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E和染色体畸变分析用于遗传毒性检测的比较
微生物检验技术(师)考试:2022微生物检验技术(师)相关专业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3)

微生物检验技术(师)考试:2022微生物检验技术(师)相关专业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3)
共663道题 1、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中如抗原量过多将产生()。(单选题) A. 免疫复合物增多 B. 前带反应 C. 后带反应 D. 假阳性 E. 沉淀带 试题答案:C 2、可以染色DNA的物质()。(单选题) A. 乙醇 B. 溴化乙啶 C. 纤维素 D. 溶菌酶 E. SDS 试题答案:B 3、按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对致癌物的分类,1类物质是( )。(单选题) A. B. C. D. E. 试题答案:A 4、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时,抗体最先与补体结合的组分是( )。(单选题) A. C1 B. C1q C. C1r D. C1s E. C3 试题答案:B 5、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单选题) A. 肝脏 B. 肾脏 C. 皮肤 D. 肺 E. 胃 试题答案:B 6、下面哪一分子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单选题) A. DNA B. rnRNA C. rRNA D. tRNA E. SnRNA 试题答案:D 7、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单选题) A. 抗体测定中使用抗原的种类 B. 抗体测定中抗原的使用量 C. 抗体检测的方法 D. 抗原抗体反应的时间长短 E. 抗原抗体反应温度 试题答案:A 8、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常采用血清学方法,Ag-Ab反应有许多特点,但Ag-Ab反应的主要特点是()。(单选题)
A. 分阶段 B. 可逆性 C. 敏感性高 D. 特异性 E. 非特异性 试题答案:D 9、关于血清总IgE测定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 放免法敏感性高,有放射性 B. 酶免法操作方便,敏感性高 C. 间接血凝法简便易行,敏感性高 D. 化学发光法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 E. 临床上常采用的是酶免法 试题答案:C 10、观察DNA条带的仪器是()。(单选题) A. 分光光度计 B. 紫外透射仪 C. 气相色谱仪 D. 扩增仪 E. 酶标仪 试题答案:B 11、以红细胞或明胶颗粒致敏抗原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的试验属于( )。(单选题)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锰损伤神经元DNA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锰损伤神经元DNA1陆彩玲,郭松超,鲁力,陈维平,邝晓聪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西南宁(530021)E-mail:lcling78@摘要:目的建立体外染锰细胞模型,探讨锰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
方法:以原代培养的成熟皮层神经元为靶,据本室前期试验结果确定低中高不同浓度的锰液(分别为0.2mmol/L,0.6mmol/L,1.0mmol/L),与神经细胞共孵育。
显微镜观察各组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检测神经细胞的DNA损伤,以彗星细胞尾长及彗星样细胞百分率为评价损伤的指标。
结果:光镜下可见不同浓度锰孵育后神经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显示神经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彗星尾长及彗星样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
尤以高浓度锰组损伤组严重,显著高于中低浓度组(P<0.01)。
结论:锰不但能引起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外在的形态学损伤,还可导致神经细胞DNA的损伤。
关键词:锰,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DNA损伤目前,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预防措施的加强,严重的职业性锰中毒已很少发生,但长期低剂量的锰暴露依然存在,并对接触者的潜在影响仍不可低估。
慢性锰中毒是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并且锰对接触者的危害正由临床型向亚临床型转变,因而更为敏感、特异的效应指标,以早期筛检出亚临床中毒者及高危人群,是今后锰神经毒性研究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DNA损伤是遗传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长期不可逆转的DNA损伤累积可诱导细胞突变、畸变。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 cells gel ele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由Ostling等(1984)首创,后经Singh等(1988)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检测单细胞 DNA损伤的实验方法,适用于多种细胞,广泛应用于检测诱变剂、射线等对DNA的损伤、监测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遗传损害、研究毒物致癌机制等方面,具有经济、简捷、灵敏等优点,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诱变剂的遗传毒性检测上。
常见的基因检测技术及应用考核试题

常见的基因检测技术及应用考核试题本次考核共计70题,单选35道(1分/道),多选35道(2分/道),满分105分1、以下哪些关于MLPA检测的描述是正确的?A、可以检测到单亲二倍体和嵌合体B、是一种针对待检DNA序列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正确答案)C、不会有假阳性结果D、样本DNA含量极少或纯度低也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答案解析: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于2002年由Schouten等首先报道,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待检DNA序列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可以选B。
但是MLPA技术也有局限性,1:MLPA用于检测基因的缺失或重复,不适合检测未知的点突变类型,不能检测染色体的平衡易位和单亲二倍体;2:引物附近的点突变或SNP可能影响探针结合,可能造成缺失假阳性,故请结合测序结果或qPCR分析;3:如果样本DNA含量极少或纯度低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ACD不能选。
