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丑闻:是倒霉还是商业道德沦丧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市_创业融资_上市_融资_创业.doc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一、前言部分(一)相关背景自世界上首家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出现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就如影随形。

21世纪初期,发生了“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

在2001年11月,曝光了安然公司的会计丑闻后又出现了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会计作假,使纽约股市大跌,造成了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又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

同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是屡闻不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

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

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

自“银广厦”、“蓝田”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屡有财务丑闻曝光,这些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

财务舞弊对市场参与者在财务信息上的信心是一个严重威胁。

财务舞弊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公共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

事实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威胁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

这就使得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显得之分的有必要和有意义。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诱因,从而为我国防范和控制财务舞弊行为提供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舞弊的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财务舞弊是财务造假主体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手段故意谎报具有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质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

《2024年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范文

《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商业伦理是企业行为的基石,尤其在金融领域,它决定了企业的行为规范与经营策略的道德底线。

在复杂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治理与运营直接关乎投资者的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分配。

近年来,一些公司的不道德行为频频曝光,如鸿仪系所表现的“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本案例将通过对鸿仪系的深入研究,分析商业伦理的诚信义务和其对不道德行为的控制。

二、鸿仪系上市公司“掏空”的背景及现状鸿仪系是一家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集团,然而,近年来该集团因一系列的财务丑闻而受到广泛关注。

据报道,鸿仪系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挪用资金、虚假财务报告等不道德行为,甚至被指“掏空”上市公司。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资本市场环境。

三、商业伦理与诚信义务商业伦理的核心是诚信,即企业应以真实、透明的态度进行经营和治理。

企业不仅要在法律规定内运营,还要自觉遵循更高标准的道德规范。

企业的管理者有义务建立和维护企业的诚信文化,保障公司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期望。

同时,公司的员工也应恪守诚信原则,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利益。

四、鸿仪系不道德行为的剖析鸿仪系的不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挪用资金:鸿仪系通过复杂的财务操作,将上市公司的资金挪用于其他非主营业务或关联方,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链紧张。

2. 虚假财务报告:为了掩盖不正当的财务操作和资金流向,鸿仪系通过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和报告来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 缺乏透明度:鸿仪系的许多交易和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这使得外部观察者难以准确评估公司的真实情况。

五、商业伦理对不道德行为的控制机制1. 内部控制系统:上市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以识别、预防和纠正不道德行为。

包括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构等,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外部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道德行为。

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将被强制退市

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将被强制退市

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将被强制退市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其中,重大违法将被强制退市这一规定,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上市公司的重大违法。

这通常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发行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更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石。

财务造假是上市公司重大违法的常见形式之一。

某些公司为了美化业绩,吸引投资者,不惜通过虚构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这种行为使得投资者基于错误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一旦真相败露,往往会导致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内幕交易则是另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公司内部人员利用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进行股票交易,获取不正当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对其他投资者不公平,也削弱了市场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操纵市场也是上市公司重大违法的典型表现。

通过控制股价、制造虚假交易等手段误导投资者,破坏市场的正常供求关系,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欺诈发行更是不可容忍的违法行为。

公司在上市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骗取上市资格,从源头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机制。

那么,为什么要对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实施强制退市呢?一方面,这是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让那些违法违规的公司退出市场,可以避免更多投资者受到欺诈和损失,减少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强制退市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优胜劣汰的,只有让合法合规、经营良好的公司留在市场上,才能提高市场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投入,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此外,强制退市还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

让上市公司清楚地知道,一旦触犯重大违法的红线,将面临被踢出资本市场的严重后果,从而促使其规范自身行为,依法依规经营。

然而,在实施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揭秘企业上市过程八大潜规则

揭秘企业上市过程八大潜规则

揭秘企业上市过程八大潜规则苏宁电器刚上市时,张近东坦言:“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果,我不太懂。

”朱新礼则说过,自己对于资本运作还是个小学生。

这两位企业家绝不是谦虚,而是大实话。

在资本运作面前,许多从未经历上市的企业的确还是小学生,规范的公司治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合规合法的财务报表……对于许多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来说,IPO的游戏规则不啻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嬗变过程。

然而,为走捷径、规避上市带来的各种隐性成本,在IPO成功的华丽外衣下,潜伏着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抹掉”逃税劣迹不少民营企业为了逃避企业所得税,通常的做法就是隐藏利润,报给税务局的“毛利润”远远小于实际毛利润。

比如,企业的实际盈利可能是1500万元,而报给税务局的账却可能只有300万元。

但为了上市,就必须满足一定的盈利条件,比如,中小板上市需要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并且累计实现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以上;创业板上市需要满足“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的条件。

