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24年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特性,开发难度大,需要精细的井网部署和高效的开发策略。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及相应的油藏工程方法,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策略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其储层特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包括: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低等。
这些特征导致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采收率低、产能递减快等问题。
三、井网部署原则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性,井网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根据储层特性和产能要求,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确保井网能够覆盖整个油藏。
2. 优化井位选择:根据地质资料和储层特性,选择合适的井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考虑经济因素:在满足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油藏工程方法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可采用以下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1. 地质建模与储层评价: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为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油藏开采过程,评估各方案的采收率、产能及经济效益。
3. 历史拟合与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对历史拟合结果进行优化,调整井网部署方案,提高采收率。
4. 动态监测与调整:通过动态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产能变化、压力变化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井网部署方案。
五、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上述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性。
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开采过程。
通过历史拟合与优化,确定最佳井网部署方案。
超低渗油藏整体宽带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41长庆油田采油三厂靖安油田D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无断层发育,属于典型的超低渗的油藏。
随着油田持续开采,油藏开发进入开发中期,开发面临的问题矛盾日益突出,油井长期低产低效问题难以解决[1]。
采用常规压裂措施后产量稳产期短,含水升幅高[2],无法满足当前阶段的油田生产开发需要,因此,亟需研究新的工艺方法解决当前油井低产低效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改善井网的水驱效果,长庆油田开始试验了宽带压裂技术,先后在多个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5]。
宽带压裂技术是在初次常规压裂的基础上对油藏进行二次重复压裂改造的过程,通过缝端暂堵及缝内多级暂堵技术提高侧向压力梯度,增大了裂缝的侧向波及范围,改变了优势水驱方向,并且通过对堵剂的不断优化,实现了提液控含水、提高单井产量,有效的降低油藏递减速度,为采油三厂中高含水阶段油藏高效开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 宽带压裂技术实施背景1.1 储层物性差,低产低效井占比高靖安油田D油藏北部、东部、西北部物性相对较好,单井产量相对较高,油藏南部、西南部物性较差,单井产量低。
经过统计发现,油藏物性较差部位油井低产低效占比高,为30%。
分析认为,由于储层物性差,导致注采系统主、向侧向井无法形成有效驱替是造成油井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
而宽带压裂技术通过“控制缝长、增加带宽”的思路对储层进行大规模改造,主向裂缝半长控制在110~120m,侧向裂缝带宽控制在50~60m,可以建立超低渗透D油藏井组的有效驱替,实现油藏高效开发。
1.2 常规压裂效果差,侧向剩余油动用少通过对靖安油田D油藏2018—2021年常规压裂实施效果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四年内实施常规压裂后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0.76t,措施增油水平较低,难以充分动用侧向剩余油;措施后油井含水达60%,含水增幅超过20%,达到21.1%,这对中含水期油藏开发非常不利。
因此需要对常规压裂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提高单井增油的基础上控制含水上升幅度,见表1。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吴 辉1 徐 甜1 喻 洲1 王 晴2 1.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开发处;2.大港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摘 要】针对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选择优化开发技术措施,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率,满足油田开发的经济要求。
由于油藏渗透率低,油流阻力增大,导致油井产能下降。
采用优选出挖潜增产技术措施,可以保证低渗透油藏达到设计产能。