2、遗传病基因组序列本身上的主要变异形式不包括哪种?A、点突变B、染色体畸变C、外显子缺失重复D、甲基化异常(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遗传病主要的变异形式,大(CNV、UPD、倒位、易位等),中(基因及外显子缺失重复、基因融合)小(SNV、indel,动态突变等)3、核型分析是以细胞分裂那个时期的染色体为研究对象?A、前期B、后期C、中期(正确答案)D、末期答案解析: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所有的染色体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与其他时期相比,染色体的形态更稳定、数目更清晰,染色体数目一旦发生变化,在中期是最容易看出来的,误差也小4、核型分析最大缺点是什么A、辨率不足,只能检测5M以上的变异(正确答案)B、检测不了倒位C、检测不了易位D、价格昂贵答案解析:核型分析作为传统最早被应用于检测染色体变异的技术,最大的缺点是分辨率不足,只能检测>4-5M以上的染色体层面的变异5、哪项检测方法需要培养细胞?A、核型分析(正确答案)B、FISHC、CMAD、CNVseq答案解析:核型分析以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为研究对象,需要培养细胞6、哪项检测方法不需要探针?A、MLPAB、CMAC、FISHD、CNVseq(正确答案)答案解析:CNVseq是全基因组低深度扫描,不需要探针捕获7、CNVseq的技术原理是什么?A、目标区域捕获B、全基因组测序(正确答案)C、探针杂交D、G带显色答案解析:CNVseq是全基因组低深度扫描,不需要探针捕获和杂交;WES及Panel检测需要目标区域探针捕获;FISH和CMA需要探针杂交;G带显色是核型分析技术原理8、CNVseq(WGS低深度)的分辨率A、100kb(正确答案)B、200kbC、300kbD、400kb答案解析:一般认为CNVseq分辨率是有效检出>100kb的CNV9、下列哪项是CNVseq技术的局限?A、缺失B、非整倍体改变C、重复D、倒位(正确答案)答案解析:CNVseq技术能检测拷贝数变异,不能检测倒位、易位10、MLPA中哪项是决定探针总长度的关键?A、上游引物B、填充序列(正确答案)C、杂交序列D、下游引物答案解析:填充序列是决定探针总长度的关键11、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用MLPA方法可检测的?A、共济失调(正确答案)B、SMAC、佩梅病D、DMD答案解析:共济失调通常是三碱基重复所致,常用的是毛细管电泳方法12、Sanger测序的敏感性约是多少?A、35%(正确答案)B、10%C、50%D、5%答案解析:一般认为Sanger测序的敏感性是35%以上突变率变异的检出,低于此值,容易分辨不出是干扰峰,或者嵌合体等13、以下哪种检测技术最适合用于解决基因异质性难题?A、Sanger检测B、MLPA检测C、WES/WGS(正确答案)D、Qpcr答案解析:Sanger一次实验只能检测一个基因的特定区域,通量低;MLPA/Qpcr 用于检测基因外显子缺失或重复,且一次实验也只能检测特定的目标基因,通量低;WES是高通量测序,一次实验可实现多个基因同时测序,甚至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14、哪项不是NGS测序的优点?A、通量高B、成本低C、周期短D、读长长(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二代测序读长约150bp,一代测序读长约为1000bp15、突变深度20X,总深度100X,突变率是?A、0.8B、0.2(正确答案)C、0.4D、0.6答案解析:突变率=突变深度/总深度16、相对可靠的覆盖度是多少X?A、1XB、2XC、10XD、20X(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X的覆盖度是相对可靠的,理论上杂合变异10X,得到了10次的验证17、NGS测序中Q30对应的错误率A、碱基错误率千分之一(正确答案)B、碱基错误率1/100C、碱基错误率1/10D、碱基错误率30%答案解析:Q30对应的错误率为千分之一;Q20为百分之一18、哪种变异是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A、甲基化异常B、动态突变(正确答案)C、大片段倒转D、假基因干扰答案解析:动态突变(三碱基、四碱基等重复致病)采用的是毛细管电泳法19、智因线粒体高敏感检测平均测序深度A、10000XB、50000X(正确答案)C、20000XD、2000X答案解析:我司线粒体高敏感平均深度5万×20、哪项不是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A、母系遗传B、同质性(正确答案)C、杂质性D、异质性答案解析:线粒体突变分布具有异质性和杂质性,线粒体基因组来源于卵母细胞,所以是母系遗传21、WGS(30X)测序深度下,检测线粒体变异突变率分辨率是A、1%B、5%(正确答案)C、10%D、0.1%答案解析:5%以上比较可靠,若低于5%,实际也可检出,但不能排除变异不可靠,所以一般会向生信部门核实突变可靠性才准予出报告22、WGS(30×)检测外显子缺失重复分辨率A、1个(正确答案)B、2个C、3个D、5个答案解析:WGS全基因组扫描,对于外显子缺失重复,可以精确到断点,单个也可以检出23、单亲二倍体中单亲异二体是指?A、同一亲本同一条染色体B、同一亲本的两条染色体(正确答案)C、同一亲本一条染色体片段来源D、三体染色体答案解析:同一亲本同一条染色为单亲同二体24、哪项不是完全性的单亲二倍体发生机制?A、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正确答案)B、三体营救C、配子互补D、有丝分裂复制答案解析:完全性的单亲二倍体发生机制有三种:三体营救、配子互补、有丝分裂复制,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导致的是片段性的UPD25、某患者临床怀疑软骨发育不全,但又不能排除遗传代谢病,以下最佳的基因检测策略是?A、WES/WGS(正确答案)B、软骨发育不全PanelC、遗传代谢病PanelD、软骨发育不全Panel+遗传代谢病Panel答案解析:WES/WGS的基因检测范围全,避免漏检情况26、我们通常所说的遗传病大型变异的范围是多大A、>100K(正确答案)B、>50KC、>120KD、>80K答案解析:大型变异:>100k;中型变异:30bp~100k;小型变异:<30bp27、我们通常所说的遗传病中型变异的范围是多大A、>50KB、1K~100KC、30bp~100K(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大型变异:>100k;中型变异:30bp~100k;小型变异:<30bp28、我们通常所说的遗传病小型变异的范围是多大A、<30bp(正确答案)B、<100bpC、<50bpD、<1K答案解析:大型变异:>100k;中型变异:30bp~100k;小型变异:<30bp29、下列哪项技术需要培养细胞A、核型分析(正确答案)B、FISHC、CMAD、二代测序答案解析:只有核型分析技术需要培养细胞,其他三项都不需要培养细胞30、核型分析技术的检测分辨率是多少A、<4MB、>4M(正确答案)C、>2MD、<1M答案解析:核型分析技术的检测分辨率是>4M31、FISH技术的检测分辨率是多少A、>300KB、>200~300K(正确答案)D、<100K答案解析:FISH技术的检测分辨率一般是200~300kb32、CNVseq的检测分辨率是多少A、>300KB、>100K(正确答案)C、>500KD、>10K答案解析:CNVseq的检测分辨率是>100K33、以下哪些变异可以用aCGH芯片进行检测A、易位B、倒位C、CNV(正确答案)D、单亲二倍体答案解析:aCGH芯片可以检测CNV,但不能检测倒位、易位34、CNVseq的技术原理是什么A、目标区域捕获B、全基因组测序(正确答案)C、探针杂交D、G带显色答案解析:CNVseq是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二代测序技术35、核型分析的技术原理是什么A、目标区域捕获B、全基因组测序C、探针杂交D、G带显色(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核型分析的技术原理是G带显色36、大型变异常用的检测方法A、核型分析(正确答案)B、FISH(正确答案)C、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正确答案)D、NGS测序(CNVseq、WGS)(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大型变异常用的检测手段有:核型分析、FISH、CMA(SNP芯片或aCGH等)、NGS测序;随着NGS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NGS测序来检测大型变异,如CNVseq、WGS等37、中型变异常用的检测方法A、SNP芯片B、MLPA(正确答案)C、QPCR(正确答案)D、NGS测序(WES、WGS)(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中型变异常用的检测手段有:MLPA,QPCR及NGS测序;随着NGS 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NGS测序来检测中型变异,如(Trio)WES、(Trio)WGS等38、小型变异常用的检测方法A、Sanger测序(正确答案)B、SNP芯片(正确答案)C、NGS测序(WES)(正确答案)D、NGS测序(WGS)答案解析:ABCD均可进行小型变异的检出;但sanger测序通量低,周期长,成本高,适用于单个或某几个基因的检测,或NGS测序后的位点验证;一种snp芯片也只能检测特定的突变位点,拓展性较差,成本高;随着NGS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NGS测序来检测中型变异,如(Trio)WES、(Trio)WGS等39、下列哪项是染色体畸变?