很多的企业不上市的时候隐藏利润逃税,等到准备上市的时候再通过调账体现利润和补税。

以前证监会也认可企业调账后的经营业绩。

但是现在,证监会对大幅度的补税、调账不认可了。

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一般都要至少经过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后,才能提交发行申请,使得企业错过了上市的好时机。

这也是张雪奎讲师常说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逃税得小便宜却在关键时刻要吃大亏。

潜规则二:上市大跃进原本上市是一项长期的资本战略,很多企业却希望在上市前惊险一跃,迅速吹大业绩。

2008年初,一家企业启动了上市计划,打算2009年上半年向证监会提交发行上市材料,下半年挂牌上市。

为了达到上市业绩条件,同时也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这家企业不顾企业实力疯狂拿订单,甚至将2009年的订单、利润也提前到了2008年。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

浅谈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屡见不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财务舞弊的丑闻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务损失,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秩序,为了杜绝财务舞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一、财务舞弊的产生原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为了增加股东收益,一些企业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虚构业绩、操纵财务数据等,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2. 缺乏监管: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

监管部门在财务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不到位,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导致财务舞弊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3. 道德沦丧:一些管理者缺乏道德约束,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故意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的信任。

4. 企业文化问题:企业内部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管理层和员工对道德和规范的认知不足,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了财务舞弊问题的频发。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财务舞弊问题的产生,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我们需要多方面的艰辛努力。

二、解决财务舞弊问题的对策1. 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加强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规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财务工作的透明和规范。

2. 强化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舞弊问题,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3.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增强管理层和员工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

4. 强化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应该提高对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避免财务舞弊对自己的投资造成损失。

5. 加强信息披露:鼓励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公布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以上对策是解决财务舞弊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向,但要做到真正有效解决财务舞弊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企业上市面临的五大危机

企业上市面临的五大危机

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企业上市面临的五大危机当越来越多的老板立下他们宏伟志向,同时必须堤防如何让自己的企业不倒在上市征程中泥泞的路上。

上市,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乌鸡变凤凰的美妙过程,当上市的梦想在老板们的心中萌发的时候,必须提防各种随时爆发的危机。

下面先看一个最新案例。

最新的案例是海天酱油。

这家本来是市属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在2000年引进了港资,如此一来,海天有限遂摇身一变,成为中外合资公司。

后来又经历过一系列的闪转腾挪,国有股全部退出海天股份,海天集团彻底变为私营企业。

这段历史与“国退民进”的大背景契合,程序上也经得起挑剔,海天继续在上市的路上前行。

然而在关键时刻,5月24日,一则“购760吨工业盐水,制上万箱酱油”的消息让处于IPO冲刺的佛山海天调味品公司命悬一线。

24日下午,海天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紧急公告,称该事件与海天没有任何联系,海天也从未委托涉案公司生产任何产品,并强调海天原材料全部经过严格筛选,使用的盐全部为食用精盐。

好在有政府为地方龙头企业保驾护航,佛山高明区政府在23日即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海天“辟谣”,公开出面称出现问题的威极调味食品公司与海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请大家放心食用。

虽然获得发审会通过,但悬在海天头上的那块石头并没有落地,在最后一刻功亏一篑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么说是因为有案例在先:2008年3月5日,立立电子首发申请过会,预计7月8日挂牌上市。

然而,在上市前一天,一家媒体发表了立立电子涉嫌“资产腾挪、二次上市”的文章。

立立电子的上市之路在最后一刻被叫停。

2009年4月3日,证监会发审委否定了这家公司的首发申请,撤销立立电子公开发行股票核准决定。

这虽然至今是孤案,但有了第一次,就难保没有第二次。

那么,对于企业上市我们该预防哪些危机呢?著名企管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出以下五点:一、竞争对手:即将上市的信息一旦公开,首先将引起商业竞争对手的警觉。

主要竞争对手将意识到,一旦你的公司上市成功,大量资金投入将使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上市失败案例

上市失败案例

上市失败案例在当今社会,上市是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家企业成功上市不仅可以带来资金的注入,还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实现上市,有些企业甚至面临着上市失败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上市失败的案例,探讨造成上市失败的原因,以期能够引以为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家曾经备受瞩目的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失败案例。

这家公司在上市前曾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口碑,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由于公司内部管理不善,财务状况不够透明,导致在上市前遭遇了一系列财务丑闻,最终导致上市计划宣告失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上市前必须保持良好的内部管理,确保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以免引起投资者的疑虑。