【关键词】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一、低渗透油藏概况大港油田低渗透原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北大港地区和沧东地区,动用储量2.0亿吨,油藏埋深多超过3000m,北大港一般埋深在3700-4000m,沧东地区埋深2100-3500m。
多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由多期单一水道叠加构成的复合水道体,砂体规模小,多呈透镜状分布,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水驱动用程度低。
南北油藏差异大,北大港油品性质好、粘度低、油气比高、压力系数高,相比埋藏更深孔南地区原油粘度大、水敏性强需探索不同的开发方式。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1.基于相控模型的高分辨率反演识别砂体空间展布技术基于目前地震解释技术存在以下点技术难题,开展储层内幕刻画技术攻关。
①地震特征反映两套砂层的响应,无法分辨优势储层;②常规地震属性无法预测目标砂体厚度变化、边界;③从现有地震资料无法确定储层连通关系。
综合考虑井曲线特征、小层厚度、地震相、沉积微相等因素,等时相控地层对比,识别了三期重力流沉积储层。
完成了从以单纯地震技术层控建模约束反演到相控建模、相控井约束预测的技术思路转变,落实的砂体展布更加符合地质认识。
2.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技术(1)形成低渗透储层开采难易分类方法根据平均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粘土矿物含量、原油粘度共五项指标综合值的大小对储层划分为易动用、需攻关、难动用三类,指导低渗透储层有效开发动用。
目前易动用储量2.6亿吨,需攻关储量1.1亿吨,难动用储量0.9亿吨。
(2)形成难采储量有效动用筛选技术方法建立了按照有、无井网和五类参数综合分类标准,按经济参数进行粗筛选。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石层,其开发难度较大。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一、水平井钻井技术低渗透油田的油层孔隙度小、渗透性差,导致采收率低。
为了提高采收率,采用水平井钻井技术,通过水平井的水平段在油层中穿行,增加油水接触面积,提高采收率。
二、人工改造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通常采用人工改造技术,通过开采取方式改造油层来提高采收率。
人工改造技术包括水逼技术、深部压裂技术、人工采油技术等。
水逼技术主要是将大量的注水注入油层,推动储层的油向井口移动。
深部压裂技术则是在油层中注入高压水泥石油吉沙公司等物质,将孔隙度小的岩石层破裂,增加渗透率,提高采收率。
人工采油技术则是通过钻井、热采、化学溶解等方式提高采收率。
三、增强驱移技术增强驱移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在注水方案中添加适当的助驱剂,以改善原有的驱油机理,从而增加油藏产能和采收率。
常用的增强驱移技术包括热水驱、稠油驱和聚合物驱。
四、提高采收率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包括常规测量技术和先进采油技术。
常规测量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技术、测井技术以及井下注水及采油监测技术。
先进采油技术包括热采、化学驱以及聚合物驱。
总之,低渗透油田开发需要很多技术手段的支持。
水平井钻井技术、人工改造技术、增强驱移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都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效果将会被进一步提升。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油藏,由于其储层特性的限制,常常导致产量低下。
为了充分挖掘低渗透油藏的潜力,提高其产量,石油工程技术中涌现出了一系列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一、水驱技术水驱技术是低渗透油藏常用的一种开发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的水来增加油层的压力,从而推动油藏中的油向井口运移,提高产能。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水驱前进、水驱替代和水驱后驱等方法。
二、化学驱技术化学驱技术是通过注入一定的驱油剂,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改善油水相渗透能力差异,提高采收率。
具体的化学驱油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复合驱等。
化学驱技术适用于常规石油、稠油和凝析油等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
三、致密油开发技术致密油是一种渗透率极低的油,其开发技术相对较为复杂。
在致密油开发过程中,常采用水平井、水力压裂和CO2驱等技术。
水平井可以提高油井的接触面积,增加产能;水力压裂是通过注入高压水来破碎岩石,改善油层渗透性;CO2驱是注入二氧化碳,以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特性,提高采收率。
四、增注技术增注技术是通过注入一些辅助物质,改善油藏的物理状态和流动特性,从而提高产能。
常见的增注技术包括聚合物、凝胶和微生物驱油等。
五、人工举升技术人工举升技术是通过电泵、柱塞泵、气引泵等设备将地下的油液举到井口,提高产能。
人工举升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中的液相油和重质油。
六、辅助热采技术辅助热采技术是通过注入热流体(如蒸汽、热水和热气等)来增加油藏温度,从而减小油的黏度,提高流动性,增加采收率。
这种技术适用于重质油、高粘度油和特殊油藏等。
七、提高油井效率技术提高油井效率技术是通过完善油井工艺和控制管理,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常见的提高油井效率技术包括增加井网密度、人工开孔、改造生产工艺和增加注采比等。