(多选)A、5p缺失综合征(正确答案)B、21三体综合征(正确答案)C、平衡易位(正确答案)D、倒位(正确答案)答案解析:5p缺失综合征也称之为猫叫综合征,由于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属于CNV,21三体综合征由于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非整倍数改变,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改变,CNV,易位、倒位等。
高分子避孕复合材料在哺乳动物体内外遗传毒性检测

高分子避孕复合材料在哺乳动物体内外遗传毒性检测目的检测高分子避孕复合材料和金属铜在体外对哺乳动物细胞致遗传毒性的作用,评价该材料的安全性。
方法采用小鼠淋巴瘤实验(Mouse Lymphoma Assay, MLA)和彗星实验即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SCGE)检测各材料组对tk基因致突变能力和导致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
各材料RMPI-1640浸提液经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离子浓度,预实验后选择金属铜组50%、25%、12.5%浸提液浓度,含铜复合材料组100%、50%、25%浸提液浓度,无铜复合材料组100%、50%、25%浸提液浓度分别测定致突变能力和DNA损伤程度,溶剂对照作为阴性对照,小鼠淋巴瘤实验中在有无S9mix时分别选择环磷酰胺和甲磺酸甲酯作为阳性对照。
小鼠淋巴瘤实验通过计数处理当天平板、表达后平板和TFT拮抗平板的集落数测定PE0、PE2和MF。
彗星实验以Tail DNA%和Olive尾距评价细胞DNA损伤程度。
结果在含有铜离子的浸提液中,细胞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突变频率较阴性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其中金属铜50%、25%和含铜复合材料组100%组可以致遗传毒性,含铜复合材料50%组为可疑致遗传毒性。
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各含铜复合材料组和金属铜组均可导致细胞DNA损伤,Tail DNA%和OTM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损伤程度与浸提液中铜离子浓度有一定关系。
无铜复合材料在各浓度下突变频率、Tail DNA%和OTM均无明显增高结论含铜复合材料、金属铜组由于铜离子的存在体外可以致DNA损伤和细胞突变,具有一定的体外遗传毒性。
损伤程度与铜离子浓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目的研究高分子避孕复合材料和金属铜哺乳动物体内致遗传毒性的能力。
方法KM小鼠(体重:25-30g)作为实验动物,各材料组生理盐水浸提,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离子浓度,选择金属铜组50%、25%、12.5%浸提液浓度,含铜复合材料组100%、50%、25%浸提液浓度,无铜复合材料组100%、50%、25%浸提液浓度,阳性对照选择环磷酰胺,浓度为40mg/kg体重,阴性对照为生理盐水。
毒理学资料2021年整理版本(全)

名词解释: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卫生安全、无毒无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毒理学奠基人:西班牙的Orifila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个体观察、流行病学观察。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外源化学物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现代食品安全性六大问题: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9毒物的种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物。
18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影响因素:剂量,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
损害作用: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即引起功能紊乱、损伤、疾病或死亡的生物学效应。
损害作用的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1.人类基因计划的大部分测序工作是利用YAC实现的。
()答案:错2.线粒体病主要累及大脑和肌肉组织。
()答案:对3.HER2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参考依据。
()答案:对4.荧光原位杂交可同时检测多种靶序列。
()答案:对5.TPMT与嘧啶类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
()答案:错6.Northerm 杂交检测靶序列是RNA。
()答案:对7.高通量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获得“癌症指纹”信息。
()答案:对8.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呈X染色体连锁不完全隐性遗传。
()答案:错9.PCR是已知突变检测的“金标准”。
()答案:错10.结核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特异性基因检测和耐药基因检测。
()答案:对11.电喷雾质谱技术是一种软电离技术。
()答案:对12.核糖体蛋白是基于MALDI-TOF-MS进行细菌鉴定的主要标志物。
()答案:对13.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的最适长度为15~30nt。
()答案:错14.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分子生物学检验。
()答案:错15.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是单倍体。
()答案:错16.染色体的形态最典型和清晰的阶段是有丝分裂间期。
()答案:错17.PCR 技术的本质是核酸重组技术。
()答案:错18.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需要加入双脱氧核苷酸。
()答案:对19.Tm 主要与 A-T 含量有关。
