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关于梁启超的作文

关于梁启超的作文梁启超,字重光,号木牛,晚清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对中国的变革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梁启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的喜爱。
在家庭的熏陶下,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
他广泛涉猎中国古代经典,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并且对西方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他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深知中国的软弱和落后,并且意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改革和变革。
因此,他开始了自己的改革探索之路,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
梁启超在政治上积极主张变法维新,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包括提倡宪政、推行民主、改革教育制度等。
他认为,中国需要摒弃封建专制,实行民主宪政,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许多人对变革的渴望和追求。
除了政治上的活动,梁启超还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主张推行新式教育,提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梁启超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主张和教育理念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指明了方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改革者。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总之,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的变革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梁启超的故事有哪些

梁启超的故事有哪些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国学大师。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梁启超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梁启超率真与诚恳的故事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
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
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
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
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梁启超真诚的宽容。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
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
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
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真诚的有趣。
黄苗子著《世说新篇》,其中有《梁启超写序》,文曰:“蒋百里先生为著名军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极有贡献。
他留德归国后,曾写了洋洋五万言的《欧洲文艺复兴史》。
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
历史上梁启超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梁启超是怎么死的梁启超,他在我国近代史的文学界,历史界,报刊界和教育界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梁启超怎么死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梁启超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学者,他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举人,同时他也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了戊戌变法,但在慈禧太后的阻碍下变法最后失败了,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外国,在袁世凯建立国民政府后又回到中国倡导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梁启超在年轻时可以说是荣极一时,他是当时晚清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但梁启超却英年早逝,在56岁的时候就过世了。
历史学家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梁启超是怎么死的?很多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梁启超的英年早逝表示非常的遗憾。
通过查阅史书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梁启超之所以英年早逝是因为他过度疲劳患上了尿血症,但梁启超并不是因为疾病而过世的,而是因为医生在为梁启超治疗尿血症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失误导致了梁启超的死亡。
医生为梁启超做切除右肾的手术,但在将右肾取出来之后并没有发现肿瘤,所以梁启超的尿血症非但没有治愈反而更加严重了,最终长期累积病入膏肓。
梁启超的死曾在晚清时期掀起一场风波,人们都纷纷指责为梁启超做手术的大夫。
因为一次手术的失误我们早早的失去了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梁启超不是因为这次手术失误而过早去世的话,或许现在我们的社会会处于一个更先进的时代,因为梁启超在我国晚清时期和民国初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梁启超的评价说到梁启超这一个历史人物,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为我国的政治文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在其十六岁的时候,便已经在广东的乡试当中考取了举人,第二年,便跟随当时极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先生学习。
而正是因为受教于康有为,梁启超有很多的政治见解及文学思想都与梁启超不谋而合。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1.“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
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
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
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
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
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
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
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
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
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
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
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
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梁启超的诗10篇_梁启超写的诗

梁启超的诗10篇_梁启超写的诗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梁启超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台湾竹枝词·韭菜花开心一枝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
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
首句直用原文。
壮别·第一快心事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第一快心事,东来识此雄。
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
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
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
壮别·狂简今犹昔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狂简今犹昔,裁成意苦何?辙环人事瘁,棒喝佛恩多。
翼翼酬衣带,冥冥慎网罗。
图南近消息,为我托微波。
壮别·赫赫皇华记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
出匡恩未报,赠缟爱何深。
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
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
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贺新郎·昨夜东风里词牌名:贺新郎|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昨夜东风里。
忍回首、月明故国,凄凉到此。
鹑首赐秦寻常梦,莫是钧天沈醉。
也不管、人间憔悴。
落日长烟关塞黑,望阴山铁骑纵横地。
汉帜拔,鼓声死。
物华依旧山河异。
是谁家、庄严卧榻,尽伊鼾睡。
不信千年神明胄,一个更无男子。
问春水、干卿何事?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鸡声乱,剑光起。
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陆放翁集·辜负胸中十万兵朝代:近现代|作者: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英雄史观的话

梁启超英雄史观的话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观点。
在英雄史观方面,梁启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雄创造历史:梁启超认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强调英雄人物的创造力和领导力,认为他们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历史观有所不同,传统历史观往往强调天命、道义等因素。
2. 英雄的品质:梁启超认为,英雄应具备一定的品质,如智慧、勇敢、坚定等。
这些品质使得英雄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引领历史的发展。
同时,他还强调英雄的道德品质,认为英雄应该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奋斗,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3. 英雄与民众的关系:梁启超认为,英雄与民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英雄需要民众的支持,而民众也需要英雄的引导。
他强调英雄应该关注民众的需求,为民众谋福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4. 英雄的培养: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英雄。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质和能力,使人具备成为英雄的条件。
此外,
他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梁启超的英雄史观强调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英雄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同时,他还关注英雄的品质、道德和民众的关系,以及英雄的培养等问题。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梁启超的事迹鼓舞了我