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是提高低渗透油藏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油藏特性和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采收率,并实现可持续的油田开发与生产。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储层孔隙结构狭小、孔隙度较低的油藏。
由于这类油藏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开采难度大,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是评价和改进低渗透油藏开发工艺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该方法及应用进行综合讨论。
1. 产量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量。
产量评价主要通过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产出油气的速度和稳定性,判断开采效果的好坏。
通常可以通过建立产量曲线、产量预测模型等手段来对产量进行评价。
2. 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CSEM)技术评价CSEM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储层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观察岩石结构、孔隙分布、孔喉连接等微观特征,对渗透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CSEM技术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性进行评价。
3. 地震反演技术评价地震反演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对储层进行成像的方法,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和分布进行评价,结合地震反演技术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储量评估结果。
4. 水驱效果评价对于含水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是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水驱曲线、水驱效率等参数可以评价水驱效果的好坏,指导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5. 水驱加密评价对于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加密技术,可以通过观测水驱加密前后的产量变化、渗透率变化等指标进行评价,评估水驱加密的效果。
综合考虑以上方法,可以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了解油藏的储量、渗透性、产能等情况,为进一步的优化开发工艺提供指导。
1. 优化开发工艺通过综合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优化开发工艺提供依据。
通过产量评价发现产量下降速度过快,可以采取措施减缓产量下降;通过CSEM 技术评价发现孔隙连接性差,可以采取酸化处理等措施改善孔隙结构。
2. 指导井网布局低渗透油藏的井网布局对开发效果有重要影响,通过地震反演技术评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的井网布局,提高开采效率。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开发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开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现状,探讨并展望了油田开发技术,以期为提高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低渗透油田;开发;工艺技术;现状;展望引言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难度较大,但其储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如渗流规律、油层孔喉、弹性能量、见注水效果、产油指数、地应力等,都是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践表明,合理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能够明显提升油田采收率。
目前,研究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術,已经成为全球采油的一个热点话题。
1.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1.1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低渗透油田,具有不同于中高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
它自然产能低,弹性能量小,而经压裂后增产的幅度较大,天然能量开采产量则下降很快。
与此同时,注水井的吸水能力较差,注水见效缓慢。
1.2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问题我国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低渗透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
第二,经过长期开发的低渗透油田,注采井网会出现套损、油井高含水转注等问题,最终会形成多注少采的格局,导致一部分开发单元局部注采失衡。
第三,在部署注采井网时,往往缺少对沉积微项类型和油田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致使井网部署缺乏地质依据,从而降低了开发方案的合理性。
第四,注采井网对裂缝分布的考虑不足,致使油田注水开发之后,注入水沿着裂缝突进,油井含水量迅速上升,造成油井产量下降。
另外,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在注水时,水窜现象严重。