()答案:错20.产前诊断的金标准是对羊水或脐带血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答案:对21.16SrRNA基因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靶基因的优点有()答案:多信息###长度适中###多拷贝22.关于沙眼衣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正确的是()答案:RAPD技术不适用于血清学分型###PCR扩增靶基因序列主要有外膜蛋白基因、隐蔽性质粒DNA和16S rRNA基因序列###PCR-RFLP可用于CT分型###LCR技术适合于高危人群普查时大批量标本的检测23.SELDI-TOF-MS中蛋白质芯片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答案:芯片###芯片阅读器###分析软件24.CYP450基因分型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答案: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基因芯片###PCR-RFLP25.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包括()答案:根据本地区患者的承受能力选择###根据实验室的技术特点选择###根据检测目的选择###根据实验室的实验条件选择26.PML-RARa融合基因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答案:RT-PCR###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定量PCR27.原癌基因激活的机制包括()答案:易位激活###癌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原癌基因扩增###点突变28.法医物证学的主要内容有()答案:种族和种属认定###性别鉴定###个体识别###亲子鉴定29.关于DHPLC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答案:灵敏度和特异性高###自动化程度高###是分析异质性突变的首选方法###可实现高通量检测30.理想的质控品应满足以下要求()答案:稳定、价廉、同一批次可大量获得###无已知的生物传染危害性###基质与待测样本一致###阳性质控品所含待测物浓度接近试验的决定性水平###靶值或预期结果已知3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答案:双股DNA32.TPMT是下列哪类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关键酶()答案:嘌呤类33.采集用于PCR检测的血清样本时,不宜选择使用的抗凝剂是()答案:肝素34.奥美拉唑在体内代谢主要受哪种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答案:CYP2C1935.PCR的退火温度通常比引物的Tm值()答案:低约5℃36.HLAI类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答案:α重链37.可以用来分辨16SrRNA基因不能鉴别的非常接近的菌种和种内菌株的是()答案:16S-23S rRNA基因38.单细胞基因扩增一般采用下列哪项技术增加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答案:巢式PCR39.Southern 印迹杂交中常用的核酸变性剂是()答案:氢氧化钠40.DNA指纹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是()答案:DNA的多态性41.新一代测序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答案:高通量42.微卫星异常的检测方法有()答案:DNA测序43.PCR的引物Tm值的计算公式为()答案:Tm= 2(A+T)+4(G+C)44.PCR循环中的延伸时间取决于()答案:扩增产物的长度45.线粒体基因组22个tRNA可转录几种tRNA ()答案:20种46.保证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是()答案:分析前质量控制47.肿瘤的分子诊断策略有()答案:检测肿瘤相关基因48.在PGD中诊断单基因疾病的主要手段是()答案:单细胞PCR技术49.焦磷酸测序法突出的优势是()答案:较长的读长50.寡核苷酸探针的最大优势是()答案:可以区分仅仅一个碱基差别的靶序列51.非整倍体筛选的诊断方法主要借助于下列哪项技术()答案:FISH52.乙型肝炎病毒可分为多少个基因型?()答案:853.TaqMan 探针技术要求扩增片段应为()答案:50~150bp54.目前对肺癌遗传易感性主要集中在如下哪几个领域()答案:DNA修复能力55.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核心技术是()答案:核酸扩增技术56.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准化的前提是()答案:标准品57.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答案:分区设置###控制空气流向58.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具有法规性、唯一性和时效性三大特性。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哈尔滨医科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学科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学科之前。
A:对B:错答案:B2.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解决临床诊断与治疗问题。
A:错B:对答案:B3.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方向:()A:预测医学B:个体化医学C:中西医结合D:预防医学答案:ABD4.下列技术为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常用检测技术的是()A:Southern blotB:其余均不对C:基因测序D:分子杂交答案:ACD5.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学科发展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技术为分子杂交技术。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在人类基因组DNA序列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A:腺嘌呤的N-6位B:鸟嘌呤的N-7位C:胞嘧啶的N-4位D:胞嘧啶的C-5位E:鸟嘌呤的C-5位答案:D2.下列DNA序列中的胞嘧啶()易发生甲基化修饰的是。
A:5’-GGGGCC-3’B:5’-CTCTCCC-3’C:5’-GCACAC-3’D:5’-CGCGCG-3’E:5’-CCCCCT-3’答案:D3.某基因位点正常时表达为精氨酸,突变后为组氨酸,这种突变方式为()A:同义突变B:动态突变C:错义突变D:无义突变E:移码突变答案:C4.由于突变使编码密码子形成终止密码,此突变为()A:无义突变B:终止密码突变C:错义突变D:同义突变E:移码突变答案:A5.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型mRNAB: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重复顺序C:原核生物结构基因是断裂基因D: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插入序列E:原核生物基因组具有操纵子结构答案:C第二章测试1.DNA链的Tm值主要取决于核酸分子的()A:A-C含量B:T-G含量C:A-G含量D:G-C含量E:A-T含量答案:D2.Southern杂交通常是指()A:RNA和RNA杂交B:DNA和RNA杂交C:蛋白质和蛋白质杂交D:DNA和DNA杂交E:DNA和蛋白质杂交答案:D3.下列哪些不是影响DNA复性的因素()A:碱基组成B:DNA的分子量C:DNA浓度D:温度E:DNA的来源答案:E4.探针基因芯片技术的本质就是()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B:酶切技术C:基因重组技术D:核酸分子杂交技术E:蛋白质分子杂交技术答案:D5.DNA探针的长度通常为()A:<100个碱基B:1000~2000个碱基C:400~500个碱基D:100~400个碱基E:500~1000个碱基答案:C第三章测试1.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酶是( )A:限制性内切酶B:RNA酶C:TaqDNA聚合酶D:逆转录酶E:DNA酶答案:D2.有关PCR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是()A:扩增的对象是DNA序列B:由变性、退火、延伸组成一个循环C:循环次数越多产物量就越大,可增加循环次数提高产物量D:引物决定了扩增的特异性E:是一种酶促反应答案:C3.下列关于Taq DNA聚合酶的描述,错误的是()A:扩增的DNA片段越长,碱基错配率越低B:催化形成3´, 5´-磷酸二酯键C:使DNA链沿5´→3´方向延伸D:不具有3´ 5´外切酶活性E:以dNTPs为原料答案:A4.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通常比引物的Tm值()A:低15℃B:相等C:低5℃D:高5℃E:高15℃答案:C5.PCR反应中延伸的时间取决于()A:模板的含量B:Taq DNA聚合酶的量C:引物长度D:待扩增片段的长度E:模板的纯度答案:D第四章测试1.关于TaqMan探针技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易受到Taq DNA聚合酶5′-3′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影响B:无需进行寡核苷酸熔解曲线分析,减少了实验时间C:R基团与Q基团相距较远,淬灭不彻底,本底较高D:解决了荧光染料技术非特异的缺点E:操作亦比较简单答案:E2.以下为比较Ct法的相对定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1-氯-3-丁烯-2-醇的细胞遗传毒性