梁启超的事迹鼓舞了我在我读到梁启超先生的事迹后,我深受鼓舞。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追求真理和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他的事迹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梁启超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那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刻。
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知中国的困境和落后,决心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先生的事迹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志于国家发展的人才。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政策,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教育事业,梁启超先生还致力于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坚信,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和政策,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民主的社会。
他的政治观点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为中国政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追求真理和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他的事迹告诉我,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方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他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了解梁启超先生的事迹,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应该充满激情和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学习梁启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梁启超的人生观

梁启超的人生观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人生观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他深信人生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以及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在梁启超看来,人生的意义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坚信个人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他主张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应该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梁启超追求进步的人生观也体现在他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上。
他认为知识是改变个人命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他强调个人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个体的进步才能带动国家的进步。
在梁启超看来,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主张人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敢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真理和正义,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梁启超的人生观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他鼓励人们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追求知识和智慧,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的人生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我们应该向梁启超学习,不断努力和奋斗,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
《梁启超》
徐刚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我写梁启超,也感觉着梁启超的困惑。……苏格拉底 被处死后,人们才认识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城邦啊,你昔 日的荣耀怎么离得开苏格拉底的智慧呢?也是在古希腊, 荷马死去之后,七个城邦国家争吵着都说荷马是在自己的 城市里出生的。可是荷马活着的时候,“他在这些城市里 流浪,靠朗诵自己的诗篇过日子,他一想起明天的生活, 他的头发就变得灰白起来。
一、梁启超生平简介
梁启超 名字及 出生地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 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 广东新会人熊子乡茶坑村。
梁启超 家庭 成员
祖父梁维清,秀才,掌管县文教事业。 父亲梁宝瑛,字莲涧,教授于乡里。 母亲赵氏,出生于书香门第,聪颖贤惠。 妻:李惠仙,清礼部尚书李端堂妹。 妾:王桂荃,侍婢。
满门俊彦
长子: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 亲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重要奠基人,首 届中国院士。 次子: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也是首届中国院士。 三子:梁思忠(1907—1932),留学美国军校的高材生,回 国后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可惜因病早亡。 四子:梁思达(1912—),经济学家和工商管理学家,长期在银 行和工商管理部门任职。 五子:梁思礼(1924—),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长女:梁思顺(1893—1966),长期随丈夫从事外交活动, 于文学、音乐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图书馆学家,长期在北 京大学图书馆任职,是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三女:梁思懿(1914—1988),著名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 委员。 四女:梁思宁(1916—),是一位参加过新四军的老革命。
启蒙之论 梁启超论专制: 起起起!我同胞诸君!起起起,我新中国之青年!我辈实不可 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我辈实不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 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 。我不愿与之共生,我宁顾与之偕亡!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 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 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专制政 体之在今日,有百害于我而无一利!我辈若犹靦然恭然,与之并立 于天地,上之无以对我祖宗,中之无以对我自己,下之无以对我子 孙。我辈今组织大军,牺牲生命,誓翦灭此而后朝食。壮行何畏, 师出有名,奚声其罪,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拟讨专制政体檄》
倡民权 《清议报》 内容特色 衍公理 明朝局 后国耻
改革言论写法,用短评。 《清议报》 业务特色 分门别类编排稿件 刊登政治小说
《新民丛报》
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大型综合性月刊,内容分25类。1907年11月20 日,停刊,共出96期。 政治倾向:
