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周纪-吴起杀妻求将》(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周纪-吴起杀妻求将》(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
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
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
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
起,残忍薄行人也。
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起惧诛,遂奔楚。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
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
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资治通鉴》两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绍兴市中考题)

三.阅读《资治通鉴》两则
7.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对…说
②因相视流涕眼泪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脸色
④众皆收泪谢之道歉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D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
而单弱如此将和以济!(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
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
习,熟悉,
熟练。
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
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
(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
(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
②要选贤任能。
(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002 卷第一 周纪一.pdf

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1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
《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资治通鉴卷一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老井曰】“万卷古今淌永日,一帘昏晓送流年”,得隙读史,尔虞我诈、刀光剑影、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亦乐乎!《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始于前403年,终于前369年,凡35年。
司马君实(“君实”,司马光的字)起自三家分晋,而后因之辩职、礼、分、名,其避实就虚,不足论也。
后溯三家分晋之由,智氏势大而先亡,君实据此而申德、才之辩。
其后智伯(智瑶)之臣豫让以之寻仇赵襄子,伏诛。
晋分为三,其势弱于楚、秦、齐,而魏文侯“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以引四方贤士,结赵、韩而南抗楚西击秦东拒齐,名将吴起功莫大焉。
继而吴起之死,魏走吴起而稍弱,而起竟为楚肃王所杀,惜哉!其间聂政之刺侠累,功成而毁面,其姊视死如归以彰其弟之名。
其后齐威王不为饰诈所蔽而“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公元前403 —公元前369年,凡35年。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译文】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老井曰】新崛之力,谋位之合法于周,势然也。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译文】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
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
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
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篇一」古文阅读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③,官无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④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⑤。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即墨:古地名。
下文中的“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
②辟:开垦。
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
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
⑥馁(něi):饥饿。
⑦烹:煮。
古代的一种酷刑。
⑧饰诈:掩饰,欺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⑴语之曰⑵然吾使人视即墨⑶誉言日至()⑷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小题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
(3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⑴告诉;对说⑵派,派遣⑶ 到⑷曾经小题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小题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
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
(意思对即可。
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小题1:试题分析:古文中有的字词要译成一个短语结构,比如本题中的“语”,要译成“对说”。
另外,要注意古文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比如“使”有多种含义,在本句是“派”。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
“是”即“是”(古文中少见),“子”:对对方的敬称,“事”:注释中有,巴结;“左右”,指身边人,“以”,连词“来”,“求助”:谋求帮助。
小题3:试题分析:要把全文大致翻译一下,然后注意分析齐威王的行为与影响,抓住“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
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2)克之(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4)亲下堂迎之【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2)攻占、战胜(3)反通返,返回(4)亲自【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
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
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
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
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章中对魏文侯的具体描写来分析魏文侯的人物形象即可。
(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中的权与谋:为了让幼子当上继承人,他布了一个大局!

《资治通鉴》中的权与谋:为了让幼子当上继承人,他布了一个大局!预警:此篇为超长文,脑洞大开且有阴谋论,介意的请绕行,大段的译文原文可跳过。
【材料1】《资治通鉴》周纪一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译文1】当时是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
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这段材料说的是赵鞅继承人选择问题,通过一个测试,选择了赵无恤做继承人。
这段材料的解读推荐大家看这篇文章|《资治通鉴》周纪BC403:赵襄子的阴谋上位之道|(作者敖让,地址:读史悟道)。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姑布子卿推荐赵无恤,赵无恤阴谋上位。
对这个观点我持中立态度。
但是随后我结合《韩诗外传》、《史记》交叉阅读,发现事情不是表面这么简单。
有人布了一个局,推动赵无恤上位。
【材料2】《韩诗外传》(九)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
曰:“二三子引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
”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
”孔子下,步。
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
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
”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
”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
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
”子贡吁然。
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
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何患焉1子贡以告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题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
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
习,熟悉,
熟练。
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
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A
14.文意理解。
(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
(用原文作答)(2分)
答案:诵其词甚习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
②要选贤任能。
(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