1-氯-3-丁烯-2-醇的细胞遗传毒性李玉峰; 刘欣杰; 张新宇【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5)004【总页数】8页(P558-565)【关键词】1-氯-3-丁烯-2-醇; 1-氯-3-丁烯-2-酮; 1;3-丁二烯; 代谢产物; 遗传毒性【作者】李玉峰; 刘欣杰; 张新宇【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4.61,3-丁二烯(简称丁二烯)是一种石油化工产品, 主要用于制造合成橡胶、树脂和塑料. 它是一种无色气体, 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在环境中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如汽车尾气和香烟烟雾等[1]. 因此, 丁二烯广泛存在于城市空气中, 其浓度范围通常为(0.1 ~1.0)×10-9[1].丁二烯是一种已确定的人类致癌物(IARC Group 1), 可在暴露人体上诱发淋巴-造血系统癌症[1]. 丁二烯致癌风险很高,0.014×10-9 浓度丁二烯的致癌风险水平达到了10-6[2], 而苯需要(0.04 ~0.14)×10-9 浓度才能达到同样的风险水平[3].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 丁二烯是具有最高致癌风险的环境污染物之一[4-7], 也是香烟烟雾中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8], 即使在二手烟和三手烟中也是最有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之一[9].代谢是丁二烯致癌的根本原因. 丁二烯进入生物体内后可通过两条途径代谢, 产生多种具有致突变性的产物. 这两条途径分别称为P450 途径和MPO(myeloperoxidase, 髓过氧化酶)途径(见图1)[10]. 在P450 途径中, 丁二烯在肝脏、肾脏和肺脏等器官中被P450 酶代谢为3,4-环氧-1-丁烯(3,4-epoxy-1-butene, EB)、1,2,3,4-双环氧丁烷(1,2,3,4-diepoxybutane, DEB)和3,4-环氧-1,2-丁二醇(3,4-epoxy-1,2-butanediol, EBD)[1]. 在MPO 途径中, 丁二烯在骨髓和血液白细胞中被MPO 代谢为1-氯-3-丁烯-2-醇(1-chloro-2-hydroxy-3-butene, CHB)[10-11]. 上述4 种产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突变性. 由于丁二烯在人体内致癌作用的靶器官是淋巴-造血系统[1-2], 而骨髓是此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提示MPO 途径可能与丁二烯的致癌作用密切相关[10]. 因此, 作为这条途径上的产物, CHB 可能在丁二烯致癌作用中起关键作用, 值得深入研究.图1 丁二烯的代谢途径和主要代谢产物Fig.1 Metabolic pathways and major metabolites of 1,3-butadiene由图1 可知, CHB 可以在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为1-氯-3-丁烯-2-酮(1-chloro-3-buten-2-one, CBO)[12]. CBO 是一种强的Michael 受体,其分子两端均可与亲核试剂反应, 因此具有交联能力. 研究发现: CBO 很容易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反应生成单/双偶联产物, 也容易与蛋白质反应并引起蛋白质交联[12], 或者与核酸碱基及DNA 反应产生多种DNA 加合物[13-16]. CHB 和CBO 均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 且CBO的毒性比CHB 强约100 倍, 但二者的遗传毒性特征并不完全相同: CHB 会产生两种类型的DNA 损伤, 即DNA 单链断裂和碱性不稳定位点(alkali-labile sites, ALS), 但CBO 只产生ALS 损伤, 且CHB 还具有致突变性[17].然而, 上述研究只是发现了CHB 具有遗传毒性(即能够引起DNA 损伤), 以及能够引起两种类型的DNA 损伤, 但CHB 引起DNA 损伤的途径还不清楚. 有一种推测是CHB 的毒性可能是其在细胞内转化为CBO 导致的, 因为CBO 毒性比CHB 强得多, 只要很少量CHB 被转化为CBO 就足以引起显著的毒性. 因此, 本工作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发现CHB 毒性主要还是由其自身的反应性引起的, 而并非是由其在细胞内转化为CBO 引起的.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材料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4-甲基吡唑(4-methylpyrazole,4-MP)和1-卞基咪唑(1-benzylimidazole,BI)购于Sigma-Aldrich. 3-丁烯-2-醇(3-buten-2-ol, BO)购于Alfa Aesar. DMEM(Dul 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培养基、IMDM(Iscove’s modified Dulbecco’s medium)培养基、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购于Life Technologies. 青霉素和链霉素购于北京鼎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人胚肝L02 细胞株和人白血病HL-60 细胞株购于中国科学院细胞库. CHB 和CBO 按照文献[12]方法合成.1.2 细胞培养L02 细胞在含10% FBS, 100 U/mL 青霉素和100 µg/mL 链霉素的DMEM 培养基中, 在含有5% CO2 的37 ◦C 培养箱中培养. 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生长至70%~80%时进行传代或实验. HL-60 细胞在含20% FBS, 100 U/mL 青霉素和100 µg/mL 链霉素的IMDM 培养基中, 在含有5% CO2 的37 ◦C 培养箱中培养. 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即细胞传代后的24 h 之内进行实验.1.3 化合物遗传毒性检测的一般程序除去细胞上的培养液(HL-60 细胞为悬浮细胞, 故需通过离心沉淀细胞后, 再除去上清液).待测化合物溶于DMSO 制成0.5 或1 mol/L 溶液, 以0.1%体积加入到无血清培养基中(当需要长时间(≥12 h)处理细胞时, 使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 混合均匀后添加到细胞上. 在含有5% CO2的37 ◦C培养箱中培养1 h 后, 用标准彗星实验(the Comet assay)检测DNA 损伤情况[18]. 阴性对照组细胞用含0.1%体积DMSO 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彗星实验, 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trophoresis, SCGE)分析,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检测真核细胞DNA 损伤的方法. 