其次,还有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上市失败案例也值得我们关注。

这家企业在上市前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由于企业自身技术落后,产品陈旧,未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导致业绩下滑,最终上市计划告吹。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上市前必须审慎评估自身的实力和市场情况,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竞争力,才能顺利实现上市目标。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一家初创企业的上市失败案例。

这家企业在上市前进行了多轮融资,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由于企业缺乏盈利模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最终导致上市计划宣告失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上市前必须建立稳健的盈利模式,确保自己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才能吸引投资者的信任。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在上市前必须保持良好的内部管理,审慎评估自身实力和市场情况,建立稳健的盈利模式,才能顺利实现上市目标。

否则,就有可能面临上市失败的风险。

因此,对于那些怀揣上市梦想的企业来说,务必谨记这些教训,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大失败案例(多数为互联网企业)

十大失败案例(多数为互联网企业)

亿唐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

这家公司就是亿唐()。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

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

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

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

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

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

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外,亿唐将其他全部页面和流量都转向了新网站,风光一时的亿唐网站就这样转型成为一家新的web2.0网站。

2006年,亿唐将其最优质的SP资产(牌照资源)贱卖给奇虎公司换得100万美元,试图在 上做最后一次的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丑闻:是倒霉还是商业道德沦丧_商务指南频道_企业上
市_创业融资_上市_融资_创业
自“”事件曝光后,国内一些媒体更多地将发案原因归于陈久霖不懂原油期货交易业务、错判行情、求胜心切,人为地给他罩上“悲情英雄”、“倒霉总裁”等宿命。

而对陈久霖行为中的商业道德沦丧和一系列恣意妄为、故意违法问题则极少提及,甚至视而不见。

此番新加坡检方的指控,则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国内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深层问题。

要知道,不管是国有的也好,个人的也罢,上市的过程就是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独资企业变成公众公司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上市公司对自己公众公司的定位都难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们往往错把公众的公司当作自己的公司。

其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不圈白不圈,圈了不用白不用。

在一些上市公司高管的眼里,上市公司的资金就是不需要成本的融资,不拿白不拿,于是乎,上市公司成了高管们的印钞机,而欺骗、挪用公司资金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难发现,个别过去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企业老总们,一旦改制为股份制上市“圈钱”,见到白花花的银子,就禁不住伸出不该伸出的手。

老总们原本不坏的金身也就成了泥菩萨,油彩蚀尽,泥块剥落,原形毕露了。

要知道,商人撒谎、信用沦丧,这
类行为在国内立法上也属禁止范围,可在司法、执法实践中却鲜有受到追究。

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容不得半点商业欺诈的,像发布虚假信息、借机欺诈、欺骗公众牟利等行为都是犯罪。

如果新加坡法院对陈久霖的指控成立,每项最高可被处以7年监禁,10项指控就可能令他面临长达70年的监禁。

虽然陈久霖的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国外,但这些行为同样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国内司法机关是否依法也有管辖权呢?如果说,在管辖权方面还有不确定的因素,那对于国内证券、期货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伪造文书、涉嫌内线交易、发布虚假声明、导致投资倾家荡产的行为,我们是否能像新加坡检方那样尽职尽责?陈久霖等人在新加坡被控一案给国人重要启迪就是,监管层既要注重结果的成败,更应注重程序细节的合法性、公正性。

或许,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目睹诸多上市公司高管落下马来,并不会感到有多么心疼。

因为,毕竟他们都是些扶不起的阿斗,如此经不起风雨、见不了世面,是与他们自身素质息息相关的。

但如果他们如此慷慨无度地折腾着咱老百姓的血汗钱,法律却对此无动于衷,或付出的违规成本如此之低,这就让咱老百姓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了。

就拿内地上市公司高管层常犯的挪用公司资金的“通病”来说,抛开现行公司法中的“由公司给予处分”这种滑稽的规定不说,刑法对于挪用资金的行为,规定可处直到10年以下的刑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挪用行为却仍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还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许多挪用行为很难被发现,
即使发现了,受处罚的概率也很低。

由于违法行为的普遍性和依法处罚的个别性,形成了违法行为的低成本,无疑削弱了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震慑作用。

此番新加坡检方对“中航油”事件始作俑的指控,理应成为内地强化对上市公司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参照。

新加坡的经济繁荣的动力靠什么?讲诚信、爱打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制更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应该说,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内地,倘若没有健全的法治,经济不仅难以长久繁荣,各种社会问题也会接踵而来,杀伤力也会愈演愈烈。

现在,国内的经济正在“快车道”上迅跑,完善健全的法制不仅不会成为发展的障碍,而且能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和源泉。

不言而喻,只有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监管,对经济腐败的有效遏制,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作:吴学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