2.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分析2.1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的应用2.1.1合理部署注采井网现阶段,对我国开发效果良好的低渗透油田进行分析得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紧密结合其裂缝特征,即天然裂缝和水力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
在注采井网的部署上,应当不断优化注水驱油时的面积扫油系统,避免注入水沿油井裂缝突进。
具体来说,首先,尽量使井排与裂缝的走向一致,以此获得较大的波及面积,避免油水井发生水窜现象。
低渗透油藏中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

低渗透油藏中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应用由于油田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同时因为生产动态资料的加进而进行精细地质的研发以及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同时可以逐渐的制定出更加准确的地质模型以及准确计量剩余油分布,该过程就称之为精细油藏描述。
通过合理的运用该技术到油田开发中,可以充分的了解油田的具体分布情况,针对具体情况来实施开发,从而可以全面提升开采效率,加速石油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当前我国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
标签:低渗;透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1.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征低渗透油气藏由于储层的物性较差,油藏的压力较低,自然能量不足使得该类型的油气田没有自然产能,加之低渗透油田的油藏隐蔽性较强,勘探开发的难度很大,因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特性表现为以下几点:(1)单井产量较低。
由于低渗透油层的压力较低,不能给油气田开发提供自然产能,因此油井的自然产能极低,需要采用压裂改造的方式,获得油井内的原油。
因此通常的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应用效果不明显,需要借助外界的能量输入才能获取工业流油。
(2)地层压力低。
自然能量不足大多数的低渗透油田的地层压力系数低于1,自然能量不足,通常采用溶解气驱油,但是气体很容易散于地层孔隙间,压力很快下降,油层的产能效果下降非常明显,一次采油率很低,约占总含量的10%左右。
(3)液体渗流在地层间的压力梯度较大。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流油在低渗透储层的孔隙中流动时,存在着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
当流油的驱动压力大于启动压力时,流油才能在孔隙间流动,其渗流的规律呈现出非达西渗流特性,大大提高了开发难度。
(4)储层压力敏感性好。
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压力敏感特性,储层的渗透性能随着压力的下降而下降,并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
储层的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就越强,渗透率下降的就越快,开发难度就越大。
(5)油层储层内吸水能力强。
低渗透油田的油藏储层内的粘性矿物中,水敏矿物少,杂质含量较低,在注水开发过层中,注水井启动压力低,油藏的吸水能力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目前,在我国石油开发的过程中,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中,对于油藏合理并有效的开发能够提供有效的底层参数的就是比较完整的市井资料。
但是现在一般对于低渗透油藏中的试井解释方法的考虑都比较单一。
而不是从多方位全面的观察。
我国的超低渗油藏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开发难度非常大。
尤其是复杂裂缝性超低渗油藏,复杂性超低渗油藏指的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会发生变形的特征的超低渗油藏,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开发技术,比如精细油藏的描述以及地质模型的建造技术、储层的综合评价以及横行预测的技术、精细注采调控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石油开发的高效性以及持续稳定性。
【关键词】超低渗油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对于超低渗油藏来说,由于本身的储层物性比较差,空隙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岩石的性质变化也比较大,自然能量较低,因此,在对超低渗油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的开发特点与一般的高渗透油藏
不同。
其中包括,自然的产能较弱,在通常状况下对储层的结构进行改造。
自然能量较弱,底层压力下降的就很快造成产量的明显下降。
在超低渗透油藏遇水之后,油产量会大大降低,产量极其不稳定。
在低含水期的含水上升速度比较慢,说明中低含水期可以作为主要的开采期。
注水井的吸水能力比较弱,但是启动压力以及注水压力比较高。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超低渗油藏与一般油藏之
间有很大的不同。
原因包括,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原油并没有遵循着达西定律在流动于地层中,它的渗流必须要克服启动压力梯度才能动。
除此之外就是,随着地层空隙的压力下降以及介质有效应力增加,储层的骨架会有变形的状况发生,这是就会导致尤岑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下降。
因此,对于超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结构以及渗透机理制定一系列的符合现状的开采的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会提高超低渗油藏的采油率。