标准彗星实验在强碱性(pH >13)条件下进行,可检测DNA 的链断裂、碱性不稳定位点(即失去碱基的位点)以及DNA-DNA/DNA-蛋白质交联. 其基本原理是将细胞以单个状态固定在琼脂糖凝胶中, 经过裂解并去除组蛋白后, 只剩下裸露的DNA 留在琼脂糖中, 再施以适当的直流电场进行电泳, 损伤的DNA 向阳极迁移而形成拖尾. 拖尾程度与DNA 损伤呈正相关关系, 因而可以以拖尾程度定量衡量DNA 受损程度. 由于电泳后观察到的DNA 状态(通过荧光染料染色)具有一个明亮的圆形头部, 带有一条较暗的尾部, 形似彗星, 故得名彗星实验.1.4 含有CHB 的培养基溶液放置不同时间后遗传毒性的变化情况按照1.3 节中的程序制备含有500 µmol/L CHB 的无血清培养基溶液, 在37 ◦C 培养箱中分别放置0.5, 1, 4和18 h, 然后添加到L02 细胞上, 培养1 h, 用彗星实验进行检测.1.5 CHB 引起的DNA 损伤随着不同细胞处理时间的变化按照1.3 节中的程序制备含有1 000 µmol/L CHB 的培养基溶液, 添加到L02 细胞上, 分别在培养箱中培养0.5, 1, 2, 4 和12 h, 用彗星实验进行检测.1.6 P450 酶和ADH 抑制剂对CHB 遗传毒性的影响L02 和HL-60 细胞用含1 000 µmol/L BI 和1 000 µmol/L 4-MP 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 h, 然后用1 000 µmol/L CHB 培养1 h, 用彗星实验进行检测.1.7 数据处理方法所有实验设置至少3 个平行样(平行样具体数目见图标中的说明), 取平行样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的比较使用Stude nt’s t-test, 以0.05 作为统计显著性的临界值.2 实验结果2.1 BO 的遗传毒性CHB 具有遗传毒性. 从化学结构的角度分析, 这可能应归因于CHB 分子中的氯甲基. 因为氯甲基的存在导致CHB 具有亲电性, 可能与DNA 或蛋白质发生反应而产生毒性. 为验证这一点, 本工作检测了3-丁烯-2-醇(3-buten-2-ol, BO)的遗传毒性. BO 与CHB 在结构上的唯一差别就是BO 分子中没有氯原子.结果表明, 500 和1 000 µmol/L BO 在细胞上没有引起任何DNA 损伤, 而在同样条件下,1 000 µmol/L CHB 产生的DNA 损伤达20.4% ± 3.0%(阴性对照组为7.4%±2.3%, 见图2).因此可知, 氯甲基是CHB 遗传毒性中的关键结构因素.图2 500 和1 000µmol/L BO 与1 000µmol/L CHB 引起的DNA 损伤对比(5 个平行样,***p <0.001)Fig.2 DNA damage caused by 500, 1 000 µmol/L BO, and 1 000 µmol/L CHB (quintupli cate,***p <0.001)2.2 含有CHB 的培养基溶液放置后遗传毒性增强CHB 分子中的氯甲基使得CHB 具有反应性, 不仅可能与生物分子发生反应, 而且还可能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等反应, 从而转化为其他毒性化合物. 这也可能是CHB 具有遗传毒性的原因之一. 为检验这种推测, 将含有500 µmol/L CHB 的无血清培养基在37 ◦C 放置0.5, 1, 4 和18 h, 然后检查培养基的毒性, 结果如图3 所示.含有CHB 的培养基溶液放置后毒性发生了改变. 与未放置的溶液(图3 中0 h 的数据)相比, 放置0.5 和1 h 后的毒性实际上没有发生变化(p >0.05). 然而, 放置4 和18 h 后的溶液毒性明显增强, 且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 <0.05, **p <0.01). 这说明CHB 在溶液中会转化为其他毒性更强的化合物, 但此转化过程较慢, 在1 h 内的转化可忽略.2.3 CHB 引起的DNA 损伤随着细胞处理时间的变化为观察CHB 引起的DNA 损伤随细胞处理时间的变化趋势并与上述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用1 000 µmol/L CHB 分别处理细胞0.5, 1, 2, 4 和12 h, 然后检查DNA 损伤情况, 结果如图4 所示.图3 含有500 µmol/L CHB 的无血清培养基溶液在37 ◦C 放置不同时间后的遗传毒性(3 个平行样,*p <0.05, **p <0.01)Fig.3 Genotoxicity of 500 µmol/L CHB in FBS-free media after incubation at 37 ◦C for specified time (triplicate, *p <0.05, **p <0.01)图4 1 000 µmol/L CHB 引起的DNA 损伤随细胞处理时间不同的变化情况(4 个平行样, **p <0.01,***p <0.001)Fig.4 DNA damage caused by 1 000 µmol/L CHB at different cell-incubation time (tetraplicate,**p <0.01, ***p <0.001) 结果表明, 在4 h 内, CHB 引起的DNA 损伤随细胞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与阴性对照组(4.6% ± 1.6%, 图中未显示)相比, 细胞用CHB 处理0.5 h 即产生了相当强的损伤(14.0%±3.7%, **p <0.01); 处理1 h 后损伤继续增大, 但与0.5 h 的结果相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然而, 处理2 和4 h 后产生的DNA 损伤与处理0.5 h 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 <0.01, ***p <0.001). 另一方面, 过长的处理时间(12 h)反而会导致DNA 损伤的减小(但此时的损伤仍然明显高于0.5 h 的损伤, **p <0.01), 这可能是由于DNA 修复的缘故.2.4 CHB 对DNA 的损伤机理由于CHB 可被ADH 代谢为CBO, 而CBO 的毒性约为CHB 的100 倍, 因此只要1%的CHB 在细胞内被代谢为CBO, 就能产生观察到的CHB 毒性结果. 为检验这种可能性, 使用ADH 抑制剂4-MP 进行实验. 考虑到CHB 还可能被P450 酶代谢为CBO, 故也使用了P450广谱抑制剂BI. 此实验在L02 和HL-60 两种细胞株上进行.实验结果显示, 在两种细胞株中, 加入抑制剂4-MP 和BI 后对于CHB 引起的DNA 损伤没有影响(图略), 表明CHB 的遗传毒性不是通过转化为CBO 产生的.3 讨论CHB 可能是1,3-丁二烯对人体产生致癌效应的一种关键代谢产物, 因此对它的研究非常重要. 已经发现CHB 能够损伤DNA, 引起DNA 单链断裂和ALS. 本工作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阐明CHB 是通过什么途径损伤DNA 的.一种化合物可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损伤DNA. 直接途径就是化合物直接与DNA 发生反应, 形成DNA 加合物或引起DNA 脱碱基(即形成ALS)或DNA 断裂. 间接途径则较为复杂,包括: ①转化为其他能直接与DNA 发生反应的化合物, 这种转化可以是化学转化(即通过简单化学反应的转化, 如水解等), 也可以是生物转化(即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转化); ②其他细胞机理(主要是氧化应激).没有氯原子的对应化合物BO 即使在相当高的浓度(1 000 µmol/L)下都没有表现出任何遗传毒性, 而同样条件下的CHB 则产生了强毒性(见图2). 这说明氯甲基的存在是CHB 毒性产生的关键结构因素. 从化学反应性来看就容易解释了. 因为氯甲基是亲电性的, 且氯甲基相邻碳原子上有一个羟基, 其吸电子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氯甲基的亲电性, 故氯甲基能与DNA 碱基中的氮原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从而损伤DNA. 因此, 就化学反应性而言, CHB 是能够通过直接途径损伤DNA 的.含有CHB 的培养基溶液放置后出现了遗传毒性增加的现象(见图3), 表明CHB 能发生化学转化, 且转化形成的化合物毒性更强. 这可能也是氯甲基反应性引起的结果. 