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并背诵两篇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八年级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吗?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走进作者: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教育家。

2、了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课目的】1.频频朗诵、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累积常用的文言词句;2.领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

【教课重难点】1.频频朗诵、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累积常用的文言词句;2.领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

【教课过程】一、幕布渐渐开(激情导入)二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花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 191 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固然精短,但此中光芒的思想却闪烁经年,传诵到现在。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扶槛入文来(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期间有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

主张:“德政”一致天下。

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与之初认识(阅读初体验)(过渡语:宋朝朱熹曾说:大略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后能够有得尔。

下边请大家一同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熟读课文。

1.第一遍,要求:读音正确。

(生读后,教师再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要点字字音。

)2.第二遍,要求:读准节奏。

(教师先出示节奏,生再读。

)3.全班齐读。

(二)读懂文意。

(自主学习、展现)1.学生自己疏导文意,教师巡视学生自学状况。

1 / 22.检查生分通文意的状况。

(让学生先说要点词语的意思,再翻译句子的意思。

)(三)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四、冥然深味之(品读研究)(合作研究)(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二)作者是如何论证这此中心论点的?五、行至水云间(拓展延长)你以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六、余音绕梁绝(小结感悟):(大到国家,小到集体)得民心者得天下。

【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论点: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实例剖析论点:守城成功攻城成功类推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2 / 2。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台山市任远中学九年级备课组主备人:伍辉跃一、教学目的要求: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积累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

3、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4、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5、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3教学难点:目的要求4、5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

)7.小组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写作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加强语势。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突出“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而并非此三者。

了解孟子文章的铺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也有利于掌握背诵的条理性9.小结:本文采用层层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开头1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课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九年级四七班任课教师公娜备课日期:2014 年12 月30 日编号:46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以孟子名言导入。

二,资料助读介绍孟子与《孟子》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学生搜集孟子名言警句。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成果。

明确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D之间的战争,中国**D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
课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九年级四七班任课教师公娜
备课日期:2014 年12 月30 日编号:46
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
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教材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
析与教法设想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