试井技术主要的是对储层的特征以及油层变化的规律和原油的流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手段。
它利用试井作业中所反馈的信息可了解到油藏本身的压力以及储层参数等。
1 对低渗透油田的划分
在国际上,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以及界限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划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在不同的国家会根据本国家的不同时期下的石油资源状况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进行划分制定。
在我国,按照油层平均的渗透率将地渗透油田划分了三类。
首先就是低渗油田,油层的平均渗透率在11.1~52×10-3μm2,一般状况下可以满足工业中用油的标准,但是,产油量较低,有时必须采用压裂的措施提高产油率以及经济效率。
其次就是特低渗透油田,对于这种油田的渗透率通常在0.1~1.0×10-3μm2,并且有时需要比较高的束缚的水饱和度,因此有必要的进行大型的压裂改造与其他的一些措施,这样就更有利于商业的开发。
最后的就是超低渗透率油田,这样的油田渗透率通常状况下在0.1~1.0×10-3μm2,这种油田的油层密度比较大,并且束缚的水饱和度也非常高,通常来说不具备工
业开发的价值。
2 超低渗油藏的特点
超低渗油藏指的是渗透率小于0.5ml、埋藏的深度大概在2000米左右、单经的产量比较低、以前比较困难的有效开采的油藏。
同已经大规模开发的特低渗油藏相比较,超低渗油藏的的岩性密度更大、孔喉更加细微、应力敏感性非常强、物质性差,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这一类的储层的潜力非常大,并且适宜超前注水开发。
储层的颗粒十分细小,胶性物质含量高,孔喉细微颗粒与超低渗层的颗粒也十分细小,以细的砂岩为主,细砂的组分平均比特低渗油藏的头储层要高出85%左右,并且以酸敏累矿物为主,适宜注水开发。
面孔率比较低,孔喉细微超低渗透层为特地渗透层的的58%。
中值压力超特低渗透层的2到3倍。
3 对超低渗透中变形介质油藏渗油规律的研究
对油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压力的变化而导致油藏岩石发生变形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储层渗透率的改变。
其中压敏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压力的下降使得储集层的骨架变形,从而使得渗透率以及孔隙度变小。
压敏效应中较明显的油藏为变形介质的油藏。
这种效应在高渗透油藏中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对于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渗透率与孔隙度的下降的程度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渗透率及孔隙度遍地,这种相对的变化程度会对油藏的开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地质变形的因素考虑进来。
对于压敏来说,它是油藏工程中的一个概念。
岩土的力学学者对于压敏的
研究更早于渗透力学。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比较注重于渗透流场对应力场的一种耦合作用。
这种研究的方向与油藏工程中的对应力场对渗流作用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别。
对于变性介质中渗流问题来说是可以算是不变的话题,在1969 年科学家们对变性介质的非线性4i定常渗流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描述,并且得出了稳定渗流的解以及非稳定渗流的解。
在1986年,某科学家对介质流体的粘度以及介质的渗透率,在压敏的作用下的变化进行了假设,结果显示符合了胡可的弹性流变定律等。
在我国对于变形介质的渗流力学是比较晚的,理论研究一般都是在国外的一些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当今,随着开发油田的理论不断的发展,在国内的科学家也对变形介质的渗透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4 油气增产的的技术改造
4.1 水平井的开发技术
水平井的技术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水平井与平常的直井相比的话,具有以下的优点:水平井的压裂梯度要远远高于直井系统的压力梯度降低井桶的周围的压降水平段增加了钻井遇到较多的垂直
裂缝的几率超低渗透油藏利用水平的注水方法,注入的压力比较低,注入能力较高。
4.2 物理增产的方法
物理增产方法: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因为钻井、完井、压裂等等措施引起的机器对近地油层造成污染,同时因为底层的本身的机构是近井地区的油层的渗透率比较低,阻止了原油向井筒的流动,这样
使油的产率明显下降,导致油井的实际产量与他潜在的产量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油井成为了低产井甚至死井,物理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物理方法使油与水与岩层产生重力的分离,油层产生裂缝对原油的流动是有利的;改变油层的岩石的湿润性,消除贾敏效应,产生空化的作用,加速原油向井筒的流动。
5 结语
为了高效的开发超低渗透油藏,使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渗透油气的开发向着保护油层为主要的小井、水平井、等等这样即能提高超低渗透油藏的产量,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较好的保护环境,符合国家的持续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道夫.郑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明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罗英俊.年低渗透油藏压裂酸化技术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善文.油气藏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