因为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或CHB 自身的羟基氧原子能与氯甲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即发生CHB 的水解或分子内的环合, 产生3-丁烯-1,2-二醇(3-buten-1,2-diol, BDD)或EB(见图5). BDD 毒性很弱而EB 毒性较强[19], 故CHB 的化学转化可能主要产生EB.图5 在溶液中CHB 可能转化为EB 和BDDFig.5 CHB may be converted to EBand BDD in solution然而, CHB 化学转化过程较慢. 与未经放置的含有CHB 的培养基溶液相比, 放置0.5 和1 h 的溶液毒性实际上没有变化(见图3).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直接用CHB 溶液处理细胞时, 即使处理时间只有0.5 h, 产生的DNA 损伤已经相当强(见图4). 显然, 这说明CHB 的毒性是由其自身引起的, 而不是化学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结果. 当然, 如果CHB 处理细胞的时间较长(≥4 h), 则不排除化学转化对CHB 表现出来的毒性有一定贡献的可能(见图3 和4). 必须指出, 这种情况(即长时间处理细胞)较为复杂, 毒性可能产生累积效应, 故化学转化对CHB毒性的贡献只是一种推测, 证据尚不充分.使用P450 酶和ADH 抑制剂的实验结果表明, CHB 的毒性并非由于其生物转化为CBO产生. 实际上, 已有文献报道培养的肝细胞内没有P450 和ADH 等代谢酶的表达[20]. 因此,CHB 在L02 细胞中引起DNA 损伤这一事实本身已经说明其毒性并非转化为CBO 的结果.最后, CHB 的毒性也不大可能是由其他细胞机理引起的. 本工作对CHB 是否引起氧化应激进行了初步检测. 结果表明, CHB 在L02 细胞中没有引起明显的氧化应激.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说明, CHB 可能主要通过直接途径(即直接与DNA 发生反应)而不是通过转化为CBO 损伤DNA. 但在长时间(≥4 h)处理细胞的情况下, 化学转化为其他毒性化合物可能对CHB 的毒性产生也有一定贡献.4 结束语本工作对CHB 产生遗传毒性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发现CHB 主要通过直接途经引起DNA损伤. 这可能归因于CHB 的亲电反应性. 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CHB 的毒性和致突变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KOPPIKAR A M, WU C, LEAVENA T, et al. Health assessment of 1,3-butadiene,EPA/600/P-98/001F [EB/OL]. [2017-05-09]./ncea/cfm/recordisplay.cfm?deid=54499.[2]US EPA. 1,3-Butadiene, CASRN 106-99-0 [EB/OL]. [2017-05-09]./ncea/iris/iris documents/documents/subst/013ummary.pdf.[3]US EPA. Benzene, CASRN 71-43-2 [EB/OL]. [2017-05-09]./ncea/iris/irisdocuments/documents/subst/0276_summary.pdf. [4]LOH M M, LEVY J I, SPENGLER J D, et al. Ranking cancer risks of organic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7, 115(8): 1160-1168. [5]MCCARTHY M C, O’BRIEN T E, CHARRIER J 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ronic risk and hazard of 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ambient monitoring data [J].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9, 117(5): 790-796.[6]ZHOU J, YOU Y, BAI Z,et al.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personal inhalation exposure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Tianjin, China [J]. Sci Total Environ, 2011, 409(3): 452-459.[7]DU Z, MO J, ZHANG Y. Risk assessment of population inhalation exposure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carbonyls in urban China [J]. Environ Int, 2014, 73: 33-45.[8]FOWLES J, DYBING E. Application of toxi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principle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igarette smoke [J]. Tob Control, 2003, 12(4): 424-430.[9]SLEIMAN M, LOGUE J M, LUO W, et al. Inhalable constituents of thirdhand tobacco smoke: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health impact considerations [J]. Environ Sci Technol, 2014,48(22): 13093-13101.[10]ZHANG X Y, ELFARRA A A. Potential roles of myeloperoxidase and hypochlorous acid in metabolism and toxicity of alkene hydrocarbons and drug molecules containing olefinic moieties [J].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7, 13(5): 513-524.[11]DUESCHER R J, ELFARRA A A. 1,3-Butadiene oxidation by human myeloperoxidase [J]. J Biol Chem, 1992, 267(28): 19859-19865.[12]ELFARRA A A, ZHANG X Y. Alcohol dehydrogenase- and rat liver cytosol-dependent bioactivation of 1-chloro-2-hydroxy-3-butene to 1-chloro-3-buten-2-one, a bifunctional alkylating agent [J]. Chem Res Toxicol, 2012, 25(11): 2600-2607.[13]SUN L, PELAH A, ZHANG D P, et al. Formation of fused-ring 2-deoxycytidine adducts from 1-chloro-3-buten-2-one, an in vitro 1,3-butadiene metabolite, under in vitro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J]. Chem Res Toxicol, 2013, 26(10): 1545-1553.[14]ZHENG J, LI Y, YU Y X, et al. Novel adducts from the reaction of 1-chloro-3-buten-2-one with 2-deoxyguanosine.