(与《民报》论战)
鼓吹新民
•1896 参与筹办并主编上海的《时务报》。 •1897年主持澳门的《知新报》编务。 这两报南北呼应,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上海的《农学会报》、 《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
(二)新民启蒙运动时期(1899年到1904年)
•1898年在横滨创办《清议报》。 •1902年2月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
吴其昌着重从文体改革方面探索梁成功的奥秘: 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 夏曾佑之文,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 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 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 林纾(SHU)之文,宗诸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 。 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 至于雷鸣怒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 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 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 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 启超之文如此耳!即以梁氏一人之文论,亦惟有戊戌以前 至辛亥以前(约1896-1910)如此耳。在此十六年间,任公 诚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也。
•1898年戊戌政变,逃亡日本,继续办报。 •1912年回国,后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 •1915年撰文反对复辟帝制。 •1917年结束政治生涯。 •1918年游历欧洲,。 •1920年回国任教。 •1929年病逝。
二、梁启超新闻传播活动
(一)戊戌运动时期(1895年到1898年) 梁启超为推行变法,先行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 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 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
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
1902年11月黄遵宪致信梁启超: 此半年中,中国四五十家之报,无一非助公之 舌战,拾公之牙慧者。乃至新译之名词,杜撰之 语言,大吏之奏折,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之 。……以公今日之学说之政论,布之于世,有所 向无前之能,有惟我独尊之概。其所以震惊一世 ,鼓动群伦者,力可谓雄效可谓速矣。……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茫茫禹域,惟公是赖。
子女
梁思顺(令娴)(1893—1966),生于广东新会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生于日本,院士。 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学家,生于澳门,院士 梁思忠(1907—1932),生于日本,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 军学院和西点军校,25病逝。 梁思庄(1908—1986)著名图书馆学家,生于日本 梁思达(1912—2001)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生于日本 梁思懿(1914—1988)主要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2006)生于上海 梁思礼(1924— ),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院士
梁启超 经历 简述
•两三岁,母亲教识字。 •四五岁,祖父教《四子书》、《诗经》。 •六岁,和父亲学习中略史和《五经》。 •九岁,为人千言。 •十二岁,秀才。 •1887年,在广州学海堂学习。 •1889,十七岁中举人。 •1890年,在上海接触西学,秋季拜师康有为 (长兴学舍-万木草堂)。 •1895年5月参加公车上书,步入政坛。 •1895到1898发起并领导维新运动,主要以办报为 变法维新运动手段。
文体解放 文风自由 时务文体 结构清晰 情感充沛
《知新报》
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先是五日刊, 后改为周刊,半月刊。何廷光任经理,康广仁 主持编务,梁启超参与该报的创办与撰文工作。 1901年11月停刊。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清议报》
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旬刊,冯静 如为发行人,梁启超主持,麦孟华、欧榘甲辅 助之。该报拥帝反后,鼓吹改良。1901年12月 停刊。
(五)五四运动时期
1916年在北京创办《晨报》。
1922年梁启超告别报坛。
时务文体是论述时务的文体,是中国资产阶 级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物。
梁启超 创办《时务报》 背景
时代背景 家庭环境影响
个人政治追求
创办《时务报》时代
甲午战败(189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国人救亡 图存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变法维新思想在中上层官吏和众多士大夫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代表——维新派,在领导维新运 动中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中国由第一批创办近代报刊的文人办报很快蜕变为 政治家办报,并且成为近代中国报纸发展的主流。
理解梁启超所处的时代 吾少而居乡里,长而游京师,及各省大都会,颇尽识朝野间之人物。 问其子弟,有知国家为何物者乎?无有也!其相语则曰:如何而可以入泮 ,如何而可以中举也。问其商民,有知国家之危者乎?无有也!其相语则曰 :如何而可以谋利,如何而可以骄人也。问其士夫,有以国家为念者乎? 无有也!其相语则曰:如何而可以得官,可以得差,可以得馆地也。问 其官吏,有以国事为事者乎?无有也!其相语则曰:某缺肥,某缺瘠,如 何而可以逢迎长官,如何而可以盘踞要津也。
•1902年11月创办《新小说》月刊。
•1904年在上海创办《时报》。
(三)立宪运动时期(1905年到1914年)
1907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 1910年,上海创办《国风报》。
(四)护国运动时期(1915年到1916年)
1915年1月,中华书局创办《大中华》杂志, 梁启超当总撰述。 梁启超在《大中华》上发表揭露二十一条要求 的文章;发表了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吹响了护国运动的战斗号角。
《胡适日记》第八册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版)
作挽梁任公联: 文字收功,神州革命。 生平自许,中国新民。 任公才高而不得有统系的训练,好学而不得良师益友。入世太早,成名太 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响甚大而自身的成就甚微。近几日我追想他一生著 作最可传世不朽者何在,颇难指名一篇一书。后来我的结论是他的《新民说 》可以算是他一生的最大贡献。《新民说》篇篇指摘中国文化的缺点,颂扬 西洋的美德可给我国人取法的,这是他最不朽的功绩。故我的挽联指出他“ 中国之新民”的志愿。 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班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竞走上卫道的路上去,故他前 六七年发起“中国文化学院”时,曾有“大乘佛教为人类最高的宗教;产生 大乘佛教的文化为世界最高的文化”的谬论。此皆欧阳竟无、林宰平、张君 劢一班庸人误了他。他毕竟是个聪明人,故不久即放弃此计画。 若他晚年无此退境,我的挽联可以说: 中国新民,生平宏愿。 神州革命,文字奇功。
梁文 报章体:一脱古文的古奥艰涩,半文半白,半雅半俗, 笔端饱含情感,极具感染力。 梁启超名篇《少年中国说》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 张;奇花初胎,矞矞(yu物长春风之声貌 )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