世界时用词丰富而形象,像“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就直观地展现出田园的风貌。

四、作者介绍:此诗作者为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一生仕途不顺,做过几次小官,但都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职归隐。

他热爱田园生活,作品多反映田园生活的美好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桃花源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

未果,寻病终[19]。

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3]缘:沿着。

[4]夹岸:两岸。

[5]落英:落花。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

关于桃花的哲理诗

关于桃花的哲理诗

关于桃花的哲理诗
桃花是一种美丽的花朵,它在文学和哲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各种意义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关于桃花的哲理诗,每首诗都用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其含义。

1. 诗名:《桃花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隐居在桃花林中的人,他远离尘世的纷扰,享受着宁静与自由。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简单生活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远离喧嚣,回归自然,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安宁。

2. 诗名:《桃李春风一杯酒》
这首诗以桃花和春风为象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它告诉我们,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个美好的时刻,像品尝一杯美酒一样,充分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喜悦。

3. 诗名:《桃红柳绿人如玉》
这首诗以桃花和柳树为景,描述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

它通过桃花和柳树的颜色和形态,表达了人们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被照顾和珍惜。

4. 诗名:《桃花坞上桃花庵》
这首诗以桃花坞和桃花庵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桃花盛开的美丽场景。

它通过桃花的盛开和芬芳,表达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性。

它告诉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希望和美丽。

这些桃花的哲理诗以桃花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和特点,表达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它们提醒我们关注自然、珍惜生命,并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桃花源记文章赏析

桃花源记文章赏析

桃花源记文章赏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文章赏析,以供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文章赏析一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

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陶渊明的名诗10首

陶渊明的名诗10首

陶渊明的名诗10首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之一,他以写田园诗而著名。

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

下面列举陶渊明的10首名诗,并附上相关内容的参考描述。

1.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此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几句诗凭借简练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意境,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世界的深情,以及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2.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传世笔记,也是一篇文人描述理想生活的文章。

文章以讲述一个四方世界的故事,描绘了一个遥远而理想的家园,展示了作者对憧憬乐土的向往。

3. 《五言绝句》陶渊明善于写五言绝句,这是他创作的一种常用形式。

许多名诗都是用五言绝句写成的,例如《归去来兮辞》、《放言五首其四》等等。

4. 《饮酒》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描述了作者在花间饮酒的情景。

他喝醉后,心情舒畅,与花树草木交谈,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豁达的心态。

5. 《咏鹅》陶渊明的《咏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描写了作者与鹅相处的情景。

诗中通过儿童的直率和天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动物的敬重。

6. 《竹石》陶渊明的《竹石》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他通过描写竹与石的坚韧品质,表达了他致力于追求坚贞、正直和品格美的追求。

7. 《草》陶渊明的《草》是一首以寄托情怀的诗作。

他以草木为主题,借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格塑造的独特见解。

8.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是一首描绘桃花源理想生活的诗作,诗中描述了陶渊明对桃花源境地的憧憬和向往。

9. 《读山海经难》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难》是一篇记叙随笔,他在文中描述了自己阅读《山海经》的过程和体悟。

通过对古代神话故事的理解,他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10. 《过秦论》陶渊明的《过秦论》是一篇批评秦朝统治的文章,他通过回顾秦朝的统治,反思了秦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护,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关注。

魏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注释

魏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注释

魏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注释魏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注释引导语: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平等自由,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美好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说明]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

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

复前行,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

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

便要还家(20)。

为设酒杀鸡作食(21)。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

《桃花源诗》原文和译文

《桃花源诗》原文和译文

《桃花源诗》原文和译文这篇《桃花源记》文末还有一首《桃花源诗》。

“记”是“诗”的序言,“诗”是“记”的补充,并集中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颂。

桃花源诗【晋】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文末还有一首《桃花源诗》。“记”是“诗”的序言,“诗”是“记”的补充,并集中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颂。
原诗: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