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as tools to investigate 1,3-butadiene carcinogenicity [J]. Chem Biol Interact, 2015, 226: 40-48. [15]ZENG F M, LIU L Y, ZHENG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fused-ring 2-deoxyadenosine adduct formed in human cells incubated with 1-chloro-3-buten-2-one, a potential reactive metabolite of 1,3-butadiene [J]. Chem Res Toxicol, 2016, 29(6): 1041-1059. [16]LIU L Y, ZHENG J, KONG 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jor purine and pyrimidine adducts formed after incubations of 1-chloro-3-buten-2-one with single-/double-stranded DNA and human cells [J]. Chem Res Toxicol, 2017, 30(2): 552-563.[17]LIU X J, ZENG F M, AN J, et al. Cytotoxicity, genotoxicity, and mutagenicity of 1-chloro-2-hydroxy-3- butene and 1-chloro-3-buten-2-one, two alternative metabolites of 1,3-butadiene [J].Toxicol Appl Pharmacol, 2013, 271(1): 13-19.[18]WEN Y, ZHANG P P, AN J, et al. Diepoxybutane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DNA-DNA rather than DNA-protein cross-links, and single-strand breaks and alkali-labile sites in human hepatocyte L02 cells [J]. Mutat Res, 2011, 716(1/2): 84-91.[19]ZHANG P P, WEN Y, AN J, et al. DNA damage induced by three major metabolites of 1,3-butadiene in human hepatocyte L02 cells [J]. Mutat Res, 2012, 747(2): 240-245. [20]LEA M A.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hepatomas [J]. Int J Biochem, 1993, 25(4): 457-4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o p( ru P<O 0 , .5 P< 0 O , . l P< 0 O ) u h eu nyo br t n cli 2mg k . 1 ,bttef q ec f e ai e / gMMC gopWa hg e hni cnrl r a o ln ru S ihrta t no o go p( ru P<O O ) C n 、 1 . o d ̄i S E imoesniv t t ggn t xc y o n 03 r s t ei d e i eeit it. s e i ne c n co i
t ci g g n t o ii . M eh d F ry eg tmie we e dv d d i t r u s h e x e i n a r u sa d c n r l ru 、Th e t e e i t x ct n c y to s o t - i h c r ii e o 4 g o p  ̄t r ee p rme t l o p o to o p n g n g e
关 键 词 : 单 细 胞 凝 胶 电泳 ; 染 色 体 畸 变 ; 遗 传 毒 性 文 献标 识 码 : A
a er t n o eet ggn t o ii b r a i sf r d tc i e e i x ct o n ct y
a d d r me l n lo s ̄
Z NG Xnwag A HA i n ,Y NG i —i i hn -a( eto yd 'oy ad G nt s h nc Mei lU ie i , T iun . J ny,Dd S egj D p f C t o g n ee c,S a x dc nvr t a i ml i i a sy ay a Do 0 , hn 3 D 】 C ia) A s a t Ob ci To咖 p r tesniv yo n lcl ee crp oei S G )adcrmoo e a os( A)nd — bt c: r j te e v ae h s it fige e l l t h r s(C E n ho smea r t n C i e e ti s l e o g s b ri
维普资讯
・
27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hn i dUn )2 0 JS ax i 0 8年 3月 ,3 ( Me v 9 3
文章编号 : 10 —6 1 (0 80 —0 7 —0 0 7 6 12 0 )3 2 6 3
SG C E和染色体 畸变分析 用于遗传毒性检测 的比较
to r u .DNA an  ̄ d c rmoo b rain n u e y M M C o emaT W el o c r tce y S rl o p g d rL ea h o smea ert s id c b q n o d i b n lo cl fm eweed et b CGE d n s i e d n a C .ep ciey Reu t Th o tfe u n y a d ti ln t n tre M M C go p r inf a ty hg e h n i nrl A rs et l . v s ls ec me rq e c al e g h i h e n r u swees ic n l ih rta n c to g i o
张新 旺 , 杨建 一 , 杜 圣 家 (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教研室, 太原 000 ) 301
摘要 : 目的 比较单 细胞 凝胶 电泳技术 ( C E) s G 和染 色体 畸变分 析 ( A) 遗传毒 性检测 中的灵敏 性。 方法 C 在 积生理盐水 , 分别用 5_ F GE和 C A对小 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损 伤进行 检测 。 结果 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 结论 .1 。
Ke r s s 1 l c l g le t h r i; c r  ̄ y wo d : ig e el e l mp o e s h o I e c s me a ra in ; g n t o ii b e t s e e i t x ct o c y
染 色体 畸变 分 析 ( A) 2 C 是 0世 纪 7 0年 代起 被 国 内外 广泛 采用 一种 遗 传 损 伤检 测 技 术 , 其结 果 因 可靠 , 可反 映 多 种 畸 变 类 型 , 目前 已成 为 检 测 染 色 体 损伤 的经 典方法 。 由 Snh建 立 的碱性 单 细胞 凝 ig
i ew r jce w t 0 5 mg k t w i C M m c eenet i . ,1 d /gMi n c - ( MC)ntre rus epci l, dwt h s l i lan n i d h n a 2 o n i he o p set e a i p yio c l enc — g r vy n h o g asi i o
中图 分 类 号 : R 9 . 561
C mp 咄 加 0 a o f
4 8只小 鼠
分 为 4组 , 3个实验组小 鼠分别用不 同剂量 ( . , ,rgk ) 0 5 12n / g 的丝裂霉素 C MMC 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 , ( ) 对照组小 鼠注射 等体 采用 S G C E方法检 测 , 个 MMC剂量 组 三 的小 鼠骨髓细胞拖尾率与平均尾长均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采用 C A检测 , 只有 2mgk / gMMC组 的畸变细胞率显 对于遗传 毒性 的检测 ,0 E更 为敏感 , sG 更适用于低剂量致变 因子遗传毒性 的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